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224)
2023(6362)
2022(5305)
2021(5089)
2020(4262)
2019(9932)
2018(9661)
2017(18047)
2016(9676)
2015(11234)
2014(10794)
2013(11023)
2012(10513)
2011(9807)
2010(9661)
2009(8892)
2008(8960)
2007(7680)
2006(6897)
2005(6242)
作者
(28669)
(24297)
(24042)
(22847)
(15353)
(11472)
(10741)
(9327)
(9279)
(8742)
(8391)
(8016)
(7870)
(7749)
(7655)
(7373)
(7158)
(6991)
(6928)
(6719)
(6100)
(5862)
(5738)
(5470)
(5387)
(5301)
(5298)
(4986)
(4924)
(4801)
学科
(46851)
经济(46722)
管理(28161)
(25484)
方法(22017)
(20387)
企业(20387)
数学(20075)
数学方法(19936)
中国(14626)
(11425)
(10682)
(10487)
贸易(10482)
(10307)
(9142)
(8759)
业经(8187)
环境(7807)
(6946)
农业(6932)
银行(6929)
(6849)
技术(6775)
(6666)
(6609)
金融(6608)
(6511)
(6390)
(6357)
机构
大学(151820)
学院(146105)
(71195)
经济(70212)
研究(57830)
管理(55526)
理学(48520)
理学院(47914)
管理学(47240)
管理学院(46982)
中国(44396)
科学(33502)
(33243)
(30466)
(29431)
研究所(27237)
财经(24824)
(24585)
中心(24334)
经济学(23662)
(22976)
北京(21399)
经济学院(21366)
业大(20722)
(20467)
农业(19637)
(19444)
(19385)
师范(19281)
财经大学(18767)
基金
项目(100063)
科学(80755)
基金(77780)
研究(71236)
(69185)
国家(68748)
科学基金(58165)
社会(49474)
社会科(47007)
社会科学(46993)
基金项目(40524)
自然(36609)
自然科(35845)
自然科学(35831)
自然科学基金(35271)
(34316)
教育(31957)
资助(31932)
(31011)
编号(25311)
(24781)
重点(23151)
中国(22545)
国家社会(22335)
(21458)
教育部(21284)
成果(21010)
(20817)
创新(19762)
人文(19641)
期刊
(73044)
经济(73044)
研究(45674)
中国(29456)
科学(24114)
学报(23812)
(22371)
(21711)
管理(20252)
大学(17807)
学学(16754)
农业(15517)
经济研究(13267)
财经(12973)
(12129)
金融(12129)
(11275)
教育(11238)
(10840)
世界(10345)
问题(10071)
技术(10022)
国际(9873)
(9561)
业经(8979)
资源(8579)
技术经济(7567)
统计(7087)
(6509)
科技(6281)
共检索到21749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潘玉香  韩克勇  
中国政府将加快发展能源产业、坚持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作为一项基本国策。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能源消费总量虽然在逐年增加,但能源利用效率却在不断提高。在中央政府政策的推动下,能源强度虽然呈下降趋势,但近年来下降的速度明显趋于平缓,低于改革开放初期。在分析总结我国能源利用效率变化的趋势和特点的基础上,通过对能源强度系数进行分解,发现能源强度变化的技术效应和结构效应都有减弱的趋势,尤其是结构效应。在此基础上从经济发展和社会因素两方面,进一步探讨了阻碍我国能源利用效率进一步提升的原因。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汪克亮  杨宝臣  杨力  
本文采用全要素方法,将环境污染(二氧化碳排放和二氧化硫排放)作为能源利用经济产出的环境成本纳入研究框架,运用2000~2007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选取基于投入导向的CCR-DEA模型,测算了中国29个省份能源利用的经济效率并度量了其环境绩效,在此基础上计算得到中国各省份的节能减排潜力;分析了中国东、中、西部三大地区之间的效率差异并采用Tobit模型检验了中国节能减排能力的影响因素。得出的主要结论包括(1)当前中国能源利用的经济效率及其环境绩效整体水平都偏低,尚具有很大的提升空间;(2)中国各省份、三大地区的能效及其环境绩效发展都显著不平衡,节能减排潜力巨大;(3)经济发展水平对一个地区的节能减...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张少华  陈浪南  
本文基于我国33个工业行业1992-2006年的面板数据,采用PCSE稳健估计方法发现外包显著提高了我国的能源利用效率,同时技术进步、产权结构、要素禀赋结构和产业结构等也对能源利用效率产生不同的影响。本文的分析对于理解我国的经济发展、能源安全和产业升级具有启发意义。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奚潭  
为了探索中国能源利用效率改进作用机制以进一步提高中国能源利用效率,文章首先回顾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能源发展的基本状况,在研读国内外研究文献的基础上,归纳出影响能源利用效率改进的三大因素,即技术进步、产业结构变动和能源消费结构,确立了反映这三大因素的五个具体指标,并收集了对应指标1989~2008年时间序列数据;然后,使用路径分析模型对所选指标和数据进行建模实证分析,利用统计R语言编程求解路径分析模型并绘制出路径分析图,以直观形象展示中国能源利用效率改进作用机制。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邹艳芬  
为解决国内日益尖锐的能源环境矛盾,应对国际气候变化的压力,中国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而对其进行准确的统计测度和国际对比是必不可少的前提和基础。本文将能源消费者分为企业、政府和居民三大类别,从国家能源发展目标出发,构建测度指标体系,包括总分类指标、监控类指标、解释类指标和辅助说明类指标4大类;在汇率法和购买力平价法核算方式下,采用熵权法与能源消费份额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并与主成份投影法相结合,对中国、美国、日本等32个国家和地区的能源利用效率进行测度分析,结果显示,在4种组合条件下,我国能源利用效率的测度值分别为0.6207、0.5796、0.7854、0.7186,总体虽基本处...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王俊松  贺灿飞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能源生产与消费量呈几何级数增长,而单位GDP的能耗却不断下降。理论上,能源利用效率的变化可以归因于结构变化与技术进步。为了解释中国能源效率的这种变化过程,本文采用对数平均的LMDI方法将中国1994-2005年的能源强度变化分解为六大类产业结构变化、两位数产业结构变化效应和技术进步效应。研究结果表明,1994-2005年,能源强度降低主要得益于技术进步,但技术进步的贡献在2001年后不断降低,产业结构变动在1998年前降低了能源强度,1998年之后导致能源强度的上升。在技术效应中,化学原料及制品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等高耗能产业部门及居民消费...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王天营  宫芳  沈菊华  
以煤炭、石油和天然气为主要能源支撑的中国经济,能源使用效率的低下不仅造成中国能源供需缺口不断增大和能源国际依赖度的提高,威胁着能源和经济安全,而且成为影响环境质量的重要因素。经济规模扩大同能源消耗和废弃物排放减少的负向关系能通过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实现。创新企业能源利用技术、以产业链作为循环经济的实施途径是促进能源利用效率提高的重要举措。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何平  詹存卫  
为了保障能源利用条件下的国家环境安全,通过比较环境安全评价和传统环境评价,提出环境安全度这一环境安全的定量指标,建立中国能源利用的环境安全评价体系。评价结果表明,中国以煤为主的能源利用结构对大气环境造成的压力是巨大的,如果不采取任何措施,无论是二氧化硫还是氮氧化物的排放在2 0 10年和2 0 2 0年都是不安全的。因而,必须制定能源环境协调发展的环境安全战略,制定相应的能源环境协调发展的政策,依靠科技进步削减能源环境污染,动用经济手段促进能源可持续利用,确保国家环境安全。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王建兴  韩申山  
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从土地利用程度、土地利用效率、生态环境影响、土地投入水平四个方面设计了建设用地利用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综合指数法和障碍度模型对2006—2015年西安市建设用地利用绩效水平和障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2006—2015年西安市建设用地利用绩效水平持续提高,综合绩效指数从2006年的0.189 9涨到了2015年的0.795 1,年均增长12.26%,土地集约利用效果显著。从影响因素看土地利用效益的绩效指数增长最为显著,生态环境影响的绩效指数增长最小。2006年土地利用效益是影响西安市建设用地利用绩效的最大阻碍的因素,障碍度达到了36.52%,到了2015年,生态环境因素变成了最大阻碍因素,障碍度达到了73.37%。研究认为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是今后提升西安市建设用地利用绩效的关键。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王腾  严良  易明  
提高能源生态效率,对促进经济增长、缓解能源短缺、降低环境污染、提升社会福利,实现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意义重大。本文将环境非期望产出和社会福利要素纳入到能源效率评价指标体系中,将能源、资本和劳动作为投入要素,从经济增长、环境保护、社会福利三个维度衡量产出,构建能源生态效率理论框架。通过搜集2000—2014年数据,对中国30个省级行政区能源生态效率进行测度。研究发现:同时考虑环境非期望产出和社会福利的能源生态效率均低于能源经济效率和能源环境效率;中国能源生态效率整体水平偏低,资源利用与经济增长、环境保护、社会福利间矛盾突出,亟待改善;能源生态效率值从东部沿海向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依次递减,呈"东高西低"分布。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王腾  严良  易明  
提高能源生态效率,对促进经济增长、缓解能源短缺、降低环境污染、提升社会福利,实现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意义重大。本文将环境非期望产出和社会福利要素纳入到能源效率评价指标体系中,将能源、资本和劳动作为投入要素,从经济增长、环境保护、社会福利三个维度衡量产出,构建能源生态效率理论框架。通过搜集2000—2014年数据,对中国30个省级行政区能源生态效率进行测度。研究发现:同时考虑环境非期望产出和社会福利的能源生态效率均低于能源经济效率和能源环境效率;中国能源生态效率整体水平偏低,资源利用与经济增长、环境保护、社会福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郑翔中  高越  
文章以政府为切入点,利用1998~2016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与动态面板的共同相关估计(DCCE)模型,研究了全球化进程中FDI的流入在政府效率与环境规制的作用下对中国地方能源利用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全球化背景下,FDI的进入可以通过技术溢出等效应降低地方的能源强度从而改善能源效率,中西部地区的能源效率在FDI的作用下有向东部地区收敛的趋势。此外,为了验证政府在能源问题当中所扮演的角色及发挥作用的机制,文章将政府效率与环境规制强度纳入到模型中进行检验,检验结果表明,一方面,政府执政效率与环境规制强度的提高同样可以起到改善能源利用效率的作用,另一方面,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问题上政府与FDI之间表现出一定程度的替代效应。由此可知,强化政府在市场中的作用,提高其配置资源的水平与效率,将是解决中国能源问题的重要一环。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胡宗义  刘亦文  
根据中国能源利用效率的省际差异显著而且当前节能任务艰巨的事实,提出了进行能源效率地区差异因素分析的必要性。基于2007年的截面数据,运用偏最小二乘回归建模,分析了各因素对能源效率地区差异的影响方向和影响程度。研究结果表明,各地区固定资产投资中外商投资比重、工业增加值中高耗能产业比重以及煤炭消费比重的差异是造成能源效率地区差异显著的主要原因。要在短期内缩小地区间的能源效率差距,必须严格限制高耗能行业的过快发展,加强高耗能行业的结构调整,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大力提升煤炭的使用效率。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赵楠  贾丽静  张军桥  
由于"回弹效应"的存在,对技术进步是否必然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存在争议。本文在DEA-Tobit两阶段分析框架下研究技术进步对地区能源利用效率的影响。以中国29个省级行政单位为研究对象,采用DEA-Malmquist生产率法将技术进步分解为前沿型技术进步与追随型技术进步两类,通过构建面板数据的Tobit回归模型对技术进步在能源利用效率提升过程中的影响机制进行较为细致的研究,发现追随型技术进步对中国各地区能源利用效率施加了显著正向影响,而前沿型技术进步作用并不明显;影响中国地区能源利用效率的诸因素,其正向作用力度呈现出由东向西逐渐递减的态势。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周四军  罗丹  WANG Jiaxing  
在生产理论框架下,构建投入导向、规模报酬不变的超效率DEA模型,利用全国30个省市(不含西藏)2000—2014年数据测度出我国八大经济区域的全要素能源效率,并建立收敛回归模型对八大区域能源利用效率进行β收敛检验。分析发现:我国能源利用效率呈现出"一降两波动一稳、总体上升"的态势,且存在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分地区来看,黄河中游地区、长江中游地区和西南地区通过绝对β收敛检验,且收敛速度高出全国水平;北部沿海地区各省市能源利用效率差异在增加。对条件β收敛而言,除南部沿海地区在产业结构作用下和西北地区在技术进步作用下条件β收敛系数不显著,其他各区域在技术进步、产业结构和对外开放程度的作用下均存在条件β收敛。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