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795)
2023(13006)
2022(11311)
2021(10959)
2020(9100)
2019(21604)
2018(21410)
2017(41377)
2016(22213)
2015(25391)
2014(25310)
2013(25009)
2012(22738)
2011(20603)
2010(20524)
2009(18744)
2008(18018)
2007(15408)
2006(13229)
2005(11763)
作者
(63117)
(52272)
(51921)
(49566)
(33301)
(24973)
(23591)
(20666)
(19933)
(18512)
(17822)
(17619)
(16541)
(16438)
(16179)
(15918)
(15580)
(15302)
(14856)
(14757)
(12884)
(12866)
(12511)
(11787)
(11613)
(11585)
(11440)
(11300)
(10426)
(10147)
学科
(92625)
经济(92518)
管理(61312)
(57872)
(47754)
企业(47754)
方法(46201)
数学(41153)
数学方法(40478)
中国(26054)
(23238)
(20046)
业经(19032)
(18716)
(18482)
贸易(18472)
(18044)
地方(16139)
(15390)
农业(15305)
理论(15146)
(14335)
技术(13771)
环境(13765)
(12980)
银行(12944)
(12440)
(12390)
(12387)
金融(12385)
机构
大学(316673)
学院(313171)
(129548)
管理(127032)
经济(127015)
理学(111051)
理学院(109866)
管理学(107796)
管理学院(107255)
研究(106270)
中国(79677)
(68183)
科学(65211)
(55791)
(52718)
研究所(48457)
中心(47087)
(47009)
业大(45790)
财经(45720)
北京(43819)
(42224)
(41880)
(40946)
师范(40610)
经济学(39327)
(38651)
农业(36846)
经济学院(35500)
(34670)
基金
项目(218679)
科学(172549)
基金(160463)
研究(159685)
(140039)
国家(138960)
科学基金(119543)
社会(100877)
社会科(95692)
社会科学(95665)
基金项目(84391)
(82378)
自然(78136)
自然科(76414)
自然科学(76399)
自然科学基金(75014)
教育(73658)
(70462)
资助(67855)
编号(64286)
成果(51940)
(49123)
重点(48600)
(45888)
(45199)
课题(44077)
教育部(42428)
创新(42170)
国家社会(41875)
科研(41811)
期刊
(134218)
经济(134218)
研究(92964)
中国(57142)
学报(48102)
管理(46418)
科学(45945)
(42213)
(39714)
大学(36916)
教育(35198)
学学(34576)
农业(30223)
技术(28003)
(23678)
金融(23678)
经济研究(22888)
财经(21736)
业经(20694)
(18580)
问题(17245)
图书(16737)
(16381)
技术经济(15666)
科技(15141)
理论(14982)
统计(14904)
(14438)
世界(13834)
资源(13616)
共检索到44768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王广州  
在对递进生育模式优点进行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文章以1982、1990和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育龄妇女分孩次递进生育模式研究为例,分析中国育龄妇女递进生育模式的基本特点与基本规律。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王广州  
文章以全国人口普查原始数据为基础,通过建立分孩次递进生育模型,重构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育龄妇女递进生育水平和生育模式连续变化的历史过程,分析中国生育转变的基本特点,以期为深入研究中国生育问题和规律奠定基础。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郑真真  
文章根据中国最近的生育意愿调查,分析了不同地区育龄妇女的生育意愿。各种调查比较一致地显示,中国育龄妇女的理想子女数大多是两个孩子。在经济发展较快、社会保障体制相对完善、城市化进程较快的东部地区,农村居民的生育意愿与城市居民接近;即使在生育意愿最高的西部农村地区,也仅有少数妇女有多子女偏好。生育意愿的差距已经缩小到仅仅是一孩和二孩的差别。强烈的性别偏好已成为影响生育行为的主要因素。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涂平  
近年来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时期总和生育率虽然不受人口的年龄、性别构成的影响,但因未考虑育龄妇女的孩次构成,故当生育率较低并波动比较明显时不能准确地反映妇女的生育水平(查瑞传,1984,Feeney,G.等,1989,杨书章等,1991),而考虑了妇女的孩次构成,用时期孩次递进比法计算的总和生育率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均优于用传统方法计算的总和生育率。中国现行的计划生育政策和措施主要是以控制妇女终身生育的子女数为基础表述的。因此,孩次递进分析对于准确评估妇女的生育水平、计划生育工作状况及其地区差异有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周祖根  
无论是对人口生育状况的分析还是对人口预测来说,妇女按龄生育率都是一项重要的参数。按龄生育率反映了不同年龄妇女的生育水平,也称为生育模式。因此,探讨生育模式的特征及其变化规律是十分必要的。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王金营,何云艳,王志成,段成荣  
本研究构造了人口流动强度和城镇化指数分布法对全国漏报的 5 38 65万多 0岁人口进行地区 (省、直辖市、自治区 )分配 ,将漏报出生回填后 ,估计得出各地区 2 0 0 0年妇女总和生育率。估计结果显示通过漏报回填可以基本展现各地区妇女真实生育水平 ;各地区生育水平差异较大 ,还有1 3个省区超过更替水平。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冯志蕙  
为了深入地研究陕西省人口、婚姻、生育状况及今后人口发展趋势,我们和计划生育部门的同志一起,在1979年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调查了1978年陕西省十分之一人群的人口构成,育龄妇女的婚姻、生育能力及生育状况;按不同生育水平予测了陕西省今后百年的人口发展趋势;编制了1978年全省男、女简略寿命表。本文着重从陕西省育龄妇女婚姻和生育状况方面对人口再生产过程进一步探讨。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郑真真  
目前我国城市已婚育龄夫妇使用的避孕方法主要是可逆性方法,较少采用绝育这种高效但不可逆的避孕手段。在可逆性避孕方法中,可以自己控制的避孕方法使用率比较高。以北京、天津、上海三大城市1992年的统计数字为例,三市的男女绝育率均大大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宫内节育器(IUD)、口服避孕药、避孕套和其他方法的使用则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见下表)。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梁秋生  田冀  籍海静  
普查数据表明,进入21世纪以来,河北省育龄妇女的生育模式正由"少生、早育"型向"少生、晚育"型的现代生育模式转变。定性和定量分析均表明,1999年以来我国实施的高校扩招政策是推动育龄妇女生育模式发生显著变化的重要动因之一,在生育模式的变化幅度中,34.70%可用高校扩招的因素来加以解释。受高校扩招的影响作用,河北育龄妇女的平均生育年龄在2000~2010年间提高了0.3岁,年出生人口规模减少了6万人以上,TFR水平下降了0.10点。在未来10年间,高校扩招对生育模式的影响作用会更加显著。不仅如此,高校扩招的人口学效应是多方面的,对人口的中长期发展趋势具有深远的影响作用。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杨俊峰,安琳,王绍贤  
本文对有关资料分析发现 ,自杀为我国育龄妇女的主要死因之一。育龄妇女自杀死亡率在青年组有一高峰 ,这一高峰现象在农村地区比较明显。与多数国家的研究结果相反 ,我国育龄妇女自杀死亡率高于男性 ,在青年组自杀死亡率的性别差异较大。在报告自杀死亡率的 44个国家和地区中 ,我国农村育龄妇女的自杀死亡率是最高的 ,城市育龄妇女自杀死亡率也处于较高水平。我国不同地区育龄妇女的自杀死亡率也有较大差别 ,农村高于城市。与妊娠、分娩和产褥期并发症相比 ,自杀死亡率要远高于妊娠、分娩和产褥期并发症死亡率。近十年 (1 987~ 1 996年 )来 ,我国各地区育龄妇女自杀死亡率呈下降趋势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王广州  
文章以"单独"育龄妇女为研究对象,通过建立随机微观人口仿真模型,研究"单独"育龄妇女总量、结构和变动趋势,结果表明,如果现行生育政策不变,"单独"育龄妇女总量在未来三四十年内持续增长的趋势不可逆转,且增长速度很快,年均增长速度在10‰以上,2050年"单独"育龄妇女占育龄妇女的比例将达到50%以上,总量超过1.2亿。如果放开"单独"二孩政策,2050年"单独"育龄妇女占育龄妇女的比例将在50%以下,总量仍超过1亿。如果全面放开二孩政策,2050年"单独"育龄妇女占育龄妇女的比例将在30%以上,总量在1亿以内。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辜胜阻,徐云鹏  
育龄妇女对计划生育的知识、态度与实践,在国外通称为KAP,K(Knowledge)指的是育龄妇女对于计划生育的知识,A(Attitude)指的是态度,P(Practice)指的是实践。这方面的调查与研究在我国还是一个新问题。对这个问题的探索与研究,不仅有利于有的放矢地做好计划生育宣传工作,使国家的计划生育政策更加深入人心;而且有利于各级计划生育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巫锡炜  
由于常规生存模型假定删截和事件发生相互独立,导致研究者常常忽略删截案例中可能还包含经历事件的风险为零的"长期存活者"。忽略这一总体异质性会导致有偏的参数估计。文章介绍并应用分割总体生存模型来探究初婚初育史对中国育龄妇女的二孩生育间隔的影响。结果发现,在控制个体特征和所处文化背景特性的情况下,对于有可能生育二孩的妇女,初婚年龄的推迟、初育为女孩的情况都将导致二孩生育间隔的缩短;所属初育队列越晚、初育孩子健康、初育后哺乳时间越长、间隔期内人工流产次数越多则都会显著延长二孩生育间隔。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刘鸿雁,吴玲,董情  
妇女生育率是人口再生产的决定性因素之一。我国自1979年“一对夫妇一个孩”的人口政策实行以来,人口的生育模式有了很大的改变。但城市与农村对政策的理解与执行有一定的差异,客观地揭示这些差异的原因,对于我们正确认识城乡间影响生育率水平的诸因素,指导计划生育的实施是十分重要的。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刘云嵘,孙靖华,李宏规,黄德兴,金敏子,赵小华,段纪宪,王丰,伊恩·戴蒙德  
宫内节育器是中国已婚育龄妇女使用最多的避孕方法之一。根据国家计生委规统司1987年常规统计报告,全国共有62908492名已婚育龄妇女采用宫内避孕,现用率为40.7%;城、镇、乡已婚育龄妇女(以下简称妇女)宫内节育器的使用数分别占全国使用总数的27.4%、19.6%和53%。可见宫内节育器在节育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