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024)
2023(6075)
2022(5042)
2021(4796)
2020(3922)
2019(9071)
2018(8644)
2017(15858)
2016(8327)
2015(9510)
2014(8988)
2013(9105)
2012(8617)
2011(8031)
2010(7634)
2009(6971)
2008(6848)
2007(5661)
2006(4995)
2005(4583)
作者
(24026)
(20209)
(20172)
(19383)
(12851)
(9736)
(9022)
(7891)
(7806)
(7173)
(6840)
(6827)
(6509)
(6480)
(6473)
(6459)
(5985)
(5892)
(5848)
(5426)
(5229)
(4927)
(4795)
(4636)
(4564)
(4543)
(4469)
(4044)
(4036)
(3933)
学科
(39342)
经济(39314)
管理(17697)
方法(17094)
数学(16086)
数学方法(15991)
(15262)
中国(13921)
(10318)
企业(10318)
(9706)
贸易(9701)
(9502)
(8977)
(8329)
环境(7064)
(6492)
地方(6476)
业经(6289)
(6182)
关系(5869)
(5769)
(5759)
银行(5754)
农业(5702)
(5697)
(5677)
(5523)
金融(5522)
(5117)
机构
大学(124067)
学院(119755)
(60496)
经济(59665)
研究(52466)
管理(42240)
中国(40626)
理学(36508)
理学院(35953)
管理学(35350)
管理学院(35130)
科学(30721)
(27850)
(26225)
研究所(24279)
(24154)
中心(22378)
经济学(20747)
财经(20049)
(19632)
(18736)
经济学院(18735)
(18720)
北京(18231)
(16959)
师范(16831)
科学院(16633)
业大(16080)
(15485)
研究院(15249)
基金
项目(85472)
科学(69566)
基金(67460)
(61004)
国家(60675)
研究(59629)
科学基金(51300)
社会(41629)
社会科(39804)
社会科学(39799)
基金项目(35491)
自然(32821)
自然科(32142)
自然科学(32135)
自然科学基金(31579)
(27886)
资助(27158)
(26087)
教育(25986)
(20851)
中国(20656)
编号(20504)
重点(20287)
国家社会(19643)
(19079)
教育部(17683)
(17231)
科研(16634)
创新(16468)
成果(16366)
期刊
(61429)
经济(61429)
研究(40246)
中国(23198)
科学(20194)
学报(19082)
(16007)
(15866)
管理(15579)
大学(14398)
学学(13658)
经济研究(11574)
农业(11553)
财经(10239)
(9475)
(9454)
金融(9454)
世界(9143)
(9007)
国际(8830)
问题(8757)
技术(8277)
资源(8079)
教育(8048)
(7833)
业经(6734)
统计(6316)
技术经济(6059)
(5303)
现代(5284)
共检索到18026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陈琳琳  杨宇  洪辉  金凤君  
能源工业和能源工业基地布局研究,是中国工业地理研究的重要方向,对新常态下传统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空间布局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本文对中国能源工业发展与布局的基本历程进行了系统分析,借助基尼系数、洛伦兹曲线和空间自相关等方法对中国1985-2010年能源工业基地的集聚与扩散态势进行研究,并建立了系统的能源工业基地识别方法,探讨了中国能源工业基地的演变特征。研究认为:(1)能源工业整体分布相对均衡,但是能源工业内部各类行业空间集聚与扩散态势呈现出明显的差异;(2)中国能源工业基地总体数量相对稳定,中部地区的能源工业基地最多,西部地区的数量显著增多,不同的能源开采工业基地空间分布趋势并不相同;(3)能源...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杨敏英  PhilipAndrews-Specd  
[期刊] China Economist  [作者] 朱彤  
由于不同能源资源禀赋和开发利用程度差异,我国能源工业中的煤炭工业、石油工业、天然气工业和电力工业的阶段划分与当前所处阶段不完全相同。目前,煤炭工业进入产量稳中有降和清洁利用结构优化期,石油工业处于产量停滞的瓶颈期,天然气工业和电力工业都处于快速增长期。我国能源管理体制也伴随着能源工业的发展变化而变化,从部门管理到综合管理尝试,从政监分离到政监合一的变化,在特定时期促进或抑制能源工业高效发展。但无论如何,经历七十年的曲折发展,我国能源工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供应能力显著增强,能源工业技术能力与装备水平大幅提升,能源清洁高效利用与节能减排水平明显改善,成为全球能源清洁低碳转型的领先者之一。展望未来,我国能源工业发展应高度重视短期内以化石能源内部结构优化为主的能源转型策略对我国能源安全的不利影响,而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通过深化能源体制改革,使能源转型成为改善我国能源安全的助推器,而非恶化能源安全的加速器。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尹铎  刘杰威  
准确剖析我国畜禽种业基地的空间分布格局并探究其布局的影响因素,对于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维护农业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以我国205个国家级畜禽种业基地为研究样本,运用最邻近点指数、地理集中指数、基尼系数、核密度估计值、地理探测器等方法,系统梳理国家级畜禽种业基地的空间分布规律并探析其影响因素,为传承保护、创新利用我国畜禽类种质资源并优化相关种业基地的建设与发展提供理论参考。研究表明:1)国家级畜禽种业基地空间分布大致呈现出“单极多核,内地多边疆少”的空间特征,整体空间结构属于集聚分布型。2)国家级畜禽种业基地类型丰富,可分为家禽、家畜和家蜂3个一级类,下可再分鸡、鸭、猪等12个二级类。3)12个二级类中鸡、鸭、鹅、猪、牛、羊、驴与蜂8类分布数量较多,集聚程度较高;而马、骆驼、鹿、兔4类分布数量较少且分散。4)国家级畜禽种业基地的空间分布受到气候、地形地势、天然饲料、经济发展水平、人口密度等自然与社会因素的共同影响。为促进我国畜禽种业发展,提出了以下建议:1)均衡区域发展,发挥核心带动作用;2)依托地方特色畜禽品种,构建特色种业基地片区;3)促进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代合治  
依据能源工业的布局特点,在综合分析山东能源资源和消费等因素分布现状与趋势的基础上,构想了全省一次能源和电力能源生产的空间格局,提出了矿区型、负荷中心型、混合型等三类能源基地的特点与发展趋势。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梁竞  张力小  
本文选取我国大陆30个省会城市(拉萨缺数据)的城市能源系统为研究对象,对这些典型城市能源消费的规模、结构与效率在空间上的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中国城市能源消费的区域差异性明显,消费规模大体上呈现出总量自东向西依次递减,人均消费量西部却明显偏高的空间格局;煤炭仍然是我国城市能源消费结构的主体,特别是在中西部煤炭资源丰富的地区,而电力、石油等优质能源则在我国东南沿海和北方发达城市使用较多;能源使用效率较高的城市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效率较低的城市主要集中在以煤炭消费为主的内陆地区。城市能源消费的这种空间差异性使分区管理显得十分重要,实行有差异化的区域能源管理政策将是降低节能减排成本、提高...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黄妍妮  高波  魏守华  
城市群空间结构特征及其演变规律是城市经济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运用帕累托指数、mono指数和首位度三个指标,本文综合考察了2007—2014年中国有代表性的十大城市群空间结构演变特征与内在规律。结果发现:考察期内,东部地区的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海峡西岸和辽中南城市群遵循位序—规模型分布特征,即近似服从Zipf法则。中部地区中原城市群由弱多中心结构向弱单中心结构演变,长江中游城市群呈弱多中心结构,西部地区城市群则表现为典型的单中心结构特征。此外,十大城市群的平均首位度由东向西逐渐增大,说明东部城市群较西部城市群相对均衡。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张新红  杨玉欢  刘奔腾  
综合时空分布特征针对性地提出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策略,既是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保护各地建成遗产的基本内涵,也是修复国家文化空间基因的必要举措。选取中国342处工业遗产为研究对象,运用核密度估计和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探究了工业遗产的时空分布特征、网络属性特征和空间整合保护策略。主要结论如下:(1)工业遗产发展表现出显著的阶段性特征,6个阶段的数量与门类构成差别大。(2)工业遗产空间分布不均,具有较强的“核心—边缘”特征,揭示出以胡焕庸线为界的宏观区域差异。(3)工业遗产网络的社会关联在东、中、西三大地区间差异较大,且存在着显著的分层集聚现象,遗产集群也表现出显著的“核心—边缘”特征和流域集聚特征。(4)工业遗产的空间整合保护应构建“井字轴、九节点、多集群”的网络化结构,并重点分级保护16个遗产集群。
[期刊] 西部论坛  [作者] 姜磊  柏玲  
区域间的空间溢出和技术溢出效应日益显著,在进行能源强度收敛研究时不可忽略空间依赖性和时间动态性。在考虑空间维度的地理邻近性和时间维度的动态性的基础上,采用动态空间面板模型分析中国29个省区能源强度的空间分布、动态变化趋势以及收敛情况,研究表明:从中国能源强度的空间分布来看,呈现东低西高的格局,并且存在空间自相关现象;从动态趋势看,能源强度的空间自相关指数在2005年之后趋于稳定,东、中、西部的能源强度均呈现持续下降的趋势;从总体趋势来看,能源强度存在绝对σ收敛,不存在绝对β收敛,但存在显著的条件β收敛。提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王韶华   张伟   
文章基于2008—2018年中国30个省(区、市)的面板数据,分析了中国能源强度的空间特征,并且遵从“要素—产业—制度”的供给侧逻辑分析框架,实证研究了供给侧因素对中国能源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中国能源强度的空间相关性显著,东、中、西部地区的空间特征分别为“低值集聚”“差异分布”“高值集聚”;资本、劳动力、科技创新降低中国能源强度,产业、制度提高中国能源强度;供给侧因素的影响效应和空间溢出效应在东、中、西部地区存在差异。最后,文章立足于东、中、西部地区差异从要素流动、产业联动等方面提出政策建议以实现协同降耗。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王韶华   张伟   
文章基于2008—2018年中国30个省(区、市)的面板数据,分析了中国能源强度的空间特征,并且遵从“要素—产业—制度”的供给侧逻辑分析框架,实证研究了供给侧因素对中国能源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中国能源强度的空间相关性显著,东、中、西部地区的空间特征分别为“低值集聚”“差异分布”“高值集聚”;资本、劳动力、科技创新降低中国能源强度,产业、制度提高中国能源强度;供给侧因素的影响效应和空间溢出效应在东、中、西部地区存在差异。最后,文章立足于东、中、西部地区差异从要素流动、产业联动等方面提出政策建议以实现协同降耗。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刘华军  刘传明  孙亚男  
本文基于1995—2012年中国省际能源消费数据,利用社会网络分析(SNA)方法对能源消费空间关联的网络结构特征及其效应进行了经验考察。研究发现:①中国能源消费的空间关联呈现网络结构形态;样本考察期内,空间关联的紧密程度逐步提高,等级森严的空间网络结构逐渐被打破,网络稳定性逐步增强。②上海、天津、江苏、浙江、广东等沿海省份处于网络中心位置,发挥"桥梁"和"中介"的作用。③在能源消费空间关联网络中,环渤海地区属于"双向溢出"板块,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属于"净受益"板块,新疆和山西等资源丰富的省份属于"净溢出"板块,湖南、湖北等中部地区属于"经纪人"板块。④能源消费空间关联的整体网络紧密程度及稳定性...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董朝阳  杨晓光  杨婕  解文娟  叶清  赵锦  李克南  
【目的】研究北方地区春玉米各生育阶段干旱年代际演变特征及空间分布规律。【方法】基于研究区域1961—2010年291个气象站点的逐日气象资料以及春玉米生育期资料,利用农业干旱指标作物水分亏缺指数(CWDI),明确了研究区域春玉米干旱的年代际演变特征及空间分布规律。【结果】西北地区春玉米水分亏缺指数年际间波动平稳,华北和东北地区在20世纪80和90年代波动较为剧烈;华北地区春玉米水分亏缺指数在抽雄—成熟阶段明显低于其余两个阶段,东北、西北地区各生育阶段变化不明显;华北中部地区干旱等级的年代间波动明显。北方地区春玉米干旱等级和干旱发生频率的空间分布均呈现西高东低、北高南低的形势,西北地区最高、华北...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李华香  李善同  
本文通过区位基尼系数、集中率、区位商等指标,分析了中国城市服务业空间分布的特征和演变趋势。得出的主要结论是:(1)中国城市服务业总体的集聚水平较高,明显高于第二产业集聚水平,一半以上的服务业增加值只集中在服务业发达的30个城市。(2)中国城市服务业有明确的集聚方向。行政等级高、经济规模大的城市以及沿海城市是服务业的主要集聚区。(3)服务业呈现出不断上升的集聚趋势,带动了整体经济的集聚。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高超  金凤君  傅娟  刘鹤  
南非是中国在非洲的最大投资目的地与经贸合作伙伴,特别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发展迅速。南非人口空间分布研究对开展中南合作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收集整理南非历年来的全国人口普查资料统计数据,运用空间自相关模型、不均衡指数、人口重心模型和偏移—分享模型,分析了南非人口的空间分布格局和演变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南非人口分布具有显著的"东高西低"的空间格局,呈现出以工业化程度较高的大都市区和港口城市为中心的"多核心"集聚的分布特征;空间自相关分析得出人口高集聚区主要分布在大都市区和沿海港口城市,低密度集聚区主要集中分布在中西部地区;从变化趋势上来看,1996-2011年间人口分布不平衡趋势不断加强,人口重心向西北方向移动;偏移—分享分析表明,南非人口增长速度先后经历了从1996-2001年快速增长到2001-2007年缓慢增长,再到2007-2011年高速增长的"高—低—高"增长阶段;省域层面上看,豪登省和西开普省一直是南非人口集聚较强地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