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467)
- 2023(13676)
- 2022(11576)
- 2021(10831)
- 2020(9316)
- 2019(21606)
- 2018(21194)
- 2017(39980)
- 2016(21610)
- 2015(24765)
- 2014(24602)
- 2013(24464)
- 2012(22546)
- 2011(20423)
- 2010(19943)
- 2009(18484)
- 2008(18110)
- 2007(15866)
- 2006(13414)
- 2005(11843)
- 学科
- 济(96955)
- 经济(96867)
- 管理(58952)
- 业(55575)
- 方法(48071)
- 企(44419)
- 企业(44419)
- 数学(43447)
- 数学方法(42899)
- 中国(25461)
- 农(23965)
- 财(22254)
- 贸(19151)
- 贸易(19145)
- 学(19017)
- 地方(18785)
- 易(18670)
- 业经(17965)
- 农业(15893)
- 制(15275)
- 环境(14480)
- 务(13912)
- 和(13902)
- 财务(13866)
- 财务管理(13829)
- 银(13222)
- 银行(13180)
- 企业财务(13103)
- 融(13078)
- 金融(13075)
- 机构
- 大学(315540)
- 学院(313345)
- 济(135312)
- 经济(132869)
- 管理(121612)
- 研究(107552)
- 理学(106135)
- 理学院(104913)
- 管理学(103026)
- 管理学院(102442)
- 中国(81343)
- 科学(66402)
- 京(66209)
- 财(57589)
- 所(53910)
- 农(52867)
- 中心(49813)
- 研究所(49632)
- 业大(47771)
- 财经(47497)
- 江(43978)
- 经(43385)
- 经济学(42869)
- 农业(42026)
- 北京(41366)
- 范(40202)
- 师范(39793)
- 经济学院(38895)
- 院(38774)
- 财经大学(35498)
- 基金
- 项目(217557)
- 科学(172559)
- 基金(161349)
- 研究(154927)
- 家(141921)
- 国家(140869)
- 科学基金(120894)
- 社会(100337)
- 社会科(95356)
- 社会科学(95328)
- 基金项目(84973)
- 省(82708)
- 自然(78977)
- 自然科(77207)
- 自然科学(77183)
- 自然科学基金(75835)
- 教育(71636)
- 划(71061)
- 资助(66922)
- 编号(60789)
- 重点(49552)
- 部(49308)
- 成果(48413)
- 发(46992)
- 创(44986)
- 国家社会(42955)
- 科研(42557)
- 创新(42286)
- 教育部(42124)
- 课题(41630)
共检索到44363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李国璋 王双
中国区域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能源消费也存在差异,分析影响中国能源强度变动的区域因素能够在区域层面上进一步理解总体能源强度的变动。文章利用对数平均D氏指数技术(LMDI)对1995-2005年中国能源强度变动进行区域因素分解,发现由区域内能源强度所显示的区域内技术进步因素是影响中国能源强度变动的决定因素。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张斌
经济新常态背景下,税收增速下滑,探索税收新的增长点就显得非常必要。运用LMDI指数分解方法,从宏观角度分解出税收增长的影响因素,并以2005~2012年的省际数据为基础,测算出我国区域税收增长的宏观因素影响效应值。研究发现:经济产出因素和产业税负因素是推动区域税收增长主要动因,不过前者累计贡献度更大;产业结构因素和税收结构因素的效应累计贡献度则产生了区域分化;研究进一步发现,各因素效应变动的深层次原因也呈现出地区性差异。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李国璋 王双
使用指数分解分析进行能源强度变动的因素分解是研究能源变动的主要研究方法。拉氏指数和D氏指数法各自都有其自身缺陷,费雪指数法则能折衷这两种指数方法,并能很好地克服拉氏指数和D氏指数法的缺点,因此其在实践中越来越多地被用来进行能源强度变动的因素分解分析。本文基于广义费雪指数(GFI)方法,将影响区域能源强度变动的因素分解分:技术进步效应、结构变动效应和经济规模效应,并利用1995-2005年间中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相关数据对区域能源强度变动进行了因素分解分析,发现区域结构因素是能源强度变动的主要解释因素,其次是区域技术进步,而区域经济规模的解释力较弱。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孙玉环 李倩 陈婷
本文根据我国三次经济普查及《中国能源统计年鉴》中的中国能源消费强度相关数据,在分析中国能源消费强度行业差异的基础上,利用LMDI分解法与完全分解法,分别从纵向和横向将能源消费强度分解为结构效应与效率效应。研究结果表明:随着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效率因素逐渐超越结构因素成为影响能源消费强度的主要因素,以能源技术为代表的效率因素的提高,对能源消费强度的降低发挥积极作用;工业部门对总体能源消费强度的影响最大,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对能源消费强度降低发挥的作用越来越明显。
关键词:
能源消费强度 LMDI分解法 完全分解法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马晓钰 李强谊
分别以人均能源消费和能源消费强度作为能源消费指标,对2000~2011年中国能源消费的区域差异进行结构分解,并且实证研究了不同能源消费水平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中国能源消费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能源消费强度的区域差异要明显大于人均能源消费的区域差异。三区域(东部、中部、西部)划分标准下,能源消费总体差异主要源于区域内差异。城市化水平、能源消费结构、产业结构、人口规模以及人均收入是造成能源消费水平区域差异的重要因素。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郑若娟 王班班
本文采用综合能源消费与增加值真实值的比值作为能源强度的指标,针对中国制造业1994~2009年间能源强度的变动,运用LMDI分解法对其主要的驱动因素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技术效应是这段时期中国制造业能源强度变化的主导因素,贡献度达到80%以上。并且,对于大部分制造业行业来说,技术效应是造成行业能源强度下降的主要动因。同时,结构效应对能源强度的下降发挥了一定的作用。此外,通过采用分行业价格指数对各个行业的增加值数据进行调整,结果表明,制造业能源强度的下降幅度更大,并且有较大的下降空间。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马晓明 包金梅 熊思琴
文章运用LMDI分解模型,综合利用我国30个省市区的宏观基础数据对全国和各区域在2004年-2009年和2009年-2014两个阶段的碳排放驱动因素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发现,GDP总量效应和能源强度效应是全国碳排放增长的两大主要因素,产业结构效应和能源结构效应的减排作用较小。金融危机后,八大综合经济区中京津冀鲁、黄河中游、长江中游地区产业结果效应位列前三,除珠江中上游外各地区的能源结构效应依旧较小,远西部地区无论产业结构效应还是能源结构效应较金融危机前均得到大幅度优化和改善。
关键词:
碳排放 驱动因素 多区域 LMDI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马晓明 包金梅 熊思琴
文章运用LMDI分解模型,综合利用我国30个省市区的宏观基础数据对全国和各区域在2004年-2009年和2009年-2014两个阶段的碳排放驱动因素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发现,GDP总量效应和能源强度效应是全国碳排放增长的两大主要因素,产业结构效应和能源结构效应的减排作用较小。金融危机后,八大综合经济区中京津冀鲁、黄河中游、长江中游地区产业结果效应位列前三,除珠江中上游外各地区的能源结构效应依旧较小,远西部地区无论产业结构效应还是能源结构效应较金融危机前均得到大幅度优化和改善。
关键词:
碳排放 驱动因素 多区域 LMDI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张伟 朱启贵
深入分析我国工业能源消费量变化的趋势及其影响因素,找出降低工业能源强度的措施,对实现全国节能减排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本文将部门内能源消费结构效应纳入分析框架,运用对数平均Divisia指数分解法,对我国1994-2007年间工业能源消耗强度的影响因素进行分解。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吴巧生 成金华
基于我国1980—2004年的经济与能源统计数据,对比分析现有能源消耗强度完全分解模型的求解方法,开展六部门结构变化及其能源消耗强度变化对我国能源消耗强度下降的影响方向及影响份额研究表明:用简单平均微分PDM2方法分解计算的结果误差是相当小的,效果满意;中国能源消耗强度下降主要是各部门能源使用效率提高的结果,其中,工业部门的技术改进是影响能源消耗强度的主导因素。
关键词:
能源消耗强度 六部门分解模型 效率 结构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郑义 徐康宁
本文基于三个层面(3个产业、8个主要部门、43个子部门)使用LMDI分解法研究中国1994~2008年能源强度变化的原因。计量结果表明,技术效应是能源强度下降的主要因素;产业层面的结构变化效应在1994~2004年期间提高了能源强度,但是,在2004~2008年期间却降低了能源强度,主要部门层面的结构变化效应一直在提升能源强度,子部门层面的结构变化效应在2002~2008年期间显著弱化了能源强度;能源替代效应一直在降低能源强度,影响作用甚小。此外,我们发现,在2003~2004年期间能源强度的意外反弹是源于产业层面的结构变化效应变动幅度较大而非技术效应变小的缘故。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吴巧生
本文利用费雪指数分解模型从产业层面考察了我国能源强度指数的变化及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能源效率得到了大幅度提高,在能源消耗强度下降的诸因素中效率份额的贡献占绝对主导,结构份额的影响较少,产业部门结构变动对能源消耗强度的累计影响基本上可以忽略。从时间演变的角度看,能源强度下降幅度呈现明显逐年放缓趋势,产业部门技术进步对能源效率提高的影响逐年减低。(2)1981—2007年,全要素生产率水平(ΔTFP)每提高1%,能源消耗强度(ΔI)相应地降低约0.33%。作为决定能源利用效率的关键因素和长期因素,全要素生产率的不断提高导致了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下能源强度不断降低现象的发生。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张晓平
能源消费强度反映国民经济发展中对能源的利用效率,其变动方向及影响因素受到学术界广泛关注。但研究中大多以我国总体能源消费强度的变化为对象,对地域差异关注不足。本文选取多项指标,构建能源消费规模份额指数、能耗强度指数、增长速度指数、综合消费指数,从不同角度刻画中国能源消费的区域差异。在此基础上,利用回归分析法,定量研究了地区能源消费强度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我国地区间能源消费强度的差异与地区总体经济发展水平、地区工业化程度、地区经济重型化程度存在直接关系,尤其是地区经济重型化程度的提高将会显著增加地区经济能耗强度。现阶段,控制高耗能重化工业的重复建设与盲目投资,对于减小能源消耗强度具有重要的意义。...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郭朝先
碳排放是当前全球关注的热点问题,如何评估各种因素在碳排放中的贡献程度对于抓住其中的关键因素,促进碳减排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构建了一个基于经济总量、经济结构、能源利用效率、能源消费结构、碳排放系数的碳排放恒等式,运用LMDI分解技术,对中国1995-2007年的碳排放从产业层面和地区层面进行了分解。结果表明:经济规模总量的扩张是中国碳排放继续高速增长的最主要因素,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则是抑制碳排放增长最主要的因素,产业结构或者地区结构的变化、传统能源结构的变化对碳排放影响有限,潜力还没有发挥出来。我国碳减排需要进一步的努力:短时间内,在产业内部推进产业内升级,特别是工艺创新和工艺升级等是提高能源利用...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吴巧生 成金华
文章运用Laspeyres指数及其分解模型,对中国能源消耗强度进行分解,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980年以来,中国能源使用效率虽然有了很大的提高,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能源消耗强度仍然有很大的下降空间。中国能源消耗强度下降主要是各产业能源使用效率提高的结果,相对于效率份额,结构份额对能源消耗强度的影响也少得多,除了少数年份外,产业结构的调整对降低能源消耗强度的作用是负面的。
关键词:
中国 能源消耗强度 分解模型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