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584)
- 2023(12543)
- 2022(10497)
- 2021(9621)
- 2020(8201)
- 2019(18700)
- 2018(18050)
- 2017(33852)
- 2016(18633)
- 2015(21059)
- 2014(20794)
- 2013(20837)
- 2012(19602)
- 2011(17909)
- 2010(17583)
- 2009(16440)
- 2008(16353)
- 2007(14533)
- 2006(12402)
- 2005(11102)
- 学科
- 济(83730)
- 经济(83652)
- 管理(49579)
- 业(46702)
- 方法(38364)
- 企(35584)
- 企业(35584)
- 数学(34854)
- 数学方法(34623)
- 中国(23543)
- 农(21868)
- 财(19098)
- 贸(18616)
- 贸易(18611)
- 学(18245)
- 易(18163)
- 地方(17196)
- 业经(15593)
- 农业(14667)
- 制(14036)
- 环境(13422)
- 银(12290)
- 银行(12226)
- 融(12088)
- 金融(12086)
- 和(11746)
- 行(11702)
- 务(11212)
- 财务(11197)
- 财务管理(11170)
- 机构
- 大学(279623)
- 学院(276178)
- 济(121079)
- 经济(119002)
- 研究(103438)
- 管理(102030)
- 理学(89041)
- 理学院(87891)
- 管理学(86483)
- 管理学院(85973)
- 中国(77276)
- 科学(66040)
- 京(59559)
- 农(56533)
- 所(54579)
- 财(50852)
- 研究所(50539)
- 业大(46323)
- 中心(45916)
- 农业(45371)
- 财经(41797)
- 江(39015)
- 经济学(38857)
- 经(38281)
- 北京(37512)
- 院(36799)
- 范(35449)
- 经济学院(35387)
- 师范(34979)
- 科学院(33039)
- 基金
- 项目(192273)
- 科学(150689)
- 基金(142346)
- 研究(131659)
- 家(128527)
- 国家(127549)
- 科学基金(106513)
- 社会(86199)
- 社会科(81792)
- 社会科学(81766)
- 基金项目(75618)
- 省(72513)
- 自然(70299)
- 自然科(68689)
- 自然科学(68661)
- 自然科学基金(67483)
- 划(63514)
- 教育(59066)
- 资助(57746)
- 编号(49785)
- 重点(44676)
- 部(43256)
- 发(42553)
- 创(39795)
- 成果(39398)
- 科研(37978)
- 计划(37626)
- 创新(37507)
- 国家社会(37197)
- 教育部(36071)
- 期刊
- 济(124204)
- 经济(124204)
- 研究(77256)
- 学报(53188)
- 农(49862)
- 中国(49479)
- 科学(46696)
- 大学(38092)
- 财(37871)
- 学学(36433)
- 农业(33870)
- 管理(33758)
- 融(22766)
- 金融(22766)
- 经济研究(22072)
- 教育(21124)
- 财经(20832)
- 技术(20094)
- 业(19455)
- 业经(18811)
- 经(17984)
- 问题(17243)
- 贸(16348)
- 版(14635)
- 国际(14390)
- 资源(14269)
- 世界(14086)
- 技术经济(13861)
- 业大(13262)
- 科技(13257)
共检索到39505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邱寿丰
为了解各类区域对我国能源强度变化的具体影响,本文运用完全分解模型,从省级区域、东中西部和经济发展不同组别等三类区域角度对我国能源强度变化的影响进行分解分析。结果发现:(1)在1997~2002年,对我国能源强度下降起最大正作用的是辽宁、黑龙江、江苏、四川、湖北5个省份、中部以及经济发展中组;(2)在2002~2005年,对我国能源强度下降起最大负作用的是内蒙古、河北、江苏、山东、湖南5个省级区域、东部以及经济发展高组;(3)要促使我国能源强度下降,首要监控对象应该是江苏、河北和湖南3个省份、东部以及经济发展高组。
关键词:
能源强度变化 完全分解模型 区域影响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张晓平
能源消费强度反映国民经济发展中对能源的利用效率,其变动方向及影响因素受到学术界广泛关注。但研究中大多以我国总体能源消费强度的变化为对象,对地域差异关注不足。本文选取多项指标,构建能源消费规模份额指数、能耗强度指数、增长速度指数、综合消费指数,从不同角度刻画中国能源消费的区域差异。在此基础上,利用回归分析法,定量研究了地区能源消费强度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我国地区间能源消费强度的差异与地区总体经济发展水平、地区工业化程度、地区经济重型化程度存在直接关系,尤其是地区经济重型化程度的提高将会显著增加地区经济能耗强度。现阶段,控制高耗能重化工业的重复建设与盲目投资,对于减小能源消耗强度具有重要的意义。...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李国璋 王双
中国区域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能源消费也存在差异,分析影响中国能源强度变动的区域因素能够在区域层面上进一步理解总体能源强度的变动。文章利用对数平均D氏指数技术(LMDI)对1995-2005年中国能源强度变动进行区域因素分解,发现由区域内能源强度所显示的区域内技术进步因素是影响中国能源强度变动的决定因素。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齐绍洲 方扬 李锴
本文运用DEA方法测算出我国东、中、西部三大区域的全要素生产率,并分解为纯技术效率、技术变化和规模效率,以此作为技术进步的代表量,分析各个区域外商直接投资的知识溢出效应及其对当地能源强度的影响。得出的研究结论为:第一、东部地区外商直接投资的知识溢出效应体现在纯技术效率上,中部地区体现在纯技术效率和技术变化上,西部地区体现在技术变化上。第二,东部地区FDI的知识溢出对本地区能源强度的影响不显著,中部地区FDI的知识溢出提高了本地区的能源强度,西部地区FDI的知识溢出能够显著降低能源强度。本文的政策含义是:东、中部地区应该提高引进外资的技术和能耗门槛,提高外商直接投资的知识溢出效应;西部地区要进一...
关键词:
外商直接投资 能源强度 知识溢出效应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周恒 石时 刘洪涛
本文基于我国29个省市自治区1990年到2008年的区域面板数据,对影响我国能源强度变化的主要指标进行了回归分析,在区域层面探究了各个因素对我国能源强度变化的影响机理及结果。研究结果发现燃料价格与能源强度变化呈负相关关系,热度日和冷度日的影响效果只有在南部地区显著,人均收入、投资资本比率等因素在不同阶段对能源强度有着不同的影响。本文更进一步的解释了我国能源强度变化的内在影响因素,有助于系统深入的分析我国能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研究结论对节能减排政策的制订具有一定的实践指导意义。
关键词:
能源强度 区域经济 面板回归分析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马晓钰 李强谊
分别以人均能源消费和能源消费强度作为能源消费指标,对2000~2011年中国能源消费的区域差异进行结构分解,并且实证研究了不同能源消费水平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中国能源消费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能源消费强度的区域差异要明显大于人均能源消费的区域差异。三区域(东部、中部、西部)划分标准下,能源消费总体差异主要源于区域内差异。城市化水平、能源消费结构、产业结构、人口规模以及人均收入是造成能源消费水平区域差异的重要因素。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彭觅 吕斌 张纯 黄斌
本文采用1998—2007年30个省份的能源消耗、工业产业、交通和生活数据,从省域层面上分析了碳排放总量和单位GDP碳排放量的空间差异和变动情况,并分阶段分类型对单位GDP碳排放量的影响因素作了逐步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无论从碳排放总量还是单位GDP碳排放量来看,其都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从变动情况来看,高于全国平均单位GDP碳排放量的省份有向南部内陆省份扩大趋势。不同水平的单位GDP碳排放量影响因素差异大,高于全国平均单位GDP碳排放量的省份影响因素以工业行业结构为主,低于全国平均单位GDP碳排放量的省份影响因素以交通和生活为主,且制造业产业结构对单位GDP碳排放量开始起抑制作用。
关键词:
碳排放 区域差异 影响因素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琦 孙根年 韩亚芬
节能战略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其实施有赖于能源消费水平的准确度量。能源足迹的引入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准确测算能源消费水平的计量手段。文章着眼于能源足迹的空间分布差异,利用2005年中国能源消费截面数据,测算出我国30个省区的能源消费足迹;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多元非线性回归分析等方法,构建出能源足迹与其影响因素的计量模型。
关键词:
能源足迹 区域差异 影响因素 实证分析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邱灵 申玉铭 任旺兵 严婷婷
论文采用分层聚类法对中国能源利用效率进行地域划分,并运用Theil系数探讨能源利用效率的区域分异特征,进而应用面板数据模型定量研究区域能源利用效率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十五"时期,中国能源利用效率的省际差异显著,从空间上可划分为高效区、中效区和低效区,能源高效区集中在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2001~2005年,中国能源利用效率明显提高,但能源利用效率的总体差异、三大地域间差异和地域内差异均呈上升趋势;能源结构、技术水平、产业结构、价格水平和投资水平是影响中国能源利用效率区域差异的显著因素;以煤炭消费比重所表示的能源结构对区域能源利用效率的负向影响程度最大,以全员劳动生产率所表示的技术水平对区...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王韶华 张伟
文章基于2008—2018年中国30个省(区、市)的面板数据,分析了中国能源强度的空间特征,并且遵从“要素—产业—制度”的供给侧逻辑分析框架,实证研究了供给侧因素对中国能源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中国能源强度的空间相关性显著,东、中、西部地区的空间特征分别为“低值集聚”“差异分布”“高值集聚”;资本、劳动力、科技创新降低中国能源强度,产业、制度提高中国能源强度;供给侧因素的影响效应和空间溢出效应在东、中、西部地区存在差异。最后,文章立足于东、中、西部地区差异从要素流动、产业联动等方面提出政策建议以实现协同降耗。
关键词:
能源强度 空间特征 供给侧因素 地区差异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孙玉环 李倩 陈婷
本文根据我国三次经济普查及《中国能源统计年鉴》中的中国能源消费强度相关数据,在分析中国能源消费强度行业差异的基础上,利用LMDI分解法与完全分解法,分别从纵向和横向将能源消费强度分解为结构效应与效率效应。研究结果表明:随着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效率因素逐渐超越结构因素成为影响能源消费强度的主要因素,以能源技术为代表的效率因素的提高,对能源消费强度的降低发挥积极作用;工业部门对总体能源消费强度的影响最大,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对能源消费强度降低发挥的作用越来越明显。
关键词:
能源消费强度 LMDI分解法 完全分解法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王韶华 张伟
文章基于2008—2018年中国30个省(区、市)的面板数据,分析了中国能源强度的空间特征,并且遵从“要素—产业—制度”的供给侧逻辑分析框架,实证研究了供给侧因素对中国能源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中国能源强度的空间相关性显著,东、中、西部地区的空间特征分别为“低值集聚”“差异分布”“高值集聚”;资本、劳动力、科技创新降低中国能源强度,产业、制度提高中国能源强度;供给侧因素的影响效应和空间溢出效应在东、中、西部地区存在差异。最后,文章立足于东、中、西部地区差异从要素流动、产业联动等方面提出政策建议以实现协同降耗。
关键词:
能源强度 空间特征 供给侧因素 地区差异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国涓 王玲 孙平
本文选取中国部分省际1997年~2005年数据,运用聚类分析方法将其划分成高增长高能耗(Ⅰ)、低增长高能耗(Ⅱ)、低增长低能耗(Ⅲ)和高增长低能耗(Ⅳ)4个区域,然后运用PanelData的协整分析与误差修正模型,对影响各区域能源消费强度的长、短期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①长期来看,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对降低能源消费强度有较大的影响,固定资产投资水平的提高将会使各区域能源消费强度增加,重工业比重和煤炭消费比重的增加虽然使各区域能源消费强度增加,但对各区域能源消费强度的影响差异较大;②短期而言,固定资产投资的短期波动将提高区域Ⅰ、Ⅱ、Ⅳ的能源消费强度;虽然重工业比重的短期波动对Ⅱ、Ⅳ区域的能源消...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韩松 张宝生 唐旭 齐帅 孟繁妍
能源紧缺已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瓶颈,"十三五"规划进一步指出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新任务。探究导致能源强度变化的驱动因素,是提高中国综合能源效率的重要前提。利用对数平均迪氏指数方法将影响能源强度的因素分解为:能源替代、技术进步、产业结构、部门结构四个效应,对中国2001-2013年能源强度进行结构因素分解分析。研究得出:技术进步效应是导致中国总能源强度降低的主要原因;能源替代效应对总能源强度变化影响不大;产业结构使能源强度增加,部门结构对能源强度降低起到促进作用。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李玉婷 孟翡 刘祥艳
2000-2005年是中国能源效率的转折期。在这一时期,中国能源强度结束了持续20多年的下降趋势,经历了先上升(2000-2005年)、再下降(2005-2013年)的变化过程。依据2000-2013年中国30个省市区的面板数据,运用LMDI方法对比分析了2000-2005年和2005-2013年两个时期中国的能源结构、技术进步、产业结构和经济规模对中国能源效率变动的影响,以期为理解中国能源强度的变化提供更为准确和丰富的信息。
关键词:
中国 能源强度 变化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