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375)
2023(12162)
2022(10543)
2021(10047)
2020(8267)
2019(19459)
2018(19169)
2017(37017)
2016(19866)
2015(22654)
2014(22341)
2013(22284)
2012(20457)
2011(18555)
2010(18140)
2009(16479)
2008(15823)
2007(13396)
2006(11559)
2005(10089)
作者
(56124)
(46851)
(46164)
(44077)
(29690)
(22255)
(20940)
(18503)
(17739)
(16357)
(15871)
(15801)
(14777)
(14420)
(14327)
(14239)
(13910)
(13635)
(13311)
(13071)
(11451)
(11376)
(11015)
(10449)
(10394)
(10254)
(10184)
(10042)
(9274)
(9135)
学科
(83006)
经济(82918)
管理(55204)
(51785)
(41807)
企业(41807)
方法(40346)
数学(35786)
数学方法(35479)
中国(24958)
(21101)
(18759)
(17232)
贸易(17224)
业经(16984)
(16824)
(16683)
地方(14682)
农业(14153)
环境(13543)
(13455)
(12844)
技术(12372)
理论(12008)
(11767)
银行(11734)
(11361)
金融(11360)
(11277)
(11276)
机构
大学(285524)
学院(280976)
(120731)
经济(118532)
管理(114590)
理学(100529)
理学院(99459)
管理学(97974)
管理学院(97478)
研究(97364)
中国(72225)
(60856)
科学(58778)
(51304)
(47858)
研究所(44199)
中心(43047)
财经(42697)
(41749)
业大(40705)
(39279)
北京(38987)
经济学(37555)
(36734)
(36574)
师范(36292)
(35340)
经济学院(34060)
农业(32764)
财经大学(32234)
基金
项目(199460)
科学(158054)
基金(147836)
研究(146489)
(128797)
国家(127806)
科学基金(110014)
社会(94274)
社会科(89484)
社会科学(89463)
基金项目(78676)
(73973)
自然(70871)
自然科(69276)
自然科学(69262)
自然科学基金(68029)
教育(66366)
(63386)
资助(61007)
编号(58158)
成果(46690)
(45604)
重点(44169)
(42206)
(41273)
国家社会(39671)
教育部(39514)
课题(39470)
创新(38489)
人文(38056)
期刊
(123112)
经济(123112)
研究(84623)
中国(48882)
学报(43268)
科学(41351)
管理(40676)
(37371)
(35817)
大学(32971)
学学(30921)
教育(29031)
农业(27029)
技术(22828)
经济研究(21201)
(21128)
金融(21128)
财经(20505)
业经(18428)
(17563)
问题(16344)
图书(14598)
(14546)
理论(14274)
(14029)
技术经济(13812)
科技(13570)
世界(13235)
实践(12864)
(12864)
共检索到39774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毛雁冰  薛文骏  
能源强度反映了能源的利用效率,并且可以体现出一个国家及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和技术进步的综合作用。本文在1995-2009年各省份数据的基础上,利用面板VAR模型脉冲响应函数和面板协整模型分析中国区域能源强度与就业之间的动态作用及其长期均衡关系。结果显示,能源强度与就业之间存在着长期均衡关系;能源强度对就业总量和就业变动率有着负向的冲击,能源强度的降低可以有效拉动中国就业的提高。各个省份之间的能源强度对于中国就业的影响存在显著的差异;影响作用由西向东呈现出梯度递增的趋势。因此,建议通过扩大经济增长的规模降低能源强度,提高就业水平;东部地区应侧重于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及发展第三产业来增加就业,...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徐丽娜  赵涛  刘广为  孙金帅  
能源强度主要反映一个国家经济结构、能源组合情况以及技术水平。产业结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国家经济结构,能源组合情况可以由能源结构来表示,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是影响能源强度变动的重要因素。文章采用结构向量自回归模型(Structural Vector Autoregression,SVAR),分析1990-2010年能源强度和能源结构、产业结构数据。基于SVAR模型构建的所需条件,对3组变量的时间序列进行平稳性检验与协整检验。检验通过后构建SVAR模型。通过SVAR模型中的脉冲响应函数,分析能源结构与产业结构对能源强度的冲击效应;应用方差分解技术,探究能源结构与产业结构在能源强度变化中的贡献度。结...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刘慧慧  许超  
从偏向性技术进步这一角度,采用LMDI指数分解法、回归法相结合的方法研究我国能源强度变动的原因,从而对我国能源强度不断下降的现象作出解释。得到的主要结论有:第一,从外生偏向性技术进步下的能源强度增长情况而言,能源增长型技术水平的提升显著地影响了我国的能源强度,能源价格与技术水平的提高可以分别解释28%与72%的能源强度变化;第二,就内生偏向性技术水平提升下的能源强度增长而言,二产比重、能源价格、研发投入是影响我国能源强度变动的主要原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能源强度不断下降的主要原因是研发投入的快速增长和能源价格的提高。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师博  
应用Refined Laspeyres指数分解模型,对中国能源强度变动的主导效应进行研究。研究结果显示,产业内部尤其是工业部门能源强度的下降是1980~2005年总能源强度显著改进的主因,但是由于存在二元经济结构转换特征,产业结构变动无法从整体上对能源强度改进产生积极的影响。计量检验结果也显示,重工业比重的上升对分解模型所分析的强度效应以及总能源强度具有很大的负面影响,这也是2001~2004年能源强度出现反弹的诱因。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刘畅  孔宪丽  高铁梅  
本文通过建立我国能源消耗强度的结构向量误差修正模型(SVECM),对1978—2007年间我国能源消耗强度变动的长期影响因素和短期动态调整效应进行实证分析,并利用方差分解技术对我国能源消耗强度的改善机制进行了深入探讨。研究结果表明,产业结构、能源消费结构、能源价格及科技投入对我国能源消耗强度的变动有着显著的长期影响,并且能源价格存在明显的"逆向"非对称效应。短期内,减少煤炭消费比重和重工业产值比重、提高科技费用支出比重都能有效降低能源消耗强度,国际石油价格的波动对能源消耗强度有间接的滞后影响。在各种影响因素中,科技费用支出比重对我国能源消耗强度变动的贡献程度最大,而能源价格的贡献程度又显著高于...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李博  
基于2000~2011年间中国大陆30个省市区的面板数据,对中国地区能源强度进行了差异测算与分解,发现中国地区能源强度的差异正在逐渐扩大,这种差异主要表现为区域内各省份之间的差异,而区域间差异是次要的因素。通过检验地区能源强度的空间相关性,发现各地区的能源强度之间存在显著的空间正相关关系。并用空间计量方法分析了多种因素对于地区能源强度的影响作用,对各影响因素的空间效应进行了分解研究,发现各影响因素不仅会影响本地的能源强度,还会对其相邻地区的能源强度产生显著影响。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宋枫  王丽丽  
本文利用我国28个省、市、自治区1995年-2009年能源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面板数据,使用费雪理想指数分解法对我国能源强度的变动趋势和区域差异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在1995年-2009年间我国能源强度呈下降趋势,主要原因来自于能源效率的提高,经济结构调整的影响较为有限。从省际层面来看,1995年-2009年各地区的能源强度都普遍降低,但各省市区之间的能源强度的绝对水平与变动幅度差距在扩大。在这一时期,由地区间经济结构变化导致的能源强度变化分化明显,并与部门内能源效率的作用相互加强,造成了地区间能源强度分布趋于分散。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李国璋  王双  
中国区域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能源消费也存在差异,分析影响中国能源强度变动的区域因素能够在区域层面上进一步理解总体能源强度的变动。文章利用对数平均D氏指数技术(LMDI)对1995-2005年中国能源强度变动进行区域因素分解,发现由区域内能源强度所显示的区域内技术进步因素是影响中国能源强度变动的决定因素。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吴巧生  成金华  
基于我国1980—2004年的经济与能源统计数据,对比分析现有能源消耗强度完全分解模型的求解方法,开展六部门结构变化及其能源消耗强度变化对我国能源消耗强度下降的影响方向及影响份额研究表明:用简单平均微分PDM2方法分解计算的结果误差是相当小的,效果满意;中国能源消耗强度下降主要是各部门能源使用效率提高的结果,其中,工业部门的技术改进是影响能源消耗强度的主导因素。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王天营  宫芳  沈菊华  
以煤炭、石油和天然气为主要能源支撑的中国经济,能源使用效率的低下不仅造成中国能源供需缺口不断增大和能源国际依赖度的提高,威胁着能源和经济安全,而且成为影响环境质量的重要因素。经济规模扩大同能源消耗和废弃物排放减少的负向关系能通过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实现。创新企业能源利用技术、以产业链作为循环经济的实施途径是促进能源利用效率提高的重要举措。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李玉杰  王庆石  
基于产业关联视角,将传统产业关联理论应用于对能源消费的分析中,构建投入产出模型,计算出能源消费的产业关联系数,给出划分能源消费部门结构的方法,并采用2002~2007年中国投入产出表和各部门能源消费数据对中国能源消费部门的结构进行对比,揭示了中国能源消费部门的结构变动趋势。结果表明:随着产业结构的变迁,目前中国能源消费的关键部门依然主要集中在冶金业、化学工业和机械设备制造业,但是第三产业的相关部门在中国能源消费部门结构中的地位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已经成为中国能源消费的主力军。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管卫华  顾朝林  林振山  
首次建立中国能源消费结构变化动力模型,对中国能源消费结构进行模拟和预测。研究表明,该模型能较好地模拟和预测出在中国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消费比例将逐步下降,石油、天然气、水电的消费比例将上升,尤其是石油消费的地位会提高。近10年来中国各部门能源消费比例变化表现为生活和第一产业的能源消费比例下降,第三产业能源消费比例上升。由于工业生产能源消费一直占中国能源消费的主体。今后应调整工业结构,降低能耗高的工业部门比重,采取措施降低第三产业过快发展带来的能源消费增长加快的问题,提高石油利用效率。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齐绍洲  方扬  李锴  
本文运用DEA方法测算出我国东、中、西部三大区域的全要素生产率,并分解为纯技术效率、技术变化和规模效率,以此作为技术进步的代表量,分析各个区域外商直接投资的知识溢出效应及其对当地能源强度的影响。得出的研究结论为:第一、东部地区外商直接投资的知识溢出效应体现在纯技术效率上,中部地区体现在纯技术效率和技术变化上,西部地区体现在技术变化上。第二,东部地区FDI的知识溢出对本地区能源强度的影响不显著,中部地区FDI的知识溢出提高了本地区的能源强度,西部地区FDI的知识溢出能够显著降低能源强度。本文的政策含义是:东、中部地区应该提高引进外资的技术和能耗门槛,提高外商直接投资的知识溢出效应;西部地区要进一...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徐肇涵  
本文运用转移份额分析方法,将产业结构变迁和技术进步从能源消耗强度中分解出来,实证度量了我国产业结构变迁对能耗变化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产业结构变迁是中国能耗强度变化的重要因素,产业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应更加关注其对能源与环境的影响。
[期刊] 价格月刊  [作者] 曹志涛  
能源强度是反映能源利用率的重要指标,中国工业经济发展对能源的依赖性非常强,工业出口贸易结构变化对能源强度的影响也是非常显著的。通过实证分析,研究了工业出口贸易结构变化与能源强度的关系以及工业出口贸易结构变化对能源强度的影响,最后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