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890)
- 2023(5814)
- 2022(4764)
- 2021(4387)
- 2020(3460)
- 2019(8204)
- 2018(7800)
- 2017(14715)
- 2016(7699)
- 2015(8903)
- 2014(8529)
- 2013(8879)
- 2012(8307)
- 2011(7830)
- 2010(7480)
- 2009(6544)
- 2008(6317)
- 2007(5189)
- 2006(4608)
- 2005(4220)
- 学科
- 济(39452)
- 经济(39424)
- 管理(24125)
- 业(19293)
- 方法(17623)
- 数学(16435)
- 数学方法(16384)
- 企(15035)
- 企业(15035)
- 中国(12540)
- 环境(11640)
- 贸(9289)
- 贸易(9284)
- 易(9184)
- 农(8646)
- 学(8190)
- 财(7727)
- 划(7552)
- 资源(7006)
- 制(6685)
- 业经(6346)
- 发(6155)
- 和(6108)
- 出(5858)
- 关系(5730)
- 农业(5644)
- 银(5431)
- 银行(5424)
- 行(5242)
- 策(5173)
- 机构
- 大学(117817)
- 学院(114107)
- 济(59026)
- 经济(58323)
- 研究(46356)
- 管理(44356)
- 理学(38740)
- 理学院(38261)
- 管理学(37865)
- 管理学院(37658)
- 中国(36878)
- 科学(26647)
- 京(26096)
- 财(23688)
- 所(23149)
- 研究所(21486)
- 中心(19831)
- 经济学(19742)
- 财经(19467)
- 农(18995)
- 经(18124)
- 经济学院(17811)
- 北京(16902)
- 院(16750)
- 业大(16304)
- 科学院(15417)
- 农业(15170)
- 财经大学(14735)
- 江(14054)
- 范(14053)
- 基金
- 项目(80794)
- 科学(65999)
- 基金(64281)
- 家(57628)
- 国家(57326)
- 研究(56663)
- 科学基金(49003)
- 社会(40279)
- 社会科(38537)
- 社会科学(38531)
- 基金项目(33645)
- 自然(31342)
- 自然科(30657)
- 自然科学(30651)
- 自然科学基金(30159)
- 省(26888)
- 资助(26040)
- 划(24661)
- 教育(24556)
- 部(20123)
- 中国(19586)
- 编号(19060)
- 重点(18743)
- 国家社会(18729)
- 发(17749)
- 教育部(17165)
- 创(16809)
- 创新(16042)
- 人文(15884)
- 科研(15857)
共检索到16780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吴昊玥 孟越 黄瀚蛟 陈文宽
推进耕地利用低碳转型是应对气候暖化威胁的有效途径。在核算耕地利用碳排放、碳吸收基础上,应用GB-US-S-SBM模型测算2000—2019年中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耕地低碳利用绩效,进而分析绩效时空特征及收敛性。研究发现:(1)中国耕地利用碳排放、碳吸收、净碳汇强度依次为1.980 t·hm~(-2)、5.624 t·hm~(-2)、3.644 t·hm~(-2),各省份耕地利用系统均呈碳盈余状态。(2)全国耕地低碳利用绩效历经剧烈起伏、缓慢上升、波动不定、高速增长四个阶段。根据初始绩效和变化率,可将省域划分为低效高潜型(北京等15地)、低效平稳型(江苏等4地)、高效平稳型(重庆等3地)、高效低潜型(湖北等3地)、高效高潜型(吉林等5地)。期初,高、低效省份分别聚集于西南、西北;期末,高效省份主要位于西北、东北,低效省份集中分布于长江中游地区。(3)全国、中部、东部的绩效不存在σ收敛,东北和西部的绩效遵循σ收敛。全国及四大区域绩效均呈β收敛,省份间存在追赶趋势。本文可为制定区域差异化耕地利用低碳转型策略提供依据。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原晋涛 陈万旭 曾杰
近40年来中国耕地时空格局经历了深刻重塑。科学揭示中国耕地利用变化时空分异特征并评估其对耕地NPP的影响,对于准确研判中国耕地资源利用形势与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当前鲜见研究关注中国耕地利用变化时空分异特征及对耕地NPP的影响。基于此,本文综合运用重心分析、空间统计分析、数字地形分析等方法定量分析了1980—2020年中国耕地利用变化时空分异特征及对耕地NPP的影响。结果表明:(1)1980—2020年间中国转入耕地数量逐渐超过转出耕地,总体呈南减北增、东减西增的空间分布特征,耕地转入转出重心总体都在向西南方向移动;(2)转入转出耕地都向高海拔高坡度地区推进,转入耕地平均海拔与坡度总体高于转出耕地,存在“占缓补陡”“占低补高”现象;(3)转入转出耕地破碎化程度都不断加剧,且转入耕地破碎化程度更高,存在“占整补零”现象;(4)1980—2000年间耕地与草地、林地转换最频繁,2000—2020年间退耕还林还草和建设用地侵占耕地现象愈发明显;(5)研究期间中国耕地NPP总体呈上升趋势,但在多个城市群及其周边区域有所下降。研究结果为认识中国耕地利用变化过程及其对耕地NPP的影响提供了依据,为精细化耕地保护政策制定以及保障粮食安全提供科学支撑。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盖兆雪 徐颖 杜国明
【目的】研究耕地利用转型的碳储量时空异质性及与粮食生产之间的脱钩关系,为实现低碳农业和保障粮食安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松花江流域哈尔滨段为研究区,基于碳储量测算方法和核密度分析模型,揭示1990—2020年研究区耕地利用转型的碳储量时空分异特征,并借助Tapio脱钩模型,探究耕地利用转型碳储量损失与粮食生产之间的脱钩效应。【结果】①1990—2020年研究区耕地面积逐渐减少,耕地与建设用地之间的转型最为剧烈。耕地利用转型碳储量呈大幅度下降趋势,1990—2000年碳储量增加38.863×10~(4) t,而2010—2020年碳储量损失6012.175×10~(4) t,损失近155.701倍。②1990—2020年耕地利用转型碳储量重心基本保持稳定,向东北方移动了13.396 km,空间上呈现“边密中疏”的分布格局,且集聚性逐渐增强,由单核分布向多核分布转变,破碎化程度加剧。③1990—2020年研究区耕地利用转型碳储量损失与粮食生产脱钩经历了强脱钩—弱脱钩—扩张连接的过程,脱钩关系向非良性趋势发展。④1990—2020年研究区脱钩空间分异特征显著,内部空间差异较大,呈现不均等性,由两级分化向三级分化转变。【结论】1990—2020年松花江流域哈尔滨段耕地利用转型过程中导致碳储量不断下降,且空间破碎化程度显著,碳储量损失严重影响粮食安全,研究区应重视粮食碳储量损失对粮食安全的威胁。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向云波 谢炳庚 郭湘
从投入强度、利用程度、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5个方面,选取18个单项指标,构建耕地利用绩效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结合GIS和空间自相关技术,分析近50年湖南省耕地利用绩效时空分异特征。结果表明:11963—2009年湖南省耕地利用绩效呈现"缓慢下降—波动缓增—加速增长"的阶段性发展趋势,即1963—1977年处于缓慢下降阶段;1978—1999年表现为波动增长阶段;2000—2009年处于加速增长阶段。湖南省耕地利用绩效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快速增长为主要特征,各子系统呈现不同的演变特征。2从空间分异规律看,2009年湖南省各县耕地利用绩效具有显著的区域差异性,呈现集簇分布的空间特征。耕地利用绩效较高水平县域多集中分布在长株潭和洞庭湖地区;大湘西地区多数县域耕地利用绩效处于低水平状态。3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农业基础条件和区位条件是湖南省耕地利用绩效空间分异的主要影响因素。
关键词:
耕地 耕地利用 绩效 湖南省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金涛 陶凯俐 钱思航 朱志伟
以县级行政区为基本空间单元,运用因子分析法,对江苏省1999年和2009年反映耕地集约利用状况指标进行定量综合评估。结果表明:环太湖和近海的沿江地区耕地利用集约度相对有所减弱;集约化特征南北分化明显,以太湖农区为代表的苏南地区,复种指数低、农用化学品投入少而经济产出率高,而淮北农区则复种指数高、农业化学化程度高、劳动密集。洪泽湖以东淮河流域的农田水利化建设以及淮北地区较高的农用化学品投入强度等问题值得重视。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刘玉 薛剑 潘瑜春
深入开展区域耕地集约度的评价分级及动态变化研究有助于强化县域耕地集约利用、保障粮食安全和提高农民收入。该文以环渤海地区327个县域为研究单元,通过构建耕地利用集约度指数及考核模型,计算了1996、2000、2004和2008年的耕地利用集约度并分析其变动规律。研究认为,1996年以来,环渤海地区县域耕地利用集约度整体呈现上升趋势;耕地利用集约度空间差异显著,高度集约区集中分布在太行山山前平原区、鲁北平原区和鲁西南平原区;基本集约区和不集约区在山地丘陵区和坝上高原区集聚;平原区县域耕地利用集约度显著提高,山地丘陵区和坝上高原区的耕地利用集约度不同程度地下降。此项研究揭示了环渤海地区耕地利用集约度...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赵映慧 王子彤 詹汶羲 盖兆雪
【目的】研究黑龙江省耕地利用转型碳排放的时空分异特征与影响因素,以期为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提供参考。【方法】基于碳排放系数和空间自相关分析,揭示1990—2020年黑龙江省耕地利用转型碳排放的时空分异特征,并借助地理探测器模型探测黑龙江省耕地利用转型碳排放的影响因素。【结果】①1990—2020年黑龙江省耕地面积不断增加,耕地与林地、草地之间的转换最为显著。耕地利用转型碳排放量由1990—2000年的1 126 531 t减少到2000—2010年的125 292.3 t,再增加至2010—2020年的1 793 129.5 t,耕地利用转型产生的碳排放量表现出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但最终为碳源区;②1990—2020年耕地利用转型碳排放存在空间集聚效应,热点区由西南向东再向西北移动,从平原地带向丘陵地带转移;冷点区则呈现西北向东南方向扩展的态势;③1990—2020年耕地利用转型碳排放主要受自然环境因素主导,其中高程因子的解释力最强。耕地利用转型碳排放是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及政策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自然环境与社会经济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最强,且以非线性增强为主,其中坡度和土地利用程度的交互作用解释力最强。【结论】对黑龙江省耕地利用转型碳排放的时空分异特征与影响因素分析,为区域耕地低碳可持续利用提供了一定理论支持。耕地利用隐性形态下土地产权、经营方式、投入产出等转型产生的碳排放研究应是下一步研究的重点。
关键词:
耕地利用转型 碳排放 时空分异 影响因素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陈龙高 王欣瑶 杨小艳 吴海倩 林莹 陈龙乾
耕地利用兼具碳源与碳汇双重效应,在碳达峰、碳中和(“双碳”)目标实现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综合运用排放系数法、重心转移与地理加权回归(GWR)分析法,研究了近30年江苏耕地变化碳效应及其驱动力影响的时空分异。结果表明:(1)30年间绝大多数区域耕地地均净碳排放呈吸收效应,苏中、苏北耕地利用碳吸收总量效应相对苏南更大;各县区耕地流入净碳排放呈减少趋势,且苏北耕地流入净碳排放减少幅度明显快于苏南;耕地流出净碳排放增量则均为正值,苏中、苏北增量增加幅度快于苏南县区;耕地流入碳积蓄整体呈沿海地区和南部县区高、其他县区低的特点。(2)驱动力分析结果发现:经济总量增加会导致耕地变化碳排放强度增加,但二三产业产值与人口数量因素在多数区域对耕地变化碳排放强度呈负向贡献;城镇工矿用地增加对耕地变化碳排放强度的正向贡献最大,村庄用地增加亦呈正向贡献;交通区位因素在不同区域贡献方向不同;高程、植被与水体因素对耕地变化碳排放呈正向贡献,坡度则呈负向贡献,地质灾害距离在大部分区域亦呈负向贡献。研究揭示了耕地变化的碳排放贡献与驱动力影响的时空分异,进而从耕地资源管理利用角度提出促进江苏省实现“双碳”目标的相关政策建议,成果可为制定相应的减碳增汇对策提供科学的决策支持,也可为其他地方开展此类工作提供方法参考。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李瑞华 李明秋
耕地利用效益变化与驱动因素分析对于合理利用耕地、实现耕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及利用效益的最大化都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建立测度耕地利用效益的指标体系和模型,分析了河南省耕地利用效益的时空变化及驱动因素。结果表明,河南省耕地利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增长较快,生态环境效益保持稳定。耕地利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提高主要因为农业生产投入,生态环境效益的改善源于农村教育、卫生和社会保障投资。当前耕地利用主要是追求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农业生态环境效益没有得到明显改善。
关键词:
耕地 利用效益 驱动因素 河南省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庞英 王宝海 刘学忠 马博
90年代末期我国进入了工业化城市化发展大量占用耕地时期。伴随着低效利用和环境污染再加上结构调整的压力,我国耕地面积绝对减少,从而使得我国粮食总产于2003年降至近20年来的最低点。这一变化再次引起国内外对我国粮食安全问题的普遍关注。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就依靠技术进步,实现耕地利用模式的转变———集约利用。本文在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指导下,用因子分析法,尝试性地提出了耕地利用综合效益测度的指标体系并应用于我国沿海地区山东省的案例研究,对不同区域耕地利用综合效益时空差异状况进行了数量分析。分析结果表明:近十年来耕地利用综合效益运行的平稳性较差:一些地区在波动中实现了耕地利用模式的升级,而另外一些地区则逆...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宋戈 林佳 孙丽娜
耕地利用效益是衡量耕地生产能力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它具有一定地域的时空分布特征。以黑龙江省东部垦区的宝泉岭、红兴隆、建三江、牡丹江4个农场群为研究区,选取18个具有代表性的指标,构建研究区的耕地利用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利用改进的功效系数法和协调度模型,定量计算研究区1999—2008年10年耕地利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及其三者的协调度和耕地利用综合效益值,同时运用ArcGIS手段,对1999—2008年研究区耕地利用综合效益特征进行空间分析。结果表明:1999—2008年,研究区耕地利用效益呈现出不稳定的波动状态,且耕地利用综合效益始终受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及生态效益三者之间协调度的影响。研究区的耕地利用效益呈现出东北部和中部高、西北部和南部低的明显区域差异性特征。
关键词:
耕地利用效益 时空分异 黑龙江省东部垦区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李红波 杨和平 王韬 齐梦娜
研究目的:揭示21世纪以来长江经济带耕地利用生态效率的时空分异规律,深入辨析其效率提升的复杂组态路径及演变。研究方法:Super-SBM模型、基于fsQCA的组态分析。研究结果:(1)2000—2021年长江经济带耕地利用生态效率总体上处于中等偏下效率水平,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U”形趋势,区域内演变趋势存在明显差异。(2)长江经济带耕地利用生态效率提升路径可归纳提炼为技术主导下资源—经济驱动、政策助力下资源—技术驱动、资源与经济双元逻辑下技术—政策驱动3条组态路径。(3)研究期内高水平耕地利用生态效率的组态路径呈现明显的时空演变,且核心条件间存在替代效应。研究结论:耕地利用生态效率是一个受“资源—经济—技术—政策”复杂系统因素交互影响的组态问题,针对长江经济带异质性区域的效率提升应注重路径措施“整体谋划”和“因地施策”,并从生态补偿、技术扩散、环境规制等方面强化流域间耕地保护利用政策的联动协同。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丁宝根 杨树旺 赵玉 易松
研究目的:揭示中国耕地资源利用的碳排放时空分异规律及其与农业经济增长之间的脱钩关系,以期为中国耕地资源低碳化利用政策的制定和推行提供参考。研究方法:IPCC碳排系数法,TAPIO脱钩分析法。研究结果:(1)中国耕地资源利用的碳排放整体上呈现增长趋势,但2010年后增速趋于下降并于2016年开始转入负增长,省际差异不断扩大的同时区域间差异趋于缩小;(2)中国耕地资源利用的碳排放强度总体上处于下降态势,省际和区域间碳排放强度的差异总体上趋于缩小;(3)中国耕地资源利用的不同碳排放源的碳排放量及增速呈现不同的时序波动特征,同时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性,其中,化肥是最主要碳排放源;(4)中国2000—2012年耕地资源利用的碳排放与农业经济增长之间呈现以"弱脱钩"为主,但2013—2017年不同省域的脱钩类型及脱钩程度趋于差异化。研究结论:中国耕地资源利用碳排放的时空分异性显著,且与农业经济增长之间不同阶段和不同省域呈现不同脱钩类型,需突出减排重点、实施差异化策略及注重绿色发展等多途径推进耕地资源低碳化利用,提高政策的精准性。
关键词:
耕地资源利用 碳排放 时空特征 脱钩效应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李丹 吴彪 王雪 梅晓丹
[目的]为解决新型城镇化发展与耕地利用保护之间的矛盾提供科学依据,为保护黑土区耕地资源、促进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提供政策参考。[方法]文章以黑龙江省1990年、2000年、2010年和2016年4个时期13个地市的统计数据为基础,综合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GIS空间分析方法,分析了黑龙江省新型城镇化与耕地利用耦合协调的时空分异特征。[结果]研究结果表明,黑龙江省新型城镇化与耕地利用综合发展指数总体趋势为先下降后上升;新型城镇化与耕地利用耦合度不高,长期处于颉颃阶段,但耦合度指数为波动上升趋势;新型城镇化与耕地利用耦合协调度尚存在一定差异,但尚在可控范围内,需持续关注,采取差异化的政策措施,进行科学合理调整。[结论]黑龙江省新型城镇化与耕地利用耦合协调度尚存在一定差异,但尚在可控范围内,需持续关注,采取差异化的政策措施,进行科学合理调整。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倪广亚 刘学录
【目的】研究甘肃省耕地可持续利用的时间变化规律和空间分异特征,为甘肃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及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依据。【方法】利用2005-2011年甘肃省及县(区)土地利用变更资料和社会经济资料,采用能值分析方法,在构建耕地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基础上,对2005-2010年甘肃省以及2010年甘肃省各县(区)的耕地生态经济系统进行可持续利用评价;在Geoda和Arcgis软件支持下,对甘肃省各县(区)耕地可持续利用综合指数空间格局进行分析,对耕地利用分区,探讨耕地可持续利用的空间分异特征。【结果】2005-2010年甘肃省耕地可持续利用呈波动性发展,其中生产稳定性指数、经济可行性指数、社会接受...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