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904)
2023(11314)
2022(9465)
2021(8748)
2020(6971)
2019(16185)
2018(15680)
2017(29012)
2016(15757)
2015(17806)
2014(17434)
2013(17704)
2012(17173)
2011(16312)
2010(16311)
2009(14845)
2008(14804)
2007(12902)
2006(11913)
2005(11055)
作者
(48471)
(40785)
(40633)
(38353)
(26206)
(19553)
(18190)
(15883)
(15717)
(14486)
(14392)
(13634)
(13370)
(13307)
(13097)
(12685)
(12002)
(11743)
(11734)
(11433)
(10477)
(10057)
(9932)
(9325)
(9324)
(9170)
(9054)
(8751)
(8313)
(8229)
学科
(80250)
经济(80176)
(37237)
管理(36190)
方法(28612)
中国(27090)
数学(25481)
数学方法(25253)
(24910)
企业(24910)
(23326)
地方(22659)
业经(16566)
(16377)
农业(16236)
(16157)
贸易(16141)
(15606)
(14142)
(13540)
(13302)
金融(13301)
(12907)
环境(12898)
(12894)
银行(12882)
地方经济(12721)
(12686)
(10325)
技术(10160)
机构
大学(237844)
学院(236312)
(108192)
经济(106390)
研究(97642)
管理(82768)
中国(74514)
理学(70200)
理学院(69201)
管理学(67943)
管理学院(67509)
科学(59110)
(53702)
(51339)
研究所(46936)
(46201)
(46086)
中心(41629)
财经(36434)
农业(36156)
业大(35496)
经济学(35476)
(35365)
(35155)
北京(35059)
(34344)
师范(34018)
(33312)
经济学院(31981)
科学院(30964)
基金
项目(157112)
科学(124436)
基金(116151)
研究(112731)
(104346)
国家(103570)
科学基金(86106)
社会(74574)
社会科(70767)
社会科学(70754)
基金项目(59995)
(57849)
自然(53868)
自然科(52630)
自然科学(52614)
自然科学基金(51694)
(50830)
教育(49956)
资助(48067)
编号(42460)
(40487)
重点(36874)
(36006)
成果(34975)
国家社会(32949)
发展(32755)
(32247)
(31887)
中国(31851)
课题(31219)
期刊
(124187)
经济(124187)
研究(77784)
中国(53616)
(43683)
学报(40164)
科学(39369)
管理(31459)
(31298)
农业(30617)
大学(30162)
学学(28416)
教育(24803)
(24641)
金融(24641)
经济研究(21218)
业经(19252)
技术(18825)
财经(18451)
(17404)
问题(16844)
(16175)
(15204)
世界(14976)
国际(14105)
资源(13711)
技术经济(12093)
统计(11364)
(11224)
科技(10665)
共检索到37451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钟水映  李强谊  肖攀  
文章采用了Dagum基尼系数与非参数估计方法实证研究中国1997—2013年耕地生产率发展水平的地区差距及其演变态势,实证结果表明:中国耕地生产率发展水平在地区分布上呈现明显的非均衡特征,并且地区差异呈增大趋势;利用基尼系数及其子群分解方法对中国耕地生产率发展水平进行了地区分解,结果显示地区间差距对地区差异贡献率呈现先减小、后增大的演变态势,地区内差距贡献率变化几乎不明显,而超变密度贡献率则呈先上升、后下降演变态势。核密度估计表明我国东中西三大地区耕地生产率发展水平呈现出不同的演变态势,总体呈扩大态势。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王弘儒  
本文通过构建中国城乡高质量融合发展水平测度指标体系对中国城乡高质量融合发展水平进行科学评价,采用Dagum基尼系数探寻中国城乡高质量融合发展水平的地区差距及其来源,并利用Kernel密度估计和Markov链等方法从静态和动态双重视角揭示中国城乡高质量融合发展水平的分布动态演进规律。研究发现:(1)样本考察期内,东部地区的城乡高质量融合发展水平处于领先地位,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地区间差距是中国城乡高质量融合发展水平地区差距的主要来源,东-东北地区的差距要明显高于其他地区。(3)Kernel密度估计与Markov链分析表明,中国城乡高质量融合发展水平存在极化现象,不考虑空间因素时,中国城乡高质量融合发展水平具有较强的持续性,各省份间不易发生状态转移,空间因素在中国城乡高质量融合发展水平动态演进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与高发展水平省份为邻能促使中低发展水平省份向中高水平跃迁,而与低发展水平省份为邻则抑制了低发展水平省份向上跃迁的可能。本文为缓解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的现状,优化中国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推动城乡高质量融合发展提供了科学的实证依据与决策参考。
[期刊] 保险研究  [作者] 钟水映  李强谊  肖攀  
本文利用1997~2014年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采用Arc GIS技术对我国保险业发展水平进行了空间格局分析,同时将DAGum基尼系数及其分解方法与非参数估计方法相结合,对我国保险业发展水平的地区差距及其分布动态演进过程进行了实证研究。得到如下结论:(1)DAGum基尼系数及其分解结果表明,我国保险业发展水平的总体差距在样本考察期内呈现下降趋势,超变密度和地区间差距是我国保险业发展水平总体差距的主要来源。(2)Kernel密度估计表明,在样本考察期内,我国保险业整体发展水平在不断提高,有部分省份保险业发展速度较快,但部分省份保险业发展速度相对较慢,两者之间形成了较大的差距,并且...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吕杰  刘传明  
平台经济的区域协调发展事关经济高质量运行目标的达成。文章利用中国30个省份2010—2019年的面板数据,利用主成分分析法评价了平台经济发展水平,在此基础之上,围绕平台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差异和分布动态演进等问题展开研究。结果表明:考察期内,我国平台经济发展水平有小幅度上升,但平台经济发展水平呈现明显的地区差异特征,总体差异呈“N+V”型的变化趋势;平台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内差异表现为东部地区内差异最大、中部地区内差异最小;地区间差异表现为东-西差异最大、中-西差异最小;地区间差异是平台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的主要来源,地区内差异、超变密度的贡献率相对较小;考察期内的平台经济发展水平有所提升,但两极化或多极化趋势明显。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尹朝静  李谷成  贺亚亚  
采用DEA-MAlMquist生产率指数对中国30个省(市、区)1998-2011年间农业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核算,并基于此以累积农业相对全要素生产率为指标,利用核密度和条件密度估计方法,系统考察了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地区差距及增长分布的动态演进。结果表明: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非均衡性空间特征比较明显。基于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变化趋势的差异可将30个省(市、区)划分为"高速组""快速组""慢速组"与"零速组"四类地区。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地区差距呈扩大趋势,并且增长分布形状以"单峰"分布为主,但"双峰"分布趋势开始显现。其中,东部地区出现"三极"分化现象;中部地区逐渐由"单峰"分布变成"双峰"分布;...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邵宏伟   王卉彤  
文章基于规模报酬可变的DEA-SBM模型,测算出2008—2019年我国30个省份的绿色金融效率,在此基础上,采用Dagum基尼系数对绿色金融发展效率的区域差异进行分析,并通过Kernel密度估计法进一步分析其动态演进特征。结果显示:观测期内中国绿色金融效率经历了下降后回调并保持相对稳定的趋势,但是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东部地区的绿色金融效率始终保持领先水平;由基尼系数分解结果可知,中国绿色金融效率总体差距呈现缩小趋势,且区域间差距是导致总体差距的主要原因;Kernel密度估计结果表明,中国绿色金融效率在不断提高的同时,其分布具有一定的梯度效应,且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都在不同程度上存在多级分化的问题。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籽墨  余国新  
文章首先基于超效率SBM模型对2006—2018年中国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了测度,然后借助Dagum基尼系数讨论了中国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水平的空间差异及来源,最后使用核密度估计方法探究了中国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水平的分布动态演进。结果显示:第一,中国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水平整体程度不高,且呈现显著的空间非均衡特征。2006—2018年中国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水平的均值为0.4011,存在较大提升潜力,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水平最高的区域是东部地区,西部地区次之,中部地区最低。第二,东、中、西部地区之间的空间非均衡问题仍在加重,尤其是东部地区与其他两大地区之间的差距更加明显。基尼系数分解表明,三大地区之间的空间非均衡问题是造成总体差异的主要原因。第三,全国整体及三大地区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均经历了下降的过程。东部地区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具有明显的两极分化趋势,而全国整体和中西部地区并无明显极化特征。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冀玄玄   姜军松  
农业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基础,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成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然要求。文章在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采用多指标综合评价法测算了2005—2020年中国31个省份的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并利用Kernel密度估计、Moran’s I和Markov链分析方法全面考察了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动态演进特征。结果表明:(1)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整体呈上升态势,“东高西低”的空间分布格局较为显著。(2)总体而言,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呈“左高右低”的“偏左”分布特征,样本期内低水平集聚态势逐渐改善,并且不同区域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分布形态存在差异。(3)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变化趋势较为稳定,并且具有显著的空间正相关关系,处于较高发展水平的省份对邻近省份具有明显的带动作用。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吕荣杰  郝力晓  
科学有效测度人工智能发展水平是响应国家科技战略的有益尝试。运用熵权法,从制度环境、基础设施、技术创新和生产应用4个维度测度2003—2018年中国省际人工智能发展指数,并采用Dagum基尼系数和Kernel密度估计对其区域差异和动态演进进行进一步探究。结果表明,北京、广东、江苏、上海、浙江属于人工智能发展领跑者,山东、辽宁、天津、四川、重庆、湖南、湖北、陕西、福建属于追赶者,其余省份属于落后者;中国人工智能发展区域差异较大,其中,东—西、东—中、东—东北差异是发展差异的主要来源,东部地区内差异和西部地区内差异为次要来源;中国人工智能发展可以分为2003—2006年、2007—2010年、2011—2014年和2015—2018年4个阶段;考察期内,东部地区人工智能发展呈现出扩展效应,东北地区呈现出两极分化效应,中部地区扩展效应和回程效应相当,西部地区呈现出多极化效应。结论可为健全科技评价体系提供理论参考,为研究人工智能对经济社会的影响提供实证数据,为系统布局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构筑我国人工智能发展优势提供政策依据。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王思薇   陈西坤  
中国经济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科学测度中国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并分析其演化趋势,对持续推进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首先基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构建中国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然后运用基于遗传算法的投影寻踪模型测算中国30个省份2011—2020年的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最后通过标准差椭圆技术分析其空间区位分布特征,并利用核密度估计方法揭示全国及四大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部差异及演进规律。研究结果显示:中国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整体呈稳步上升趋势,但区域差异显著,表现出“东高、东北次之、中平、西低”的梯度分布特征;中国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分布重心向西和向南移动,空间集聚性表现为先扩散后集聚;东部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存在两极分化趋势,其余区域均稳步上升且无极化现象。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杨承佳  李忠祥  
文章在探讨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测度逻辑的基础上,构建了包含8个维度、60个基础指标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权法测算了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并运用Dagum基尼系数及其分解方法、Kernel密度估计方法分析了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差异及非均衡性。结果表明: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呈现上升趋势,但数字经济发展水平不高;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存在明显的区域不平衡,数字经济发展面临“数字鸿沟”问题,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主要来自区域间差异,且呈逐步缩小趋势;中国省际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非均衡性呈上升趋势,但未出现极化现象;三大地区间的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同样存在非均衡性,且中部地区出现极化现象。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刘建国   李悦  
为更好地对人口高质量发展水平开展定量分析,文章从4个维度选取13个指标,对我国30个省份2011—2021年的人口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在此基础上,采用空间相关性分析、核密度估计以及Markov链对我国人口高质量发展水平的空间分布特征与动态演进趋势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全国层面,我国人口高质量发展水平呈上升趋势,空间集聚特征明显。(2)区域层面,地区发展不均衡现象突出,东部地区的人口高质量发展水平始终高于全国水平,地区整体水平提升速度快、差距小;中部地区稳步提升,极化现象明显缓和;西部地区水平较低,区域差距扩大。(3)不同发展水平均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但也存在变化的可能性;同时,邻近省份人口高质量发展水平的变化也会影响本省人口高质量发展水平的跃迁。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闫超栋  马静  
基于中国大陆31个省份20002013年的相关数据,采用Moran's I指数、Dagum基尼系数和Kernel密度估计法,对中国信息化发展的空间不平衡性、地区差距及动态演进趋势进行实证考察。结果表明:中国信息化发展呈现明显的空间非均衡特征,东部沿海地区信息化水平最高,西南和西北地区相对落后;样本考察期内我国信息化发展指数的地区差距呈上下波动的不稳定态势,但总体上趋于下降。互联网与移动电话普及率的地区差距均呈显著下降趋势,总体差距逐年缩小。地区间差距是总体差距的主要来源,地区内差距相对稳定,超变密度贡献不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闫超栋  马静  
基于中国大陆31个省份2000~2013年的相关数据,采用Moran's I指数、Dagum基尼系数和Kernel密度估计法,对中国信息化发展的空间不平衡性、地区差距及动态演进趋势进行实证考察。结果表明:中国信息化发展呈现明显的空间非均衡特征,东部沿海地区信息化水平最高,西南和西北地区相对落后;样本考察期内我国信息化发展指数的地区差距呈上下波动的不稳定态势,但总体上趋于下降。互联网与移动电话普及率的地区差距均呈显著下降趋势,总体差距逐年缩小。地区间差距是总体差距的主要来源,地区内差距相对稳定,超变密度贡献不断增大;Kernel密度估计显示,中国信息化发展水平逐步提高,两极(多极)分化现象明显减弱,整体分布渐趋缓和,发展成效显著。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吴继飞   万晓榆  
新质生产力对高质量发展具有强劲推动力、支撑力。如何科学把握新质生产力发展现状及时空特征,是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首要任务。基于新质生产力的理论内涵,构建涵盖新质人才资源、新质科学技术、新质产业形态和新质生产方式四个维度的新质生产力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改进的Critic-Topsis综合评价法、Dagum基尼系数和Kernel核密度估计方法考察中国30个省份(因数据缺失,未含西藏地区港澳台地区)2012—2021年的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区域差距及动态规律。研究发现:2012—2021年,中国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呈现稳步上升态势,但存在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多数省份的新质人才资源、新质科学技术、新质生产方式和新质产业形态制约了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中国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区域差距呈现不断缩小的态势,东部地区区域内差距最大,东部与东北地区区域间差距最大,30个省份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差距主要来源于区域间差距。研究识别了中国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及其演变特征,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政策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