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009)
2023(7609)
2022(6082)
2021(5900)
2020(4785)
2019(11065)
2018(10588)
2017(20097)
2016(10910)
2015(12012)
2014(11738)
2013(11856)
2012(11248)
2011(10382)
2010(9994)
2009(9253)
2008(9149)
2007(7736)
2006(6737)
2005(6208)
作者
(32034)
(27128)
(26893)
(25891)
(17125)
(13211)
(12057)
(10657)
(10239)
(9703)
(9472)
(9110)
(8840)
(8832)
(8789)
(8226)
(7866)
(7853)
(7735)
(7687)
(6784)
(6727)
(6528)
(6086)
(6055)
(6017)
(5942)
(5561)
(5515)
(5503)
学科
(47208)
经济(47161)
(26424)
管理(25146)
方法(22509)
数学(20561)
数学方法(20428)
(18422)
企业(18422)
中国(16792)
(12861)
(11438)
贸易(11432)
(11282)
(10894)
(10333)
农业(9023)
(8848)
业经(7981)
(7924)
银行(7902)
(7678)
(7491)
金融(7490)
环境(6786)
(6354)
关系(6328)
(6219)
土地(6216)
(6139)
机构
大学(160886)
学院(156744)
(73940)
经济(72932)
研究(63176)
管理(55758)
中国(48498)
理学(48369)
理学院(47750)
管理学(46947)
管理学院(46651)
科学(38068)
(34725)
(32647)
(31535)
(31182)
研究所(30245)
中心(26984)
财经(26209)
经济学(25569)
农业(24935)
业大(24875)
(24383)
经济学院(23056)
(22836)
北京(22191)
(20633)
科学院(20166)
财经大学(20009)
(19681)
基金
项目(110168)
科学(87444)
基金(84913)
(77489)
国家(76968)
研究(74959)
科学基金(64160)
社会(51609)
社会科(49160)
社会科学(49151)
基金项目(43944)
自然(41587)
自然科(40696)
自然科学(40685)
自然科学基金(40027)
(37759)
资助(35599)
(34413)
教育(33568)
(26480)
编号(25809)
重点(25374)
国家社会(23955)
中国(23756)
(23307)
教育部(22441)
(22286)
科研(21655)
创新(21199)
成果(21087)
期刊
(74069)
经济(74069)
研究(46864)
中国(33253)
学报(31113)
(28315)
科学(28094)
大学(23031)
(22664)
学学(21955)
管理(20141)
农业(19582)
(14103)
金融(14103)
财经(14099)
经济研究(13835)
(12337)
(11751)
教育(10959)
(10913)
问题(10363)
技术(10218)
国际(10178)
世界(10175)
业经(9211)
资源(8532)
(8051)
统计(7953)
业大(7707)
技术经济(7220)
共检索到23218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唐莹  穆怀中  
本文从完全机械化耕作情形下农业机械与劳动力之间的替代关系入手,结合边际收益理论测算了中国耕地劳动力承载量的上限、下限以及劳动力承载量的保障规模和稳定规模,以此为标准检验了中国耕地劳动力承载量和劳动量承载量的适度性。结果表明,2001~2014年,中国耕地劳动力承载量呈稳定下降趋势;从2006年开始,农业劳动力在农业部门所得收入足以满足其负担人口(含本人)的基本生活需要;但是,在2013年之前,农业劳动力的工作效率未达到最优状态;中国耕地实际承载的劳动量大于耕地可承载的劳动量,过多低产能农业机械的投入是造成耕地实际承载的劳动量过高的主要原因之一。未来一段时间内,农业劳动力将在非农业部门较高工资的...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彭柳林  付江凡  王长松  余艳锋  周海波  
从收入和要素替代视角构建了耕地劳动力承载量适度性模型,基于江西省及其11地级市2016年统计年鉴数据,在测算耕地劳动力承载量的上限和下限的理论阈值的基础上,按照满足家庭基本生活需要的收入、农民工务工收入和城镇职工收入三个标准测算了区域耕地劳动力承载量的保障规模和稳定规模。进而,与农业耕地实际承载劳动力数量进行对比,检验分析农业耕地劳动力承载量适度性与转移潜力。结果表明:当前江西省农业收入水平较低,山区农业机械化水平和机械利用效率不高,农业耕地实际承载的劳动力数量远高于耕地劳动力承载量保障规模和稳定规模,意味着耕地农业劳动力存在大量富余。未来,随着农业机械化、规模化经营水平的提高,以及户籍制度完善和城镇化加速推进,农业耕地劳动力具有较大的转移潜力。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邵晓梅  张洪业  
根据已建立的最小劳均耕地面积、耕地劳动力承载力、耕地规模种植压力指数和耕地劳动力承载力指数的概念及模型[2],对鲁西北地区未来50年不同情景下的耕地劳动力承载力的可能变化进行了多情景模拟分析。结果表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无论何种方案,鲁西北地区最小劳均耕地面积均呈增大趋势,而规模种植压力指数只在理想方案下呈逐渐降低态势,在不理想方案和适中方案下均呈升高趋势,且以不理想方案下提高的幅度较大;由2010年到2050年,耕地劳动力承载能力将逐渐降低,劳动力超载程度逐步加剧,农业劳动力剩余现象将十分严重。因此,要保障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农民收入的增加,必须寻求有效转移剩余劳动力的途径,确保在一定的收入...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陈文宽  李兰图  孙沁谷  刘松  
本文在对成都平原9县26镇53村进行调查的基础上,综合考虑生产条件、劳动力状况、土地利用类型、作物类型等,以从事农业人员的劳动能力的角度出发,提出最大劳均负担农地面积、现状农地资源劳动力承载力、最优农地资源劳动力承载力等概念。通过调查数据测算出成都平原最大劳均负担农地面积的标准,以此作为现状农地资源劳动力承载量的计算标准。并对大邑县永兴村的现状农地资源劳动力承载量进行了测算。为统筹城乡发展、农地资源利用结构调整、农业富余劳动力测算、农业劳动力解放和转移安置等问题提供科学支撑和依据。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郝枫  郭荷  
劳动力迁移有助于提高代际收入流动性,进而促进社会公平。本文借鉴Todaro模型和成本-收益理论构建扩展模型,将劳动力流动和代际传承纳入统一分析框架,据此提出理论假说,并运用中国居民收入调查(CHIP)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同时,改进了代际行业传承指数测算方法,以更有效地测度我国代际传承强度。研究发现:(1)我国代际行业传承现象突出,有力推高了代际收入弹性,是实现代际收入传承的关键链条;(2)代际收入弹性存在明显的城乡差异,农村具有很强的低收入传承,城镇则表现为较强的高收入传承;(3)劳动力跨区流动显著削弱了代际传承强度,特别是对低收入家庭子女而言,外出就业有助于摆脱贫困传递陷阱。为改善代际流动性,应积极引导劳动力合理流动。
[期刊]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王雨濛  杨志海  
目前,中国农业劳动力出现了大量转移,农户资本投入对耕地集约利用产生的影响这一问题尤为重要。通过将农户资本投入效应扩展到政府财政支农效应与农业贷款投入效应,构建面板数据固定效应模型,对目前中国劳动力转移、资本投入与耕地集约利用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劳动力转移对耕地集约利用的负面影响依然存在;地方财政农业支出能有效扭转劳动力转移对耕地集约利用产生的不利影响,但农业贷款消除负效应的作用有限;劳动力转移对耕地集约利用的不利影响,与资本投入对耕地集约利用的积极作用都在增加。因此,应当提高财政支农政策效率、拓宽农户融资渠道、激励农户生产投资,从而达到提高耕地集约利用的根本目的。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王志刚  
运用湖南省实地调查得到的数据资料 ,探讨了耕地、收入和教育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主要结论是 ,没有证实耕地、收入和外出打工行为间的倒“U”关系以及没有证实在耕地和收入居中的家庭里农民更愿意外出打工的假说 ;一定程度上证实了教育对农民外出打工行动具有促进作用 ;年龄和外出打工行动间具有反向关系 ;人口多的家庭中人员外出打工的较多 ;儿童和老人的人数越少、劳动力人数越多家庭的农民越发愿意外出打工。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綦建红  付晶晶  
基于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与海关进口机器人数据等,考察了机器人对低技能劳动力跨市流出的影响机制,并讨论了低技能劳动力的行业和区位流向。结果表明,机器人减少了第二产业就业岗位数,对低技能劳动力产生了替代效应,显著增加了低技能劳动力跨市流出的概率;行业转移层面,机器人增加了45岁及以下低技能劳动力流入服务业和45岁以上低技能劳动力流入农林牧渔业的概率;城市转移层面,机器人增加了低技能劳动力流入本市服务业和跨市流入一线城市服务业的概率;区域转移层面,受教育程度较高的低技能劳动力在东部流动,而受教育程度较低的低技能劳动力出现了流入西部的趋势。这些研究结论对于深入把握机器人对劳动力就业转移的影响、制定合理的机器人产业政策及人口流动政策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期刊] 西部论坛  [作者] 周五七  陶靓  
环境规制影响劳动力就业的路径和作用机制较为复杂,实践结果具有不确定性和区域异质性。基于2003—2017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构建以产业结构为门槛变量的面板门槛模型,分析表明:环境规制对中国劳动力就业存在非线性影响;从整体来看存在双门槛效应,当产业结构水平跨越第二门槛值后,环境规制对劳动力就业的影响由负转正;从区域比较来看,目前大多数沿海省份产业结构水平已经跨越门槛值,增强环境规制对劳动力就业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但大多数内陆省份产业结构水平尚未跨越门槛值,增强环境规制会对当地劳动力就业产生负面影响。因此,需要以发展和前瞻的眼光来看待环境规制,防范和减少环境规制的就业风险;根据不同地区产业结构水平精准施政,合理引导环境规制下的劳动力再配置;积极施政引导劳动力技能提升和劳动力空间流动,实现环境规制在环保和就业方面的"双重红利"。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何帆  任保平  
现有的关于劳动力转移的研究都是在农村剩余劳动力同质性假定前提下做出的。然而,许多经验事实证明农村转移劳动力与滞留劳动力存在着人力资本水平的差异。因此以农村转移劳动力和滞留劳动力异质性假设为前提,本文对农业产出和农业工资的决定机制提出了一种理论假说,并且采用沿海东部地区和内陆西部地区的分省数据进行了计量检验。最后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王锦  郝晋珉  陈爱琪  王楠  
为研究我国耕地承载力状况,有效利用自然资源、促进可持续发展,以耕地供需平衡关系为切入点,以"hm~2"为计量单位,用"中国标准的耕地生态足迹"算法,构建耕地生态承载力供需盈余/赤字系数;以2015年为例,对中国耕地生态承载力供需平衡状况进行系统评价。结果表明:1)中国表现为耕地生态平衡或盈余的约70%的土地面积上仅承载着约30%的人口,而表现为耕地生态赤字的仅约30%的土地面积上却承载着70%的人口,中国耕地生态承载力空间分布已严重失衡。2)中国各省级行政区的耕地生态承载力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总体上由东南向西北逐渐从严重超载状态向富富有余状态过渡,且耕地生态赤字区主要分布在人口密度大、流动人口迁入较为集中的东部沿海城市地区。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谢秋山  赵明  
利用Multinomial Logistic模型,考察了农村家庭劳动力配置、家庭承包土地数量与中国农民土地处置方式之间的关联。研究发现:家庭劳动力配置是影响农户土地处置方式选择的关键性因素,务农劳动力数量越多农户越倾向于自我耕种田地,外出务工劳动力数量越多,农户土地流转和耕地撂荒的倾向就更高。家庭从集体承包土地数量对于农户土地处置方式选择的影响是微弱的或不显著的,就自我耕种与闲置相比,从集体承包土地数量越多,农户越倾向于自我耕种田地,但影响较弱;就自我耕种与转出相比,从集体承包土地数量没有显著性的影响。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郭凤鸣  张世伟  
依据中国城乡移民调查数据,文章应用微观经济计量方法对中国城镇劳动力市场中的年资回报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城镇劳动力累积年资回报随年资不断上升,5年、10年和20年的累积年资回报分别为0.07、0.27和1.05,高于同时期西方发达国家水平;不同职业劳动力的年资回报存在明显差异,随着年资的增长,负责人和办事人员的年资回报一直较高,商业服务人员的年资回报一直较低,而专业技术人员的年资回报则表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黄浩  
伴随资本深化现象的出现,我国制造业部门目前的高资本投入行为已经对劳动力要素产生了挤出效应,即出现学者们所谓的"零就业增长"的结论。这正是源于全要素生产率并未显著提升的背景下,制造业部门资本-劳动比的快速上升,不仅直接产生了资本对劳动的"挤出效应"和"替代效应",还使得制造业部门完全依赖资本驱动的发展模式,而最终将导致资本边际效率和经济增长的双重减缓,这造成了对于劳动的"双重挤压"。文章试图对工业化发展模式、资本深化、劳动力就业和技术进步路径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和把握。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夏海勇  
城市社会经济的最佳发展 ,在客观上存在一个适度、合理的人口承载量。根据南京市现有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未来人口发展态势 ,结合市政府关于南京市近期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及远景目标 ,对南京城市现在与未来的人口合理承载量进行研究与探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