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144)
2023(9202)
2022(7450)
2021(7389)
2020(5714)
2019(13281)
2018(13085)
2017(23175)
2016(13059)
2015(15097)
2014(14967)
2013(14670)
2012(13502)
2011(12277)
2010(12332)
2009(11330)
2008(11529)
2007(10356)
2006(9307)
2005(8646)
作者
(35658)
(29679)
(29345)
(28177)
(18927)
(14092)
(13507)
(11712)
(11278)
(10718)
(10270)
(10006)
(9703)
(9514)
(9295)
(9095)
(8665)
(8644)
(8637)
(8570)
(7423)
(7285)
(7108)
(6732)
(6728)
(6663)
(6644)
(6560)
(6036)
(5907)
学科
(47190)
经济(47136)
管理(41175)
(33380)
(27895)
企业(27895)
方法(18457)
中国(17878)
数学(15223)
数学方法(15099)
(14699)
(14520)
(12033)
(11361)
贸易(11349)
业经(11343)
(11163)
(10064)
银行(10058)
(9794)
理论(9565)
(9531)
农业(9481)
(9379)
财务(9348)
财务管理(9313)
企业财务(8761)
(8351)
(8295)
(8109)
机构
学院(177005)
大学(175764)
(73097)
经济(71414)
管理(64174)
研究(63407)
中国(54180)
理学(51892)
理学院(51215)
管理学(50571)
管理学院(50198)
(39772)
(36553)
科学(36508)
(31806)
中心(29541)
(28597)
研究所(28447)
财经(27434)
(26917)
北京(26137)
(25064)
(24666)
师范(24445)
经济学(23131)
(23127)
(23082)
业大(22584)
农业(20739)
经济学院(20725)
基金
项目(108195)
研究(85007)
科学(84256)
基金(76835)
(66937)
国家(66340)
科学基金(55625)
社会(52437)
社会科(49492)
社会科学(49481)
教育(40422)
(39937)
基金项目(39364)
编号(35750)
(34574)
自然(33263)
自然科(32398)
自然科学(32393)
自然科学基金(31835)
资助(31455)
成果(30329)
课题(25944)
(25069)
重点(25051)
(23720)
中国(23451)
(22643)
(22468)
国家社会(22356)
教育部(21696)
期刊
(89512)
经济(89512)
研究(57887)
中国(47075)
(31045)
教育(27866)
管理(27841)
(25172)
科学(24952)
学报(24688)
大学(19513)
(19421)
金融(19421)
技术(17845)
学学(17704)
农业(17245)
财经(14163)
经济研究(13997)
业经(13114)
(12470)
(11984)
(11417)
问题(11325)
图书(10812)
国际(10411)
世界(10269)
职业(9278)
资源(9104)
会计(8948)
(8585)
共检索到29341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宋小青  欧阳竹  
论文立足城乡居民生存与发展需求,试图从耕地多功能角度探寻我国耕地保护的可能出路。在理解耕地多功能内涵的基础上,通过梳理耕地功能利用发展过程提出,解决耕地功能利用外部性问题,引导耕地功能利用合理竞争,从而优化耕地功能利用的社会效用是耕地功能管理的核心问题。据此,将耕地功能管理分为单功能管理与多功能管理两种模式。其中,耕地单功能管理是城乡居民需求发展过程中耕地资源管理的过渡阶段,而耕地多功能管理是耕地资源管理的发展方向。然后,就我国耕地保护、荷兰及美国农地保护的特点分别对以上两种模式进行了实证。最后,在耕地功能管理国际比较的基础上,综合荷兰与美国的实践经验及我国的特殊性,设计了我国耕地多功能管理的...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熊昌盛  张永蕾  王雅娟  栾乔林  刘学  
研究目的:揭示全国市级尺度上耕地生产、生活与生态功能的空间分布特征,开展分区保护划定,协调耕地多功能性以服务国家耕地保护战略。研究方法:综合评价法、空间自相关分析与三角坐标图分析。研究结果:(1)2017年全国耕地多功能存在显著空间差异,生产功能呈"东高西低、北高南低"的分布特点,生活功能呈"两头高、中间低,内陆高、沿海低"的分布特征,而生态功能沿胡焕庸线呈"东低西高"的分布格局;(2)全国耕地生产、生活和生态功能均呈空间聚集性分布特点,据此基于空间聚集性及全国农业区划提出耕地多功能分区方案;(3)全国各市耕地多功能之间的协调度存在显著差异,高值区以生态主导型和协调型为主,低值区以协调型为主,据此提出基于空间协调度的耕地多功能分区方案。研究结论:全国耕地多功能呈明显空间分异规律,相应分区方案可为宏观层面耕地保护的精准施策及空间管控提供决策支持。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杜继丰  袁中友  
耕地保护是基于耕地功能需求的保护,生产功能、生态服务功能和景观文化功能等需求是巨型城市区基本的耕地功能需求,其耕地保护阈值应考虑这种耕地多功能需求的区域特殊性。论文以耕地多功能管理为基本理论依据,以现有耕地保护阈值研究为基础,结合生态绿当量、碳氧平衡法和景观格局分析等最小生态用地需求量测算理论和方法,构建了集粮食生产功能和生态服务功能需求于一体的巨型城市区耕地保护阈值测算模型。模型侧重于潜在粮食生产能力的保护和现实生态用地结构的优化,将保护阈值区分为实有耕地保护阈值和其他可耕地保护阈值两部分。到2030年末珠江三角洲耕地保护总阈值为104.17×104hm2,其中实有耕地保护阈值48.16×1...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向敬伟  廖晓莉  宋小青  熊锦惠  马伟蕊  黄景孟  
区域耕地多功能协调发展对国家经济持续增长和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通过构建耕地多功能评价指标体系,利用σ、β收敛法检验了中国及其东、中、西、东北四大区域2000—2015年耕地的基本生活保障、农业经济贡献和生态安全维持等三大功能的收敛性,阐明其主要影响因素并提出政策建议。结果表明:①中国及东、中、西、东北四大区域耕地多功能的空间异质性及波动特征显著。全国及各区域耕地三大功能均不存在σ收敛特征,各省份之间的耕地多功能水平差距有一定扩大趋势;②除东部地区耕地的农业经济贡献功能外,全国及东、中、西、东北地区的耕地多功能均存在显著的绝对β收敛特征,表明在假设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各区域耕地多功能基本具有趋同发展态势。③在加入森林覆盖率、土地利用强度、道路密度等控制变量后,中国及各区域耕地多功能基本呈现出显著的条件β收敛特征,表明生态状况、人类干扰程度以及区域综合发展等因素可共同驱动不同区域耕地多功能收敛于各自的发展稳态。④不同控制变量对不同区域的耕地多功能收敛性具有不同影响效用,须依据不同区域的现实情况,开展针对性调控。本文依据研究结论和实际发展情况,分别提出了全国及东、中、西、东北四大区域的耕地有效利用和经济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研究成果可为耕地可持续利用和社会经济协调健康发展提供科学参考。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李晓阳  赵华甫  南锡康  
本文从制度变迁理论、产权理论和交易费用理论等新制度经济学角度出发,识别土地制度对耕地多功能实现的限制及功能开发利用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研究结果表明:一是实现耕地功能转变和更替的根源在于现行土地制度的不合理、产权制度不明晰等,包括一些土地制度对耕地生产功能的束缚、耕地产权关系不清、产权交易机制不健全、耕地交易费用过大等问题;二是应该完善耕地承包权抵押、融资权能等耕地多功能产权制度,降低耕地交易费用,创新制度安排内化耕地功能外部性,构建促进土地规模经营和多功能产业开发的耕地流转政策环境。本研究可为我国耕地资源多功能开发相关的土地制度改革和经济路径改进提供借鉴。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李晓阳  赵华甫  南锡康  
本文从制度变迁理论、产权理论和交易费用理论等新制度经济学角度出发,识别土地制度对耕地多功能实现的限制及功能开发利用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研究结果表明:一是实现耕地功能转变和更替的根源在于现行土地制度的不合理、产权制度不明晰等,包括一些土地制度对耕地生产功能的束缚、耕地产权关系不清、产权交易机制不健全、耕地交易费用过大等问题;二是应该完善耕地承包权抵押、融资权能等耕地多功能产权制度,降低耕地交易费用,创新制度安排内化耕地功能外部性,构建促进土地规模经营和多功能产业开发的耕地流转政策环境。本研究可为我国耕地资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姜广辉  张凤荣  孔祥斌  赵华甫  周丁扬  
研究目的:分析耕地功能的层次性及其与加强耕地保护的关系,提出促进耕地多功能保护的途径。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与定性分析法。研究结果:耕地多功能具有层次性,可以分为基本功能和衍生功能,并与社会经济发展阶段和利益相关者相耦合。可通过耕地多功能的工程设计、布局优化以及建立耕地保护利益平衡机制等方法提升和显化耕地多功能价值。研究结论:未来的耕地保护工作可以耕地多功能的层次性为指导,依据社会经济发展情况不断提升和显化耕地多功能价值。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高涵  陈伟强  郧文聚  
近几年,国家自然资源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工作不断推进,逐步向建设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新格局的目标迈进。不过,客观分析当前我国在耕地保护方面,着实还面临许多新问题,如耕地退化、板结、污染等,严重威胁着耕地的健康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因此,探讨耕地健康问题,探索科学管理耕地、保持耕地健康的方法与措施,很有必要。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宋小青  欧阳竹  
近年来,耕地多功能管理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针对耕地需求无序竞争、耕地边际化与耕地生态系统退化三大现实问题,建立了以土地单功能利用为症结的综合分析框架,认为中国耕地保护须向耕地多功能管理转型。然而,目前尚缺乏耕地多功能的内涵解释框架。本文通过梳理耕地多功能的相关研究,从实证与规范、供给与需求及其相互关系角度,建立了耕地多功能内涵的综合解释框架。最后,本文提出耕地保护转型可同时注重构建以主体功能差异化为前提的耕地多功能空间融合模式、拓展耕地价值的提升途径并建立耕地多功能统筹利用保障机制。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陈永福  邵兵家  
中国耕地资源总供求量预测及平衡对策探讨陈永福邵兵家当前,中国不仅面临因人口增长,收入水平的提高以及工业化城市化而引起的耕地资源不足,而且还存在着农产品的比较生产成本在不断上升的问题①。根据李嘉图的比较成本学说,在市场经济国家间的贸易中,资源是通过从比...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陈百明,周小萍  
首先就粮食属性、粮食饥馑、粮食禁运、粮食贸易等与粮食安全密切相关的问题进行了深刻反思,并通过对国际国内粮食消费、粮食生产和粮食贸易的发展态势分析,探讨了中国适度粮食自给率的问题,由此提出当前中国粮食自给率目标以90%左右为宜。在此基础上,通过估算预期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以人均粮食需求量420kg,粮食自给率达到90%为情景,确定我国近期适宜的耕地资源安全底线是人均0.056hm2。同时指出不同地区的人均粮食消费量不同,粮食自给率也会有区别,所以各地需要制定区域性或省级的耕地资源安全底线标准。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钟骁勇  李洪义  郭冬艳  
研究目的:探索基于产能理论的耕地资源资产经济价值核算路径,并以江西省为例进行试算。研究方法:Thornthwaite Mernoriae模型、指数和法、逐级修正法、收益还原法和比较研究法。研究结果:(1)耕地产能是耕地资源资产经济价值形成的重要基础,基于产能理论开展耕地资源经济价值核算可以有效反映耕地资源资产的经济价值水平;(2)价值整体空间分布与耕地质量和产能大体相同,呈现出中部鄱阳湖流域向周边逐步递减的趋势,高值区集中在鄱阳湖平原地区,符合江西省耕地资源开发利用实际;(3)本文核算结果与基于耕地流转租金收益的传统收益还原法核算结果无显著差距。研究结论:基于产能理论的耕地资源资产经济价值核算路径不仅能有效反映出耕地质量和产能对价值形成的基础作用,还可以客观反映出研究区域耕地资源资产经济价值的整体空间分布特征,可为完善耕地资源资产经济价值核算方法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刘宝涛  陆鹏  刘帅  李子奇  
文章通过构建耕地多功能评价体系,运用熵值法、R/S分析法、耦合协调度模型研究揭示中国粮食主产区2000—2018年耕地多功能时空格局特征、预测演化趋势并进行协调度分区与优化探讨。研究结果表明:研究期内,我国粮食主产区耕地多功能表现为持续下降——波动上升——下降的变化态势且波动幅度较大,其变异系数波动频繁,需要持续完善的政策引导和技术支持;研究区各省份综合指数均值呈东高西低的空间特征,其中,东北地区最高,华北地区居中,西南地区、华中地区的三个省份最低;各省份的Hurst指数均大于0.5,呈显著Hurst现象,说明耕地多功能发展演化上以延续过去变化趋势为主,其中,黑龙江、辽宁可能性最大,湖北可能性最小;各省份耕地多功能协调度发展形势较不理想,协调度指数偏低,且年际间波动较大。研究结果与粮食主产区发展战略定位相符,为指导耕地多功能利用、优化调整与协调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边振兴  冯玉萍  于淼  韩影  
[目的]从耕地的生产功能、生态服务功能、社会保障功能和景观文化功能角度出发,探讨耕地系统中非耕作生境对这些功能的影响的方向和程度,以期为今后耕地系统中生态网络优化以及绿色土地整治提供参考。[方法]文章运用3S技术法提取非耕作生境数据,按照非耕作生境比例由低到高在辽宁省沈阳市沈北新区水田区选择调查点。运用层次分析法计算调查点耕地多功能值,运用统计分析法研究非耕作生境比例变化对耕地生产、社会保障、生态服务及景观文化功能的影响。[结果](1)当非耕作生境比例低于22.54%和17.16%时,随着非耕作生境比例增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边振兴  冯玉萍  于淼  韩影  
[目的]从耕地的生产功能、生态服务功能、社会保障功能和景观文化功能角度出发,探讨耕地系统中非耕作生境对这些功能的影响的方向和程度,以期为今后耕地系统中生态网络优化以及绿色土地整治提供参考。[方法]文章运用3S技术法提取非耕作生境数据,按照非耕作生境比例由低到高在辽宁省沈阳市沈北新区水田区选择调查点。运用层次分析法计算调查点耕地多功能值,运用统计分析法研究非耕作生境比例变化对耕地生产、社会保障、生态服务及景观文化功能的影响。[结果](1)当非耕作生境比例低于22.54%和17.16%时,随着非耕作生境比例增加耕地生产、社会保障功能呈增强趋势;当其比例大于22.54%时和17.16%,随着非耕作生境比例增加耕地生产、社会保障功能呈减弱趋势。(2)随着非耕作生境面积比增加,耕地生态服务和景观文化功能均呈增强趋势。(3)当非耕作生境面积比低于22.54%时,随着非耕作生境比例增加耕地多功能呈增强趋势;当其比例大于22.54%时,随着非耕作生境比例增加耕地多功能呈减弱趋势。[结论]非耕作生境比例对耕地生产、社会保障功能影响均呈现先增后减趋势,对耕地生态服务功能、耕地景观文化功能的影响趋势均呈现递增趋势,对耕地多功能综合影响呈先增后减趋势。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