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206)
- 2023(6365)
- 2022(5230)
- 2021(5072)
- 2020(4187)
- 2019(9902)
- 2018(9503)
- 2017(18131)
- 2016(9550)
- 2015(10656)
- 2014(10163)
- 2013(10435)
- 2012(9958)
- 2011(9300)
- 2010(9193)
- 2009(8302)
- 2008(8113)
- 2007(6830)
- 2006(6118)
- 2005(5828)
- 学科
- 济(46072)
- 经济(46039)
- 管理(21073)
- 业(20693)
- 方法(20542)
- 数学(19180)
- 数学方法(19092)
- 中国(15475)
- 贸(15013)
- 贸易(15008)
- 企(14975)
- 企业(14975)
- 易(14816)
- 出(12002)
- 农(11184)
- 财(10990)
- 学(9874)
- 制(8844)
- 口(8701)
- 出口(8700)
- 出口贸易(8700)
- 业经(7351)
- 农业(7080)
- 银(6927)
- 银行(6915)
- 行(6787)
- 融(6709)
- 金融(6709)
- 地方(6649)
- 体(6519)
- 机构
- 大学(142915)
- 学院(138319)
- 济(70185)
- 经济(69251)
- 研究(57948)
- 管理(49317)
- 中国(45905)
- 理学(42463)
- 理学院(41902)
- 管理学(41338)
- 管理学院(41084)
- 科学(33717)
- 京(31795)
- 财(30116)
- 所(29621)
- 研究所(27342)
- 经济学(24716)
- 中心(24649)
- 财经(24512)
- 农(24292)
- 经(22791)
- 经济学院(22429)
- 院(21231)
- 北京(20632)
- 业大(19531)
- 农业(19364)
- 江(18795)
- 科学院(18607)
- 财经大学(18540)
- 范(17905)
- 基金
- 项目(95355)
- 科学(76792)
- 基金(74605)
- 家(67262)
- 国家(66880)
- 研究(66658)
- 科学基金(56087)
- 社会(46221)
- 社会科(44153)
- 社会科学(44144)
- 基金项目(38498)
- 自然(35522)
- 自然科(34734)
- 自然科学(34724)
- 自然科学基金(34157)
- 省(31601)
- 资助(31099)
- 教育(29274)
- 划(29179)
- 部(23665)
- 编号(23432)
- 中国(22828)
- 重点(22571)
- 国家社会(21613)
- 发(21075)
- 教育部(20000)
- 创(19065)
- 成果(18732)
- 科研(18724)
- 创新(18243)
共检索到21119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邹金浪 杨子生 吴群
耕地利用产出结构特征,即不同农作物产值分配格局的详实信息,对国家制定粮食安全和耕地利用专业化及可持续管理的政策非常重要。在将耕地利用中的农作物分为谷物、薯类、豆类、油料、纤维、糖料和蔬菜7种类型的基础上,分析中国耕地利用产出结构的时空变化特征,并构建"产量弹性系数"和"价格弹性系数"来反映农作物产值变化受产量和价格影响的程度。结果表明:1谷物和蔬菜已成为当今中国耕地利用产出的主体,2007年开始蔬菜产值超过谷物,标志着中国耕地利用产出主导格局已从谷物转向蔬菜;2耕地产出为蔬菜主导型的省份分布范围由2004年的东部扩大到了2012年的内陆区域,其中包括了近2/3的粮食主产区;3大多数粮食主产区谷...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原晋涛 陈万旭 曾杰
近40年来中国耕地时空格局经历了深刻重塑。科学揭示中国耕地利用变化时空分异特征并评估其对耕地NPP的影响,对于准确研判中国耕地资源利用形势与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当前鲜见研究关注中国耕地利用变化时空分异特征及对耕地NPP的影响。基于此,本文综合运用重心分析、空间统计分析、数字地形分析等方法定量分析了1980—2020年中国耕地利用变化时空分异特征及对耕地NPP的影响。结果表明:(1)1980—2020年间中国转入耕地数量逐渐超过转出耕地,总体呈南减北增、东减西增的空间分布特征,耕地转入转出重心总体都在向西南方向移动;(2)转入转出耕地都向高海拔高坡度地区推进,转入耕地平均海拔与坡度总体高于转出耕地,存在“占缓补陡”“占低补高”现象;(3)转入转出耕地破碎化程度都不断加剧,且转入耕地破碎化程度更高,存在“占整补零”现象;(4)1980—2000年间耕地与草地、林地转换最频繁,2000—2020年间退耕还林还草和建设用地侵占耕地现象愈发明显;(5)研究期间中国耕地NPP总体呈上升趋势,但在多个城市群及其周边区域有所下降。研究结果为认识中国耕地利用变化过程及其对耕地NPP的影响提供了依据,为精细化耕地保护政策制定以及保障粮食安全提供科学支撑。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刘瑶 张凤荣 谢臻 张天柱
为综合考虑耕地数量及各项因素对粮食生产的影响,基于对数平均迪式分解方法(LMDI)将影响粮食产量的因素分解为耕地面积、复种指数、种植结构和粮食单产四大因素,研究1996—2016年其对全国粮食产量变化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1)我国耕地数量持续减少,空间上呈现南部地区减少、北部地区增加的趋势,导致全国粮食产能重心北移。2)粮食单产、复种指数这些技术因素均是促进因素,其中单产提高对总产量提升贡献最大;期间耕地面积下降与种植结构调整则是粮食产量的抑制因素。研究认为,城市化过程中耕地面积减少不可避免,保证粮食安全不但需要严格保护耕地,而且必须强化"藏粮于技"战略实施,不断提高粮食单产与复种指数,以稳定与优化粮食生产。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陈迪 吴文斌 周清波 胡琼 项铭涛 陆苗 余强毅
【目的】亚洲作为全球人口最多、耕地面积最大、发展中国家众多的大洲,其耕地利用格局变化特征关系到各国乃至全球的粮食产量波动,影响世界粮食安全。本研究旨在通过分析亚洲耕地利用格局变化,加深对亚洲耕地利用现状的认识,科学把握其变化特征及规律,为亚洲的农业土地系统研究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中国最新研制的2000年和2010年两期全球30 m地表覆盖遥感数据产品(GlobeLand30)及FAOSTAT统计数据,建立耕地面积数量和耕地利用格局指标群,选取耕地面积及其变化幅度、复种指数及其变化幅度、耕地破碎度及其变化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谢旻琪 张宇 杨奎 钟太洋
[目的]我国以“大棚化”为代表的耕地利用转型不断深入,意味着传统的露天耕作已逐渐被设施农业取代。少有研究在宏观层面上对耕地“大棚化”的影响因素进行探究,特别是其与新型职业农民转型间的关系。[方法]文章以2006和2016年中国大陆31个省级行政区为对象分析了耕地利用“大棚化”的时空特征,并通过多层线性模型对2016年全国209个地级行政区耕地利用“大棚化”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探究。[结果]①2006—2016年中国大陆耕地利用“大棚化”整体呈上升趋势,在空间上呈现出东高西低的分布态势。②大棚用地面积影响因素中,人口密度、城镇化水平和新型职业农民有显著正向影响,而坡度有显著负向影响。③“大棚化”率的正向影响因素与大棚用地面积的相同,而负向影响因素中新增了降水量、一产比重和人均经营耕地面积。[结论]人口密度是耕地利用“大棚化”转型的重要拉力因素,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可以主动有效推进耕地利用“大棚化”转型。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龙禹桥 吴文斌 胡琼 陈迪 项铭涛 陆苗 余强毅
【目的】耕地时空格局变化特征分析是地表覆盖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美洲作为全球重要的粮食生产区,其耕地数量和分布具有全球性战略地位,科学分析美洲耕地时空格局变化特征、过程和规律为耕地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参考。【方法】基于GlobeLand30数据集,运用数理统计和GIS空间分析等方法,系统分析了2000—2010年美洲耕地面积数量变化、空间分布及类型转化特征,并重点分析了亚马逊地区耕地格局变化状况。【结果】2010年美洲耕地总面积为52 875.05×104 hm2;2000—2010年的10年间,美洲耕地总面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安玉娟 门明新 霍习良 许皞
利用生产成本分析河北省耕地利用集约度的发展变化特征,通过建立近20年河北省耕地利用数据库,确定反映集约度的评价指标,基于生产成本计算耕地利用集约度,并对研究区集约度变化特征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河北省耕地利用集约度经历了"两快两稳"4个发展阶段,区域间的耕地集约度是栾城≈遵化>张北,劳动集约度在耕地利用集约度中的比重是张北>栾城>遵化。研究发现,耕地利用集约度与经济发展水平有明显相关性,且随着经济的发展,资金集约度的比重会逐渐上升,而劳动集约度比重会逐渐下降,体现了资金投入逐步替代劳动投入的趋势;研究区内耕地利用集约度的变化受地块区位和微地形的影响。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聂艳 乌云嘎 于婧 姜艳 周勇
开展耕地利用效益评价,对实现农业生态文明和耕地高效持续利用具有指导意义。结合能值分析、自相关等方法,评价和分析了2002~2011年武穴市耕地利用效益的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近10a来武穴市耕地利用效益的能值投入和产出处于上升趋势,增长速度分别达58.17%和61.29%;能值投入中工业能值所占比重最大,超过总量的70%以上,2011年达到82.17%;耕地集约度增加6.60×1015sej的同时环境压力也在变大,耕地环境负载率由2002年的2.88上升至2011年的4.61;农业生产能力和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空间自相关结果显示武穴市各乡镇单位面积耕地能值投入和产出具有较明显的东高—南低—...
关键词:
利用效益 时空规律 能值分析 耕地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盖兆雪 孙萍 张景奇
基于环境约束条件,采用非期望的超效率SBM模型和Malmquist-Luenberger生产指数,测算1994—2014年中国粮食主产区耕地利用效率,并对其跨期动态变化特征进行刻画,在此基础上利用泰尔指数寻找其区域差异的结构性原因。结果表明:(1)不考虑环境约束的耕地利用效率值高于考虑环境约束的效率值,环境约束对耕地利用效率具有明显影响;(2)1994—2014年间呈波动下降状态,其均值均在1以下,整体效率不高;(3)考虑环境约束的粮食主产区耕地利用效率值空间差异显著,由1994年"南北高、中部低"的特征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文高辉 胡冉再琪 唐璇 唐雅倩 郑佳欣 孟晋华
洞庭湖区是长江经济带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节点,研究洞庭湖区耕地利用碳排放和生态效率时空特征对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完成“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论文将耕地利用碳排放作为非期望产出纳入到耕地利用生态效率评价体系中,运用SBM-Undesirable模型,基于县级尺度,揭示洞庭湖区耕地利用碳排放和耕地利用生态效率的时空规律。结果表明:2007—2017年洞庭湖区耕地利用碳排放量呈现出“先波动上升再下降,最后趋于平稳”的态势,且在县级空间尺度上呈现出由2007年的中北部集聚分布状态演变为2017年的零散分布状态;2007—2017年洞庭湖区耕地利用生态效率总体有所提高,且趋向于空间均衡发展。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文高辉 胡冉再琪 唐璇 唐雅倩 郑佳欣 孟晋华
洞庭湖区是长江经济带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节点,研究洞庭湖区耕地利用碳排放和生态效率时空特征对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完成“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论文将耕地利用碳排放作为非期望产出纳入到耕地利用生态效率评价体系中,运用SBM-Undesirable模型,基于县级尺度,揭示洞庭湖区耕地利用碳排放和耕地利用生态效率的时空规律。结果表明:2007—2017年洞庭湖区耕地利用碳排放量呈现出“先波动上升再下降,最后趋于平稳”的态势,且在县级空间尺度上呈现出由2007年的中北部集聚分布状态演变为2017年的零散分布状态;2007—2017年洞庭湖区耕地利用生态效率总体有所提高,且趋向于空间均衡发展。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庞英 王宝海 刘学忠 马博
90年代末期我国进入了工业化城市化发展大量占用耕地时期。伴随着低效利用和环境污染再加上结构调整的压力,我国耕地面积绝对减少,从而使得我国粮食总产于2003年降至近20年来的最低点。这一变化再次引起国内外对我国粮食安全问题的普遍关注。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就依靠技术进步,实现耕地利用模式的转变———集约利用。本文在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指导下,用因子分析法,尝试性地提出了耕地利用综合效益测度的指标体系并应用于我国沿海地区山东省的案例研究,对不同区域耕地利用综合效益时空差异状况进行了数量分析。分析结果表明:近十年来耕地利用综合效益运行的平稳性较差:一些地区在波动中实现了耕地利用模式的升级,而另外一些地区则逆...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吴郁玲 张佩 李佳
长江经济带是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地区,也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产区,分析其耕地利用效率状况对于兼顾经济发展、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借助超效率SBM模型对2008—2017年长江经济带126个地级市的耕地利用效率进行测度,揭示其时空演变特征,从要素投入视角提出了未来耕地利用效率的改善方向。研究表明:1)研究期长江经济带耕地利用效率呈波动下降态势,整体效率不高,区域差异明显。空间分布上呈显著集聚特征,其中高效率区主要集中在江苏东部沿海地区,低效率区主要集中在贵州大部和湖南西部等区域。2)研究区耕地利用效率与冗余率呈显著负相关,耕地生产投入要素均存在冗余情况,尤其是农业从业人员与化肥施用量的冗余情况较为严重。黔南、滇南地区在耕地面积及农业从业人员方面冗余情况均较为严重,安徽及江西北部在农业机械总动力要素投入方面冗余率上升较快,各省份在化肥施用量冗余率方面均处于高水平。研究认为,长江经济带不同地区要根据区域内耕地投入冗余情况,因地制宜实施差别化耕地利用政策,提升耕地利用效率,保障我国粮食安全。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盖兆雪 徐颖 杜国明
【目的】研究耕地利用转型的碳储量时空异质性及与粮食生产之间的脱钩关系,为实现低碳农业和保障粮食安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松花江流域哈尔滨段为研究区,基于碳储量测算方法和核密度分析模型,揭示1990—2020年研究区耕地利用转型的碳储量时空分异特征,并借助Tapio脱钩模型,探究耕地利用转型碳储量损失与粮食生产之间的脱钩效应。【结果】①1990—2020年研究区耕地面积逐渐减少,耕地与建设用地之间的转型最为剧烈。耕地利用转型碳储量呈大幅度下降趋势,1990—2000年碳储量增加38.863×10~(4) t,而2010—2020年碳储量损失6012.175×10~(4) t,损失近155.701倍。②1990—2020年耕地利用转型碳储量重心基本保持稳定,向东北方移动了13.396 km,空间上呈现“边密中疏”的分布格局,且集聚性逐渐增强,由单核分布向多核分布转变,破碎化程度加剧。③1990—2020年研究区耕地利用转型碳储量损失与粮食生产脱钩经历了强脱钩—弱脱钩—扩张连接的过程,脱钩关系向非良性趋势发展。④1990—2020年研究区脱钩空间分异特征显著,内部空间差异较大,呈现不均等性,由两级分化向三级分化转变。【结论】1990—2020年松花江流域哈尔滨段耕地利用转型过程中导致碳储量不断下降,且空间破碎化程度显著,碳储量损失严重影响粮食安全,研究区应重视粮食碳储量损失对粮食安全的威胁。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宋戈 林佳 孙丽娜
耕地利用效益是衡量耕地生产能力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它具有一定地域的时空分布特征。以黑龙江省东部垦区的宝泉岭、红兴隆、建三江、牡丹江4个农场群为研究区,选取18个具有代表性的指标,构建研究区的耕地利用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利用改进的功效系数法和协调度模型,定量计算研究区1999—2008年10年耕地利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及其三者的协调度和耕地利用综合效益值,同时运用ArcGIS手段,对1999—2008年研究区耕地利用综合效益特征进行空间分析。结果表明:1999—2008年,研究区耕地利用效益呈现出不稳定的波动状态,且耕地利用综合效益始终受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及生态效益三者之间协调度的影响。研究区的耕地利用效益呈现出东北部和中部高、西北部和南部低的明显区域差异性特征。
关键词:
耕地利用效益 时空分异 黑龙江省东部垦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