- 年份
- 2024(7577)
- 2023(11154)
- 2022(9431)
- 2021(8813)
- 2020(7544)
- 2019(17678)
- 2018(17226)
- 2017(33515)
- 2016(18177)
- 2015(20883)
- 2014(20838)
- 2013(21129)
- 2012(20313)
- 2011(18505)
- 2010(18514)
- 2009(17365)
- 2008(17590)
- 2007(15945)
- 2006(13721)
- 2005(12526)
- 学科
- 济(87253)
- 经济(87176)
- 管理(49024)
- 业(48271)
- 方法(40001)
- 企(38073)
- 企业(38073)
- 数学(35590)
- 数学方法(35272)
- 中国(23974)
- 农(22687)
- 财(20051)
- 学(18185)
- 贸(18133)
- 贸易(18127)
- 易(17678)
- 业经(17256)
- 制(16260)
- 地方(16050)
- 农业(14605)
- 银(12911)
- 银行(12868)
- 融(12535)
- 金融(12533)
- 行(12349)
- 环境(12239)
- 产业(12058)
- 和(12052)
- 务(11748)
- 财务(11723)
- 机构
- 大学(278185)
- 学院(274776)
- 济(124438)
- 经济(122269)
- 管理(101635)
- 研究(101172)
- 理学(87610)
- 理学院(86550)
- 管理学(85099)
- 管理学院(84591)
- 中国(77119)
- 科学(61631)
- 京(59893)
- 财(54162)
- 所(52717)
- 农(48897)
- 研究所(48171)
- 中心(45028)
- 财经(43814)
- 业大(40857)
- 经济学(40692)
- 江(40047)
- 经(39927)
- 农业(38833)
- 北京(38397)
- 经济学院(36940)
- 院(36000)
- 范(35511)
- 师范(35135)
- 财经大学(32591)
- 基金
- 项目(181220)
- 科学(142597)
- 基金(133964)
- 研究(128945)
- 家(118312)
- 国家(117445)
- 科学基金(98956)
- 社会(84016)
- 社会科(79872)
- 社会科学(79848)
- 基金项目(70258)
- 省(67494)
- 自然(63197)
- 自然科(61765)
- 自然科学(61746)
- 自然科学基金(60703)
- 划(58361)
- 教育(58145)
- 资助(56097)
- 编号(49545)
- 部(41798)
- 重点(41655)
- 发(40365)
- 成果(40357)
- 创(36963)
- 国家社会(36156)
- 教育部(35511)
- 科研(34978)
- 中国(34899)
- 创新(34820)
共检索到40805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徐肇涵
本文运用转移份额分析方法,将产业结构变迁和技术进步从能源消耗强度中分解出来,实证度量了我国产业结构变迁对能耗变化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产业结构变迁是中国能耗强度变化的重要因素,产业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应更加关注其对能源与环境的影响。
关键词:
产业结构 转移份额分析 能耗强度
[期刊] 西部论坛
[作者]
李德山 张淑英
根据中国2000—2007年的可比价能源投入产出表,分析6部门的完全能耗系数变化趋势,并采用因素分解法,将能耗强度变动分解为直接能耗变化、产品技术变化和最终需求结构变化因素,分析不同因素对能源消耗强度变化的不同影响以及不同因素在各个部门的变化特点。结果表明:工业对煤、石油的完全能耗系数整体呈下降趋势;煤和石油的能耗强度总量呈负向变化,主要原因是其直接能耗强度变动;天然气和电力的能耗强度总量呈正向变化,主要原因分别是最终需求结构变动和产品技术变化;产品技术变化不利于农业、工业、建筑业、交运仓邮和其他非物质部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刘畅 孔宪丽 高铁梅
本文通过建立我国能源消耗强度的结构向量误差修正模型(SVECM),对1978—2007年间我国能源消耗强度变动的长期影响因素和短期动态调整效应进行实证分析,并利用方差分解技术对我国能源消耗强度的改善机制进行了深入探讨。研究结果表明,产业结构、能源消费结构、能源价格及科技投入对我国能源消耗强度的变动有着显著的长期影响,并且能源价格存在明显的"逆向"非对称效应。短期内,减少煤炭消费比重和重工业产值比重、提高科技费用支出比重都能有效降低能源消耗强度,国际石油价格的波动对能源消耗强度有间接的滞后影响。在各种影响因素中,科技费用支出比重对我国能源消耗强度变动的贡献程度最大,而能源价格的贡献程度又显著高于...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李腊生 关敏芳 李萍
本文通过在经典消费跨期替代模型中引入财富代际传承因素,构建了适合我国居民"家庭精神"的中国式消费跨期替代选择模型,以我国1978—2008年的相关年度数据为样本,利用广义矩估计方法(GMM)分别对全国、城镇和农村居民的家庭财富传承偏好进行了估计,并对我国居民的消费选择行为进行了实证分析,分析结果表明:除农村居民外,中国式消费跨期替代模型能够得到实践的证实,城乡居民消费行为的选择存在明显的差别。最后,依据分析结论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陈仲常 谢小丽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能源消耗量不断攀升的同时,GDP能源消耗强度却呈下降态势。本文对这一下降趋势的原因作了解释。首先采用因素分析法分解结构份额和效率份额对能源消耗强度下降的贡献,结果显示效率份额对能源消耗强度的下降起着主要作用,结构份额中的第一产业降低了能源消耗强度,二产重型化提高了能源消耗强度,二者抵消,结构份额对能源消耗强度下降的贡献不明显;进一步对影响能源消耗强度中的效率份额的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发现全要素生产率、对外开放程度和能源价格的市场化水平提高是导致中国能源消耗强度下降的主要原因,而不合理的能源消费结构使中国的能耗强度仍然处于偏高的水平。
关键词:
能源消耗强度 效率份额 结构份额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吴巧生 成金华
基于我国1980—2004年的经济与能源统计数据,对比分析现有能源消耗强度完全分解模型的求解方法,开展六部门结构变化及其能源消耗强度变化对我国能源消耗强度下降的影响方向及影响份额研究表明:用简单平均微分PDM2方法分解计算的结果误差是相当小的,效果满意;中国能源消耗强度下降主要是各部门能源使用效率提高的结果,其中,工业部门的技术改进是影响能源消耗强度的主导因素。
关键词:
能源消耗强度 六部门分解模型 效率 结构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徐丽娜 赵涛 刘广为 孙金帅
能源强度主要反映一个国家经济结构、能源组合情况以及技术水平。产业结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国家经济结构,能源组合情况可以由能源结构来表示,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是影响能源强度变动的重要因素。文章采用结构向量自回归模型(Structural Vector Autoregression,SVAR),分析1990-2010年能源强度和能源结构、产业结构数据。基于SVAR模型构建的所需条件,对3组变量的时间序列进行平稳性检验与协整检验。检验通过后构建SVAR模型。通过SVAR模型中的脉冲响应函数,分析能源结构与产业结构对能源强度的冲击效应;应用方差分解技术,探究能源结构与产业结构在能源强度变化中的贡献度。结...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郭雅恒 谢德泳
利用1978~2011年的样本数据,在协整分析的基础上,建立VEC模型研究经济发展中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及能源消耗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及能源消耗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能源消耗与产业结构合理化存在双向的短期格兰杰因果关系;从短期来看,产业结构合理化有利于经济的增长,产业结构合理化是经济增长的单向短期格兰杰原因。因此,政府应首要重视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同时鼓励技术创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关键词:
协整分析 VEC 格兰杰因果 经济发展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苏屹 王璐 张赟
传统的灰色关联模型在进行经济管理的相关研究中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计算结果中可能出现计算结果失真等问题。针对这一问题,在构建改进灰色关联模型的基础上,研究我国能源消耗总量与各产业耗能的相关性问题,并根据得出的实证结论,提出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
改进灰色关联 能源消耗 产业结构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邓光耀
文章基于加权前向能耗关联系数和后向能耗关联系数,研究了2017年中国能源消耗关键行业的识别。结果发现:食品和烟草加工业,纺织业,纺织服装鞋帽皮革羽绒及其制品,造纸印刷和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建筑业,批发、零售业和住宿、餐饮业,其他服务业等行业是2017年中国能源消耗的关键行业。由于对关键行业来说,不但生产一单位该行业最终产品的能源消耗量较大,而且该行业形成一单位增加值引起关联行业的能源消耗量也较大。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冯烽 叶阿忠
基于29个省份1995~2011年能源平衡表核算出各省份生产性能源消耗总量,构建考虑地区经济空间溢出以及能源-经济非线性关系的面板数据半参数空间滞后模型,在测算各省份历年能源产出弹性的基础上对技术进步导致的能源消耗回弹效应进行了估计,考察回弹效应对能源消耗总量攀升的影响。研究发现,中国能源消耗回弹效应具有明显的时空特征,并非所有年份均会出现回弹效应,回弹效应相对集中出现在东部省份,而经济欠发达省份回弹效应难以呈现;大部分省份所出现的回弹效应主要集中在2001年以前;能源消耗总量攀升并非是回弹效应所致,乃是由于技术水平和经济增长质量低下造成的。
关键词:
回弹效应 能源消耗 半参数 空间面板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邵庆龙
基于IPAT理论,利用GRAPH(1,1)模型比较分析了1991~2011年间中国的能源强度、人口、国内生产总值及其分解因素等对能源消耗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人口的增加是最主要推动因素,反弹效应的存在使得能源强度的下降未能减少能耗的增加,经济增长的影响程度较低,国际贸易增加了能源消耗。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刘元华 吴玉峰 李新 程会强 韦子超 夏宾
本文通过构建能源消耗增量结构分解模型将能耗增量影响因子分解为产出因子、效率因子、结构因子、产出效率因子、产出结构因子、人口因子、生活方式因子和人口生活方式因子。文章通过1995-2009年的数据测算了各因子对中国能耗增量的贡献量,结果表明产出因子是目前中国能耗逐年增长的决定因子,生活方式正在成为能耗增加的显著推手,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是中国当前促进能源节约的主要方法。
关键词:
能源消耗 增量 结构分解模型 中国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尚红云 蒋萍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能源消耗也大幅度增加,如何有效节能降耗,实现能源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当前全人类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基于投入产出分析的基本原理,推导能源消耗变动的一种前沿性结构分解分析形式,将能源消耗变动分解为能源强度变动、技术进步变动和最终需求变动3种影响因素。利用中国1997年和2002年的投入产出数据表数据首先测度不同因素对能源消耗总量变动的影响程度,然后分别测算28个行业的3种影响因素变动对煤炭、石油、天然气和电消耗变动的贡献与特点,结果发现:能源强度变动并没有使所有行业能源消耗都减少;技术进步导致所有行业的每种能源消耗之和都是增加的;28个行业中,最终需求变动的方向与四种能...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丁刚
经测算,2005年中国外商投资企业工业能源消耗近3亿吨标准煤,比2001年的1.45亿吨标准煤翻了一番多,年均增长19.7%。以外商直接投资为载体的国际产业转移加大了中国工业能源消耗总量,平均每年增加3800万吨标准煤的能源消耗。但是,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