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273)
- 2023(4965)
- 2022(4201)
- 2021(4182)
- 2020(3533)
- 2019(8142)
- 2018(7780)
- 2017(14176)
- 2016(7720)
- 2015(9173)
- 2014(8791)
- 2013(9030)
- 2012(8619)
- 2011(8050)
- 2010(7833)
- 2009(7212)
- 2008(7076)
- 2007(6008)
- 2006(5275)
- 2005(5022)
- 学科
- 济(33981)
- 经济(33940)
- 管理(17623)
- 业(17472)
- 方法(15408)
- 数学(14163)
- 数学方法(14074)
- 中国(13405)
- 企(12807)
- 企业(12807)
- 贸(9717)
- 贸易(9712)
- 易(9589)
- 农(8850)
- 学(6839)
- 财(6681)
- 制(6656)
- 业经(5834)
- 银(5775)
- 银行(5757)
- 关系(5755)
- 行(5631)
- 出(5527)
- 农业(5498)
- 环境(5357)
- 融(5153)
- 金融(5152)
- 发(4912)
- 技术(4836)
- 和(4759)
- 机构
- 大学(116148)
- 学院(113144)
- 济(55659)
- 经济(54864)
- 研究(48646)
- 管理(39540)
- 中国(37915)
- 理学(33902)
- 理学院(33399)
- 管理学(32966)
- 管理学院(32745)
- 科学(28275)
- 京(26451)
- 所(25738)
- 研究所(23810)
- 财(22821)
- 中心(20313)
- 农(19653)
- 经济学(18863)
- 财经(18660)
- 北京(17816)
- 经(17396)
- 院(17246)
- 经济学院(17017)
- 科学院(15919)
- 农业(15613)
- 范(15553)
- 师范(15400)
- 业大(15259)
- 江(14732)
- 基金
- 项目(76948)
- 科学(61140)
- 基金(58130)
- 研究(55688)
- 家(52535)
- 国家(52157)
- 科学基金(43027)
- 社会(36952)
- 社会科(35032)
- 社会科学(35027)
- 基金项目(29724)
- 自然(26865)
- 自然科(26291)
- 自然科学(26284)
- 自然科学基金(25859)
- 省(25613)
- 教育(25405)
- 资助(24697)
- 划(24078)
- 编号(20385)
- 部(19219)
- 中国(19076)
- 重点(18287)
- 成果(17151)
- 发(17071)
- 国家社会(16887)
- 教育部(16294)
- 创(15918)
- 创新(15108)
- 课题(15087)
共检索到17433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杜鹏 武超
本文利用2004年全国人口变动抽样调查数据对中国老年人的生活自理能力进行了分析,又与1994年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2004年我国老年人中有8.9%生活不能自理,由此推算全国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已经超过1200万人。分年龄、性别和城乡的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存在明显差别,年龄越大生活自理能力越差、女性不能自理比例高于男性、农村比城市差、中西部地区生活不能自理比例远高于东部地区。与1994年相比,中国老年人的生活自理能力总体上略有下降,需要进一步关注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
老年人 生活自理能力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楚军红
本文利用1998年中国高龄老人健康长寿调查数据,对高龄老人的经济自立状况进行了分析,探讨了经济自立程度与生活自理能力的关系。本文建议建立老年养老保险,提高老年人经济自立水平,从而提高其健康水平。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张文娟 Marcus W.Feldman 杜鹏
文章基于中国老年人健康长寿影响因素调查(CLHLS)数据,利用混合效应的多层线性模型对1899~1908、1909~1918和1919~1928年3个出生队列的中国高龄老年人的生活自理能力衰退过程进行了分析,以揭示这一过程中的年龄、队列效应以及内部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年龄效应和队列效应同时存在于高龄老年人的生活自理能力衰退过程。不同年龄的老年人在死亡前的生活自理能力衰退过程具有趋同性,与日历年龄相比,尚余存活时间与生活自理能力变化之间的关联更为密切。高龄老年人的生活自理能力变化存在显著的队列差异,不同社会经济背景、童年经历、健康行为以及生活环境对高龄老年人的生活自理能力变化轨迹影响显著,也是造成队列差异的重要因素。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温兴祥
中老年人的身体功能障碍发生率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即女性比男性患生活自理能力损伤的比例更大。文章从家庭人力资本投资的性别差异视角解释中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的性别差异之谜。在普遍的"儿子偏好"下,家庭教育投资向男孩倾斜,使得女性获得的教育少于男性。由于教育能够起到缓解中老年时期认知老化的作用,而认知状况的退化将增加患身体功能障碍的可能性,性别间的教育差异最终导致中老年群体在生活自理能力上的性别差异。文章基于CHARLS基线调查数据证实了上述假说,并且发现认知状况,尤其是认知中的固化智力部分,对于降低生活自理能力损伤具有重要作用。女性教育水平的大幅度提升,有助于实现不同性别中老年人的健康平等。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温兴祥
中老年人的身体功能障碍发生率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即女性比男性患生活自理能力损伤的比例更大。文章从家庭人力资本投资的性别差异视角解释中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的性别差异之谜。在普遍的"儿子偏好"下,家庭教育投资向男孩倾斜,使得女性获得的教育少于男性。由于教育能够起到缓解中老年时期认知老化的作用,而认知状况的退化将增加患身体功能障碍的可能性,性别间的教育差异最终导致中老年群体在生活自理能力上的性别差异。文章基于CHARLS基线调查数据证实了上述假说,并且发现认知状况,尤其是认知中的固化智力部分,对于降低生活自理能力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王梅
有生活自理能力的预期寿命(Years of lire expectancy free of personsl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problems,简称ADLFLE)是指某一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中具有生活自理能力的那部分寿命。它是通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汤哲,项曼君
本文采用按类分层、随机、整群等距的抽样方法,于1992年调查了宣武区、大兴县及怀柔县55岁以上老年前期及老年人3257人,1997年进行了随访调查。调查资料经过多因素分析显示增龄是老年人功能衰退的第一位影响因素,其次为不爱参加体育活动、居住在农村地区、患慢性病、居住在大家庭(与子女同住)、女性及文盲老人,趋向于躯体功能早衰,其生活不能自理的发生率高。因此,积极防治老年常见病,预防功能残疾是减少老年人躯体功能衰退、生活依赖的关键。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杜鹏 李强
本文应用2004年和1994年国家统计局全国人口变动抽样调查中有关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的数据,采用Sullivan法对老年人的生活自理预期寿命进行了分析,并且比较了1994年到2004年生活自理预期寿命的变化。研究发现,2004年中国男性老年人平均有1.5年生活不能自理,女性老年人平均为2.5年。随着年龄的增长,中国老年人的生活自理预期寿命占余寿的比重也在逐渐下降。女性老年人的预期寿命比男性高,生活自理预期寿命在60~80岁也高于男性,但是85岁及以上女性的生活自理预期寿命低于男性,而且女性老年人生活自理预期寿命占余寿的比重在整个老年阶段均低于男性老年人。从10年间的变化看,中国老年人的预期寿命和生活自理预期寿命都有所增长,但是生活自理预期寿命在余寿中的比重反而下降了,而且随年龄的增长,下降得也越来越快,男性和女性均呈现同样的态势。就平均水平而言,健康状况改善的程度低于寿命的延长,高龄女性老年人在这个方面尤其处于劣势。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林琳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孙鹃娟 蒋炜康
客观认识并积极应对负性生活事件给心理健康带来的影响对于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至关重要。以社会情绪选择理论为基础,采用2014年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CLASS)数据,对我国老年人负性生活事件经历及其对心理健康的影响进行分析,并探讨社会网络和应对方式在其中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28%的中国老年人在被调查时点的过去一年中至少经历过一项负性生活事件。负性生活事件与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呈显著负相关。通过多元回归分析发现,家庭网络、朋友网络及积极应对方式对心理健康有增益作用,消极应对则会削弱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因此,应综合发挥老年人内在应对方式与外在网源的作用,尤其是要注重家庭支持,缓和负性事件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的不良影响。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侯建明 张培东
随着老年人口规模和比例的持续攀升,中国人口老龄化形势越来越严峻,与之伴随的老年人抑郁状况也越来越突出。在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背景下,采用2018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2018)数据,通过二阶段最小二乘法和分位数回归、门槛回归的计量方法,探讨居住条件对老年人抑郁状况的影响。研究发现,在有效解决模型的内生性问题后,居住条件的改善能够显著缓解老年人的抑郁状况,且结论具有稳健性;老年人抑郁程度越高,居住条件改善的效应越明显;居住条件对不同年龄段老年人抑郁状况的影响具有明显差异,其对64岁以上老年人的影响相比60~64岁老年人更大。为此,加快城乡老年住房改造、提高老年人居住环境的适老化程度是缓解老年人抑郁状况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
居住条件 抑郁状况 分位数回归 门槛回归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沈兵明,应风其,王冠华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王德文,张恺悌
文章利用2000年人口普查和中国城乡老年人口状况一次性抽样调查资料,对中国老年人口数量、生活状况和贫困发生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中国近1.3亿的老年人口中,就业比例为33%,不工作比例为67%。全国老年贫困人口数量为921万~1168万。贫困发生率为7.1%~9.0%。从政策角度看,防治老年贫困的政策应该对目前已陷入贫困或处于贫困边缘的老年人口提供收入扶持,同时防止未来产生新的老年贫困人口。
关键词:
老年人口 生活状况 贫困发生率
[期刊] 图书馆
[作者]
端文慧 赵媛
老年人受骗事件严重影响了其晚年生活,而老年人有无信息意识、信息意识的强弱对其防范受骗会产生决定性影响。调查发现,从总体上看,我国老年人信息意识还处于非常薄弱甚至缺失的状态,存在信息甄别意识严重缺失、尚未建立有效的信息获取和利用习惯、对信息渠道的利用严重缺乏主动性和自发性、对真实与虚假信息的判断存在严重偏差等问题。建议实施系统的防范老年人受骗信息推送方案,促进老年人信息意识的提升,以有效改善其晚年生活质量。
关键词:
老年人 受骗 信息意识 信息推送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顾大男,曾毅
文章基于中国高龄老人健康长寿跟踪调查1998、2000和2002年三期数据,在考虑死亡老人临终前生活自理能力变化下,剖析了中国高龄老人年龄、性别、城乡居住地、民族、社会经济地位、婚姻和居住安排等个人社会经济特征因素对生活自理能力动态变化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年龄、性别、城乡、民族和居住安排对高龄老人生活自理能力动态变化的影响作用明显。研究结果还表明,不考虑死亡老人临终前生活自理能力变化的传统方法高估了年龄、性别、民族和居住安排因素对生活自理能力动态变化的影响作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