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306)
2023(6621)
2022(5590)
2021(5411)
2020(4533)
2019(10595)
2018(10241)
2017(19253)
2016(10257)
2015(11673)
2014(11290)
2013(11476)
2012(11010)
2011(10339)
2010(10264)
2009(9421)
2008(9529)
2007(8030)
2006(7207)
2005(6489)
作者
(30491)
(26148)
(25878)
(24630)
(16578)
(12422)
(11567)
(10226)
(9932)
(9289)
(9035)
(8815)
(8577)
(8426)
(8397)
(8007)
(7516)
(7508)
(7349)
(7159)
(6610)
(6455)
(6231)
(6004)
(5919)
(5777)
(5723)
(5242)
(5204)
(5175)
学科
(50237)
经济(50186)
管理(24324)
方法(23433)
(23180)
数学(21202)
数学方法(21026)
(17188)
企业(17188)
中国(15998)
(11879)
(11547)
贸易(11542)
(11496)
(11246)
(9337)
(8075)
业经(8017)
地方(7946)
农业(7828)
环境(7679)
(7350)
(7338)
金融(7336)
银行(7331)
关系(7263)
(7162)
(6715)
(6519)
(6258)
机构
大学(161671)
学院(155377)
(72507)
经济(71423)
研究(63402)
管理(55888)
理学(48766)
中国(48224)
理学院(48015)
管理学(47070)
管理学院(46806)
科学(38355)
(35753)
(32545)
(30665)
研究所(30168)
(27523)
中心(26368)
财经(25436)
经济学(24564)
(23566)
北京(23057)
业大(22952)
(22784)
(22501)
师范(22339)
经济学院(22201)
农业(21860)
(20752)
科学院(20122)
基金
项目(107307)
科学(86750)
基金(83966)
(75722)
国家(75237)
研究(74135)
科学基金(63387)
社会(51196)
社会科(48707)
社会科学(48699)
基金项目(44245)
自然(41321)
自然科(40447)
自然科学(40431)
自然科学基金(39768)
(35797)
资助(34535)
教育(33463)
(33244)
(26097)
编号(25867)
重点(24925)
中国(23792)
国家社会(23321)
(22810)
教育部(22282)
成果(21663)
(21459)
科研(20657)
人文(20412)
期刊
(75097)
经济(75097)
研究(49301)
中国(30251)
科学(27573)
学报(26916)
(24131)
(20927)
大学(20149)
管理(19845)
学学(19079)
农业(16937)
经济研究(13563)
财经(13268)
(12890)
金融(12890)
教育(12029)
(11539)
(11239)
世界(10832)
问题(10674)
国际(10378)
(10348)
技术(9882)
资源(9628)
业经(9004)
统计(8107)
(7586)
技术经济(7523)
(6820)
共检索到22980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郭维红   陈浮   杨斌   蒋非非   马静   朱新华  
研究目的:探究耕地补充与耕地撂荒的空间匹配关系,为耕地保护和开发提供科学依据。研究方法:遥感监测、空间自相关分析、空间失衡指数、地理探测器和增强回归树模型。研究结果:(1)近20年中国耕地年均补充263.22×10~4 hm2,年均补充率为1.39%,集中分布于西北、东北和西南地区。耕地年均撂荒226.68×10~4 hm2,年均撂荒率为1.19%,主要分布于黄河中游和西南地区。(2)耕地补充和耕地撂荒之间以轻度失衡和不失衡为主,但极度失衡和重度失衡的单元数量逐年增加。至2020年,中度、重度和极度失衡的单元占16.87%,主要分布在西北、黄河中游、西南和南部沿海地区。(3)高—高集聚和低—低集聚是耕地补充和撂荒失衡的主要空间集聚模式。其中,高—高集聚区集中在西北、黄河中游、西南和南部沿海地区,低—低集聚区集中在东北、长江中游、西南和北部沿海地区。(4)坡度和年平均降水量为耕地补充与撂荒空间失衡主要的自然资源驱动因子,非农从业人数、农业机械总动力是主要的社会经济驱动因子。研究结论:耕地补充和撂荒之间空间失衡具有复杂性且受当地自然条件和经济社会因素的交互影响,未来应基于不同的情景和目标综合确定最优的利用模式,为高质量耕地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李雨凌  马雯秋  姜广辉  李广泳  周丁扬  
耕地撂荒严重地影响着我国的粮食安全。以我国粮食主产区为研究区域,在识别撂荒地分布的基础上,测度了撂荒地空间分布格局,并建立耕地撂荒中介效应模型,探究了耕地撂荒对区域粮食产量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1)中国粮食主产区耕地撂荒规模为405.53万hm~2,撂荒率约为5.85%;空间上撂荒地规模分布呈"T"字形空间格局,黑龙江东北部、吉林西北部以及内蒙古南部地区为撂荒地主要集聚区。(2)耕地撂荒对于粮食主产区粮食产量具有显著负向影响,2017年我国粮食主产区因耕地撂荒损失的农田生产潜力达到1339.15万t,损失的粮食产量高达2265.6万t,损失比例达4.69%;内蒙古自治区成为粮食产出损失量和损失比例最大的地区。(3)粮食播种面积、农田生产潜力和农业技术投入均发挥了部分中介作用,系数分别为-0.194、-0.025和0.006。(4)应遵从城乡融合以及农业农村发展态势,强化粮食主产区农业生产现代要素投入与政策扶植,构建粮食生产—耕地休耕空间转换弹性机制,保障我国粮食安全。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王学  李秀彬  宋恒飞  
快速城镇化进程中,我国的耕地撂荒问题开始显现。本文剖析了耕地撂荒的根本原因和关键驱动因素,提出了延伸农产品产业链、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开展土地综合整治、完善土地租赁市场等的应对策略。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鲁德银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李升发  李秀彬  辛良杰  谈明洪  王学  王仁靖  蒋敏  王亚辉  
耕地撂荒是当前全球山区主要的土地利用变化现象,它深刻地改变了山区农村土地利用结构、农业景观和农户生计,并带来了巨大的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效应。2000年以来,随着中国劳动力成本的快速上升和农村劳动力的大量析出,中国山区农业因地形限制,机械化发展受阻,耕地面临着较大的撂荒风险。越来越多的案例研究和报道表明中国山区耕地撂荒现象越演越烈。中国山区面积广、坡耕地比重大,耕地撂荒不仅关系到山区农地的合理利用政策和山区可持续发展政策的制定,并可能引起粮食安全问题,但目前仍缺少全国层面的定量化评估研究。因此,本研究通过开展大范围的抽样调查对中国山区县撂荒规模进行了推算,以期为相关政策制定以及耕地边际化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研究结果表明,在235个调查村庄中,78.3%的村庄出现耕地撂荒现象;基于县样本统计的2014-2015年全国山区县耕地撂荒率为14.32%;山区耕地撂荒率在省级尺度上呈现出南高北低的空间格局,其中,长江流域一带的山区耕地撂荒率最高,东北的长白山区最低。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李升发  李秀彬  辛良杰  谈明洪  王学  王仁靖  蒋敏  王亚辉  
耕地撂荒是当前全球山区主要的土地利用变化现象,它深刻地改变了山区农村土地利用结构、农业景观和农户生计,并带来了巨大的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效应。2000年以来,随着中国劳动力成本的快速上升和农村劳动力的大量析出,中国山区农业因地形限制,机械化发展受阻,耕地面临着较大的撂荒风险。越来越多的案例研究和报道表明中国山区耕地撂荒现象越演越烈。中国山区面积广、坡耕地比重大,耕地撂荒不仅关系到山区农地的合理利用政策和山区可持续发展政策的制定,并可能引起粮食安全问题,但目前仍缺少全国层面的定量化评估研究。因此,本研究通过开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郭贝贝  方叶林  周寅康  
现阶段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严峻,耕地是保障粮食安全的基础,耕地撂荒已成为影响粮食安全的土地利用变化现象。本文采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分析2010—2016年承包耕地的农户耕地利用行为的变化影响因素,着重从显性撂荒和隐性撂荒两个角度研究其概率变化及区域差异。研究发现:①农户承包的耕地同时存在显性和隐性撂荒现象,隐性撂荒比例较大,但未来撂荒的现象均将逐渐减少;②一致性方面,种子农药化肥投入、农业补贴政策等对撂荒的抑制作用显著,但其边际效应都将减小;土地征用会促使农户选择撂荒,存在负面的长程作用;③显性和隐性撂荒的影响因素有差异,丘陵地貌区显性撂荒显著,耕地规模化和退耕还林还草补贴能减少农户隐性撂荒的概率;自然灾害发生将会导致显性和隐性撂荒,但自然灾害对显性撂荒影响的边际效用减少,对隐性撂荒影响的边际效应却增加;④在空间差异上,经济发达区域的耕地发生显性撂荒的概率仍较大,粮食主产区继续发生隐性撂荒的概率较大。未来应制定和完善相关土地制度和农业政策,继续加大农业投资和大规模开展土地流转等解决耕地撂荒难题。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晋阳公  
耕地总量不能失衡晋阳公平衡,是自然界广泛存在的一种运动形式。从物理学上的能量守衡,到生物界的生态平衡,可以说,平衡无所不在。自然平衡是不假人力实现的,但人的干预会对自然平衡产生重大影响。比如澳大利亚兔多成灾,为保持生态平衡,人们不得不在全国大规模地消...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王巍  张中帆  赵玉领  
随着城市开发边界、永久基本农田和生态保护红线即"三线"划定工作的完成,建设占用耕地的规模和边界得以控制,耕地开发的边界予以明确,耕地保护工作的重心势必从落实数量管控转向质量建设。下一步,合理控制耕地开发强度,有针对性地加强中、低等别耕地质量建设,开展耕地质量等别提升工程,把耕地质量这个维系耕地数量和生态平衡的基点做大做实将是耕保工作的重点。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王世进  庄光全  
东港区八百亩撂荒耕地重新披绿王世进,庄光全山东省日照市东港区针对部分单位圈占的耕地闲置和个别农村因劳力转移而撂荒耕地的现象,近期在全区范围内展开了清理圈占的闲置撂荒耕地工作。800亩撂荒耕地现已重新披绿。在这次清理中,项目不可行、资金不到位的征地单位...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马永欢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农村人口在以年均1000万人的速度流向城镇。而随着劳动力大量外流,农村耕地撂荒问题日益严重。如果耕地撂荒现象得不到有效遏制,势必严重威胁粮食安全。本文试图从农村耕地撂荒的现象入手,分析撂荒的原因,提出相关建议。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禹书  张应良  
使用2016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CLDS)数据,从家庭内部分工视角出发,分析性别差异下劳动力转移的行为经济学含义,进而探讨外出务工对耕地撂荒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劳动力外出务工显著增加了农户耕地撂荒行为;相较于男性外出务工而言,女性外出务工对耕地撂荒行为具有更明显的影响;异质性分析结果显示,社会化服务能够降低劳动力外出务工农户耕地撂荒概率,但女性劳动力外出务工后农户对社会化服务的采纳意愿较低。进一步地,在引入家庭总收入作为调节变量后,女性外出务工对耕地撂荒的正向影响增强。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刘灵辉   吕浩男  
现阶段大规模的耕地撂荒成为威胁国家粮食安全的不安因素。国家耕地撂荒治理工作的目标要求是统筹利用撂荒耕地,激发多元主体力量参与耕地撂荒治理,实现耕地撂荒治理的可持续性。目前耕地撂荒治理中存在几个问题:撂荒耕地统筹利用状况不理想,多元主体力量未得到有效激发,耕地撂荒治理缺乏可持续性等。基于政策协同视角,从纵向、横向、时空三个维度剖析当前耕地撂荒治理问题的成因并提出对策:完善政策举措,使撂荒治理政策更好贯彻撂荒耕地利用目标;加强主体协同,发挥撂荒治理多元主体作用;优化治理方案,增强撂荒治理方案的施策成效,提升方案的可持续性。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文华成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祝友胜  
为了调查武汉市耕地撂荒问题,我们对黄陂县罗汉镇、王家河镇、武昌县五里界镇,山坡乡和新洲县周铺镇五个乡镇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表明:由于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关于继续实行和改进粮棉定购,“三挂钩”,规定粮食保护价;制定主要农业生产资料最高限价等一系列稳农促农政策,并辅之进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