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849)
2023(8953)
2022(7677)
2021(7363)
2020(6220)
2019(14711)
2018(14283)
2017(27052)
2016(14787)
2015(17077)
2014(17033)
2013(17234)
2012(16455)
2011(15132)
2010(14968)
2009(14082)
2008(14074)
2007(12460)
2006(10672)
2005(9678)
作者
(44688)
(37843)
(37703)
(36187)
(23862)
(18264)
(17211)
(15000)
(14196)
(13159)
(13108)
(12655)
(12067)
(12001)
(11994)
(11950)
(11415)
(11052)
(10868)
(10828)
(9430)
(9335)
(9177)
(8628)
(8577)
(8560)
(8322)
(8073)
(7629)
(7548)
学科
(68908)
经济(68854)
管理(35482)
(34903)
方法(33173)
数学(30213)
数学方法(29997)
(25706)
企业(25706)
中国(19972)
(18317)
(15500)
(15341)
贸易(15336)
(14944)
(14885)
地方(12369)
农业(12008)
业经(11662)
(11503)
环境(10356)
(10043)
银行(10009)
(9911)
金融(9909)
(9813)
(9647)
(8395)
(8315)
(8256)
机构
大学(224893)
学院(220705)
(99778)
经济(97984)
研究(84765)
管理(80705)
理学(69569)
理学院(68605)
管理学(67506)
管理学院(67088)
中国(64689)
科学(52452)
(49313)
(44318)
(42348)
(41858)
研究所(40818)
中心(37562)
业大(34626)
财经(34408)
农业(33399)
经济学(32747)
北京(31662)
(31461)
(31381)
(30435)
经济学院(29759)
(29739)
师范(29482)
科学院(26908)
基金
项目(148968)
科学(117484)
基金(111602)
研究(104287)
(99679)
国家(99001)
科学基金(82862)
社会(67872)
社会科(64453)
社会科学(64434)
基金项目(59274)
自然(54164)
(54071)
自然科(52891)
自然科学(52874)
自然科学基金(51941)
(47969)
教育(46983)
资助(46123)
编号(39879)
(34737)
重点(34588)
(32559)
成果(32115)
中国(30022)
(29841)
国家社会(29579)
教育部(29201)
科研(29168)
创新(28240)
期刊
(104376)
经济(104376)
研究(65766)
中国(41604)
学报(37948)
(36766)
科学(35819)
(31666)
大学(27618)
管理(26392)
学学(26128)
农业(25122)
(18824)
金融(18824)
经济研究(18199)
财经(17381)
教育(17143)
技术(16554)
(15106)
(15072)
问题(14875)
业经(14684)
(14184)
资源(12968)
世界(12556)
国际(12367)
技术经济(11451)
统计(11133)
(10705)
(9535)
共检索到32390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关兴良  方创琳  鲁莎莎  
采用罗伦兹曲线、重心模型等G IS技术,利用1980 s和2000年两期覆盖全国跨度10多年的土地利用数据,构造耕地指数、耕地变化指数对中国耕地空间分布及其空间变化格局进行分析。主要结论:①中国耕地主要分布在黑、川、蒙、豫、鲁等北部和中部省份,其中苏、粤、冀、鲁、浙等19个省份的耕地有所减少,黑、蒙、吉、新等13个省份的耕地有所增加;②胡焕庸线之东南40%的国土面积分布着全国88%的耕地;西北60%的国土面积分布着全国12%的耕地,中国耕地空间分布可划分为高度稀疏区、低度稀疏区、一般过渡区、低度集聚、高度集聚区等5种类型;③中国耕地变化区域类型可适度划分为高度增长区、中度增长区、低度增长区、基...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曹隽隽  周勇  叶青清  于雷  刘强  
采用马尔科夫模型与地类转移矩阵合成地学信息图谱单元的方法对湖北江汉平原1980—2010年耕地资源空间格局演变进行图谱分析,并对研究区范围内县域耕地动态度区域差异进行测度。结果表明:①1980—1990年耕地主要向水域转换,1990—2000年耕地变化主要特征为转入,耕地新增来源主要为水域,2000—2010年耕地与建设用地之间的转换占据主导;②30年间,耕地动态度呈现"东升西降"的态势,江汉平原东部区域耕地动态度不断提高,西部区域耕地动态度不断降低。研究认为,江汉平原仍旧是以耕地—水域为主的生态景观系统,科学地应对它们之间的关系对于整个区域生态保护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高志强  刘纪远  庄大方  
基于中国环境资源数据库及对中国耕地面积10年变化研究的基础,采用重心模型方法,通过计算两个时期的耕地面积重心,得出中国耕地面积重心10年向西北移动了28.3377km,尔后,在耕地生态背景质量模糊评价的基础上,生成耕地生态背景质量指数,利用此指数计算出耕地重心的移动所导致的中国耕地质量下降2.52%的定量化数值。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项铭涛  吴文斌  胡琼  陈迪  陆苗  余强毅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刘明亮  庄大方  胡文岩  
利用我国“八五”资源环境遥感数据库与“九五”县级土地资源遥感调查数据库分析了 90年代初期到中期我国耕地的变化情况 ,结果显示我国耕地变化存在区域差异 ,其中黄淮海平原及山东丘陵区减少最为显著 ,东南丘陵区耕地为显著增加 ;通过分析各土地利用区划一级单元内不同变化度基本研究单元所占总体耕地面积比例情况 ,说明各区域内耕地动态差异也比较大 ;为了定性反映不同区域内由于耕地面积的变化所引起的整体耕地质量的相对变化 ,运用全国 1 :1 0 0× 1 0 4地貌图与基本研究单元图的叠加 ,统计分析了不同地貌类型上的耕地面积变化量。总体上 ,我国平原地区的耕地减少绝对量与相对量均最大 ,而高原地区耕地...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朱晓华,杨秀春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冯惠玲  钱明辉  
以哈佛大学安瑟尼·欧廷格教授为代表的一批学者提出了"资源三角形"模型来描述由物质资源、能量资源和信息资源构成的人类社会基础资源结构。本文以此为基础,构建了描述社会资源结构演变特征的"动态资源三角形"概念模型,进而提出了"动态资源三角形重心曲线"及其函数表达,并解释了该曲线的形态特征及其理论价值。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谢立军  白中科  杨博宇  杜鑫  杨凯  付帅  
为全面认识耕地资源价值结构组成,探索其空间分布规律,完善耕地保护补偿机制,以山西省长治市襄垣县为研究对象,应用收益还原法、成本替代法、生物当量因子法等方法对山西省长治市襄垣县耕地资源价值进行核算,对其空间分布规律进行探究。结果表明:1)襄垣县2017年耕地资源价值为75.57万元/hm~2,其中耕地资源经济价值为26.23万元/hm~2,生态价值为25.4万元/hm~2,社会价值为23.94万元/hm~2;2)高程、坡度这两类地形因子对襄垣县耕地资源价值存在显著负面影响,大面积的矿山开采对襄垣县耕地资源价值有一定的负面效应;3)距河流、国道、高速公路、县道的距离与耕地资源价值不存在显著的相关性,距主要道路与乡道的距离与耕地资源价值呈显著负相关,距省道和铁路的距离与耕地资源价值呈显著正相关。本研究可为核算耕地资源价值,分析其空间分布规律和耕地保护提供参考。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何文斯  吴文斌  余强毅  胡文君  谭杰扬  胡亚楠  
利用1980~2010年中国分县农业统计数据和中国地面气候日值数据,分别估算20世纪80年代、90年代及21世纪初的中国县级实际复种指数(MCI)和潜力复种指数(PMCI),据此分析过去30年中国耕地复种可提升潜力(PIMCI)的空间格局变化,并进而探究复种可提升潜力对全国粮食增产潜力的贡献大小。结果表明:(1)在时间尺度上,中国耕地PIMCI从20世纪80年代的50.2%减少到90年代的48.7%,之后受PIMCI与MCI逆向变化的影响,到21世纪初耕地可提升复种指数扩大到59.6%。(2)从不同地理区域看,中国不同农业种植区耕地PIMCI变化具有明显的地理空间差异。黄淮海区和云贵区的PIM...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徐宪立  蔡玉梅  张科利  郑伟元  
耕地是土地的精华,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速,耕地的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尖锐,为了合理配置耕地资源,协调供需之间的矛盾,分析了1996~2003年我国大陆地区耕地资源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耕地资源由1996年底的13003.85万hm2减少到2003年底的12339.22万hm2,且逐年依次减小;②受自然条件、经济社会发展和政策等因素的影响,耕地资源变化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③7年来生态退耕是耕地减少的主要因素,2003年生态退耕减少耕地面积达到了耕地面积减少的77%;④累计建设占用耕地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相关性强,尤其与人口因素的关系更为密切。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王佑辉  张敬岳  
文章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分析了湖北省1990~2012年耕地面积变化的时空特征及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引起湖北省1990~2012年耕地面积变化的最主要驱动因素为人口变化驱动因素。人口变化驱动因素中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数变化对耕地面积减少的影响较为明显;社会经济发展驱动因素中,反映湖北省经济发展水平和城镇化推进速度的第三产业占GDP比重对耕地面积减少的影响较为显著;而农业技术进步驱动因素中,农民人均纯收入和农业机械总动力指标对耕地面积减少的影响较大。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孙国军  康艳丽  刘焕波  
依据耕地压力指数模型,运用近30年张掖市统计数据,计算其耕地压力指数时空变化特征。1984年至2012年间,张掖市以及各县耕地压力指数均减小,2012年低于警戒值;张掖市各县最小人均耕地面积均减小;张掖市各县耕地面积均增加,人均耕地面积各县情况不同,其中肃南县、山丹县、高台县、临泽县人均耕地面积均增加,甘州区和民乐县人均耕地面积均减少。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许多艺  濮励杰  黄思华  聂名萱  郄璐  朱明  
耕地资源的日益紧缺推动着耕地功能的深刻变化。以江苏省63个县域为研究单元,从生产、生态、景观、社会四个维度构建耕地多功能评价指标体系,利用耕地指数及敏感度分析模型,研究2000~2018年耕地各项功能的时空演变规律及其对耕地数量变化的敏感程度。结果表明:(1)江苏省耕地生产功能上升,空间上北高南低且苏北高值区不断向南扩散。生态功能下降,苏中地区功能高,且苏中、苏北局部地区因农用技术改良,功能由下降逐渐转为上升。景观功能上升,空间上东高西低,东部海岸带功能高,局部地区如苏锡常因耕地非农化现象严重,功能由上升转为下降。社会功能下降,空间上北高南低但苏北高值区不断萎缩。(2)江苏省耕地面积总体下降,自北往南耕地下降程度逐渐加剧。耕地相对稀疏区主要分布在苏南,集聚区主要分布在苏中、苏北,东部沿海地带最为集聚。(3)对比2000~2010年和2010~2018 年两个时期,生产功能敏感性下降,敏感区缩至东部沿海三县;生态功能敏感性下降,敏感区缩至苏南地区,均与农业技术推进及耕地集约利用相关。景观功能敏感性上升,敏感区扩散至苏南及东部沿海地区;社会功能敏感性上升,敏感区逐渐遍布全省,均对耕地数量变化愈加敏感。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陈学渊  唐华俊  吴永常  周清波  崔健  
[目的]耕地是"人类-环境"关系的纽带和桥梁,也是农业土地系统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掌握耕地格局时空动态变化过程和差异,有利于促进耕地合理利用的调整优化,实现耕地资源的可持续性和集约化利用。[方法]基于遥感和地理信息技术,综合采用土地利用动态度模型、土地利用扩展程度综合指数、土地利用转移矩阵等地理计量模型,研究分析1998—2009年浙江安吉耕地格局动态变化的过程与差异。[结果]该区域耕地动态变化过程复杂,水田与旱地是该区域发生转出的主要地类,从转移类型来看,多转移为林地、城镇用地与园地;从转移过程来看,2003—2009年较1998—2003年更加缓和平稳,基本没有发生较为剧烈的变动;2003...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王秀芬  陈百明  毕继业  
保护耕地已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自1996年以来,我国实行了耕地动量动态平衡的土地管理政策,但耕地资源数量减少和质量下降的趋势并未得到有效的控制,耕地总量也未能实现动态平衡。基于上述现状,本文界定了新形势下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内涵,提出了评价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指标———动态平衡指数,运用这一综合指标分省市评价了中国目前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现状,结果表明:从1996年到2002年的7年之间,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省市从13个减少为7个,由此看出中国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严峻形势。在此基础上对中国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时空差异进行了分析。最后针对中国不可改变的耕地持续减少和人口稳步增长的国情,提出新形势下寻求...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