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953)
- 2023(12951)
- 2022(11317)
- 2021(10792)
- 2020(9081)
- 2019(21094)
- 2018(20778)
- 2017(39576)
- 2016(21649)
- 2015(24597)
- 2014(24155)
- 2013(24218)
- 2012(22172)
- 2011(20207)
- 2010(19782)
- 2009(17863)
- 2008(17246)
- 2007(14594)
- 2006(12649)
- 2005(11090)
- 学科
- 济(86432)
- 经济(86339)
- 管理(56309)
- 业(53660)
- 企(43255)
- 企业(43255)
- 方法(41800)
- 数学(36934)
- 数学方法(36548)
- 中国(24368)
- 农(22746)
- 学(20537)
- 财(19081)
- 业经(17811)
- 贸(17544)
- 贸易(17536)
- 易(17097)
- 地方(15563)
- 农业(15064)
- 和(14243)
- 制(14108)
- 环境(13699)
- 理论(13303)
- 技术(12727)
- 银(12254)
- 银行(12200)
- 行(11726)
- 融(11588)
- 金融(11586)
- 务(11585)
- 机构
- 大学(309362)
- 学院(304531)
- 济(123967)
- 经济(121545)
- 管理(120115)
- 研究(108508)
- 理学(105072)
- 理学院(103865)
- 管理学(102007)
- 管理学院(101480)
- 中国(79867)
- 科学(69370)
- 京(66604)
- 所(55295)
- 农(53651)
- 财(52613)
- 研究所(51327)
- 业大(48763)
- 中心(47834)
- 财经(43464)
- 农业(42652)
- 北京(42363)
- 江(41538)
- 范(40741)
- 师范(40331)
- 经(39885)
- 院(39039)
- 经济学(37615)
- 经济学院(34045)
- 州(33636)
- 基金
- 项目(217111)
- 科学(170279)
- 基金(159143)
- 研究(155378)
- 家(141163)
- 国家(140080)
- 科学基金(118551)
- 社会(97554)
- 社会科(92500)
- 社会科学(92474)
- 基金项目(84908)
- 省(82015)
- 自然(78514)
- 自然科(76687)
- 自然科学(76666)
- 自然科学基金(75291)
- 划(70943)
- 教育(70550)
- 资助(65792)
- 编号(61732)
- 成果(50079)
- 重点(49224)
- 部(48601)
- 发(46253)
- 创(44797)
- 课题(42374)
- 科研(42170)
- 创新(41894)
- 教育部(41149)
- 国家社会(40631)
- 期刊
- 济(127151)
- 经济(127151)
- 研究(88742)
- 中国(54594)
- 学报(53867)
- 科学(48566)
- 农(47648)
- 管理(41849)
- 大学(39729)
- 学学(37058)
- 财(36503)
- 农业(33982)
- 教育(31860)
- 技术(24247)
- 融(21837)
- 金融(21837)
- 经济研究(21260)
- 财经(20440)
- 业经(19040)
- 业(18527)
- 图书(18464)
- 经(17466)
- 问题(16768)
- 科技(15246)
- 理论(14576)
- 资源(14533)
- 技术经济(14389)
- 版(14184)
- 贸(14059)
- 业大(13652)
共检索到43347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丁存振 肖海峰
本文采用1990—2014年全国和各省份肉类产量数据,在分析肉类产量和结构变化的基础上,运用LMDI方法将肉类生产变化分解为单产和出栏量两个方面,计算了全国和省域两个层面各畜禽品种单产和出栏量对肉类产量的贡献。结果表明:1990年以来中国肉类产量增幅较大,年均增长率达到了4.7%;从肉类产量构成上看,猪肉产量最高,但占中国肉类产量的比重呈下降趋势,其次是禽肉产量,牛羊肉产量相对较小,但保持了较快的增长态势;出栏量增加对肉类产量增加量贡献了92.9%,单产贡献相对较小,仅为7.1%;生猪出栏量对中国肉类产量增加量贡献最大,占肉类产量增加量的56.4%,其次为禽类出栏量的贡献,占肉类产量增加量的23.1%,其他品种出栏量和单产对肉类产量增加量的贡献均相对较小;各省份肉类产量以及产量增加量存在较大的差异,山东和河南两省肉类产量占中国肉类产量比重较高且增产速度较快;多数省份肉类产量增加量以出栏量贡献为主,且以生猪出栏量贡献为主。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高群 张有望 柯杨敏
测度了1978—2013年国内糖料作物产量变化特征,并运用LMDI模型对主要贡献因子展开时空分解研究。结果显示:1整体来看,由科技进步等因素促成的单产提升是糖料总产增长的根本原因;2具体到品种,糖料总产显著增加的主要因素依次为甘蔗生产面积的扩大、甘蔗与甜菜单产的提升,而甜菜播种面积的缩减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糖料总产提升的速度;3从区域布局来看,糖料生产逐步向优势区域集中并呈现出"西移"趋势,产业集中度明显提高,且各省糖料总产变化与分品种因素分解效应均存在着显著差异。文章提出要依赖现代化科技提升糖料单产水平、重点推动甘蔗规模化生产、优化区域布局等建议。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程广燕 刘珊珊 杨祯妮 王东阳
中国是肉类消费大国,消费量占全球消费总量1/4强。随着人口增长、收入提高及城镇化发展,未来中国肉类消费将继续增长。本文选用调查消费量占表观消费量的比重指标,在肉类消费与生产之间建立定量关系,依据2000~2012年城乡居民肉类消费情况,结合对人均收入、人口总量、城镇化率预测分析,研究提出2020年中国肉类总体及分品种消费量和生产目标值。预测结果表明:到2020年,中国肉类消费继续平稳增长,年均增速为2.8%;肉类消费结构有所优化,其中,猪肉消费比重下降,牛羊肉消费比重增加;为满足肉类消费需求,肉类产量年均增速要达到2.7%。
关键词:
肉类 消费特征 预测 2020年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欧盟委员会2013年6月13日发布欧盟肉类消费影响因素调查报告。两年前,欧盟消费者市场得分榜将肉类市场列为表现最差的货品市场之一。据此,欧盟委员会做了后续调查,进一步研究欧盟肉类市场消费者现状和决策。研究发现,影响消费者购买肉类的因素是官能提示,即肉类看上去新鲜与否,占10.2%,肉制品看上去味道很好,占8.7%,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黄勇 朱信凯
随着中国经济发展,粮食生产能力得到了进一步提高。从2003年开始,中国粮食生产连续九年获得丰收,这为稳定粮食总产量、保障粮食供给奠定了基础。本文通过指数分解法,深入研究了影响粮食总产量变化的因素以及其要素贡献率。结果表明,单产和播种面积对粮食总产量的贡献率呈此消彼长的关系。具体来说,单产对粮食总产量的贡献率逐年增加,而播种面积对粮食总产量的贡献率则逐年递减。影响单产的显著因素是农业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灌溉面积)、受灾面积、化肥施用量,影响播种面积最显著因素为农产品价格。在未来时期,为了增加粮食产量,稳定粮食供给,需要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增强防灾抗灾能力、合理使用化肥、完善粮食补贴政策。
关键词:
粮食总产量 贡献率 播种面积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车明诚 赵鹏展
本文以现代经济周期理论为基础,将黑龙江省1978—2008年畜禽肉类总产量的变动划分为7个周期,并建立起畜禽肉类总产量与各种畜禽肉产量之间的误差修正模型,得出二者间存在稳定的长期均衡关系;分析了各种畜禽肉产量短期波动对畜禽肉类总产量的冲击及产生的原因:即政策调整、技术推广及应用、动物疫病及其防控、饲料供给和市场需求等因素,就稳定黑龙江省畜牧业发展和畜禽产品产量增长提出政策建议。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王军 张越杰
已有测算中国粮食增产要素贡献率的方法存在虚增或低估某要素贡献率的缺陷,文章通过改进粮食增产贡献率测算方法实证估计了2003—2016年期间单产、播种面积和结构调整对中国粮食增产的贡献。结果表明,中国粮食实现"十二连增"的巨大成就主要是单产增长贡献,年均贡献率50%以上,播种面积和作物内部结构调整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年均贡献率分别为30%与10%以上。然而,未来中国粮食增产依靠播种面积扩大和结构调整的空间变窄,需要探索新的增产路径。
关键词:
粮食增产 要素贡献 结构调整 贡献率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张同斌 王树贞 鲍曙明
研究目标:测度并分解了"中国制造"在全球价值链不同生产环节上对世界各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方法:将中间品贸易结构嵌入全球价值链分析框架中。研究发现:中国制造业为发达国家贡献的经济产出增量大于新兴经济体国家,但是其为发达国家创造的增加值增速却显著小于新兴经济体国家。随着中国制造业的竞争力增强与技术水平提升,"中国制造"参与全球生产网络中产品内水平分工的程度也不断提高。研究创新:将"中国制造"对于世界经济的贡献进行合理测算,对其如何影响世界经济的内在机理进行深入挖掘。研究价值:为推动"中国制造"和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形成经济增长新动力提供依据和参考。
关键词:
制造业 价值链 增加值 投入产出表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张同斌 王树贞 鲍曙明
研究目标:测度并分解了"中国制造"在全球价值链不同生产环节上对世界各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方法:将中间品贸易结构嵌入全球价值链分析框架中。研究发现:中国制造业为发达国家贡献的经济产出增量大于新兴经济体国家,但是其为发达国家创造的增加值增速却显著小于新兴经济体国家。随着中国制造业的竞争力增强与技术水平提升,"中国制造"参与全球生产网络中产品内水平分工的程度也不断提高。研究创新:将"中国制造"对于世界经济的贡献进行合理测算,对其如何影响世界经济的内在机理进行深入挖掘。研究价值:为推动"中国制造"和中国经济转
关键词:
制造业 价值链 增加值 投入产出表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金雪 韩晓燕 吕杰
农业新技术不仅影响单位面积产量,也影响着资源要素利用效率。本文以节水灌溉为研究对象,基于田块尺度的农户生产调查数据,采用对数CD生产函数形式,构建产量分解模型,对不同产量水平的农户生产进行估计,研究不同单产水平地块产量差距,并以单产为核心指标分析其对粮食增产的贡献及其对要素利用效率变动的影响。结论表明:节水灌溉技术有利于显著提高粮食单产,在宏观效果上整体作用较大;化肥在有限水平上对于提高粮食产量有一定作用,种子、农药、除草剂等是产量提高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推广节水灌溉技术仍要重视良种等传统要素的投入,同
关键词:
节水灌溉 产量贡献 要素效率 产量差分析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金雪 韩晓燕 吕杰
农业新技术不仅影响单位面积产量,也影响着资源要素利用效率。本文以节水灌溉为研究对象,基于田块尺度的农户生产调查数据,采用对数CD生产函数形式,构建产量分解模型,对不同产量水平的农户生产进行估计,研究不同单产水平地块产量差距,并以单产为核心指标分析其对粮食增产的贡献及其对要素利用效率变动的影响。结论表明:节水灌溉技术有利于显著提高粮食单产,在宏观效果上整体作用较大;化肥在有限水平上对于提高粮食产量有一定作用,种子、农药、除草剂等是产量提高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推广节水灌溉技术仍要重视良种等传统要素的投入,同时要引导农户配套采用新型生产技术,推广机械化及科学施肥技术,将规模化经营主体列为重点推广对象。
关键词:
节水灌溉 产量贡献 要素效率 产量差分析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