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040)
- 2023(13131)
- 2022(11101)
- 2021(10461)
- 2020(9079)
- 2019(21176)
- 2018(20878)
- 2017(39471)
- 2016(21277)
- 2015(24482)
- 2014(24336)
- 2013(24208)
- 2012(22367)
- 2011(20220)
- 2010(19765)
- 2009(18256)
- 2008(17924)
- 2007(15622)
- 2006(13140)
- 2005(11597)
- 学科
- 济(92038)
- 经济(91949)
- 管理(57951)
- 业(55465)
- 方法(47796)
- 企(44607)
- 企业(44607)
- 数学(43197)
- 数学方法(42630)
- 中国(24488)
- 农(23314)
- 财(22274)
- 学(19260)
- 贸(18913)
- 贸易(18907)
- 易(18485)
- 业经(17436)
- 农业(15292)
- 制(15078)
- 地方(14663)
- 务(14002)
- 财务(13956)
- 财务管理(13918)
- 环境(13707)
- 和(13432)
- 企业财务(13186)
- 银(12932)
- 银行(12883)
- 理论(12571)
- 融(12547)
- 机构
- 大学(311294)
- 学院(308183)
- 济(132518)
- 经济(130144)
- 管理(119577)
- 研究(106514)
- 理学(104400)
- 理学院(103188)
- 管理学(101264)
- 管理学院(100690)
- 中国(80537)
- 科学(66224)
- 京(65747)
- 财(56999)
- 所(53804)
- 农(53762)
- 研究所(49612)
- 中心(49171)
- 业大(48134)
- 财经(46971)
- 江(43122)
- 经(42925)
- 农业(42857)
- 经济学(41946)
- 北京(41141)
- 范(39027)
- 师范(38591)
- 院(38350)
- 经济学院(38053)
- 财经大学(35154)
- 基金
- 项目(214256)
- 科学(169429)
- 基金(159252)
- 研究(150908)
- 家(140779)
- 国家(139726)
- 科学基金(119590)
- 社会(97197)
- 社会科(92333)
- 社会科学(92306)
- 基金项目(83789)
- 省(80897)
- 自然(79158)
- 自然科(77414)
- 自然科学(77391)
- 自然科学基金(76048)
- 划(69879)
- 教育(69848)
- 资助(66545)
- 编号(58833)
- 重点(48903)
- 部(48637)
- 成果(46800)
- 发(45599)
- 创(44289)
- 科研(42307)
- 国家社会(41687)
- 创新(41643)
- 教育部(41441)
- 大学(40224)
共检索到43651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韩松 张宝生 唐旭 齐帅 孟繁妍
能源紧缺已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瓶颈,"十三五"规划进一步指出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新任务。探究导致能源强度变化的驱动因素,是提高中国综合能源效率的重要前提。利用对数平均迪氏指数方法将影响能源强度的因素分解为:能源替代、技术进步、产业结构、部门结构四个效应,对中国2001-2013年能源强度进行结构因素分解分析。研究得出:技术进步效应是导致中国总能源强度降低的主要原因;能源替代效应对总能源强度变化影响不大;产业结构使能源强度增加,部门结构对能源强度降低起到促进作用。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郑义 徐康宁
本文基于三个层面(3个产业、8个主要部门、43个子部门)使用LMDI分解法研究中国1994~2008年能源强度变化的原因。计量结果表明,技术效应是能源强度下降的主要因素;产业层面的结构变化效应在1994~2004年期间提高了能源强度,但是,在2004~2008年期间却降低了能源强度,主要部门层面的结构变化效应一直在提升能源强度,子部门层面的结构变化效应在2002~2008年期间显著弱化了能源强度;能源替代效应一直在降低能源强度,影响作用甚小。此外,我们发现,在2003~2004年期间能源强度的意外反弹是源于产业层面的结构变化效应变动幅度较大而非技术效应变小的缘故。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李磊 刘继
新疆在推进工业化的进程中面临着巨大的节能减排压力。对与能耗相关的二氧化碳排放强度进行分解,研究其背后的驱动因素,能够为有的放矢地制订减排政策,发展低碳经济提供重要的实证依据。文章运用对数平均迪氏指数法方法,对新疆工业二氧化碳强度变动的分解结果表明:1994~2001年工业二氧化碳强度略有上升,其正向驱动因素是部门结构和行业结构,负向驱动因素是能耗强度和能耗结构;2002~2007年二氧化碳强度大幅增加的主要原因是能耗强度的上升,能耗结构、部门结构和行业结构虽有负向贡献但相对较小。此外,各工业行业的二氧化碳强度普遍呈上升趋势,主要资源型工业行业的规模扩张和技术滞后是新疆工业二氧化碳减排的重要制约...
关键词:
工业 二氧化碳强度 对数平均迪氏指数法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孙玉环 李倩 陈婷
本文根据我国三次经济普查及《中国能源统计年鉴》中的中国能源消费强度相关数据,在分析中国能源消费强度行业差异的基础上,利用LMDI分解法与完全分解法,分别从纵向和横向将能源消费强度分解为结构效应与效率效应。研究结果表明:随着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效率因素逐渐超越结构因素成为影响能源消费强度的主要因素,以能源技术为代表的效率因素的提高,对能源消费强度的降低发挥积极作用;工业部门对总体能源消费强度的影响最大,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对能源消费强度降低发挥的作用越来越明显。
关键词:
能源消费强度 LMDI分解法 完全分解法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李国璋 王双
中国区域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能源消费也存在差异,分析影响中国能源强度变动的区域因素能够在区域层面上进一步理解总体能源强度的变动。文章利用对数平均D氏指数技术(LMDI)对1995-2005年中国能源强度变动进行区域因素分解,发现由区域内能源强度所显示的区域内技术进步因素是影响中国能源强度变动的决定因素。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邓光耀 任苏灵
文章利用核密度估计和马尔科夫链方法分析了1997—2015年中国各省能源消费碳排放的动态演进过程,并利用面板数据模型分析了城镇化等因素对能源消费碳排放的影响,实证结果显示:(1)能源消费碳排放的核密度函数呈现单峰特征,近年来分散程度有所提高。(2)虽然各省能源消费碳排放存在较大的惯性,但是仍有逐年增加的趋势。(3)城镇化率与能源消费碳排放之间呈现倒U型曲线特征,人口的增长、经济的发展和能源强度的增加均会导致能源消费碳排放增加。
关键词:
核密度估计 马尔科夫链 碳排放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邓光耀 任苏灵
文章利用核密度估计和马尔科夫链方法分析了1997—2015年中国各省能源消费碳排放的动态演进过程,并利用面板数据模型分析了城镇化等因素对能源消费碳排放的影响,实证结果显示:(1)能源消费碳排放的核密度函数呈现单峰特征,近年来分散程度有所提高。(2)虽然各省能源消费碳排放存在较大的惯性,但是仍有逐年增加的趋势。(3)城镇化率与能源消费碳排放之间呈现倒U型曲线特征,人口的增长、经济的发展和能源强度的增加均会导致能源消费碳排放增加。
关键词:
核密度估计 马尔科夫链 碳排放
[期刊]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李玉婷 余熙 刘自敏
通过推导并构建包含生产与生活和空间效应的因素分解模型,利用1980—2015年全国及省际面板数据,量化分析了技术水平、产业结构、生活用能强度和地区经济规模变动对中国能源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除生产部门的技术进步之外,生活用能强度降低是持续引领中国能源强度下降的又一个重要因素;产业结构调整在1985年以后产生了负面影响;地区经济规模变动在2005年之后产生了消极影响。从省际层面看,存在的问题有:新疆的技术水平倒退,内蒙古和海南的生活用能强度上升,多数省市产业结构和经济规模的变动影响消极等。因此,降低中国的能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孙作人 周德群
伴随着快速的工业化、城市化推进,我国节能减排面临新的挑战,2020年减排目标的实现,更多的要从结构调整上考量策略。本文基于迪氏指数分解法,设计综合影响分解模型,对人口、产业、能源结构变动对碳排放变动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我国碳排放强度的下降主要依赖第二产业碳排放强度的下降,国家强制减排措施效果明显;城乡人口结构变动对碳排放增量的贡献已经超过城镇人均碳排放量增长的贡献水平;城市化对碳排放增量的贡献已经显著高于二三产业比重上升贡献;能源结构碳强度下降主要依赖于煤炭消费比例的下降,但经济发展对煤炭消耗的过度依赖造成下降幅度有限,能源结构碳强度较为稳定,减少碳基能源消费是未来能源战略的重要突破口。
[期刊] 税务研究
[作者]
韩秀兰 王久瑾
本文应用国际前沿统计分解技术——对数平均D氏指数方法(LMDI),基于2005~2011年数据对山西省地方税收、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之间的定量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结论显示,山西省经济增长对税收增长的产出效应最大,产业结构效应次之,行业税负效应最小。建议,基于LMDI方法,构建"税收分解指数体系",并作为制定资源型地区税收政策的主要依据。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邱寿丰
为了解各类区域对我国能源强度变化的具体影响,本文运用完全分解模型,从省级区域、东中西部和经济发展不同组别等三类区域角度对我国能源强度变化的影响进行分解分析。结果发现:(1)在1997~2002年,对我国能源强度下降起最大正作用的是辽宁、黑龙江、江苏、四川、湖北5个省份、中部以及经济发展中组;(2)在2002~2005年,对我国能源强度下降起最大负作用的是内蒙古、河北、江苏、山东、湖南5个省级区域、东部以及经济发展高组;(3)要促使我国能源强度下降,首要监控对象应该是江苏、河北和湖南3个省份、东部以及经济发展高组。
关键词:
能源强度变化 完全分解模型 区域影响
[期刊] 商业经济与管理
[作者]
李金昌 杨松 赵楠
文章利用分位数回归法,以1988-2013年中国各相关统计数据为样本,对能源强度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产业结构优化和外商直接投资能降低能源强度,随着能源强度的降低,两者对能源强度的影响都在上升;能源价格对能源强度的影响作用不显著;煤碳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对能源强度有着正向作用,该作用的影响程度随着能源强度的降低而呈先下降后上升;居民消费对能源强度产生正向影响。
关键词:
能源强度 产业结构 分位数回归 能源价格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张晓平
能源消费强度反映国民经济发展中对能源的利用效率,其变动方向及影响因素受到学术界广泛关注。但研究中大多以我国总体能源消费强度的变化为对象,对地域差异关注不足。本文选取多项指标,构建能源消费规模份额指数、能耗强度指数、增长速度指数、综合消费指数,从不同角度刻画中国能源消费的区域差异。在此基础上,利用回归分析法,定量研究了地区能源消费强度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我国地区间能源消费强度的差异与地区总体经济发展水平、地区工业化程度、地区经济重型化程度存在直接关系,尤其是地区经济重型化程度的提高将会显著增加地区经济能耗强度。现阶段,控制高耗能重化工业的重复建设与盲目投资,对于减小能源消耗强度具有重要的意义。...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王韶华 张伟
文章基于2008—2018年中国30个省(区、市)的面板数据,分析了中国能源强度的空间特征,并且遵从“要素—产业—制度”的供给侧逻辑分析框架,实证研究了供给侧因素对中国能源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中国能源强度的空间相关性显著,东、中、西部地区的空间特征分别为“低值集聚”“差异分布”“高值集聚”;资本、劳动力、科技创新降低中国能源强度,产业、制度提高中国能源强度;供给侧因素的影响效应和空间溢出效应在东、中、西部地区存在差异。最后,文章立足于东、中、西部地区差异从要素流动、产业联动等方面提出政策建议以实现协同降耗。
关键词:
能源强度 空间特征 供给侧因素 地区差异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王韶华 张伟
文章基于2008—2018年中国30个省(区、市)的面板数据,分析了中国能源强度的空间特征,并且遵从“要素—产业—制度”的供给侧逻辑分析框架,实证研究了供给侧因素对中国能源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中国能源强度的空间相关性显著,东、中、西部地区的空间特征分别为“低值集聚”“差异分布”“高值集聚”;资本、劳动力、科技创新降低中国能源强度,产业、制度提高中国能源强度;供给侧因素的影响效应和空间溢出效应在东、中、西部地区存在差异。最后,文章立足于东、中、西部地区差异从要素流动、产业联动等方面提出政策建议以实现协同降耗。
关键词:
能源强度 空间特征 供给侧因素 地区差异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