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728)
- 2023(14368)
- 2022(12263)
- 2021(12001)
- 2020(9843)
- 2019(23061)
- 2018(22916)
- 2017(42784)
- 2016(24191)
- 2015(27350)
- 2014(27544)
- 2013(26535)
- 2012(24454)
- 2011(22304)
- 2010(22119)
- 2009(19689)
- 2008(19015)
- 2007(16425)
- 2006(14180)
- 2005(12634)
- 学科
- 济(88178)
- 经济(88079)
- 管理(60824)
- 业(58126)
- 企(46288)
- 企业(46288)
- 方法(42159)
- 数学(37107)
- 数学方法(36705)
- 中国(31785)
- 农(24062)
- 教育(23270)
- 学(21365)
- 财(20993)
- 业经(18134)
- 贸(17753)
- 贸易(17745)
- 理论(17659)
- 易(17346)
- 农业(16267)
- 地方(15514)
- 制(15474)
- 技术(15036)
- 和(13778)
- 环境(13281)
- 银(13218)
- 银行(13179)
- 务(12795)
- 财务(12730)
- 财务管理(12710)
- 机构
- 大学(335248)
- 学院(329059)
- 济(130181)
- 经济(127440)
- 管理(124976)
- 研究(117487)
- 理学(109022)
- 理学院(107691)
- 管理学(105792)
- 管理学院(105166)
- 中国(81952)
- 京(73154)
- 科学(71752)
- 所(58991)
- 财(56988)
- 研究所(54362)
- 范(52066)
- 师范(51683)
- 中心(50909)
- 农(50379)
- 业大(47499)
- 北京(47365)
- 财经(46868)
- 江(46121)
- 经(43047)
- 师范大学(42562)
- 院(42477)
- 经济学(40138)
- 教育(40069)
- 农业(39642)
- 基金
- 项目(227431)
- 科学(180572)
- 研究(171161)
- 基金(164492)
- 家(143534)
- 国家(142259)
- 科学基金(121099)
- 社会(106685)
- 社会科(100904)
- 社会科学(100880)
- 省(86652)
- 基金项目(86475)
- 教育(84876)
- 自然(77730)
- 划(76188)
- 自然科(75953)
- 自然科学(75934)
- 自然科学基金(74577)
- 编号(70378)
- 资助(68175)
- 成果(59276)
- 部(52986)
- 重点(52014)
- 课题(51062)
- 发(48952)
- 创(47133)
- 教育部(46110)
- 创新(43780)
- 大学(43503)
- 国家社会(43473)
- 期刊
- 济(134435)
- 经济(134435)
- 研究(104302)
- 中国(69800)
- 教育(64245)
- 学报(51923)
- 科学(48308)
- 农(45175)
- 管理(44255)
- 财(40715)
- 大学(40007)
- 学学(36357)
- 农业(32222)
- 技术(31524)
- 融(24099)
- 金融(24099)
- 财经(22896)
- 经济研究(22502)
- 业经(19906)
- 经(19667)
- 问题(17576)
- 业(17366)
- 图书(17211)
- 职业(16873)
- 科技(15014)
- 理论(14759)
- 贸(14716)
- 技术经济(14649)
- 坛(14614)
- 论坛(14614)
共检索到48069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与经济
[作者]
张原
职业教育对劳动力资源的优化配置作用主要体现在数量结构和质量素质两方面。基于2001~2014年中国职业教育的经验评估表明,我国职业教育存在培养规模不足、专业和地区结构偏离等问题,职业人才质量与精细化、层次化、通识化、集约化和国际化要求存在一定的差距,不能很好地适应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对此,未来的职业教育应着力构建层次衔接完整、专业分科、地区分布协调的培养体系;改革课程结构,满足人才培养精细化和通识化的双向要求;提升培养方式的产业融合性,发挥"现代学徒制"的积极作用;通过培养和引进相结合的方式扩大高端职业人才规模,构建国际化的职业教育体系。
关键词:
职业教育 劳动力需求 优化配置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刘育锋
本文介绍了英国职业教育与劳动力市场需求匹配新机制形成的背景,提出了这一新机制的内涵及要素,剖析了这些要素的内容及其在新机制中的功能,并在此基础上指出了英国这一新机制对于构建我国职业教育与劳动力市场需求匹配机制的若干值得关注的方面。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张苏 李东 曾庆宝
本文通过问卷调查获取一手资料,利用Probit模型实证分析影响大学教育与劳动力市场需求不匹配的因素及其边际效应。模型探索出了专业、母亲的学历等11个因素影响大学教育与劳动力市场需求的匹配关系。
关键词:
大学教育 劳动力市场 匹配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苏永照
分析中国劳动力市场匹配效率的形成机制及其变动机理,并对匹配效率水平进行测度。研究发现:劳动力市场匹配效率由匹配能力和聚合能力决定,劳动适龄人口规模、劳动力市场分割、劳动力市场匹配成本改变劳动力市场的匹配能力、聚合能力,影响劳动力市场匹配效率。劳动力市场分割、劳动力市场匹配成本过高都对劳动力市场匹配效率产生不利影响;在劳动力市场匹配能力较弱的情况下,劳动适龄人口规模的扩大也对劳动力市场匹配效率产生不利影响。目前,中国劳动力市场匹配效率低于理想水平,并呈不断下降的趋势。在产业转型升级、劳动适龄人口数量减少的背景下,提升中国劳动力市场匹配效率的关键是,削弱劳动力市场分割、降低匹配成本,在提高劳动力市场匹配能力的基础上,适度扩大人口规模。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苏永照
分析中国劳动力市场匹配效率的形成机制及其变动机理,并对匹配效率水平进行测度。研究发现:劳动力市场匹配效率由匹配能力和聚合能力决定,劳动适龄人口规模、劳动力市场分割、劳动力市场匹配成本改变劳动力市场的匹配能力、聚合能力,影响劳动力市场匹配效率。劳动力市场分割、劳动力市场匹配成本过高都对劳动力市场匹配效率产生不利影响;在劳动力市场匹配能力较弱的情况下,劳动适龄人口规模的扩大也对劳动力市场匹配效率产生不利影响。目前,中国劳动力市场匹配效率低于理想水平,并呈不断下降的趋势。在产业转型升级、劳动适龄人口数量减少的背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石莹
本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戴蒙德、莫滕森和皮萨里季斯发展起来的劳动力市场搜寻匹配理论对于就业和失业选择有着很强的解释力。运用搜寻匹配理论发现,中国劳动力市场同样存在着显著的"失业"和"空岗"并存现象。过高的期望和家庭保障等是导致大学生就业匹配效率低下的主要因素。技能低、盲目搜寻、保留工资提高等则是导致农民工非正规就业、民工潮和民工荒并存等现象的主要原因。并且这些影响因素在其他劳动力市场中也有着明显体现。
关键词:
搜寻匹配 大学生 农民工 劳动力市场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彭国华
本文应用匹配理论模型,将地区经济差距与劳动力流动放在一个框架下进行全面分析,考察了中国地区经济差距形成的微观基础。劳动技能与工作任务的互补性导致了劳动力技能水平与工作任务复杂性之间最优的正向排序匹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部与中西部地区经济差距的根源主要在于东部地区引入了相对更多的高技术型工作岗位。随着劳动力流动限制的放松,中西部技能型劳动力向东部地区流动进一步拉大了地区发展差距。本文还对民工潮与世界工厂、民工荒与产业转移、中西部人才东流、地方保护主义等重大社会经济现象提供一定的理论解释。
关键词:
地区差距 匹配理论 劳动力流动 工资差距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吴翌琳 李宪
当前就业难、用工荒并存的重要原因是劳动力市场不健全导致匹配效率低。本文基于面板数据,利用自适应Lasso方法对我国劳动力市场匹配效率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分析发现,技工学校等职业培训机构、人才市场等职业市场机构的发展对劳动力市场匹配效率有显著影响,相对于需求方而言,提高匹配效率应更多地从供给侧入手,这是根本之策。最后,本文提出应整合优化职业教育资源,提高劳动力质量和适用性等相关改革建议。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张运峰
匹配函数(matching function),作为处理经济社会摩擦问题的分析工具,正受到人们的日益青睐。相对于其他市场而言,劳动力市场的摩擦问题显得尤其突出,因而劳动力市场的匹配函数就成为研究的重点。本文对此做一简要述评。一、匹配函数的产生匹配函数的思想来源于概率理论的随机放球问题,正式提出匹配函数的概念并把它用做经济学的分析工具则始于上个世纪70年代末期。1977年布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孙文良 陈超
内部劳动力市场是相对于外部劳动力市场而言的,是指在组织内部的劳动力市场,是组织内部劳动关系和就业合约的制度总和,是用人单位与员工之间的长期就业关系。内部劳动力市场作为要素市场之一,对组织内部的人力资源配置、流动、开发等均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其运行不是由市场规律决定的,主要是由管理制度等规则来调控的,因制度惯性及内在运行机制不完善等原因,内部劳动力市场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当今,内部劳动力市场因其能有效降低交易成本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席艳乐 贺莉芳
基于2000~2006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和中国海关进出口数据库的匹配数据,在企业异质性框架下,综合运用Kernel倾向评分匹配和倍差法,从进入和退出两个维度全面考察了中间品进口动态对企业劳动力需求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企业退出中间品进口市场对其劳动力需求的影响通常表现为显著的、滞后一年的负效应,而与之相反的进入行为对企业劳动力需求的影响则表现为显著的正效应,并且,这两种影响在时间上存在延续性,在程度上具有渐进性。进一步比较还发现,企业退出中间品进口市场所引起的劳动力需求变动不论是在短期还是在长期均小于企业的进入行为。有鉴于此,给予企业中间品进口动态以足够的重视在当前中国劳动力市场供需矛盾日渐...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谷彬
目前中国正处于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关键时期,受转型升级的巨大影响,中国出现"招工难"与"就业难"并存的现象,即结构性失业问题。由于受劳动力市场体制分割、僵化、惰性的影响,劳动力供给的调整速度相对缓慢,不能适应劳动力需求的新变化,从人才支撑的角度制约了转型升级的顺利实现。本文从文献综述的视角,系统梳理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与搜寻匹配理论,分析劳动力市场分割与不匹配引发结构性失业的传导机制及结构性失业不同来源的影响。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翁杰 周必彧
文章应用工作搜寻理论,从劳动力市场工资匹配的角度,研究高等教育改革下的大学生失业问题。理论分析显示,无论是依据劳动力市场的供需机制还是信号机制,企业提供的工资水平会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而降低;大学生及其家庭高等教育投资的增加则会推高他们的保留工资诉求;两种工资的相反方向变动导致了工资匹配概率的下降和大学生失业的形成。文章利用调查数据对上述假设进行了检验,实证结果基本上支持了理论假设。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王丰龙 何深静
文章利用2012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分析了当前中国不同地区居民婚姻匹配和婚姻迁移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发现,目前中国的婚姻匹配和婚姻迁移主要发生在相同类型、相同地区和相同行政级别的户籍居民之间,说明户籍制度依然影响居民的婚姻选择范围和流动性。择偶梯度的婚姻匹配模式虽然比较常见,但主要表现为农村女性更容易"上嫁"到区位条件更好的地区。另外,婚姻匹配的空间模式主要受时代背景、个人能力和个人身体特征等因素影响。受教育水平和职务对提高男性在婚姻市场中的竞争力有积极作用,而受教育水平、职务、身高、外貌等因素能够增加女性"上嫁"的可能性。
关键词:
婚姻匹配 婚姻迁移 空间模式
[期刊] 产经评论
[作者]
叶德珠 王佰芳 黄允爵
硅谷和班加罗尔高新产业园区的经验表明,风险性资本符合高技能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的金融需求,稳健性贷款符合低技能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的金融需求,金融与劳动力在结构上相互匹配能够很好地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基于新结构金融学的金融与要素禀赋相匹配原则,运用社会学的排序匹配法,将2005-2018年间我国各省各年的金融结构和劳动力结构排序相减来构建匹配度指标,进而对匹配度与产业结构升级间的关系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1)匹配度与产业结构高级化、产业结构合理化正相关,即市场主导型的金融结构与高技能劳动力、银行主导型的金融结构与低技能劳动力的匹配均能推动产业结构向更高形态演变以及减小就业结构与产值结构间的偏离;(2)金融—劳动力结构差距与产业结构高级化间成"倒U型"关系,即存在最优匹配状态使产业结构升级效率达到最大;(3)作用机制方面,匹配度可以通过提高技术创新水平来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对金融与劳动力结构匹配问题的探讨,拓展了产业结构的研究边界,为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提供经验证据和思路参考。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