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794)
2023(15820)
2022(13498)
2021(12779)
2020(10459)
2019(24442)
2018(24085)
2017(46294)
2016(25028)
2015(28129)
2014(28194)
2013(28159)
2012(26208)
2011(24018)
2010(23987)
2009(21818)
2008(21478)
2007(18922)
2006(16865)
2005(15432)
作者
(72668)
(60213)
(59850)
(56711)
(38575)
(28790)
(27155)
(23592)
(22981)
(21532)
(20625)
(20529)
(19242)
(19193)
(18636)
(18561)
(17932)
(17379)
(17310)
(17280)
(15073)
(14834)
(14424)
(13831)
(13499)
(13400)
(13393)
(13182)
(12196)
(11847)
学科
(111075)
经济(110959)
管理(69970)
(68113)
(55195)
企业(55195)
方法(46604)
数学(40664)
数学方法(40330)
中国(33248)
(29295)
地方(25451)
(25318)
业经(23777)
(21656)
(21602)
贸易(21583)
(20936)
(20495)
农业(19062)
(18132)
(18121)
金融(18119)
银行(18091)
(17508)
(16909)
环境(16806)
技术(15971)
(15870)
财务(15802)
机构
大学(361561)
学院(357810)
(153166)
经济(150110)
管理(141147)
研究(128481)
理学(121094)
理学院(119737)
管理学(117977)
管理学院(117330)
中国(99065)
(78763)
科学(76000)
(69076)
(64881)
研究所(58703)
中心(57246)
(56562)
财经(55191)
(52024)
北京(51159)
(50416)
业大(50380)
(47824)
师范(47411)
经济学(46616)
(46146)
农业(44024)
(42261)
经济学院(41933)
基金
项目(237953)
科学(187828)
研究(175956)
基金(174104)
(151415)
国家(150170)
科学基金(128622)
社会(112096)
社会科(106363)
社会科学(106337)
基金项目(91955)
(89640)
自然(82298)
自然科(80429)
自然科学(80409)
教育(79644)
自然科学基金(78988)
(76417)
资助(72410)
编号(71109)
成果(58259)
(53825)
(53711)
重点(52979)
(49086)
课题(48888)
国家社会(46548)
教育部(46316)
创新(45837)
科研(45115)
期刊
(171704)
经济(171704)
研究(112928)
中国(71803)
学报(54156)
管理(53424)
(51742)
科学(51594)
(50755)
大学(41205)
教育(39367)
学学(38195)
(36609)
金融(36609)
农业(36313)
技术(29789)
经济研究(28042)
财经(27517)
业经(27164)
(23596)
问题(22343)
图书(20683)
理论(19763)
(19424)
(18788)
实践(17821)
(17821)
技术经济(17782)
世界(17512)
国际(16734)
共检索到54821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王春峰  马丹  房振明  黄凝  
本文采用上海证券交易所分笔交易数据,基于信息份额模型,度量在信息融入价格的短期交易过程中买卖报价的变化对价格发现的贡献。研究发现买卖报价双方对于价格发现的贡献在短期内是存在差异的,且小市值股票的差异性更大。股票收益、订单流不平衡和报价双方弹性大小都与买卖报价对价格发现贡献的差异之间有显著正相关关系。本文的研究结论对于深入理解高频交易下订单驱动交易机制,完善价格发现理论,帮助投资者制定合理的投资决策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屈文洲  吴世农  
本文根据股票市场微观结构理论 ,运用高频数据对我国深圳股票市场的买卖报价价差的变动模式进行实证分析 ,同时研究股票买卖报价价差的影响因素和成因 ,并建立和检验相应的模型 ,从而揭示我国股票市场的微观结构特征。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段西军  
本文对上海股票市场的买卖价差及其日内特征、变化规律和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并进行了国际比较。研究表明,与部分发达市场的交易成本相比,上海股票市场的交易成本适中,且随着成交量的上升,买卖价差呈下降趋势,活跃的二级市场有利于降低股票的交易成本,总体而言目前的指令驱动系统和限价委托方式的交易机制是一种适合我国股票市场的效率较高、成本较低的交易制度。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奉立城  娄峰  林桂军  
对于中国股票市场的B股折价现象,我们在结合国外学者提出的各种理论假说模型的基础上,经过广泛的实际调研,并借鉴Fama&French的动态组合思想,按各因素进行股票动态组合,再应用因子分析及paneldata模型,证明了影响中国股票市场A、B股价格差异的最主要原因是资本管制因素;另外,投资理念差异、流动性差异和相对需求差异也是显著的影响因素。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陈昭  韩士专  
本文使用误差修正模型和方差分解模型检验了沪深300指数期货市场和现货市场的价格发现过程,结果发现,沪深300股指期货与现货高度相关,同时利用E-G两步法进行协整检验发现两者之间确实存在一种长期的均衡关系,期货市场在价格发现中处于主导地位。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刘力  李文德  
本文对我国首次公开发行的新股的长期收益进行了研究。本文以1991— 1996年间上市的 398只新股为样本 ,进行三年期价格研究发现 :我国股市存在着长期的过度反应现象 ,而且是大范围全面存在。长期收益同筹集金额、发行方式、BM比、行业等组合并不存在明显关系。因此至少在三年内 ,新股意味着超额收益 ,新股是个利好。这一研究结果同国外其他研究的发现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另外 ,作者发现 ,跌破发行价新股中签后短期内不利于持有 ,但在二级市场购买跌破发行价新股的长期收益要优于未跌破发行价的新股。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黄健柏  刘凯  郭尧琦  
商品期货价格与现货价格的相互关系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但大都基于静态的模型。本文从期货定价的持有成本理论出发,通过误差修正方程构建状态空间模型,利用卡尔曼滤波算法从动态的角度研究了2004-2012年期间我国沪铜期货市场价格发现的贡献。实证结果显示:2004-2012年,我国沪铜期货市场价格发现的贡献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2004-2008年逐步增强;2008年金融危机后,逐步下滑,到2010年,落后于现货市场;之后又有回升趋势。总体来看,沪铜期货市场在价格发现中处于主导地位,但具有明显的波动性。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刘庆富  华仁海  
针对我国期货市场与国际成熟期货市场交易时间的非同步性,本文给出了基于非同步交易的信息共享模型,并对国内、外主要期货市场之间的价格发现贡献度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基于非同步交易的信息共享模型可以很好地刻画非同步期货市场之间的价格发现贡献度;并且,国外发达市场的价格发现贡献度要明显大于国内市场,由此表明国外期货市场的价格发现仍居于主导地位,这进一步支持了价格发现被期望在较低交易成本市场发生的交易成本假说。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郝梅瑞  周观君  
考察沪深市场1997年1月1日至2001年6月30日间上市的A股股票在上市后3年内的收益状况发现,中国股票市场上的新股表现出显著的短期弱势、长期强势特征;与自编指数相比较,若以中信综指、中信风格指数为市场基准,将造成对大盘、中盘和小盘新股长期收益状况的认识偏差。同时,考察相关因素对新股长期收益状况的影响后发现,上市首日抑价水平和换手率较低的新股具有较高的投资价值,而抑价水平和换手率较高的新股投资价值则较低。
[期刊] 金融评论  [作者] 张肖飞  秦义虎  
交易机制改革的目的在于提高价格发现效率和市场质量,合理的交易机制设计能够促进资源的有效配置。本文以香港证券交易所收盘集合竞价的引入与终止两个事件进行研究,采用价格同步性的方法研究这两次机制的变革对价格发现效率的影响,并运用Delay系数和相对收益分散度做了稳健性检验。结果表明:引入收盘集合竞价使得价格发现效率得到显著提高,而在终止收盘集合竞价后价格发现效率降低,稳健性检验进一步证明了文章结论,这说明采用集合竞价能够产生更有效的收盘价。本文的研究不但弥补了现有集合竞价理论的缺陷,而且对沪深交易所今后的机制改
[期刊] 数理统计与管理  [作者] 田华  何建敏  
本研究以中国股票市场部分股票的日内逐笔报价与成交价作为资料来源。验证价格集聚现象是否存在于中国股票市场。实证结果发现,约有28%的报价和成交价的尾数集聚在0和5,显著拒绝等概率分布假设;且价格集聚程度还具有显著的日内效应,即开盘时段的价格集聚程度明显高于其它时段;价格集聚程度与价格波动性、买卖价差、成交笔数、价格水平都呈正向相关关系。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周春生  杨云红  王亚平  
本文研究中国股票市场的交易型价格操纵问题。我们推广了Mei、Wu和Zhou(2005)的模型,研究在市场不允许卖空的条件下,交易型价格操纵发生的条件。我们的主要结果有:(1)非充分理性投资者的存在和有限套利的制约是交易型价格操纵获利的重要原因,投机者套利能力越弱,操纵者的价格操纵越容易获利;(2)当市场中投机者的总禀赋大于0时,即使不允许卖空,价格操纵者依然可以操纵价格来获得利润;(3)如果市场监管者无法杜绝操纵者通过对敲等手段来拉抬股价,则在市场中引入卖空机制反而可以减小股价对基本面的偏离程度,从而在某种程度上限制操纵者操纵股价的空间;(4)在股价被操纵的过程中,存在一个建仓期和抛盘期;操纵...
[期刊] 金融经济学研究  [作者] 彭志胜  宋福铁  
基于最新逐笔成交数据,在修正累积价格变化计算方法基础上,采用交易额作为交易规模划分标准,从累积价格上升(下降)以及重大事项(资产重组)公告前后多个角度,对交易额如何驱动股票价格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除累积价格下降时发现支持隐蔽交易假说的证据外,所有结果直接支持小额交易假说;同时,结果还表明小规模交易在累积价格下降过程中起抑制作用。研究结果对投资者合理选择交易策略、监管者加强证券市场监管具有借鉴意义。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陈健  何仁科  
“月度效应”是违反市场有效性的异常现象之一。西方股票市场的“月度效应”一般表现为“一月效应”。用ARCH类模型就中国股票市场是否存在“月度效应”进行了实证分析 ,发现一月和五月存在着明显的“月度效应” ,并做出了可能的解释。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江州  谢赤  张振宇  
使用标准的计量方法检验股票市场收益率是否存在月份效应及其表现形式。研究结果表明,中国股票市场存在收益率月份效应,其表现形式为在三、四月份表现出较高的收益率,在十二月份收益率较低。中国股市的个股也存在月份效应,其月份效应的表现形式为在一月份表现出较高的收益率,但在六月份的收益率较低。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