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410)
2023(12285)
2022(10396)
2021(10012)
2020(8250)
2019(19483)
2018(19155)
2017(37224)
2016(20036)
2015(22717)
2014(22568)
2013(22450)
2012(20548)
2011(18723)
2010(18185)
2009(16644)
2008(15920)
2007(13340)
2006(11558)
2005(10189)
作者
(56173)
(46867)
(46063)
(44054)
(29754)
(22261)
(21005)
(18511)
(17767)
(16410)
(16030)
(15837)
(14759)
(14503)
(14360)
(14202)
(13812)
(13573)
(13264)
(13025)
(11435)
(11383)
(10981)
(10481)
(10436)
(10333)
(10199)
(10027)
(9284)
(9075)
学科
(83648)
经济(83562)
管理(54216)
(50596)
(41142)
企业(41142)
方法(38203)
数学(33589)
数学方法(33286)
中国(23719)
(21230)
(18737)
(18343)
业经(17540)
(16702)
贸易(16694)
(16309)
地方(14828)
农业(14073)
(13931)
环境(13202)
(12972)
理论(12033)
(11949)
银行(11917)
技术(11855)
(11423)
(11206)
金融(11205)
(11119)
机构
大学(283714)
学院(278910)
(116987)
经济(114764)
管理(113755)
理学(99082)
研究(98223)
理学院(97972)
管理学(96508)
管理学院(96007)
中国(73879)
(61882)
科学(59823)
(49876)
(48404)
研究所(44613)
中心(43534)
(43460)
业大(41393)
财经(41132)
北京(39506)
(37772)
(37186)
(37082)
师范(36815)
(36031)
经济学(35755)
农业(34144)
经济学院(32301)
财经大学(30930)
基金
项目(197120)
科学(155760)
基金(145304)
研究(145216)
(126899)
国家(125917)
科学基金(107870)
社会(92582)
社会科(87807)
社会科学(87783)
基金项目(77464)
(72865)
自然(69552)
自然科(67890)
自然科学(67875)
自然科学基金(66663)
教育(65320)
(63017)
资助(59531)
编号(58370)
成果(47187)
(44941)
重点(43785)
(41866)
(40707)
课题(39625)
国家社会(38823)
教育部(38553)
创新(38036)
科研(37593)
期刊
(121993)
经济(121993)
研究(83535)
中国(52933)
学报(42995)
科学(41969)
管理(39963)
(39226)
(35070)
大学(32491)
学学(30378)
教育(29180)
农业(28171)
技术(22347)
(21556)
金融(21556)
经济研究(20354)
财经(19527)
业经(18589)
(16688)
问题(16183)
图书(15247)
(14950)
资源(13819)
理论(13720)
科技(13458)
(13450)
技术经济(13201)
世界(13076)
现代(12381)
共检索到40011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龙花楼  李秀彬  
土地利用转型研究是开展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UCC)综合研究的一条新途径。通过整合社会和环境变化的时间尺度与历史背景,开展中国耕地转型与土地整理方面研究,属于IGBP和IHDP联合发起的全球土地计划(GLP)的重要研究内容。本文在综述土地变化科学(LCS)的理论与模型、土地利用转型、耕地变化与土地整理的研究进展基础上,提出中国耕地转型与土地整理的研究框架:运用GIS技术,通过综合分析遥感解译的土地覆被数据及建国以来国土资源系统的耕地面积变化数据,探讨中国耕地变化的空间格局,结合自然要素和社会经济要素分析耕地转型的影响因子;借鉴国外相关研究,通过分析特定时期内中国耕地变化的影响因素及相应的管理政策,在了解中国耕地变化过程的基础上提出中国耕地转型的理论假设;结合中国耕地的时空变化模拟,进而确定中国耕地变化的区域类型及其所处的转型阶段,并以此作为指导我国耕地保护的重要举措——土地整理的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杨忍  刘彦随  龙花楼  张怡筠  
伴随快速城镇化,乡村地域正经历着经济社会发展方式转变为主导的人文过程,前瞻性地研究乡村转型发展过程格局、演进机理及空间优化重组研究意义重大。本文系统梳理乡村发展转型内涵、过程格局、驱动机制、类型模式、乡村空间重构、农村发展理论及农村空心化等系列成果研究进展,并进行简要研究评述。在此基础上,对中国乡村发展转型与重构的研究核心内容和逻辑主线加以凝练总结。未来乡村发展转型与重构研究应以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为指导,以揭示不同地域类型区的乡村转型发展过程及演进机制为核心,以建构乡村空间优化重组理论和探究模式途径为目标,综合集成遥感与GIS、抽样调查和模型方法,重点研究不同典型地域的乡村转型发展的多尺度过程规律、地域类型、动力机制,深化乡村空间体系演化规律和优化重组的内外机制,及乡村社会文化网络、技术制度转型重组等方面的研究,进行乡村多维空间重组的情景模拟。结合典型案例实证研究,解构乡村多维空间重构理论与模式的成长机制与区域主导地理要素;比较分析典型模式的演化过程和要素互馈作用机制;探寻推进乡村良性转型发展及空间优化重组的地域模式和科学途径。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王令超  宋艳华  樊雷  何同舟  
以较大样本数据为基础,采用汇总、归纳、分析的方法,分析研究土地整理对区域耕地质量的影响。研究表明土地整理对区域耕地质量提升显著,但不同项目区耕地质量提升幅度差别较大;中低等别耕地整理后质量提升幅度较大,高等别耕地整理后质量提升幅度较小;土地整理已成为区域耕地质量提升的主要驱动力。建议将土地整理项目实施后耕地质量的提升幅度作为项目立项、审批、验收的硬性指标,进一步强化土地整理项目质量管理;优先选择中低等别耕地或中低等别耕地相对集中的区域进行整理,保障和加大资金的投入,确保土地整理持续进行。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罗文斌  吴次芳  吴一洲  
研究目的:通过查阅国内外文献,对土地整理评价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详尽梳理,指明土地整理项目评价需进一步深入研究的方向。研究方法:文献综述法,归纳分析法。研究结果:(1)国内外土地整理项目评价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已有研究较多关注评价指标构建及评价数值的获取,而较少涉及评价结果的影响机理以及改善对策等的内容;(2)国内土地整理项目评价中绩效理念尚未植入,多项目评价的比较研究缺乏。研究结论:今后国内土地整理项目评价研究应注重比较研究方法的应用,围绕绩效评价、影响机理与改善对策、质量控制以及评价管理等主题继续完善和深化。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李广东  邱道持  王平  
本文综合运用文献资料法、对比分析法评述了中国耕地保护机制建设研究进展,分析了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展望了下一步的研究重点与方向。研究结果表明:中国耕地保护机制建设重点研究了耕地保护经济补偿机制和共同责任机制。对经济补偿模式与整体框架设计、经济补偿标准厘定、经济补偿资金管理与运作、中央政府-地方政府耕地保护关系、耕地保护多主体共同责任关系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基于分析得出机制建设是耕地保护的治本之策,农户行为与意愿研究、耕地非市场价值研究、中央政府激励机制设计将是下一步研究主要方向的结论。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蒋瑜  濮励杰  朱明  黄思华  刘荣娟  
采用文献计量法和演绎推理法,深入分析中国耕地占补平衡的研究文献。目的是梳理中国耕地占补平衡制度的历史发展脉络,阐述耕地占补平衡的研究主要方向,预测中国耕地占补平衡制度未来可能的研究趋势。结果显示:中国耕地占补平衡研究历史经历了从定性到定量,简单到复杂的4个阶段,分别为国土资源部门注重数量保护的起步阶段、数量质量相结合的发展阶段、快速城镇化新形势下的深入阶段、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阶段。现今中国耕地占补平衡研究导向是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中国耕地占补平衡涉及6个主要研究方向:推进耕地占补的内涵拓展到外延的研究;偏重质量绩效的研究;政府部门为主,个体农户为辅的责任主体者研究;基于差别机制的耕地补偿的多元经济学研究;不断发展的纵横向行政管理机制研究;相对薄弱的法律法规研究。针对以上研究方向各自提出相应的研究展望。本文旨在通过综述梳理为中国耕地占补平衡制度的实践及其研究提供参考。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李晓亮  吴克宁  褚献献  杨淇钧  张小丹  郝士横  
研究目的:厘清国内外耕地产能发展阶段,对比分析现有评价方法,探讨未来中国耕地产能评价方法。研究方法:综合分析和比较分析法。研究结果:(1)从土地生产潜力提出到耕地健康产能研究大致可划分为三个阶段:土地自然生产力研究—光温(气候)生产力研究—产能、健康综合研究,各阶段相互依托,交互进行;(2)选取了三个发展阶段中6种较为完善的评价体系,通过对比分析发现,各方法在评价尺度、评价指标选取、评价结果等方面均有显著差异。研究结论:中国已进入耕地健康产能研究阶段,耕地健康产能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结合已有评价方法特点,可将其划分为耕地产能和耕地健康两大维度,耕地产能评价沿用农用地分等体系,细化评价内容;耕地健康评价参考康奈尔土壤评价框架,在已有部门成果的基础上补充完善健康指标,最终达到以耕地健康产能评价结果服务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的目标。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吴郁玲  张佩  于亿亿  谢锐莹  
研究目的:基于粮食安全视角,系统梳理和总结中国耕地"非粮化"研究进展,展望未来研究趋势和重点方向。研究方法:文献回顾法、对比分析法。研究结果:在研究尺度上,既有研究更多关注粮食主产区,而多尺度耦合研究尚显不足;在研究内容上,耕地"非粮化"的概念界定较为一致,但测算方法尚未达成共识,耕地"非粮化"的驱动因素及防治策略较为丰富,但就如何构建区域协调治理机制的研究尚且不足;在研究方法上,主要采用传统的统计分析和计量模型,而地理空间分析技术应用不足且多学科综合研究范式亟需完善。研究结论:未来中国耕地"非粮化"研究应着力构建全方位、多角度认知框架并采取分类化的管控策略,加强与藏粮于地、藏粮于技重大战略的协同推进,强化多尺度耦合研究完善区域协同治理机制,增强测算方式的创新与地理空间分析技术的应用,强化多学科交叉融合研究构建耕地"非粮化"研究新范式。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项骁野  王佑汉  李谦  曾琨  魏昕玥  
[目的]分析我国耕地保护与粮食安全的学科分布,不同机构、作者合作关系,寻找研究核心,挖掘研究热点,梳理研究历程,推动耕地保护和夯实粮食安全根基。[方法]运用CiteSpace软件对CNKI数据库中EI、北大核心、CSSCI、CSCD来源期刊进行定量分析,绘制我国耕地保护与粮食安全研究机构合作、作者合作、关键词共现、关键词突现、关键词时区可视化图谱。[结果]我国耕地保护与粮食安全是集自然、社会科学于一体的综合性研究。研究机构和作者间的合作呈“大分散,小团体”格局。研究围绕粮食安全、耕地保护展开,研究热点从早期对粮食种植、粮食产量向耕地质量提升和粮食主产区保护转变。研究历程分为“起步—拓展—成熟”阶段,从早期对耕地保护与粮食安全理论和现象的初探,到现在创新性、前瞻性成果服务社会民生和国家重大战略。[结论]今后需加强不同学科、机构、人员合作;挖掘小尺度下耕地变化与粮食产生存在的联系与机理,利用大数据、遥感、数理模型对耕地面积和粮食生产时空演化精准分析。从理论方法、政策制度、科学技术等领域开展研究,提出更有具有战略性的耕地保护方案,满足人民粮食需求,夯实粮食安全根基。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王瑷玲  胡继连  赵庚星  刘文鹏  李英  纪广韦  
研究目的:研究土地整理耕地质量级别变化,为科学评价土地整理绩效和产权调整提供依据。研究方法:层次分析法、GIS和综合评价法。研究结果:研究区在土地整理前后,耕地质量级别空间分布、面积和总体质量水平都发生很大变化,整理后的耕地质量总体水平是整理前的1.3026倍。研究结论:该方法对土地整理耕地质量级别变化评价有借鉴意义,评价结果可为莱芜市里辛土地整理绩效评价提供科学依据。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俞振宁  谭永忠  吴次芳  郑红玉  
研究目的:系统总结耕地休耕的国内外研究成果,探讨未来休耕研究的重点方向,促进耕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法。研究结果:按照"概念基础—目标模式—实施要点—保障机制"的框架进行梳理,现有研究在休耕内涵及其效益、休耕政策目标与实施模式、休耕规模与空间布局、农户休耕意愿与补偿、休耕存在问题与对策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研究进展,但总体而言,目前休耕研究存在缺乏基础理论研究、缺乏深度与系统性、缺乏学科交叉研究等不足。研究结论:未来应重点加强休耕制度基础理论研究、休耕各领域的系统性研究以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交叉研究等方面。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唐文跃  
游憩者通过对游憩地环境的感知而赋予这些地方特定的意义与价值;通过游憩活动的参与,游憩者与游憩地之间逐渐形成各种形式的情感联结关系,并影响到游憩者对这些地方和休闲服务提供者的态度及其游憩行为。这是地方感的研究范畴,也是国外游憩地理学的研究热点。本文阐述了国外地方感研究的主要领域及其进展,分析了地方感研究中主要概念的维度与态度要素构成,构建了地方感研究框架,同时讨论了我国地方感研究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指出了研究方向与重点。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王如渊  
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其工业化进程中,总是伴随着资源的大量消耗,耕地资源亦不例外。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以来,日本、韩国及台湾等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历程都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资料表明,日本耕地面积在1955年达到高峰以后至1995年减少了52%;韩国耕地面积...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郭旭东,邱扬,连纲,刘康  
基于"压力-状态-响应(Press-State-Response,PSR)"模式的土地质量指标体系是国际土地科学研究的热点问题。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土地退化的严峻形势要求建立能够衡量土地质量变化的指标体系。介绍了基于PSR框架的土地质量指标体系的来源、基本概念、评价框架和研究计划。介绍了国际土地质量指标研究计划中提出的养分平衡、产量差额、农业土地利用强度与利用多样性、土地覆被、土壤质量、土地退化、农业生物多样性、水质量、林地质量、牧草地质量、土地污染等11项土地质量指标。在总结、分析国内外土地质量指标体系研究的最新进展和研究不足基础上,提出未来我国有关部门在土地质量方面的研究趋势与建议。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马爱慧  蔡银莺  张安录  
耕地资源外部性和公共产品的属性决定了耕地利用的私人最优决策与社会最优决策存在不一致,难以达到土地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最优。通过土地优化配置模型分析,可知目前经济发展中缺乏考虑难以量化的生态非使用价值,解决外部性问题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有效手段是建立政府干预的耕地生态补偿机制,把生态非使用价值的部分价值补偿给农民。耕地生态补偿的核心是如何把生态非使用价值进行合理量化和确定合理补偿标准,而合理补偿标准确定能更好解决生态服务的最优的供给问题,真正使生态补偿起到对正外部供给的激励和对负外部性释放的约束作用。本文从土地资源优化配置角度探讨耕地生态补偿必要性和尝试建立耕地生态补偿的核算基本理论框架,认为耕地提供净...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