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696)
2023(13727)
2022(11893)
2021(11351)
2020(9444)
2019(22124)
2018(21689)
2017(41398)
2016(22625)
2015(25777)
2014(25282)
2013(25417)
2012(23505)
2011(21461)
2010(20970)
2009(19277)
2008(18626)
2007(15917)
2006(13923)
2005(12337)
作者
(67696)
(56405)
(55785)
(53123)
(35849)
(27026)
(25172)
(22299)
(21517)
(19861)
(19323)
(19304)
(17974)
(17928)
(17586)
(17405)
(16796)
(16616)
(16147)
(16067)
(14089)
(13802)
(13671)
(12742)
(12626)
(12490)
(12458)
(12286)
(11400)
(11294)
学科
(92322)
经济(92222)
管理(60535)
(57792)
(46079)
企业(46079)
方法(43488)
数学(38040)
数学方法(37672)
中国(26034)
(25397)
(22519)
(20457)
业经(19355)
(18646)
贸易(18634)
(18182)
地方(17015)
农业(16884)
(15414)
环境(14840)
(14701)
理论(13723)
技术(13279)
(12920)
银行(12856)
(12606)
(12482)
金融(12481)
(12351)
机构
大学(326736)
学院(321723)
(132789)
经济(130252)
管理(125647)
研究(119016)
理学(109332)
理学院(108039)
管理学(106195)
管理学院(105657)
中国(88235)
科学(76304)
(71939)
(61561)
(61443)
研究所(56962)
(55937)
业大(53188)
中心(51788)
农业(48825)
北京(45848)
财经(45691)
(44899)
(43318)
(42321)
(41955)
师范(41837)
经济学(40305)
科学院(36515)
经济学院(36359)
基金
项目(228381)
科学(178778)
基金(167901)
研究(161353)
(150291)
国家(149171)
科学基金(125539)
社会(101471)
社会科(96121)
社会科学(96096)
基金项目(88942)
(85726)
自然(83923)
自然科(81934)
自然科学(81911)
自然科学基金(80455)
(74532)
教育(72305)
资助(69933)
编号(63507)
重点(52051)
(50988)
成果(50783)
(49013)
(46788)
科研(44388)
课题(43898)
创新(43844)
教育部(42780)
计划(42704)
期刊
(139886)
经济(139886)
研究(94600)
中国(61523)
学报(58416)
(54990)
科学(53916)
管理(45361)
大学(43089)
学学(40675)
(39382)
农业(39204)
教育(32181)
技术(25607)
(24146)
金融(24146)
经济研究(23160)
财经(21980)
(21876)
业经(21033)
(18917)
问题(18586)
资源(16626)
图书(16335)
科技(16075)
世界(15674)
技术经济(15596)
(15538)
(15493)
业大(15448)
共检索到46727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李茂  张洪业  
我国耕地面积自 1 95 7年以来持续减少。为了供养更多的人口、基本保证粮食自给 ,必须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并保持一定数量的耕地。根据 5 0a来耕地面积、复种指数、粮食产量等统计资料 ,分析我国省际耕地面积和粮食生产力变化的差异 ,提出耕地粮食生产力相对指数的概念 ,定量分析各省耕地在全国粮食生产中的相对重要性 ,为耕地保护政策提供科学依据。建国以来我国的耕地和粮食产量变化具明显的省际差异 ,耕地变化的区域差异显示生产力较高的耕地在减少 ,生产力较低的耕地在增加。从东南向西北我国耕地粮食生产力逐渐下降 ,长江中下游地区耕地粮食生产力最高 ,这些省市耕地减少对粮食生产的影响更大 ,东南部耕地粮...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邓祥征  黄季焜  Scott Rozelle  
利用覆盖中国国土的Landsat遥感数据,本文监测了1986-2000年间耕地的变化态势,并利用农业生态区划模型,计算了耕地变化导致其生物生产力的变化。研究表明,1986-2000年耕地面积增加了265万公顷(或增加了2%),耕地的平均生物生产力下降了2.2%;研究还发现,耕地变化对中国粮食安全没有造成显著影响。适度的耕地非农化是不可避免的,人为遏制这一转移趋势会影响经济的健康发展。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刘彦随  王介勇  郭丽英  
【目的】揭示1990-2005年中国粮食生产与耕地变化的时空动态特征,以及粮食生产对于耕地变化的敏感性。【方法】构建重心拟合模型和敏感度分析模型,对比分析耕地面积重心和粮食产量重心动态关系。【结果】中国粮食生产重心和耕地分布重心在空间上均表现为"北进中移"的态势,在移动方位上大致具有同向性。耕地重心沿着"西北—西南—东北"的轨迹共移动了17.3km,粮食产量重心沿着"东北—西南—东北"的轨迹移动了223.3km,两个重心之间的距离和粮食产量大致呈反向变化。当两者距离拉近时,粮食产量减少,当两者距离增大时,粮食产量增长。【结论】区域粮食产量增长受粮食单产、粮食播种面积等非耕地总量因素的影响日益明...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张晋科  张凤荣  张琳  张迪  吴初国  孔祥斌  
【目的】通过耕地粮食生产能力与粮食现实产量的对比,分析耕地的粮食增产潜力及其省际差异。【方法】以105个农业生态小区为研究单元,在确定能够充分发挥当地气候资源潜力的种植制度的基础上,根据粮食作物审定品种的区域试验产量,计算了各区域各个耕地亚类的粮食单产能力;再分别乘以各县2004年相应耕地亚类的面积,得到2004年各县的耕地粮食总生产能力,进而汇总出各省以及全国的耕地粮食总生产能力;结合近3年(2002~2004年)的粮食现实产量,分析耕地的粮食增产潜力、粮食生产能力开发程度及其省际差异。【结果】2004年全国耕地粮食总生产能力为9.20亿t,远高于全国近3年4.52亿t的粮食平均产量,目前粮...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杨建锋  王国强  王玉霞  
河南省的耕地资源在数量上不断下降,经历了一个先减少后稍有增加并趋于平缓的变化态势。研究认为,耕地资源的空间转移并没有引起相一致的粮食生产质心的转移。这说明该省耕地资源虽然最近几年保持了数量上的动态平衡,但是耕地资源的“隐形”减少,即耕地资源质量下降已经成为影响粮食生产的重要因素。最后就保护耕地资源和保障粮食生产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潘佩佩  杨桂山  苏伟忠  张健  姚士谋  
太湖流域经济与城市化过程持续加速而耕地流失及粮食供需形势日趋严峻。基于最小人均耕地面积(Smin)和耕地压力指数(K)模型及其分析与预测,定量研究流域耕地变化和粮食生产特征及趋势。结果表明:1985年以来,流域人口不断增长,耕地面积随人均GDP增长呈显著的对数型减少,粮食总产波动降低;Smin和K值经过1985~1997年的平缓波动后持续上升,2003年之后又有所降低。区域分析结果揭示了整个流域耕地压力凸显的现实;未来10a耕地生产力提高促使Smin逐年减小,但Sa递减速度较快,K值上升明显;两种预测情景表明降低粮食自给率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区域耕地压力,但口粮供给还有缺口,由此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张凤荣  张晋科  张迪  吴初国  徐艳  
研究目的:核算1996-2004年中国耕地资源的粮食总生产能力及其变化,为国家实施耕地保护战略和确保粮食安全提供决策依据。研究方法:以粮食作物审定品种的区域试验产量为基础,在确定充分发挥气候资源潜力的种植制度基础上,计算了各类耕地的粮食单产,乘以全国各县1996年和2004年各类耕地的面积,得到1996年和2004年各县耕地的粮食总生产能力,汇总出各农业生态区以及全国耕地的粮食总生产能力。研究结果:2004年全国耕地的粮食总生产能力为9.20亿t,比1996年的10.81亿t减少1.61亿t。研究结论:虽然与现实产量相比,中国的粮食生产依然有较大的增产潜力,目前粮食安全的耕地资源保障程度较高,...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石淑芹  陈佑启  姚艳敏  李志斌  何英彬  
以东北地区为例,结合监测数据和农业统计数据,利用GIS技术分别开展耕地数量变化对粮播面积的影响分析、高中低产田内部各县粮食单产变化趋势分析、高中低产田内部耕地数量变化对粮食总产的影响以及粮食作物种植结构变化对粮食生产能力的影响评价与分析。结果表明:①东北地区耕地数量增加了188.8×104hm2,总体呈北增南减趋势;②粮播面积增加了162.67×104hm2,高产区的粮食单产多呈上升趋势,中产区的粮食单产稳中有升,低产区各县的粮食单产有增有减,但多数仍呈上升趋势;③高产田的粮食单产和低产田作物种植面积扩大促进了东北地区粮食总产的增加;④东北地区玉米生产进一步向吉林省集中,大豆、水稻、小麦向黑龙...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高婵  张蚌蚌  赵敏娟  杨小柳  
为准确测算现有农业生产科技水平下的中国粮食生产能力,以2012—2016年最新粮食作物审定品种的区域试验产量为基础,构建测度模型,估算中国(不包括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及台湾省)耕地粮食的育种生产能力,测算中国耕地粮食产量差(增产潜力)及生产能力开发程度,并分析省际差异规律。结果表明:1)中国现有耕地粮食生产能力是8.46×10~8 t,实际粮食产量是5.48×10~8 t,差值达2.98×10~8 t,占粮食实际产量的54.38%,耕地生产能力开发率为0.63,说明中国耕地粮食潜力有待进一步挖掘。2)中国耕地粮食总生产能力和潜力较大的省市自治区是:黑龙江省、河南省、山东省、河北省、吉林省、安徽省、内蒙古自治区、江苏省、湖南省、四川省、辽宁省、湖北省、云南省和江西省,应作为未来耕地保护和农田建设的重点对象,可通过土地整治和栽培技术等手段,提高耕地质量。3)同时,开发耕地生产潜力需因地制宜,实现提高粮食产量和保护生态的平衡。在江西省、福建省和浙江省,建议加大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耕地生产能力;在河北省,需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实现节水保粮;在宁夏回族自治区、甘肃省和陕西省,需协调农业-能源-水资源关系,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在广西壮族自治区、贵州省和云南省,可以利用气候优势,在缓坡丘陵区种植茶树、花卉,发展特色农业;在内蒙古自治区、西藏自治区和青海省,不建议过度开发粮食生产潜力。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陈印军  易小燕  方琳娜  李倩倩  
论文对全国耕地面积、耕地复种指数、粮食作物与非粮作物比例关系、粮食作物单产等变化态势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到2020年全国耕地面积有望保住1.2亿hm2红线,但难度很大;粮食作物面积比重过低或过高均不利于粮食安全,全国粮食作物面积比重宜保持在66%~69%,到2020年全国粮食总产量为5.7亿~6.5亿t。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金涛  
基于粮食产量计量模型,运用LMDI方法,分解中国粮食生产时空变化的耕地利用四因素(规模、结构、强度、程度),结果表明:1978—2012年,耕地利用变化对粮食生产的累积效果表现为强度效应最大,结构效应和程度效应其次,规模效应最小。其间,造成粮食增量的强度效应逐步减弱,程度效应由负转正并渐强;造成粮食减量的结构效应逐步加大,规模效应后期显著放大。1996—2008年,粮食生产出现从东南沿海地区向北部和西部内陆地区的空间转移,主要是因为沿海地区城镇密集,耕地利用结构变化与规模变化对粮食的减量效应更为明显,甚至有复种下调出现程度负效应,而耕地利用强度变化对粮食的增量效应相对较小,内陆农区耕地利用效应...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张晋科  张凤荣  张迪  吴初国  安萍莉  
粮食作物审定品种的区域试验产量是当前自然和技术条件下可以实现的产量,用该单产水平计算我国耕地的粮食生产能力更具现实意义。本文以全国105个农业生态小区为研究单元,确定了能够充分发挥其气候生产潜力的种植制度;并以粮食作物审定品种的区域试验产量为基础,计算了各农业生态小区各类耕地的粮食单产;在此基础上,乘以各县各类耕地的面积,得到各县耕地的粮食总生产能力,进而汇总出各农业生态小区乃至全国的耕地粮食总生产能力。研究结果表明:2004年全国耕地的粮食总生产能力为9.20×108t。这一结果与全国同期的粮食产量和粮食消费量相比,表明目前我国的粮食生产依然有较大的增产潜力,粮食安全的耕地资源保障程度较高。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孙若梅  
以界定耕地利用可持续性内涵为起点,采用耕地粮食生产率可比系数和标准化分值方法衡量耕地的生产可持续性,以单位耕地化肥使用过量程度作为生态因子对可比系数和标准化分值进行调整衡量耕地的生态可持续性。利用统计数据、以基期与报告期的时间尺度和分省份的空间尺度实现可持续性的测度。研究发现:(1)以耕地粮食生产率测量的全国耕地生产可持续性呈现出递增趋势,但以化肥使用过量程度作为生态因子调整后的耕地生态可持续性明显低于生产可持续性;(2)耕地生产可持续性与生态可持续性的区域差异明显,粮食主产区耕地资源利用可持续的稳定性和递增性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即意味着差异性的耕地保护政策会更有助于稳定和提升耕地利用的可持续程...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金涛  陆建飞  
从耕地变化的角度,分析江苏省粮食生产地域分化过程:1990~-2009年,在总量相对平衡下,江苏省粮食生产格局从地区平衡自给转向粮食余缺不均高度分化状态。耕地数量减少和耕地用途变更,直接导致苏南地区粮食生产急速衰退;耕地集约化利用度的不断提高,强化苏中和苏北地区的全省粮食生产基地的地位。对于江苏粮食生产区域分化的调控,提出要维持苏南主销区基本粮食生产、强化苏中和苏北部粮食主产区的生产优势,通过虚拟耕地贸易方案协调好产销区粮食经济关系。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李玉平  
运用Excel软件,在分析河南省改革开放以来耕地、人口、粮食动态变化的基础上,分析了最小人均耕地面积和耕地压力指数的变化特点;运用预测理论对未来15年耕地、人口、粮食、最小人均耕地面积和耕地压力指数进行了预测。研究结果显示:1978年以来,虽然河南省人均耕地面积持续减少,但由于耕地生产率不断提高,粮食产量和人均占有量却在持续增加,最小人均耕地面积和耕地压力指数呈现降低的趋势。未来15年最小人均耕地面积和耕地压力指数将进一步降低。可见,依靠增加投入和科技进步从而不断提高耕地生产率,是减轻耕地压力、保证粮食安全生产的根本途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