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864)
2023(11637)
2022(9737)
2021(9217)
2020(7805)
2019(17748)
2018(17373)
2017(32949)
2016(17786)
2015(20114)
2014(19462)
2013(19187)
2012(17476)
2011(15993)
2010(15869)
2009(14784)
2008(14591)
2007(12646)
2006(11179)
2005(9712)
作者
(52636)
(44091)
(43878)
(41637)
(27933)
(21050)
(19721)
(17173)
(16892)
(15475)
(15289)
(14741)
(14178)
(13885)
(13688)
(13525)
(13106)
(12894)
(12712)
(12651)
(11019)
(10810)
(10644)
(10113)
(9904)
(9821)
(9720)
(9328)
(8834)
(8753)
学科
(76226)
经济(76043)
管理(47192)
(45414)
方法(38977)
(36949)
企业(36949)
数学(34000)
数学方法(33417)
中国(22520)
(20169)
(16952)
贸易(16944)
(16604)
(16460)
业经(16370)
(16074)
(12995)
农业(12910)
理论(12723)
(11803)
(10999)
银行(10955)
环境(10896)
技术(10602)
(10517)
(10403)
金融(10400)
地方(10107)
(9773)
机构
大学(261893)
学院(257759)
(110406)
经济(108632)
管理(98281)
研究(91849)
理学(86440)
理学院(85417)
管理学(83591)
管理学院(83152)
中国(68941)
科学(57412)
(55409)
(48136)
(47156)
(46952)
研究所(43472)
业大(41465)
中心(40144)
财经(38856)
农业(38287)
(35689)
(35315)
经济学(35193)
北京(35064)
(33184)
师范(32749)
(32313)
经济学院(31793)
财经大学(29206)
基金
项目(179986)
科学(142590)
基金(134956)
研究(124014)
(121309)
国家(120384)
科学基金(102022)
社会(83375)
社会科(78243)
社会科学(78216)
基金项目(70527)
自然(67589)
(66781)
自然科(66204)
自然科学(66180)
自然科学基金(65063)
(58681)
教育(57838)
资助(56084)
编号(46719)
重点(41147)
(41122)
(37525)
(37469)
成果(37201)
国家社会(35706)
科研(35220)
创新(35174)
教育部(35115)
计划(34027)
期刊
(111966)
经济(111966)
研究(73030)
中国(48729)
学报(47506)
科学(43373)
(42968)
大学(35671)
管理(35476)
(34444)
学学(33955)
农业(29435)
教育(25017)
技术(20501)
经济研究(20391)
(20077)
金融(20077)
财经(19718)
(16987)
业经(16884)
(16765)
问题(14923)
统计(14324)
(14175)
(13778)
世界(13424)
(12886)
技术经济(12740)
国际(12644)
业大(12544)
共检索到36869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谢立黎  王飞  胡康  
使用2018年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数据,在个人—家庭平衡视角下,根据老年人在个人生活领域(学习社交、个人娱乐、经济活动和志愿活动)和家庭生活领域(照顾父母、照顾孙子女和照顾子女)的参与情况,利用潜在类别模型探索中国老年人的社会参与模式。研究发现,中国老年人的社会参与模式可划分为平衡型、个人中心型、家庭中心型和低参与型。线性回归分析发现,低参与型老年人的社会适应状况最差,其次是家庭中心型老年人,个人中心型和平衡型老年人的社会适应状况最好且没有显著差异。社会参与模式与社会适应的关系存在显著城乡差异。研究结果表明,应保障老年人社会参与的权利,丰富社会参与的途径和内容,促进老年人在个人生活和家庭生活中参与的平衡,以增强其适应社会发展变化的能力。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刘凌晨  程宏宇  彭希哲  
文章利用2018年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数据,在构建衡量老年人认知脆弱性函数的基础上,实证分析和验证了老年人社会参与行为对认知衰退的影响。研究发现:(1)社会参与对老年人认知衰退有明显的缓解效应。(2)各类社会参与模式对老年人认知衰退的影响大小存在差异,收入性工作和休闲娱乐活动对老年人认知衰退的缓解效应较高,家庭劳动对认知衰退的缓解效应较小。(3)生活满意度在社会参与缓解老年人认知衰退的机制中起到显著的中介作用,社会参与会影响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进而影响其认知功能。(4)社会参与对高龄老人认知衰退的缓解效应更加明显,休闲娱乐活动对男性老年人认知衰退的缓解效应最大,而收入性工作对女性老年人认知衰退的缓解效应最大。文章认为,应高度重视老年人认知障碍的预防和治疗,适当支持与老年人共同居住的其他家庭成员,充分开发老年人力资源,推动老年社会参与的多样化,把握好智慧养老服务老年人社会参与的尺度,同时提供良好的适老基础设施,共建老年友好型社会。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谢立黎  汪斌  
文章使用2014年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数据,根据老年人参加经济活动、社会活动、政治活动和家庭活动的情况,利用潜在类别模型探索老年人的社会参与模式,并从个人、社会、经济和环境4个方面分析影响老年人社会参与模式的因素。研究发现,老年人社会参与模式可以分为高参与型、低参与型和家庭照顾型,这一结果与我国重视家庭文化的特点相符。多分类Logistic模型结果验证了中国老年人社会参与模式影响因素理论框架的适用性。研究结果表明应通过发展终身教育,加强社会组织建设,完善养老服务体系,建立年龄友好环境,提高老年人社会参与的内外能力,尤其是关注弱势老年群体社会参与的需求,来真正建立一个人人共享的社会,从而推进和实现健康老龄化和积极老龄化。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杜鹏   罗叶圣  
老年人的互联网使用存在鲜明的内部差异,不同互联网使用方式对老年人的影响也存在异质性。从类型学视角切入,使用2020年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CLASS)数据,分析中国老年人不同互联网使用类型对其社会适应水平的异质性影响。研究发现,使用互联网能够显著提升老年人的社会适应水平,提升程度因老年人互联网使用类型而异;全面型老年人从互联网使用中受益最多,社交-新闻型老年人受益最少,但与社交型和社交-文娱型老年人的差异并不显著;在接入互联网的老年人中,互联网使用类型层次与老年人社会适应水平之间存在“J形”关系;受教育程度更高的老年人能够更多地受益于互联网使用。应结合老年人互联网使用差异精准施策,加强网络空间治理,提升老年人数字素养与信息素养,以推动数字包容老龄社会建设。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吕守军  孙健  
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目的在于实现城乡居民疾病负担的互助共济、缩小城乡居民健康差异、改善城乡居民的健康状况。本文采用2018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数据,使用OLS回归模型分析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对中老年人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运用倾向得分匹配进行稳健性检验,使用工具变量法处理内生性问题,运用渠道分析法分析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对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渠道。研究结果显示: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显著促进了中老年人的社会交往,但是对中老年人学习和适应能力、社会支持能力的影响均不显著;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显著促进了中年人的社会交往,而对老年人社会交往的影响不显著;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对城镇中老年人社会交往有显著的影响,而对农村中老年人社会交往的影响不显著;医疗服务利用、体育锻炼和定期体检是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影响中老年人社会交往的渠道。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王英英   刘岚  
使用2018年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数据,分析社区老年友好环境对老年人生活满意度的影响,并进一步探究其作用路径。结果表明:社区老年友好环境越好,即社区活动场所、设施的数量越多,社区养老服务供给的数量越多,社区尊老敬老氛围越好,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得分就越高,社区老年友好环境对老年人生活满意度有直接作用。中介效应检验发现,社会适应水平在社区老年友好环境对老年人生活满意度影响中的中介效应显著,间接效应占总效应的比例为12.25%。研究结果揭示了社区老年友好环境对老年人生活满意度的影响及作用机制,为我国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建设老年友好社区以及提高老年人的主观福祉提供了有益启示。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张如敏  
如何有效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已经成为我国现代化进程中不得不面对的一项艰巨任务。在"积极老龄化"背景下,以浙江、福建两地的360位老人作为主要调查对象,从人口学特征变量、社会参与频率、参与角色及退休后工作状态等角度分析和探讨老年人社会参与行为与成功老龄化的关系,并针对老年人自身的参与意愿与不同群体对其认知的偏差,以及社会给予的外部支持环境不一致等矛盾提出倡导终身化老年教育等解决思路。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董嘉杨  陈春  
本文基于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实证分析了互联网使用对城市老年人社会参与的影响。研究发现,互联网使用对城市老年人的政治参与和志愿参与有显著正向影响,而对其经济参与有显著负向影响,该结果通过内生性和稳健性检验。年龄异质性检验表明互联网使用对全年龄段老年人经济参与均有抑制作用,仅对低龄老年人政治参与和志愿参与有促进作用;性别异质性检验表明互联网使用对男性政治参与的正向影响高于女性,对女性志愿参与的正向影响和经济参与的负向影响高于男性;地区异质性检验表明互联网使用对政治参与和志愿参与的正向影响呈现由东部地区向西部地区的递减趋势,对经济参与的负向影响呈现由东部地区向西部地区的递增趋势。调节效应分析表明退休后的高收入水平会强化互联网使用对经济参与的负向影响。中介效应表明互联网使用可能通过社会网络和文化资本影响城市老年人政治参与,通过信息渠道和社会网络影响其志愿参与。本文的研究有助于厘清互联网对城市老年人社会参与的实际影响,提高积极老龄化政策实施效果。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崔钰鹏   何有世  
在数字时代与老龄化社会的双重背景下,数字鸿沟对农村老年人社会参与造成的影响亟待关注。基于2020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运用层次回归和中介效应检验法实证研究数字鸿沟对农村老年人社会参与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数字鸿沟对农村老年人社会参与有显著负向影响,其中使用沟与知识沟负向作用于农村老年人社会参与,接入沟则正向作用于农村老年人社会参与。数字鸿沟主要通过健康状况、文化资本和社会信任3个渠道影响农村老年人社会参与,且健康状况、文化资本和社会信任均正向作用于农村老年人社会参与。异质性分析发现,相较于女性,数字鸿沟对农村男性老年人社会参与的负向影响效果更大,但在政治参与方面则相反。研究结论可为提升农村老年人社会参与水平、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危机提供参考意见。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范国斌  于翠婷  鲁万波  
本文利用2013年CHARLS数据库,重点分析了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及其不平等程度对于农村60岁及以上老年人健康的影响。实证结果发现,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均对老年人健康有明显的正向促进作用,具体表现在,相比社会养老对健康的边际效应,家庭养老的边际效应更强。相比二者对躯体健康的影响,对精神健康的影响更为显著;无论是基于基尼系数还是泰尔指数测算的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不平等指标均对老年人健康有明显地负向影响。随着新农保政策的推进,社会养老保护老年人健康的地位日益凸显,但其附加的老年人养老金收入不平等问题值得进一步关注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杜鹏  王永梅  
社会养老服务供需失衡问题日益受到关注,以往学者大多从供给侧或界面障碍的角度进行研究,在此从需求侧角度关注社会养老服务利用的规律性。文章基于"生物人—经济人—社会人"的多元人性假设理论提出研究思路和假设,并使用2014年"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CLASS)数据,应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对1568位具有社会养老服务利用行为的老年人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发现:老年人的生理属性、经济属性和社会属性对其社会养老服务利用具有显著影响,社会养老服务利用呈现出"亲知识分子"、"亲中高收入群体"和"亲社会资本"的倾向;城乡老年人社会养老服务利用的影响因素存在显著差异,农村老年人主要由其生理属性驱动,城市老年人则主要由其经济属性和社会属性驱动。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张文娟  刘瑞平  
文章运用西方的社会护航模型(SCM)和社会情绪选择理论(SST),并结合中国本土理论对中国老年人的社会网络进行分析,以此揭示老年人社会隔离的相关因素。基于"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CLASS)数据,将社会隔离分解为家庭和朋友隔离两个维度,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对老年人陷入社会隔离的相关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衰老并非仅为老年人的社会网络带来消极变化,增龄伴随着老年人朋友隔离的风险上升,但是其陷入家庭隔离的可能性却出现下降。家庭特征是老年人陷入家庭隔离的主要预测因素,健康状况是导致老年人产生朋友隔离的主要因素;老年人的社会经济地位、社会参与和社会环境也对他们的家庭隔离和朋友隔离产生重要影响。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杜鹏  王永梅  
社会养老服务供需失衡问题日益受到关注,以往学者大多从供给侧或界面障碍的角度进行研究,在此从需求侧角度关注社会养老服务利用的规律性。文章基于"生物人—经济人—社会人"的多元人性假设理论提出研究思路和假设,并使用2014年"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CLASS)数据,应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对1568位具有社会养老服务利用行为的老年人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发现:老年人的生理属性、经济属性和社会属性对其社会养老服务利用具有显著影响,社会养老服务利用呈现出"亲知识分子"、"亲中高收入群体"和"亲社会资本"的倾向;城乡老年人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徐金燕  张倩倩  
文章基于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2011~2018年4次追踪数据,采用潜增长模型和交叉滞后效应模型,考察老年人社会参与和心理健康水平的变动轨迹及个体差异,并从动态角度探讨社会参与和老年人心理健康的相互影响。研究发现:(1)老年人社会参与和抑郁情绪随时间推移呈上升趋势,并具有个体差异化特征;(2)随着社会参与的不断增长,老年人抑郁水平上升速度减缓,心理健康状态得到改善;(3)社会参与能够预防和降低老年人抑郁水平,但抑郁情绪的增长和社会参与初始水平无关,只有持续的社会参与才能延缓老年人抑郁情绪的增长。文章建议,政府部门及相关工作人员应根据老年人口异质性,制定有针对性的社会参与促进政策,完善老年人社会参与机制,增进老年人持续性参与,以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
[期刊] 世界经济文汇  [作者] 沈可  程令国  魏星  
基于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2005年数据,本文采用工具变量方法系统分析了居住模式对老年人幸福感的因果影响以及影响的渠道。研究结果表明,多代同堂模式能够有效缓解老年人的抑郁倾向,提高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特别地,我们的研究发现,相较于在婚老人,子女的陪伴更显著地改善了丧偶、离异或未婚老人的幸福感。从影响渠道看,多代同堂模式有助于实现老有所养、病有所医、老有所乐,从而有效提升老年人的幸福指数。本文的研究发现佐证了"常回家看看"新政的实践依据,据此政府可以通过经济激励或者优化住宅设计等方式鼓励和倡导子女与父母就近居住,加强代际之间的纽带,切实增进老年人的幸福感和养老质量。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