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855)
2023(10918)
2022(9067)
2021(8714)
2020(7257)
2019(16712)
2018(16133)
2017(30802)
2016(15858)
2015(18062)
2014(17361)
2013(17041)
2012(15304)
2011(13636)
2010(12820)
2009(11445)
2008(10611)
2007(8348)
2006(6799)
2005(5634)
作者
(41319)
(34922)
(34515)
(32908)
(21864)
(16451)
(15613)
(13684)
(13289)
(11858)
(11716)
(11636)
(10810)
(10567)
(10523)
(10518)
(10430)
(9888)
(9846)
(9810)
(8282)
(8255)
(8110)
(7879)
(7833)
(7751)
(7360)
(7022)
(6822)
(6693)
学科
(68335)
经济(68267)
管理(44111)
(41890)
方法(35227)
(32879)
企业(32879)
数学(32415)
数学方法(32067)
中国(19609)
(17910)
(15719)
(14903)
贸易(14896)
(14643)
业经(13440)
农业(11787)
环境(11252)
(10984)
(10384)
技术(9850)
地方(9804)
(9664)
财务(9633)
财务管理(9614)
(9513)
(9197)
银行(9180)
企业财务(9122)
(9086)
机构
大学(218788)
学院(216915)
(101845)
经济(100502)
管理(88774)
理学(78612)
理学院(77815)
管理学(76694)
管理学院(76286)
研究(74045)
中国(56997)
(44864)
科学(42177)
(41725)
财经(35255)
(34334)
中心(34238)
经济学(33326)
(32780)
研究所(31922)
(31269)
经济学院(30228)
业大(30221)
北京(27694)
(27291)
财经大学(26982)
(26852)
(26510)
师范(26271)
经济管理(24726)
基金
项目(160582)
科学(130188)
基金(123273)
研究(117109)
(108074)
国家(107305)
科学基金(93707)
社会(79594)
社会科(75766)
社会科学(75750)
基金项目(65058)
自然(59837)
自然科(58576)
自然科学(58563)
(57649)
自然科学基金(57536)
教育(53113)
(50434)
资助(49557)
编号(44434)
(37821)
重点(36310)
国家社会(35554)
(34698)
(34202)
成果(33345)
教育部(33199)
创新(32166)
人文(31890)
中国(31683)
期刊
(96023)
经济(96023)
研究(60480)
中国(34714)
管理(31611)
科学(31016)
(30946)
学报(30061)
(26930)
大学(24195)
学学(23047)
农业(19412)
技术(18893)
经济研究(17623)
财经(17161)
教育(16429)
(16038)
金融(16038)
(14941)
业经(14401)
问题(13110)
(12497)
世界(11991)
(11635)
资源(11415)
技术经济(10842)
国际(10813)
统计(10597)
(9525)
科技(9392)
共检索到29608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李玉婷  余熙  刘自敏  
通过推导并构建包含生产与生活和空间效应的因素分解模型,利用1980—2015年全国及省际面板数据,量化分析了技术水平、产业结构、生活用能强度和地区经济规模变动对中国能源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除生产部门的技术进步之外,生活用能强度降低是持续引领中国能源强度下降的又一个重要因素;产业结构调整在1985年以后产生了负面影响;地区经济规模变动在2005年之后产生了消极影响。从省际层面看,存在的问题有:新疆的技术水平倒退,内蒙古和海南的生活用能强度上升,多数省市产业结构和经济规模的变动影响消极等。因此,降低中国的能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韩松  张宝生  唐旭  齐帅  孟繁妍  
能源紧缺已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瓶颈,"十三五"规划进一步指出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新任务。探究导致能源强度变化的驱动因素,是提高中国综合能源效率的重要前提。利用对数平均迪氏指数方法将影响能源强度的因素分解为:能源替代、技术进步、产业结构、部门结构四个效应,对中国2001-2013年能源强度进行结构因素分解分析。研究得出:技术进步效应是导致中国总能源强度降低的主要原因;能源替代效应对总能源强度变化影响不大;产业结构使能源强度增加,部门结构对能源强度降低起到促进作用。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邱寿丰  
为了解各类区域对我国能源强度变化的具体影响,本文运用完全分解模型,从省级区域、东中西部和经济发展不同组别等三类区域角度对我国能源强度变化的影响进行分解分析。结果发现:(1)在1997~2002年,对我国能源强度下降起最大正作用的是辽宁、黑龙江、江苏、四川、湖北5个省份、中部以及经济发展中组;(2)在2002~2005年,对我国能源强度下降起最大负作用的是内蒙古、河北、江苏、山东、湖南5个省级区域、东部以及经济发展高组;(3)要促使我国能源强度下降,首要监控对象应该是江苏、河北和湖南3个省份、东部以及经济发展高组。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李玉婷  孟翡  刘祥艳  
2000-2005年是中国能源效率的转折期。在这一时期,中国能源强度结束了持续20多年的下降趋势,经历了先上升(2000-2005年)、再下降(2005-2013年)的变化过程。依据2000-2013年中国30个省市区的面板数据,运用LMDI方法对比分析了2000-2005年和2005-2013年两个时期中国的能源结构、技术进步、产业结构和经济规模对中国能源效率变动的影响,以期为理解中国能源强度的变化提供更为准确和丰富的信息。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袁鹏  张英群  刘海洋  
本文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法,将能源生产率的变化分解为技术效率、技术变化、要素替代等效应。该分解法不同于传统的指数分解法和结构分解法,能够识别要素替代对能源生产率变化的影响。应用以上分解框架对1985-2010年中国能源生产率变化的分解结果表明,技术进步效应是能源生产率增长的主要来源,其次为要素替代效应,技术效率变化的影响较小。然而,能源生产率增长的主要来源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差异和省际差异。要素替代效应在能源生产率增长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特别是对经济落后省份的能源生产率增长起到了决定性作用。本文还发现,能源价格扭曲导致了能源稀缺省份的要素替代效应相对较小,而能源富集省份的要素替代效应相对较高的反常现象...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郑义  徐康宁  
本文基于三个层面(3个产业、8个主要部门、43个子部门)使用LMDI分解法研究中国1994~2008年能源强度变化的原因。计量结果表明,技术效应是能源强度下降的主要因素;产业层面的结构变化效应在1994~2004年期间提高了能源强度,但是,在2004~2008年期间却降低了能源强度,主要部门层面的结构变化效应一直在提升能源强度,子部门层面的结构变化效应在2002~2008年期间显著弱化了能源强度;能源替代效应一直在降低能源强度,影响作用甚小。此外,我们发现,在2003~2004年期间能源强度的意外反弹是源于产业层面的结构变化效应变动幅度较大而非技术效应变小的缘故。
[期刊] 西部论坛  [作者] 李德山  张淑英  
根据中国2000—2007年的可比价能源投入产出表,分析6部门的完全能耗系数变化趋势,并采用因素分解法,将能耗强度变动分解为直接能耗变化、产品技术变化和最终需求结构变化因素,分析不同因素对能源消耗强度变化的不同影响以及不同因素在各个部门的变化特点。结果表明:工业对煤、石油的完全能耗系数整体呈下降趋势;煤和石油的能耗强度总量呈负向变化,主要原因是其直接能耗强度变动;天然气和电力的能耗强度总量呈正向变化,主要原因分别是最终需求结构变动和产品技术变化;产品技术变化不利于农业、工业、建筑业、交运仓邮和其他非物质部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林伯强  杜克锐  
为了更好地理解中国能源强度的变化,针对指数分解法(IDA)和生产理论分解法(PDA)的不足,本文提出了一个综合的分解框架。在此基础上,我们对中国各地区2003~2010年能源强度变化的驱动因素进行了经验分析,得到以下主要结论:(1)技术进步是中国能源强度下降的主要推动力;(2)能源替代劳动、产业结构变化和技术效率恶化阻碍了中国能源强度的下降;(3)从各地区对促进全国能源强度下降的作用来看,贡献最大的三个地区依次为河北、广东和安徽,与此相反,内蒙古对全国能源强度的下降起了抑制作用。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徐肇涵  
本文运用转移份额分析方法,将产业结构变迁和技术进步从能源消耗强度中分解出来,实证度量了我国产业结构变迁对能耗变化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产业结构变迁是中国能耗强度变化的重要因素,产业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应更加关注其对能源与环境的影响。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王守春  董秀成  
文章运用协整理论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方法,对1953—2006年中国能源消费总量、经济增长、产业结构、技术进步间的协整关系和因果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中国能源消费总量、经济增长、产业结构、技术进步之间存在着长期的均衡关系,Chow检验结果表明1978年的因果关系没有发生变化。向量误差修正模型(VECM)的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结果表明:在长期内,存在从能源消费到经济增长的双向因果关系;而在短期内,只存在从GDP到能源消费的单向因果关系。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孙玉环  李倩  陈婷  
本文根据我国三次经济普查及《中国能源统计年鉴》中的中国能源消费强度相关数据,在分析中国能源消费强度行业差异的基础上,利用LMDI分解法与完全分解法,分别从纵向和横向将能源消费强度分解为结构效应与效率效应。研究结果表明:随着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效率因素逐渐超越结构因素成为影响能源消费强度的主要因素,以能源技术为代表的效率因素的提高,对能源消费强度的降低发挥积极作用;工业部门对总体能源消费强度的影响最大,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对能源消费强度降低发挥的作用越来越明显。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刘琦璐  程开明  庄燕杰  
文章基于降尺度能源平衡表估算2003—2019年我国城市能源消费量,采用Dagum基尼系数和空间马尔科夫链解析城市能源强度的时空差异及演进特征。结果表明:我国城市能源强度持续下降,变动态势呈现出空间集聚特征,其中资源型城市能源强度下降较快但仍有较大节能潜力;城市能源强度存在明显的空间分异,其变动趋势具有显著的阶段性特征,而地区间差异为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城市能源强度类型的“马太效应”突出,低能源强度城市存在先发优势“惯性”,高能源强度城市则存在路径依赖和锁定效应,城市能源强度类型的转换受到相邻城市类型的影响。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李国璋  王双  
中国区域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能源消费也存在差异,分析影响中国能源强度变动的区域因素能够在区域层面上进一步理解总体能源强度的变动。文章利用对数平均D氏指数技术(LMDI)对1995-2005年中国能源强度变动进行区域因素分解,发现由区域内能源强度所显示的区域内技术进步因素是影响中国能源强度变动的决定因素。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韩松  张宝生  唐旭  袁峰  
基于1990—2014年相关数据,利用多元回归法构建了中国能源强度预测模型,分析了能源价格、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人口总数4个因素对中国能源强度的影响。将正交试验法与情景分析法相结合,对"十三五"期间中国的能源强度发展进行情景预测及相关路径规划。结果表明:4个因素对中国能源强度均具有显著影响,其中人口总数增加和能源结构优化对中国能源强度的降低具有抑制作用,产业结构调整和能源价格上升对能源强度的降低具有促进作用。对2016—2020年中国能源强度的发展路径进行情景预测,其中2020年中国能源强度最低可降至0.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刘小丽  
能源强度(Energy Intensity)是指单位GDP产出的能源消耗量,是能源经济学中的重要指标。本文考虑了物价指数的变化对能源强度的影响,对原有的8种分解方法进行了改进,运用考虑价格指数的能源强度分解方法对我国1985~2010年的能源强度进行了分解分析,分析结论显示,产业能源利用效率的变化使总体能源强度下降了91.33%,同期由于产业结构的变化导致2010年的能源强度与1985年相比上升了4.67%,两者共同作用的结果是总体能源强度下降了86.66%,说明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是降低能源强度的最优途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