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969)
2023(13064)
2022(10943)
2021(10065)
2020(8606)
2019(19714)
2018(19095)
2017(36113)
2016(19849)
2015(21851)
2014(21342)
2013(21339)
2012(19959)
2011(18231)
2010(18001)
2009(16697)
2008(16680)
2007(14773)
2006(12660)
2005(11237)
作者
(60262)
(50661)
(50603)
(48072)
(31850)
(24512)
(22919)
(19969)
(19000)
(17570)
(17429)
(16860)
(16105)
(15970)
(15958)
(15831)
(15636)
(15011)
(14617)
(14485)
(12832)
(12388)
(12305)
(11629)
(11381)
(11192)
(11064)
(10928)
(10229)
(10198)
学科
(82780)
经济(82701)
管理(50448)
(48660)
方法(39041)
(37285)
企业(37285)
数学(35385)
数学方法(35120)
中国(23867)
(22520)
(20010)
(19274)
(18842)
贸易(18837)
(18361)
业经(16100)
农业(14888)
(14825)
地方(14220)
环境(12900)
(12665)
银行(12599)
(12075)
(12004)
金融(12002)
(11753)
财务(11738)
财务管理(11710)
(11579)
机构
大学(289861)
学院(285546)
(123315)
经济(121121)
研究(106726)
管理(104634)
理学(91353)
理学院(90184)
管理学(88637)
管理学院(88123)
中国(79479)
科学(68392)
(61702)
(59475)
(55993)
(52811)
研究所(51877)
业大(48811)
农业(47712)
中心(47631)
财经(43320)
(40604)
(39685)
经济学(39568)
北京(38694)
(38161)
(36914)
师范(36407)
经济学院(36038)
科学院(33477)
基金
项目(199337)
科学(156322)
基金(148080)
研究(135554)
(134121)
国家(133106)
科学基金(111330)
社会(88582)
社会科(84115)
社会科学(84088)
基金项目(78954)
(74971)
自然(74154)
自然科(72511)
自然科学(72481)
自然科学基金(71244)
(65797)
教育(61318)
资助(59818)
编号(50939)
重点(46271)
(44807)
(43136)
(41297)
成果(40617)
科研(39523)
计划(39271)
创新(38876)
国家社会(38417)
教育部(37425)
期刊
(125607)
经济(125607)
研究(81082)
学报(56063)
(52337)
中国(51624)
科学(49043)
大学(40483)
(39379)
学学(38666)
农业(35506)
管理(34579)
(22890)
金融(22890)
教育(22694)
经济研究(22539)
财经(21547)
技术(20448)
(20420)
业经(18942)
(18592)
问题(17608)
(16495)
(15365)
国际(14387)
业大(14333)
世界(14228)
技术经济(14082)
资源(13864)
科技(13712)
共检索到40899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王韶华   张伟   
文章基于2008—2018年中国30个省(区、市)的面板数据,分析了中国能源强度的空间特征,并且遵从“要素—产业—制度”的供给侧逻辑分析框架,实证研究了供给侧因素对中国能源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中国能源强度的空间相关性显著,东、中、西部地区的空间特征分别为“低值集聚”“差异分布”“高值集聚”;资本、劳动力、科技创新降低中国能源强度,产业、制度提高中国能源强度;供给侧因素的影响效应和空间溢出效应在东、中、西部地区存在差异。最后,文章立足于东、中、西部地区差异从要素流动、产业联动等方面提出政策建议以实现协同降耗。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王韶华   张伟   
文章基于2008—2018年中国30个省(区、市)的面板数据,分析了中国能源强度的空间特征,并且遵从“要素—产业—制度”的供给侧逻辑分析框架,实证研究了供给侧因素对中国能源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中国能源强度的空间相关性显著,东、中、西部地区的空间特征分别为“低值集聚”“差异分布”“高值集聚”;资本、劳动力、科技创新降低中国能源强度,产业、制度提高中国能源强度;供给侧因素的影响效应和空间溢出效应在东、中、西部地区存在差异。最后,文章立足于东、中、西部地区差异从要素流动、产业联动等方面提出政策建议以实现协同降耗。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周明磊  陈德金  任荣明  
文章设置空间相邻矩阵及空间距离权重矩阵两种权重矩阵,从全局及局域角度,对我国近年省际能源强度的空间相关性、收敛性及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分析结果显示:我国能源强度存在着显著的空间相关性,呈东南低、西北高的空间集聚状;2005年后能源强度的收敛速度显著放慢,产业结构、国有经济比重、FDI能显著影响能源强度的收敛;FDI相对于其它宏观指标,对于能源强度的影响是最显著的。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张晓平  
能源消费强度反映国民经济发展中对能源的利用效率,其变动方向及影响因素受到学术界广泛关注。但研究中大多以我国总体能源消费强度的变化为对象,对地域差异关注不足。本文选取多项指标,构建能源消费规模份额指数、能耗强度指数、增长速度指数、综合消费指数,从不同角度刻画中国能源消费的区域差异。在此基础上,利用回归分析法,定量研究了地区能源消费强度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我国地区间能源消费强度的差异与地区总体经济发展水平、地区工业化程度、地区经济重型化程度存在直接关系,尤其是地区经济重型化程度的提高将会显著增加地区经济能耗强度。现阶段,控制高耗能重化工业的重复建设与盲目投资,对于减小能源消耗强度具有重要的意义。...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孙玉环  李倩  陈婷  
本文根据我国三次经济普查及《中国能源统计年鉴》中的中国能源消费强度相关数据,在分析中国能源消费强度行业差异的基础上,利用LMDI分解法与完全分解法,分别从纵向和横向将能源消费强度分解为结构效应与效率效应。研究结果表明:随着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效率因素逐渐超越结构因素成为影响能源消费强度的主要因素,以能源技术为代表的效率因素的提高,对能源消费强度的降低发挥积极作用;工业部门对总体能源消费强度的影响最大,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对能源消费强度降低发挥的作用越来越明显。
[期刊] 商业经济与管理  [作者] 李金昌  杨松  赵楠  
文章利用分位数回归法,以1988-2013年中国各相关统计数据为样本,对能源强度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产业结构优化和外商直接投资能降低能源强度,随着能源强度的降低,两者对能源强度的影响都在上升;能源价格对能源强度的影响作用不显著;煤碳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对能源强度有着正向作用,该作用的影响程度随着能源强度的降低而呈先下降后上升;居民消费对能源强度产生正向影响。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李国璋  王双  
中国区域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能源消费也存在差异,分析影响中国能源强度变动的区域因素能够在区域层面上进一步理解总体能源强度的变动。文章利用对数平均D氏指数技术(LMDI)对1995-2005年中国能源强度变动进行区域因素分解,发现由区域内能源强度所显示的区域内技术进步因素是影响中国能源强度变动的决定因素。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邱寿丰  
为了解各类区域对我国能源强度变化的具体影响,本文运用完全分解模型,从省级区域、东中西部和经济发展不同组别等三类区域角度对我国能源强度变化的影响进行分解分析。结果发现:(1)在1997~2002年,对我国能源强度下降起最大正作用的是辽宁、黑龙江、江苏、四川、湖北5个省份、中部以及经济发展中组;(2)在2002~2005年,对我国能源强度下降起最大负作用的是内蒙古、河北、江苏、山东、湖南5个省级区域、东部以及经济发展高组;(3)要促使我国能源强度下降,首要监控对象应该是江苏、河北和湖南3个省份、东部以及经济发展高组。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屈小娥  袁晓玲  
本文基于1998—2006年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中国地区能源强度的差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论认为,东、中、西三大地区能源强度差异较大并呈进一步扩大的态势;经济发展水平、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制度因素对三大地区能源强度降低起积极作用,政府干预则起阻碍作用;工业化水平、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对东部地区降低能源强度起积极作用,对中西部地区正好相反。针对不同地区制定不同的能源、经济与产业政策,降低政府对市场经济的干预,对各地区降低能耗强度将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林海涛  
本文通过对2000-2003年我国上市公司MBO的实证研究,从财富效应和公司绩效两个方面检验其实际效果。并做出相应的理论解释:一方面,管理层收购具有其内在的缺陷;另一方面,我国现阶段从制度环境、市场机制到国有企业的治理结构,都与国外有着很大的区别。因此,将管理层收购作为解决目前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和提高企业效率等问题的手段有很大的局限性。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万伦来  童梦怡  
文章选取中国30个省市自治区2003~2007年的面板数据,建立环境规制下能源强度回归模型,分析了中国能源强度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环境规制及经济发展水平对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提高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有利于降低能源强度,但影响程度较弱;R&D投资强度对能源强度没有显著影响。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韩松  张宝生  唐旭  齐帅  孟繁妍  
能源紧缺已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瓶颈,"十三五"规划进一步指出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新任务。探究导致能源强度变化的驱动因素,是提高中国综合能源效率的重要前提。利用对数平均迪氏指数方法将影响能源强度的因素分解为:能源替代、技术进步、产业结构、部门结构四个效应,对中国2001-2013年能源强度进行结构因素分解分析。研究得出:技术进步效应是导致中国总能源强度降低的主要原因;能源替代效应对总能源强度变化影响不大;产业结构使能源强度增加,部门结构对能源强度降低起到促进作用。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周恒  石时  刘洪涛  
本文基于我国29个省市自治区1990年到2008年的区域面板数据,对影响我国能源强度变化的主要指标进行了回归分析,在区域层面探究了各个因素对我国能源强度变化的影响机理及结果。研究结果发现燃料价格与能源强度变化呈负相关关系,热度日和冷度日的影响效果只有在南部地区显著,人均收入、投资资本比率等因素在不同阶段对能源强度有着不同的影响。本文更进一步的解释了我国能源强度变化的内在影响因素,有助于系统深入的分析我国能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研究结论对节能减排政策的制订具有一定的实践指导意义。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李博  
基于2000~2011年间中国大陆30个省市区的面板数据,对中国地区能源强度进行了差异测算与分解,发现中国地区能源强度的差异正在逐渐扩大,这种差异主要表现为区域内各省份之间的差异,而区域间差异是次要的因素。通过检验地区能源强度的空间相关性,发现各地区的能源强度之间存在显著的空间正相关关系。并用空间计量方法分析了多种因素对于地区能源强度的影响作用,对各影响因素的空间效应进行了分解研究,发现各影响因素不仅会影响本地的能源强度,还会对其相邻地区的能源强度产生显著影响。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王韶华  张伟  
本文借鉴区域经济"核心-外围区"和"重心"的分析方法,研究我国碳强度的时空演变特征,进而提炼出碳强度影响因素的重心演变轨迹及其与碳强度重心演变的相关性,以期挖掘出碳强度重心变化的深层次原因。结果发现:我国的减排拉动区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减排中间区部分分布在中部地区,减排滞后区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和华北地区。我国的碳强度重心明显向西北推移,而经济重心、工业重心、能源消费重心、人口重心、技术重心等则向西南移动。因此,要实现我国碳强度的进一步降低,应抓住新时代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契机,加快东北地区、华北地区和中部地区产业转型升级,优化能源结构;促进西北地区高附加值产业发展,提高碳生产率。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