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338)
2023(12189)
2022(10709)
2021(10218)
2020(8488)
2019(20047)
2018(19759)
2017(38238)
2016(20546)
2015(23342)
2014(23034)
2013(23004)
2012(21285)
2011(19284)
2010(19011)
2009(17397)
2008(16550)
2007(13955)
2006(12165)
2005(10737)
作者
(58450)
(48449)
(47958)
(45680)
(30782)
(23082)
(21867)
(19108)
(18387)
(16992)
(16525)
(16392)
(15334)
(14974)
(14877)
(14808)
(14428)
(14192)
(13741)
(13654)
(11921)
(11861)
(11422)
(10896)
(10766)
(10621)
(10612)
(10511)
(9658)
(9514)
学科
(85605)
经济(85511)
管理(56144)
(52464)
(42798)
企业(42798)
方法(41249)
数学(36186)
数学方法(35855)
中国(23904)
(21024)
(19615)
(18737)
贸易(18729)
(18311)
(17545)
业经(17246)
地方(15399)
(14144)
环境(13964)
农业(13900)
(13752)
(13360)
金融(13359)
(12845)
银行(12810)
理论(12765)
技术(12609)
(12295)
(11765)
机构
大学(294719)
学院(289271)
(123963)
经济(121628)
管理(117174)
理学(102168)
研究(102118)
理学院(101066)
管理学(99566)
管理学院(99069)
中国(76738)
(63666)
科学(61553)
(52766)
(50721)
研究所(46751)
中心(44771)
(44066)
财经(43462)
业大(42338)
北京(40978)
(39947)
(38081)
经济学(37953)
(37836)
师范(37547)
(37042)
农业(34780)
经济学院(34314)
财经大学(32767)
基金
项目(202928)
科学(160215)
基金(149902)
研究(148734)
(130769)
国家(129785)
科学基金(111215)
社会(95022)
社会科(90247)
社会科学(90222)
基金项目(79717)
(75161)
自然(71825)
自然科(70208)
自然科学(70193)
自然科学基金(68940)
教育(66940)
(64804)
资助(62078)
编号(59284)
成果(47895)
(46216)
重点(45112)
(43104)
(41831)
课题(40237)
国家社会(39834)
教育部(39745)
创新(39131)
科研(38682)
期刊
(128034)
经济(128034)
研究(87585)
中国(51112)
学报(44686)
科学(42564)
管理(41553)
(38821)
(36758)
大学(33597)
学学(31400)
教育(29219)
农业(28192)
(23394)
金融(23394)
技术(23200)
经济研究(21657)
财经(20603)
业经(18686)
(17597)
问题(17203)
(16341)
图书(15949)
国际(15635)
(15547)
理论(14428)
世界(14314)
技术经济(14030)
科技(13860)
资源(13757)
共检索到41679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邹艳芬  
为解决国内日益尖锐的能源环境矛盾,应对国际气候变化的压力,中国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而对其进行准确的统计测度和国际对比是必不可少的前提和基础。本文将能源消费者分为企业、政府和居民三大类别,从国家能源发展目标出发,构建测度指标体系,包括总分类指标、监控类指标、解释类指标和辅助说明类指标4大类;在汇率法和购买力平价法核算方式下,采用熵权法与能源消费份额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并与主成份投影法相结合,对中国、美国、日本等32个国家和地区的能源利用效率进行测度分析,结果显示,在4种组合条件下,我国能源利用效率的测度值分别为0.6207、0.5796、0.7854、0.7186,总体虽基本处...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张少华  陈浪南  
本文基于我国33个工业行业1992-2006年的面板数据,采用PCSE稳健估计方法发现外包显著提高了我国的能源利用效率,同时技术进步、产权结构、要素禀赋结构和产业结构等也对能源利用效率产生不同的影响。本文的分析对于理解我国的经济发展、能源安全和产业升级具有启发意义。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奚潭  
为了探索中国能源利用效率改进作用机制以进一步提高中国能源利用效率,文章首先回顾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能源发展的基本状况,在研读国内外研究文献的基础上,归纳出影响能源利用效率改进的三大因素,即技术进步、产业结构变动和能源消费结构,确立了反映这三大因素的五个具体指标,并收集了对应指标1989~2008年时间序列数据;然后,使用路径分析模型对所选指标和数据进行建模实证分析,利用统计R语言编程求解路径分析模型并绘制出路径分析图,以直观形象展示中国能源利用效率改进作用机制。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王天营  宫芳  沈菊华  
以煤炭、石油和天然气为主要能源支撑的中国经济,能源使用效率的低下不仅造成中国能源供需缺口不断增大和能源国际依赖度的提高,威胁着能源和经济安全,而且成为影响环境质量的重要因素。经济规模扩大同能源消耗和废弃物排放减少的负向关系能通过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实现。创新企业能源利用技术、以产业链作为循环经济的实施途径是促进能源利用效率提高的重要举措。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罗会军  范如国  罗明  
利用时空加权回归模型测度中国能源效率演化中的时空局域特征,并用新古典经济学方法估算中国能源反弹效应情况,探讨其对能源效率演化的复杂性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中国能源效率演化过程受到各因素的共同驱动,但在局部区域和阶段上存在异质性。技术进步对能源效率的负面作用源于能源反弹效应的冲击。只有充分考虑能源效率演化路径的时空差异,同时结合节能政策来减缓能源反弹的冲击,才能实现区域能源效率提高和能源消费的平衡发展。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赵国浩  杨毅  朱莉莉  
运用双边随机前沿分析方法,构建异质性双边随机模型,从內外部融资、温室气体减排等角度测度和分析中国能源投资效率。结果表明,能源工业內部融资约束和金融机构外部融资支持对能源投资具有正反两个方面的显著影响,两者的综合影响为负,这将导致能源投资往往低于最优水平。山西、陕西等资源型地区的能源投资一现金流敏感性不强,未来应以传统能源建设为主;江苏、浙江等沿海发达地区能源自给率偏低,应重点发展可再生能源。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王腾  严良  易明  
提高能源生态效率,对促进经济增长、缓解能源短缺、降低环境污染、提升社会福利,实现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意义重大。本文将环境非期望产出和社会福利要素纳入到能源效率评价指标体系中,将能源、资本和劳动作为投入要素,从经济增长、环境保护、社会福利三个维度衡量产出,构建能源生态效率理论框架。通过搜集2000—2014年数据,对中国30个省级行政区能源生态效率进行测度。研究发现:同时考虑环境非期望产出和社会福利的能源生态效率均低于能源经济效率和能源环境效率;中国能源生态效率整体水平偏低,资源利用与经济增长、环境保护、社会福利间矛盾突出,亟待改善;能源生态效率值从东部沿海向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依次递减,呈"东高西低"分布。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王腾  严良  易明  
提高能源生态效率,对促进经济增长、缓解能源短缺、降低环境污染、提升社会福利,实现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意义重大。本文将环境非期望产出和社会福利要素纳入到能源效率评价指标体系中,将能源、资本和劳动作为投入要素,从经济增长、环境保护、社会福利三个维度衡量产出,构建能源生态效率理论框架。通过搜集2000—2014年数据,对中国30个省级行政区能源生态效率进行测度。研究发现:同时考虑环境非期望产出和社会福利的能源生态效率均低于能源经济效率和能源环境效率;中国能源生态效率整体水平偏低,资源利用与经济增长、环境保护、社会福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许士春  龙如银  
采用DEA方法测度中国1995~2011年间能源和碳排放效率,并拓展STIRPAT模型,通过Tobit回归分析中国能源和碳排放效率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整体上中国能源和碳排放效率呈下降趋势,东部能源和碳排放效率最高,中部其次,西部最低。经济增长和节能技术是影响能源和碳排放效率的关键因素,其中经济增长会降低中国能源和碳排放效率。工业化水平对能源和碳排放效率的影响存在区域差异,不过统计上不显著。人口规模与能源和碳排放效率负相关。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潘玉香  韩克勇  
中国政府将加快发展能源产业、坚持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作为一项基本国策。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能源消费总量虽然在逐年增加,但能源利用效率却在不断提高。在中央政府政策的推动下,能源强度虽然呈下降趋势,但近年来下降的速度明显趋于平缓,低于改革开放初期。在分析总结我国能源利用效率变化的趋势和特点的基础上,通过对能源强度系数进行分解,发现能源强度变化的技术效应和结构效应都有减弱的趋势,尤其是结构效应。在此基础上从经济发展和社会因素两方面,进一步探讨了阻碍我国能源利用效率进一步提升的原因。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王俊松  贺灿飞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能源生产与消费量呈几何级数增长,而单位GDP的能耗却不断下降。理论上,能源利用效率的变化可以归因于结构变化与技术进步。为了解释中国能源效率的这种变化过程,本文采用对数平均的LMDI方法将中国1994-2005年的能源强度变化分解为六大类产业结构变化、两位数产业结构变化效应和技术进步效应。研究结果表明,1994-2005年,能源强度降低主要得益于技术进步,但技术进步的贡献在2001年后不断降低,产业结构变动在1998年前降低了能源强度,1998年之后导致能源强度的上升。在技术效应中,化学原料及制品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等高耗能产业部门及居民消费...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胡宗义  刘亦文  
根据中国能源利用效率的省际差异显著而且当前节能任务艰巨的事实,提出了进行能源效率地区差异因素分析的必要性。基于2007年的截面数据,运用偏最小二乘回归建模,分析了各因素对能源效率地区差异的影响方向和影响程度。研究结果表明,各地区固定资产投资中外商投资比重、工业增加值中高耗能产业比重以及煤炭消费比重的差异是造成能源效率地区差异显著的主要原因。要在短期内缩小地区间的能源效率差距,必须严格限制高耗能行业的过快发展,加强高耗能行业的结构调整,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大力提升煤炭的使用效率。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赵楠  贾丽静  张军桥  
由于"回弹效应"的存在,对技术进步是否必然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存在争议。本文在DEA-Tobit两阶段分析框架下研究技术进步对地区能源利用效率的影响。以中国29个省级行政单位为研究对象,采用DEA-Malmquist生产率法将技术进步分解为前沿型技术进步与追随型技术进步两类,通过构建面板数据的Tobit回归模型对技术进步在能源利用效率提升过程中的影响机制进行较为细致的研究,发现追随型技术进步对中国各地区能源利用效率施加了显著正向影响,而前沿型技术进步作用并不明显;影响中国地区能源利用效率的诸因素,其正向作用力度呈现出由东向西逐渐递减的态势。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周四军  罗丹  WANG Jiaxing  
在生产理论框架下,构建投入导向、规模报酬不变的超效率DEA模型,利用全国30个省市(不含西藏)2000—2014年数据测度出我国八大经济区域的全要素能源效率,并建立收敛回归模型对八大区域能源利用效率进行β收敛检验。分析发现:我国能源利用效率呈现出"一降两波动一稳、总体上升"的态势,且存在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分地区来看,黄河中游地区、长江中游地区和西南地区通过绝对β收敛检验,且收敛速度高出全国水平;北部沿海地区各省市能源利用效率差异在增加。对条件β收敛而言,除南部沿海地区在产业结构作用下和西北地区在技术进步作用下条件β收敛系数不显著,其他各区域在技术进步、产业结构和对外开放程度的作用下均存在条件β收敛。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周四军  罗丹  WANG Jiaxing  
在生产理论框架下,构建投入导向、规模报酬不变的超效率DEA模型,利用全国30个省市(不含西藏)2000—2014年数据测度出我国八大经济区域的全要素能源效率,并建立收敛回归模型对八大区域能源利用效率进行β收敛检验。分析发现:我国能源利用效率呈现出"一降两波动一稳、总体上升"的态势,且存在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分地区来看,黄河中游地区、长江中游地区和西南地区通过绝对β收敛检验,且收敛速度高出全国水平;北部沿海地区各省市能源利用效率差异在增加。对条件β收敛而言,除南部沿海地区在产业结构作用下和西北地区在技术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