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443)
2023(7978)
2022(6213)
2021(6001)
2020(4758)
2019(11270)
2018(10609)
2017(20196)
2016(10868)
2015(12386)
2014(12055)
2013(11582)
2012(10755)
2011(9772)
2010(9379)
2009(8132)
2008(7768)
2007(6303)
2006(5410)
2005(4982)
作者
(26786)
(22297)
(22294)
(21486)
(14120)
(10499)
(10112)
(8685)
(8668)
(7776)
(7670)
(7457)
(7148)
(7059)
(6927)
(6906)
(6747)
(6551)
(6331)
(6257)
(5831)
(5303)
(5194)
(5043)
(5000)
(4984)
(4889)
(4611)
(4459)
(4357)
学科
(45764)
经济(45727)
管理(26693)
(24924)
中国(19839)
(19665)
企业(19665)
方法(19212)
数学(17368)
数学方法(17282)
(11510)
(11432)
贸易(11426)
(11265)
(10880)
业经(9780)
(9428)
产业(7945)
(7690)
银行(7684)
(7470)
(7221)
金融(7221)
农业(7219)
(7181)
(7100)
技术(6795)
地方(6725)
(6672)
环境(6550)
机构
学院(146591)
大学(145569)
(71474)
经济(70504)
研究(55215)
管理(53303)
理学(46394)
理学院(45851)
管理学(45354)
管理学院(45050)
中国(41902)
(30680)
(30606)
科学(28757)
(26318)
财经(25242)
经济学(24885)
研究所(24093)
中心(23804)
(23482)
经济学院(22530)
(20976)
师范(20836)
(20136)
北京(19864)
财经大学(19203)
(19155)
(17981)
师范大学(17028)
业大(16422)
基金
项目(99964)
科学(82409)
研究(79062)
基金(75740)
(65394)
国家(64885)
科学基金(56018)
社会(53720)
社会科(51088)
社会科学(51078)
基金项目(39081)
教育(38937)
(35250)
自然(32548)
(32035)
自然科(31873)
自然科学(31865)
自然科学基金(31367)
编号(31123)
资助(30284)
(25538)
成果(24612)
国家社会(23932)
重点(23663)
(23088)
教育部(23023)
中国(22919)
课题(22765)
(21374)
人文(21040)
期刊
(72391)
经济(72391)
研究(46977)
中国(30334)
教育(22709)
(22032)
管理(19891)
科学(19091)
学报(18134)
技术(16544)
(15854)
大学(14777)
经济研究(14355)
学学(13826)
财经(13342)
(13178)
金融(13178)
(11785)
职业(11691)
农业(11188)
(10635)
业经(10111)
问题(10069)
世界(9871)
国际(9360)
技术教育(8730)
职业技术(8730)
职业技术教育(8730)
(8215)
论坛(8215)
共检索到21622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胡涟漪   盖庆恩   朱喜   郭士祺  
本文基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和《现代汉语分类词典》,使用自然语言处理法分析职业技能属性,构建中国职业的抽象、常规和社交技能指数,并从时间、人口特征和空间层面描述劳动力市场的职业技能变化趋势,总结其结构转型的规律。本文研究发现:首先,1990年至2015年期间,高抽象、低常规、高社交职业的就业份额呈上升趋势,尤其是同时具备抽象和社交技能的复合型职业的增长幅度最大;其次,职业技能属性在不同教育水平、年龄、出生年代和户口类型劳动力之间存在显著差异;最后,经济发展水平与抽象、社交就业比例呈“U”型关系,与常规就业比例呈倒“U”型关系。本文研究结果意味着,落实就业优先战略,需要重视职业技能结构转型的趋势和特征,从而有效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吕荣杰  李文慧  张义明  
基于2015—2019年我国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数据,运用广义最小二乘法(FGLS),从人工智能应用的视角探讨了服务化转型与就业技能结构的关系。结果表明:制造业服务化转型有助于优化就业技能结构,人工智能应用正向调节服务化转型与就业技能结构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分析了服务类型异质性和企业所有制异质性发现:顾客支持类服务可以更好地发挥人工智能应用在转型过程中对就业技能结构的促进作用;国有企业受限于制度约束,使得在人工智能应用的过程中,服务化转型对就业技能结构的优化作用并不明显,而非国有企业则反之。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梁轶奎  龙玲玲  
从市场的需求和教育改革出发,基于任务驱动教学理论的指导,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职业技能为目标,探讨在当今企业人才需求与院校培养模式不合拍的环境下,如何在教学环节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职业技能,满足相关岗位的要求。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谢莉花  吴扬  
自2019年我国启动1+X证书制度试点以来,X证书的开发与运行成为重点。当前,我国存在由人社部门与教育部门分别主管的国家职业(技能)标准与职业技能等级标准两类标准,如何正确认识两类标准及其关系是职业资格证书有效开发的挑战。国家职业(技能)标准以职业性为逻辑起点,工作要求为等级划分依据,采用职业功能分析法,突出对客观工作任务的要求;职业技能等级标准以专业性为逻辑起点,职业技能为划分依据,采用工作任务分析法,重点在于对个人职业技能的要求。未来这两类标准开发应进一步统一认识和准确定位;加强培训评价组织的开发能力建设;在开发依据上有效融合职业逻辑与教育逻辑;在开发路径上探索基于职业特征的深度开发技术;在开发内容上进一步贯彻综合职业能力的理念。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罗军  
文章分析了制造业服务化对就业技能结构的影响机制,考虑了生产性服务效率和贸易自由化的调节效应,并利用中国产业层面数据进行检验。结果发现:总体来看,制造业服务化主要通过提升企业价值链地位促进就业技能结构优化,制造业服务化对就业技能结构的影响存在制造业要素密集度异质性和服务投入异质性,生产性服务业效率和服务贸易自由化在制造业服务化对就业技能结构影响中存在重要调节作用。随着生产性服务业效率的提升和服务贸易自由化进程的推进,制造业服务化对就业技能结构的优化作用逐渐增强。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申广军  欧阳伊玲  李力行  
通过引入"资本技能互补"假说和异质性劳动力市场,文章分析了金融发展如何通过促进资本深化提高了企业对技能劳动的相对需求和技能溢价;较高的技能溢价吸引工人(尤其是技能劳动力)流入,从而提升了城市的技能人口比重。人口数据显示地区之间存在显著的技能结构差异,并且这一差异持续扩大。基于城市数据的实证分析发现,金融发展程度较高的地区,技能人口比重较高。使用不同的指标、模型和实证方法,都得到了相似的结论。研究结论有助于理解技能结构的地区差异和劳动力结构性流转的动因,并对建设新型城镇化有政策借鉴意义。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申广军  欧阳伊玲  李力行  
通过引入"资本技能互补"假说和异质性劳动力市场,文章分析了金融发展如何通过促进资本深化提高了企业对技能劳动的相对需求和技能溢价;较高的技能溢价吸引工人(尤其是技能劳动力)流入,从而提升了城市的技能人口比重。人口数据显示地区之间存在显著的技能结构差异,并且这一差异持续扩大。基于城市数据的实证分析发现,金融发展程度较高的地区,技能人口比重较高。使用不同的指标、模型和实证方法,都得到了相似的结论。研究结论有助于理解技能结构的地区差异和劳动力结构性流转的动因,并对建设新型城镇化有政策借鉴意义。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尤济红  刘帷韬  
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不平衡背后的人力资本分布不平衡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过去十几年的中国城市发展中,劳动力技能结构差异(以受教育程度来衡量)不仅在静态上呈现巨大差异,在动态上也表现出日益分化的态势。而对其分化的成因,已有文献还缺乏深入的讨论。本文基于住房价格的视角,探讨中国城市劳动力技能结构为何趋于分化。研究结果表明,房价上升显著推高了城市劳动力技能结构水平,其中的机制主要来源于不同技能劳动力对高房价的偏好差异:高技能劳动力更偏好高房价;当进一步控制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后,城市劳动力对高房价的偏好显著下降。因此,中国城市劳动力技能结构分化的一个根本原因是城市资源分配和发展的不平衡。中国城市房价的分化上涨是不平衡发展的一个典型表象,而这一表象背后的城市公共资源分配差异带来的劳动力技能结构分化才是需要政策层面予以关注的。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章义  
职业技能欠缺是我国农村部分地区出现"空心化"和农业生产率低下等问题的症结之一,本文从人力资本理论和我国农村生产经营的实践状况两个方面阐述了对职业农民开展技能培训的必要性,进而从人力资源培训的科学流程、职业生涯规划、信息技术使用以及借鉴发达国家经验等方面提出了促进职业农民技能培训的对策。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李飞跃  葛玉好  黄玖立  
技术技能结构与人力资本构成之间的互补关系,是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之一。文章通过一个简单的三要素模型分析认为,由于世界前沿技术进步偏向于高技能劳动,发展中国家在技术模仿的过程中只有选择符合其人力资本构成的技术结构,才能够促进经济长期增长;反之,实际的技术选择偏离其最优值越远,经济增长速度越慢。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文章构建了一个测度技术选择与人力资本构成匹配程度的技术偏向指标,并基于1990~2007年中国29个省份的面板数据验证了技术偏向对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回归估计结果表明,地区技术技能结构与其人力资本构成越匹配,地区经济增长速度越快。
[期刊]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杨俊玲  郑燕霞  
对外贸易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影响一国劳动力结构的调整,而现有研究忽略了不同贸易伙伴的影响差异。因而,本文重点从贸易伙伴的视角分析不同类型贸易对我国劳动力技能结构的影响差异。研究发现:与发达贸易伙伴国之间进行的中间品类出口贸易和最终品类进口贸易对我国高技能劳动力结构优化所起的带动作用明显高于与不发达贸易伙伴国之间进行的同类贸易;然而,并非与之进行的所有贸易均能起到带动作用,其中最终品类出口贸易、用于国内生产的中间品类进口贸易和用于出口生产的中间品类进口贸易并未能起到明显的促进作用;同时,不能忽视不发达贸易伙伴国所存在的带动作用,与之进行的用于出口生产所需的中间品类进口贸易起到了较为显著的促进作用。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陈龙  张力  
产业转移是协调区域经济发展和就业的重要手段。本文构建出区域产业转移对就业技能结构影响的理论模型,基于1997—2017年中国30个省份(西藏除外)的面板数据,运用门限回归模型和个体时点双固定效应模型,考察产业转移对不同技能水平劳动力就业的影响。研究表明:总体上产业转移对高、中、低技能就业均存在显著的促进作用,但不同技能就业的影响方式存在差异。高技能就业增加主要源自于产业转移引起的技能需求上升,而中、低技能就业的增加源自于产业转移所带动的经济增长,受到产业协同集聚度的门限效应影响。相比之下,无论是产业转出地还是转入地中等技能就业获益最大,高技能就业次之;受制于协同集聚水平,产业转移对产业转入地低技能就业影响不显著。此外,中等技能就业在结构上对产业协同集聚更为敏感。就东部地区而言,当协同集聚度低于某一水平时,中高和中低技能就业呈现互补式增长;进入中间区段后,中高技能就业增长会挤出中低技能;之后协同集聚进一步提升,产业转移会同时抑制两部分就业的增加。而在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水平较低的中西部地区,产业转移对中低或中高单一技能层次的就业存在促进作用。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曹洁  张学英  郭奇  
新生代劳动力移民是推动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文章从新生代劳动力移民的角色定位出发,对新生代劳动力移民培训内容设计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基于职业技能分类的视角,文章对新生代劳动力移民培训的职业技能框架的构建提出了建议。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杨天山  袁功林  武可栋  
文章考虑数字化转型与劳动力技能结构互动现象,基于互补理论构建了劳动力技能结构促进数字化转型的全要素生产率效应微观机制。同时,基于2010—2021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数据的实证检验结果表明,高等技能劳动力与企业数字化转型存在互补效应,能够显著促进数字化转型的全要素生产率效应。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在技术密集型与劳动密集型行业、大规模企业、年轻企业和中西部地区高等技能劳动力与企业数字化转型的互补效应更强。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靳慧云  
探讨了警察职业技能教育中的几个关键问题,提出了在公安信息化视角下警察职业技能应以公安实际需求为导向,构建"警务信息技术基础+专业警务信息技能"的教学内容体系;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构建"校内机房实训+模拟实战平台实训"的新的教学方法;以教师队伍培养为重点,构建"教师+教官"的新型教学团队。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