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544)
- 2023(12484)
- 2022(10534)
- 2021(10169)
- 2020(8738)
- 2019(20530)
- 2018(20228)
- 2017(38246)
- 2016(20554)
- 2015(23530)
- 2014(23304)
- 2013(23040)
- 2012(21293)
- 2011(19174)
- 2010(18633)
- 2009(17198)
- 2008(16916)
- 2007(14718)
- 2006(12302)
- 2005(10937)
- 学科
- 济(87600)
- 经济(87516)
- 管理(56604)
- 业(53527)
- 方法(44363)
- 企(42955)
- 企业(42955)
- 数学(40215)
- 数学方法(39755)
- 中国(24360)
- 农(22435)
- 财(22190)
- 贸(18567)
- 贸易(18559)
- 易(18167)
- 学(16958)
- 业经(16953)
- 制(15075)
- 农业(14680)
- 地方(14209)
- 务(13915)
- 财务(13873)
- 财务管理(13837)
- 企业财务(13118)
- 银(12979)
- 环境(12958)
- 银行(12942)
- 和(12871)
- 融(12437)
- 金融(12434)
- 机构
- 大学(293519)
- 学院(290404)
- 济(127246)
- 经济(125041)
- 管理(113781)
- 研究(100571)
- 理学(98932)
- 理学院(97843)
- 管理学(96156)
- 管理学院(95606)
- 中国(77671)
- 京(62200)
- 科学(60987)
- 财(55451)
- 所(50159)
- 农(47817)
- 中心(46968)
- 研究所(46061)
- 财经(45138)
- 业大(43288)
- 经(41317)
- 江(40620)
- 经济学(40362)
- 北京(39206)
- 农业(37843)
- 经济学院(36566)
- 范(36374)
- 院(36373)
- 师范(36003)
- 财经大学(33784)
- 基金
- 项目(200626)
- 科学(158834)
- 基金(149399)
- 研究(143541)
- 家(131347)
- 国家(130363)
- 科学基金(111761)
- 社会(92612)
- 社会科(87988)
- 社会科学(87965)
- 基金项目(78692)
- 省(74820)
- 自然(73000)
- 自然科(71380)
- 自然科学(71358)
- 自然科学基金(70100)
- 教育(65749)
- 划(64771)
- 资助(61969)
- 编号(56797)
- 部(45821)
- 重点(45524)
- 成果(45315)
- 发(42699)
- 创(41503)
- 国家社会(39834)
- 科研(39504)
- 教育部(39324)
- 创新(38975)
- 大学(37922)
- 期刊
- 济(128436)
- 经济(128436)
- 研究(80943)
- 中国(51679)
- 学报(46108)
- 财(43597)
- 科学(42842)
- 农(41623)
- 管理(39886)
- 大学(34937)
- 学学(32882)
- 农业(28500)
- 技术(25441)
- 教育(24622)
- 融(24249)
- 金融(24249)
- 财经(22179)
- 经济研究(22063)
- 业经(19232)
- 经(19098)
- 问题(17499)
- 业(16643)
- 贸(16444)
- 统计(15779)
- 技术经济(14755)
- 世界(14434)
- 资源(14122)
- 国际(14099)
- 图书(13938)
- 策(13741)
共检索到41762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李玉婷 孟翡 刘祥艳
2000-2005年是中国能源效率的转折期。在这一时期,中国能源强度结束了持续20多年的下降趋势,经历了先上升(2000-2005年)、再下降(2005-2013年)的变化过程。依据2000-2013年中国30个省市区的面板数据,运用LMDI方法对比分析了2000-2005年和2005-2013年两个时期中国的能源结构、技术进步、产业结构和经济规模对中国能源效率变动的影响,以期为理解中国能源强度的变化提供更为准确和丰富的信息。
关键词:
中国 能源强度 变化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张洪潮 王素芳 张凌晓 李银柱
中国能源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和谐共进,是我国能源结构优化的基本方向与目标。文章提出界定了"生态化能源结构"概念,并基于生态经济实践性、空间性和效率性特征[1],从自然、经济和社会3个维度,建立生态化能源结构评价模型,计算分析了2002~2011年我国的能源结构演化轨迹,认为当前我国能源结构虽缓慢趋于生态化,但生态经济建设仍滞后于能源经济整体发展,尚未达到和谐均衡状态。鉴于此,文章提出了制定国家层面的生态型能源发展规划、增加清洁能源在能源供应和消费中的比重以及建立国家、能源产业和企业三方协调机制等促进我国能源结构生态化的对策和建议。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周恒 石时 刘洪涛
本文基于我国29个省市自治区1990年到2008年的区域面板数据,对影响我国能源强度变化的主要指标进行了回归分析,在区域层面探究了各个因素对我国能源强度变化的影响机理及结果。研究结果发现燃料价格与能源强度变化呈负相关关系,热度日和冷度日的影响效果只有在南部地区显著,人均收入、投资资本比率等因素在不同阶段对能源强度有着不同的影响。本文更进一步的解释了我国能源强度变化的内在影响因素,有助于系统深入的分析我国能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研究结论对节能减排政策的制订具有一定的实践指导意义。
关键词:
能源强度 区域经济 面板回归分析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万伦来 童梦怡
文章选取中国30个省市自治区2003~2007年的面板数据,建立环境规制下能源强度回归模型,分析了中国能源强度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环境规制及经济发展水平对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提高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有利于降低能源强度,但影响程度较弱;R&D投资强度对能源强度没有显著影响。
[期刊] 西部论坛
[作者]
姜磊 柏玲
区域间的空间溢出和技术溢出效应日益显著,在进行能源强度收敛研究时不可忽略空间依赖性和时间动态性。在考虑空间维度的地理邻近性和时间维度的动态性的基础上,采用动态空间面板模型分析中国29个省区能源强度的空间分布、动态变化趋势以及收敛情况,研究表明:从中国能源强度的空间分布来看,呈现东低西高的格局,并且存在空间自相关现象;从动态趋势看,能源强度的空间自相关指数在2005年之后趋于稳定,东、中、西部的能源强度均呈现持续下降的趋势;从总体趋势来看,能源强度存在绝对σ收敛,不存在绝对β收敛,但存在显著的条件β收敛。提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刘洪涛 杨洋
信息化对碳强度的降低存在正反两方面的作用,致使信息化对碳强度的真实影响无法仅从理论分析得到。利用中国30个省份2000—2012年的面板数据,在估算省级CO2排放量的基础上构造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同时使用工具变量以及动态GMM方法进行参数估计。研究结果表明:信息化能显著降低中国总体碳强度,东部地区信息化对区域碳强度降低的作用大而显著,中西部地区则为小而不显著。为充分利用信息化给中国节能减排带来的有益成果,应进一步提高中国的信息化水平,并重视区域间信息化的均衡发展。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孙钰 宋雪瑶 马建辉 齐艳芬
“十四五”时期是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提升环境规制效率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选择。论文基于2009—2020年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采用基于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SBM模型和Malmquist指数模型以及加权求和法,对环境规制静态、动态和综合效率分别进行了测度,并利用核密度估计、变异系数和基尼系数法,探究我国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部四大区域环境规制效率的区域差异和动态变化轨迹。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省际环境规制效率差距较大,四大区域呈现非均衡特征;环境规制效率较高的省份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西部地区的环境规制效率提升空间和潜力最大,中部和东北地区的环境规制效率上升趋势较弱。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孙钰 宋雪瑶 马建辉 齐艳芬
“十四五”时期是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提升环境规制效率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选择。论文基于2009—2020年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采用基于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SBM模型和Malmquist指数模型以及加权求和法,对环境规制静态、动态和综合效率分别进行了测度,并利用核密度估计、变异系数和基尼系数法,探究我国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部四大区域环境规制效率的区域差异和动态变化轨迹。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省际环境规制效率差距较大,四大区域呈现非均衡特征;环境规制效率较高的省份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西部地区的环境规制效率提升空间和潜力最大,中部和东北地区的环境规制效率上升趋势较弱。
[期刊] 世界经济文汇
[作者]
陈雪梅 王志勇
本文运用2000—2010年省级面板数据建立随机效应模型,通过GLS估计方法分析了省委书记和省长在能源紧张省份的工作阅历对辖区内单位GRP(地区生产总值)能耗①的影响。结果表明:省长在能源紧张省份的工作阅历有助于显著降低辖区内单位GRP能耗,平均使单位GRP能耗降低0.16—0.26左右;省长在能源紧张省份的工作阅历对降低辖区内单位GRP能耗的作用比省委书记的更为明显;省委书记和省长都有能源紧张省份的工作阅历无助于降低辖区内单位GRP能耗;本文还发现,省长自工作以来,职位越高到能源紧张省份的工作阅历越有利于降低辖区内单位GRP能耗。本文结果对地方官员的历练、选拔任用和探索降低能耗之路具有一定的...
关键词:
官员阅历 能源强度 随机效应模型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吴巧生 陈亮 张炎涛 成金华
本文选取中国各省1986~2005年的数据,运用面板单位根、异质面板协整和基于面板的误差修正模型重新检验中国能源消费和GDP的关系,实证结果表明:从长期来看,中国总体存在能源消费与GDP的双向因果关系,同时从区域来看,东部地区只存在从能源消费到GDP的单向因果关系,而中西部地区则存在从GDP到能源消费的单向因果关系;就短期而言,中国总体及东西部地区的能源消费与GDP无因果关系,而中部地区则存在能源消费和GDP之间的双向因果关系。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刘畅 崔艳红
中国各区域的能源消耗强度及其变化趋势存在很大差异。本文建立了区域能源消耗强度的面板数据模型,研究不同区域各种经济因素与能源消耗强度之间的协整关系,并基于误差修正模型考察短期动态调整效应。得出结论:就能源消耗强度的长期趋势和短期波动而言,产业结构及能源消费结构对高能耗区域的影响很大,高能耗区域通过结构调整有更大的节能空间。尽管中能耗区域有较高的长期价格弹性,但能源价格的短期波动对各区域都不显著。企业科技开发投入对各区域仅有长期影响,对高能耗区域的影响更大。低能耗区域的能源消耗强度对各种经济因素的短期波动能迅速做出反应,而高能耗区域虽然对各种因素的短期变化调整缓慢,但表现出更大的长期节能潜力。
关键词:
能源消耗强度 面板数据模型 误差修正模型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乔海曙 乔继伟
依据中国30个省(市)自治区1998~2013年面板数据,考量长期资金市场对能源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长期资金市场发展对东部地区能源强度下降影响较大,产业结构升级、人均GDP提高均有利于各地区能源强度下降,技术进步、对外贸易度对各地区能源强度的影响呈现出分化态势。鉴此,应充分发挥长期资金市场优势、促进产业结构升级、重视研发投入产出技术成果转化等,多渠道降低能源强度。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靖学青
采用1996-2011年西部地区10个省区市的省级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城镇化的三个不同层面对西部地区能源强度的影响和作用。分析结果表明,产业城镇化与整个西部地区能源强度显著负相关,对其能源使用效率提高具有积极影响,但人口城镇化和地域城镇化与西部地区能源强度显著正相关,对其能源强度具有增强作用;在西部地区内部,各省区市城镇化进程的三个层面及其对能源强度的影响均呈现出明显差异。因此,就提高能源使用效率而言,整个西部地区在城镇化进程中首先应大力促进非农产业向城镇集聚,以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在此基础上逐步推进人口城镇化和地域城镇化进程,而西部各省区市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确定符合区情的战略组合。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周五七
基于1988~2011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对财政分权、经济开放对地区能源强度的影响效应及其地区差异进行实证研究,结果发现,地方财政分权与地区能源强度正相关,贸易开放和外资开放与地区能源强度负相关,但外资开放比贸易开放对地区能源强度下降的促进作用更强;出口依存度与地区能源强度正相关,进口依存度与地区能源强度负相关;财政分权、经济开放对能源强度的影响具有明显的地区性差异,财政分权对东部地区能源强度的负面影响最弱,对中部地区能源强度的负面影响最大,外资依存度和进口依存度对中部地区能源强度下降的促进效应最强,出口依存度对中部地区能源强度的负面作用最强。
关键词:
财政分权 贸易开放 能源强度 FDI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邱寿丰
为了解各类区域对我国能源强度变化的具体影响,本文运用完全分解模型,从省级区域、东中西部和经济发展不同组别等三类区域角度对我国能源强度变化的影响进行分解分析。结果发现:(1)在1997~2002年,对我国能源强度下降起最大正作用的是辽宁、黑龙江、江苏、四川、湖北5个省份、中部以及经济发展中组;(2)在2002~2005年,对我国能源强度下降起最大负作用的是内蒙古、河北、江苏、山东、湖南5个省级区域、东部以及经济发展高组;(3)要促使我国能源强度下降,首要监控对象应该是江苏、河北和湖南3个省份、东部以及经济发展高组。
关键词:
能源强度变化 完全分解模型 区域影响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
中国能源消费和电力消费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基于面板数据空间计量模型的分析
区域发展、环境投资与能源强度变化——基于省域短面板数据门槛回归分析
化肥施用强度对中国粮食单产的影响分析——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分位数回归
能源效率的推手;是结构优化还是技术变化?——基于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分析
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与能源消费强度差异的收敛性——基于中国2001—2016年省级面板数据
信息化资本对能源强度的影响研究——基于我国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FDI降低东道国能源强度”假说在中国成立吗?——基于省区工业面板数据的经验分析
中国工业能源消耗强度的区域差异——基于省(市)面板数据模型的实证分析
中国省级政府效率研究——基于空间面板数据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