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298)
2023(12272)
2022(10358)
2021(9892)
2020(8615)
2019(20367)
2018(20002)
2017(38794)
2016(20951)
2015(24250)
2014(23961)
2013(24093)
2012(22332)
2011(20264)
2010(20464)
2009(19115)
2008(19140)
2007(16916)
2006(14531)
2005(13121)
作者
(60165)
(50553)
(50431)
(48152)
(32340)
(24403)
(22965)
(19687)
(19138)
(18030)
(17153)
(17098)
(16164)
(15905)
(15839)
(15821)
(15016)
(14921)
(14689)
(14664)
(12518)
(12407)
(12381)
(11538)
(11435)
(11422)
(11242)
(10975)
(10099)
(9989)
学科
(97703)
经济(97612)
管理(59590)
(58876)
方法(51055)
(47646)
企业(47646)
数学(46864)
数学方法(46252)
中国(25566)
(25058)
(24155)
(20011)
贸易(20001)
(19468)
业经(17806)
(17554)
地方(16857)
(16777)
(16145)
财务(16105)
财务管理(16066)
农业(15816)
企业财务(15331)
(14134)
银行(14109)
(14102)
金融(14100)
(13423)
环境(13018)
机构
大学(308151)
学院(305462)
(135850)
经济(133446)
管理(120212)
理学(104335)
研究(103223)
理学院(103199)
管理学(101373)
管理学院(100799)
中国(81083)
(65430)
(61328)
科学(60960)
(51748)
财经(49693)
(48543)
中心(48163)
研究所(46976)
(45464)
(43611)
经济学(43548)
业大(43330)
北京(41878)
经济学院(39587)
农业(38197)
(37817)
师范(37472)
财经大学(37237)
(36807)
基金
项目(203067)
科学(161297)
基金(151514)
研究(145663)
(131841)
国家(130849)
科学基金(113076)
社会(94986)
社会科(90386)
社会科学(90364)
基金项目(79186)
(75546)
自然(73476)
自然科(71903)
自然科学(71883)
自然科学基金(70680)
教育(68059)
(65306)
资助(64717)
编号(57289)
(47148)
成果(45931)
重点(45564)
(42584)
(41859)
教育部(40899)
国家社会(40337)
科研(39530)
创新(39294)
课题(39250)
期刊
(140324)
经济(140324)
研究(89375)
中国(56991)
(48363)
学报(45384)
科学(43249)
(42425)
管理(42303)
大学(34782)
学学(32785)
(29617)
金融(29617)
农业(28694)
教育(27561)
技术(26552)
财经(25245)
经济研究(24596)
(21660)
业经(21043)
问题(19093)
统计(18688)
(17793)
(16945)
(16537)
技术经济(16456)
决策(15121)
世界(15110)
国际(14983)
理论(14231)
共检索到44768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金融发展研究  [作者] 徐振华  
本文以2002—2010年中国A股股票作为研究对象,对中国股市的规模效应和账面市值比效应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在样本期间内中国股市存在规模效应和账面市值比效应,而且规模效应不具有显著性、账面市值比效应具有显著性。本文认为风险溢价和投资者非理性行为的综合作用是规模效应和账面市值比效应产生的主要原因。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张强  杨淑娥  戴耀华  
本文对中国股市进行研究。结果发现:一方面,规模效应和账面市值比效应受到收益率计算时间间隔的影响;另一方面,随着时间的推移规模效应已经消失,而账面市值比效应只在2003年以后才变得显著。这些特征与中国资本市场特殊的制度背景和过度投机息息相关。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王磊  刘亚清  
本文将账面市值比分解为反映公司基本面的有形收益和反映投资者主观预期的无形收益,以1994-2008年间在沪深两市交易的A股公司为研究样本,实证考察投资者对账面市值比中不同元素的反应,结果显示,投资者对公司发展前景的主观预期过分乐观或者悲观引发市场过度反应,随着市场回归理性,股票收益发生反转导致账面市值比效应。
[期刊] 投资研究  [作者] 周铭山  叶建华  
基于成熟资本市场的理论及实证研究表明,在不确定的环境下,公司最优资本支出提高了市场价值,降低了账面市值比,账面市值比对收益率的预测作用可以通过公司的最优投资行为来解释。基于这一机制,本文对我国上市公司规模、资本支出及账面市值比效应进行了研究。我们发现,第一,按照Fama-French(1992,1993)方法构建投资组合的潜在条件同样是公司前期的资本支出,本期资本支出在提高公司市场价值的同时,非但没有降低反而提高了小规模组公司期末账面市值比;第二,控制规模的情况下,资本支出较显著降低了公司的预期收益,在大规模公司中表现最明显;第三,本期资本支出对规模效应具有一定解释力,但对账面市值比效应并不具...
[期刊] 金融论坛  [作者] 林煜恩  王柘君  
本文以1996~2015年在沪深两市交易的A股公司为样本,分析原始股利、股利发放、增发股利三种情况对股票异常报酬率的影响;检验上市公司类型纳入账面市值比与股利支付的交互作用。结果显示,账面市值比效应并非"金融异象",在企业发放股利的前提下,账面市值比效应存在且符合原有定价模型,净资产收益率与股票异常报酬率负相关。
[期刊] 证券市场导报  [作者] 陈莹  
本文以1995~2005年沪市和深市全部A股股票作为研究对象,对中国股市账面-市值比效应进行了实证检验,并从有限套利的角度对账面-市值比效应进行了解释。本文认为,我国证券市场存在着账面-市值比效应;账面-市值比效应对股票收益有着显著的预测作用;从有限套利角度考虑的套利风险因素、套利成本因素对账面市值比效应有着较强的解释能力,从而支持账面-市值比效应是因为偏误定价所造成的观点。
[期刊] 会计之友  [作者] 刘慧娟  
通过分析我国部分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数据,研究上市公司总体会计盈余和账面市值比能否有效预测GDP增长。实证研究结果显示,我国上市公司总体季度会计盈余增长率与未来一至四季度GDP增长率有显著相关性,而上市公司总体账面市值比与未来GDP增长率的相关性较弱。进一步研究发现,将两者纳入同一理论模型后,能够明显提高两者对未来GDP增长的预测能力。总体而言,与总体会计盈余相比账面市值比预测GDP增长的功能要弱很多。
[期刊]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孙自愿  陈维娜  徐珊  
采用事件研究法,运用大样本数据考察论证我国存在着与国外市场相似的新股长期弱势问题,并进一步分析发现IPO长期价格表现不受规模效应影响,但存在账面市值比效应,可持续增长率是影响长期价格收益的主要因素,投资者过度乐观情绪及市场特征也对长期弱势存在不同程度影响。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石予友  仲伟周  马骏  陈燕  
最近20年来一些学者对CAPM理论模型检验的结果大都表明,股票的投资风险(或其收益)并非像该模型描述的那样由β系数唯一决定,还存在其他因素在股票投资风险中起影响作用。国内学者借助于横截面法的回归模型研究指出,股票的权益比率(D/E)、账面/市值价值比(BV/MV)与公司规模是决定股票投资风险除β系数外的三个主要经济变量。为了验证他们理论的正确性与精确性,该文率先运用模糊数学的聚类分析法,对上证市场随机选取10只样本股票的D/E、BV/MV、公司规模与股票投资风险相关性进行实证分析,并与用回归分析方法得到的β指数与风险关系进行比较研究。经研究进一步证实,股票投资风险并非唯一由β系数决定,股票的D...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汪炜  周宇  
本文以沪市为对象考察了我国股市的“规模效应”和“时间效应”。作者通过实证研究发现 :中国股票市场并不存在西方国家股市普遍出现的“小公司 1月份效应”。但小公司“规模效应”表现显著 ,其中小公司股票在 3月份和 8月份的相对收益率明显强于市场指数 ,而剔除风险因素以后 ,统计数据显示小公司效应几乎在全年大部分月份都有较显著表现。分析上述“异象” ,我们认为 ,中国股市复杂的市场结构和制度背景所导致的小公司股票独特的流动性问题 ,是小公司股价存在持续超额收益率的内在原因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张谊浩  
本文对中国股市的“反向效应”和“动量效应”进行了研究,实证结果显示:中国股市存在显著的短期性“反应效应”和中期性“动量效应”。依据本文的分析,造成中国股市存在这两种效应的基本原因在于:股市存在对上市公司特质性信息的过度反应;股票收益中存在“带头—滞后结构效应”。而这两个基本因素又内生于中国股市的特质性。
[期刊] 南方经济  [作者] 林煜恩  陈宜群  池祥萱  王柘君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代金奎  
本文利用我国股票市场投资者二级市场交易数据对投资者交易策略的特征进行研究,发现我国投资者整体上遵循动量交易策略,而对于小规模股票却采用反向交易策略。
[期刊] 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胡冀婷  周子元  
根据关于账面市值比效应的财务风险论和过度反应论分别推导了账面市值比与盈余-回报相关性的关系,以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做了分组研究。实证结果支持过度反应论,没有证据支持财务风险论。对高BM值和低BM值的公司,当前期的过度反应在本期得到纠正时,盈余-回报相关性强,否则盈余-回报相关性弱;对期初BM值居中的公司,如果本期没有发生过度反应,那么盈余-回报相关性强,否则盈余-回报相关性弱。在短期内,账面市值比效应并不普遍存在。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周琳杰  
本文在参阅国内外有关文献的基础上,分别以总市值、流通市值、总资产、主营业务收入为公司规模的衡量指标,利用国内比较权威的数据库,研究了1997年1月至2000年12月沪深两市所有股票(组合)的收益与公司规模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无论上述哪种指标代表公司规模,由该指标划分的股票组合的平均收益与公司规模都呈现明显的负相关关系。本文在以总市值和流通市值衡量公司规模时还计算了各组合经过市场调整和风险调整的超额收益,同样发现超额收益与公司规模之间的负相关关系。本文通过横截面回归的方法检验了公司规模对股票收益的解释能力,证实了负相关关系的显著性。最后文章还通过简单的公司分类对上述关系做了敏感性分析,并对其中...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