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62)
- 2023(1008)
- 2022(729)
- 2021(673)
- 2020(355)
- 2019(860)
- 2018(815)
- 2017(1370)
- 2016(715)
- 2015(756)
- 2014(702)
- 2013(643)
- 2012(500)
- 2011(496)
- 2010(473)
- 2009(403)
- 2008(307)
- 2007(310)
- 2006(228)
- 2005(201)
- 学科
- 济(2372)
- 经济(2371)
- 管理(1899)
- 业(1405)
- 农(1171)
- 企(1032)
- 企业(1032)
- 业经(1018)
- 中国(973)
- 农业(820)
- 制(705)
- 发(637)
- 环境(593)
- 地方(567)
- 发展(542)
- 展(540)
- 财(538)
- 教育(527)
- 产业(526)
- 体(509)
- 贸(509)
- 贸易(509)
- 易(504)
- 农业经济(451)
- 划(441)
- 税(429)
- 银(420)
- 银行(420)
- 建设(415)
- 税收(413)
- 机构
- 学院(9615)
- 大学(8722)
- 济(3487)
- 经济(3401)
- 研究(3043)
- 管理(3030)
- 理学(2608)
- 理学院(2582)
- 管理学(2538)
- 管理学院(2520)
- 中国(2229)
- 财(1815)
- 科学(1807)
- 京(1599)
- 财经(1432)
- 江(1429)
- 中心(1388)
- 所(1333)
- 范(1329)
- 师范(1323)
- 职业(1310)
- 经(1306)
- 技术(1299)
- 院(1241)
- 农(1216)
- 业大(1215)
- 研究所(1196)
- 州(1193)
- 经济学(1104)
- 财经大学(1051)
共检索到1365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牛善栋 方斌
研究目的:解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耕地保护制度的嬗变过程,凝练政策演化的综合归因和隐性规律,廓清新时代耕地保护方向。研究方法:归纳演绎法和理论分析法。研究结果:(1)中国耕地保护制度经历了"意识觉醒—概念深化—制度发展—转型完善"的过程;(2)耕地保护制度的内涵变革呈现出从"数量"转变为"数量+质量",再跃迁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的均衡管理,完成了由"国策—基本国策—生命线—红线"的地位进阶;(3)耕地保护的现实障碍主要源于行政体制、资源本底、质量风险和生态健康4大逻辑本体。研究结论:耕地保护面临体制效能发挥不充分和区域空间不均衡的新矛盾,应加快形成"多元共同体+制度平台+科学测算+监管体系+学理认知"的耕地结构域保护多维交互优化路径,支撑新时代耕地保护政策体系的发育成长。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刘丹 巩前文 杨文杰
耕地保护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头等大事,耕地保护政策在耕地保护中发挥着重要的保障作用。本文综合运用统计分析法和比较分析法对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耕地资源变化情况和耕地保护政策演变历程展开分析,探索耕地保护政策优化方向和路径。研究发现: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耕地数量阶段性增减交替,耕地质量下降明显;中国耕地保护政策演变过程可以以《土地管理法》的颁布、历次修订和《关于提升耕地保护水平全面加强耕地质量建设与管理的通知》的制定为关键节点,划分为概念性政策提出阶段、体系化政策探索阶段、体系化政策初建阶段、体系化政策完善阶段和"三位一体"政策强化阶段等5个阶段;在耕地保护政策演变过程中,耕地保护逐步实现了从政府意识到国家意志转变,从单一治标向体系治本转变,从政府主体向多元共治转变;耕地保护政策在体系完善、政策创新和执行到位等方面仍有改进的空间。对此,本文提出:耕地保护主体应从政府向农民转变,形成政府引导、农民主体和企业参与的耕地保护模式;推进耕地保护政策与利用政策有机统一;建立监测指标口径一致的耕地资源大数据管理平台;设立耕地保护专项基金。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乔金杰 王维 王鸿
耕地保护补贴政策是为促进乡村振兴战略而实施的一项制度创新。通过政策文本分析法对1949-2019年中国耕地保护补贴政策全时段数据进行量化分析,发现补贴政策在理念萌芽期、行动探索期、体系初建期和补贴调整期变化明显,逐渐从增量改革进入存量优化阶段。并从社会政策视角分析耕地保护补贴政策托底机制和实现路径。研究表明:耕地保护补贴政策耦合了当前我国农业补贴改革方向,兼具经济和社会政策属性;在地方政府"垄断"补贴政策下,补贴以及相应社会网络和组织机构能够为转变生产方式托底,技术和收入以及市场能够对农户进行托底,说明它具有一定的托底功能。因此,要实现补贴托底机制,应确定政策目标优先序和细分政策工具;推进政策的机制创新,确定补贴政策体系中托底机制的顺序;在中央政府政策框架内实施纵向一体化补贴路径,地方政府限定政策边界;建立补贴标准动态调整机制,融合财政与金融资金;动态调整补贴依据和动态管理补贴对象。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张金懿 郝晋珉 帕茹克·吾斯曼江 陈文广
俄乌冲突、新冠肺炎疫情加大了全球粮食供给的不确定性,粮食安全问题凸显。本文系统梳理了安全视角下当前中国耕地保护面临的困境,探究了耕地宏观及微观布局困境、粮食与食物安全困境、多功能认知困境的症结所在并提出保护路径,对耕地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耕地保护 耕地布局 食物安全 耕地多功能
[期刊] 改革
[作者]
韩娟 吕萍
以土地集约高效利用为内容核心和主体的土地利用管理方式是耕地保护工作继续进行的主要途径。根据经济发展转型阶段的特点和用地需求,从农村和城市用地现状出发,提出在强调耕地保护的同时,应加强土地集约高效利用管理机制的构建,调整耕地后备资源开发目标和时序,引导新的用地需求转向新开发的后备资源,减少对优质耕地的使用。
关键词:
转型期 耕地保护 后备资源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刘志超 皮茂强 彭文君 陈时彬
本文梳理了贵州省遵义市耕地保护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立规模化发展、产业化利用、组织化实施、责任化落实、多样化保障的耕地保护新思路。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刘蒙罢 张安录
研究目的:梳理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来中国耕地利用政策的演变过程,探析其演变特征,提出新时代下优化耕地保护利用政策的路径。研究方法:文献分析法、历史分析法和归纳演绎法。研究结果:中国耕地利用政策经历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统一革命战线"的耕地利用政策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粮食为纲"的耕地利用政策,再到改革开放前期"耕地数量保护为主"的耕地利用政策及改革开放深化期"耕地数量+质量"双重保护演变过程,最后在新时代演变成以"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的耕地利用政策体系。整个政策演变过程具有显著的路径依赖、强制型变迁特征,是多重利益主体博弈的结果。研究结论:新时代下中国耕地利用承担着新的历史使命,面临着新的挑战,应加快形成"系统法律保障+保护补偿新机制+数字化信息化监管+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耕地保护发展路径,以完善耕地保护制度体系。
关键词:
耕地利用 政策变迁 演变特征 优化路径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费拥军
优化高校实践育人路径是优化实践育人机制的重要前提。实践育人路径的优化要遵循优质高效、整合融通、介入实践和灵活开放等原则,在制定标准、拓宽路径、丰富内容、突出主体作用、优化评价机制等方面采取优化措施。
关键词:
实践育人 路径优化 思想政治教育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赓
气候变化威胁人类的发展和延续,气候治理已成为全球性议题。中国一直坚持参与全球气候治理,积极履行自己的责任和义务,为全人类的共同命运贡献自己的力量。全球气候治理经历了五个发展阶段,全球气候治理起始阶段(1972—1992年)、全球气候治理发展阶段(1992—1997年)、全球气候治理“自上而下”进展阶段(1997—2001)、后京都时代全球气候治理停滞阶段(2001—2015年)和《巴黎协定》下全球气候治理“自下而上”推进阶段(2015年至今)。中国跟随全球气候治理进程经历了谨慎参与、战略防御、发展协同和主动引领四个时期,完成了消极观望、被动接受、主动参与和积极引领四种角色的转换。角色定位决定了我国参与全球气候治理的路径选择:一是提高中国参与全球治理能力;二是增强与其他气候治理主体的合作与协调;三是推动完善全球气候治理机制;四是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引领全球气候治理。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杜云晗 魏来 何文军
中高端消费体现的是消费的深度,是中高层次的消费。为加快恢复经济增长,需要进一步挖掘消费潜力、增强消费对经济的基础性作用,推动中高端消费稳定增长。我国中高端消费呈现出消费主体年轻化、消费结构全面化和消费意愿显著增强等特点,同时面临消费主力与收入层级的脱节、中高端消费产品供给不足、中高端消费环境亟待改善等问题,需从增强物质保障、改善外部环境和健全内生动力等途径,进一步挖掘消费潜力,推动中高端消费稳定增长,增强消费对经济的基础性作用,破解现实消费问题和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
中高端消费 消费环境 经济高质量发展
[期刊] 国际经济合作
[作者]
王海英
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2008年全球性金融危机,以及2009年作为美国次贷危机的延续和深化的欧债危机相继爆发,打破了原有的国际经济金融秩序,增长乏力的经济、居高不下的失业率、面临挑战的公共财政,以及资本外流等问题使发达国家经济体陷入困境。后危机时代的金融体系不可能简单地回归到金融危机之前的那种稳定状态,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经济金融形势下,调整和优化金融结构,更好地实现金融结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赓
气候变化威胁人类的发展和延续,气候治理已成为全球性议题。中国一直坚持参与全球气候治理,积极履行自己的责任和义务,为全人类的共同命运贡献自己的力量。全球气候治理经历了五个发展阶段,全球气候治理起始阶段(1972—1992年)、全球气候治理发展阶段(1992—1997年)、全球气候治理“自上而下”进展阶段(1997—2001)、后京都时代全球气候治理停滞阶段(2001—2015年)和《巴黎协定》下全球气候治理“自下而上”推进阶段(2015年至今)。中国跟随全球气候治理进程经历了谨慎参与、战略防御、发展协同和主动引领四个时期,完成了消极观望、被动接受、主动参与和积极引领四种角色的转换。角色定位决定了我国参与全球气候治理的路径选择:一是提高中国参与全球治理能力;二是增强与其他气候治理主体的合作与协调;三是推动完善全球气候治理机制;四是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引领全球气候治理。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胡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造业持续快速发展,建成了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产业体系。我国已经从一个制造业非常薄弱的国家发展为世界第一大制造业国家,制造业有力推动了我国的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显著增强了我国的综合国力。但横向比较,我国制造业仍明显落后于国际先进水平,整体上仍处于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的中低端。我国制造业在转型升级过程中同时承受了发达国家"再工业化"和新兴市场国家"加速追赶"的双重力量挤压。面对内外部的挑战,为了早日实现我国制造业成长中低端陷阱的突破,加快实现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蜕变过程,我国需要选择制造强国建设的科学可行路径:一是坚持国际分工原则升级产业链;二是构建有利于转型升级的体制机制;三是以企业为主体积极有效开展创新;四是把智能制造作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主攻方向;五是以服务型制造促进制造业的升级发展。
[期刊] 地方财政研究
[作者]
靳利飞 刘天科 南锡康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入推进,主体功能区规划融合成为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主体功能区战略与制度如何在国土空间规划中得以落实成为全新命题。总体来看,主体功能区生态补偿内涵不断深化与扩展、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总体目标较为清晰、覆盖范围逐年扩大以及补偿标准日渐完善,但还面临主体功能区生态补偿缺乏与生态产品价值机制的深度融合、尚未明确规定补偿目标的具体程度、未实现重点生态功能区全覆盖、测算方法对生态系统差异性考量不足等困境。在此基础上,本文按照以驱动区域利益协调为主线,以生态环境保护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双重目标为出发点的基本思路,并从推动补偿政策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深度融合,强化环境保护目标,拓展覆盖范围,优化补偿标准测算方法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政策建议。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赵培栋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是中国社会一步步发展进步的结果,是历史的必然选择和现实的必然需要。在社会不断发展的今天,中国政党制度的结构和功能应该如何顺应潮流进行对应的调整与改变,应当如何发挥其特有的功能,文章由此展开探讨。
关键词:
政党制度 中国 完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