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331)
- 2023(13639)
- 2022(11596)
- 2021(11039)
- 2020(9546)
- 2019(22166)
- 2018(21903)
- 2017(41263)
- 2016(22378)
- 2015(25529)
- 2014(25232)
- 2013(25046)
- 2012(23326)
- 2011(21273)
- 2010(20734)
- 2009(19243)
- 2008(18934)
- 2007(16659)
- 2006(14266)
- 2005(12779)
- 学科
- 济(93516)
- 经济(93420)
- 管理(59947)
- 业(57662)
- 企(46168)
- 企业(46168)
- 方法(45900)
- 数学(41190)
- 数学方法(40709)
- 中国(27228)
- 农(24512)
- 财(23698)
- 贸(19813)
- 贸易(19806)
- 学(19688)
- 易(19358)
- 业经(18839)
- 制(17013)
- 农业(16095)
- 地方(15708)
- 银(14881)
- 银行(14838)
- 务(14576)
- 财务(14534)
- 财务管理(14495)
- 融(14341)
- 金融(14338)
- 行(14218)
- 和(13772)
- 企业财务(13744)
- 机构
- 大学(321628)
- 学院(317329)
- 济(135741)
- 经济(133206)
- 管理(120815)
- 研究(113435)
- 理学(104297)
- 理学院(103084)
- 管理学(101181)
- 管理学院(100602)
- 中国(86490)
- 科学(69839)
- 京(69046)
- 财(59663)
- 所(58216)
- 农(57761)
- 研究所(53277)
- 中心(52561)
- 业大(49399)
- 财经(48146)
- 江(46044)
- 农业(45988)
- 经(44019)
- 北京(43774)
- 经济学(42731)
- 范(40826)
- 院(40769)
- 师范(40318)
- 经济学院(38617)
- 州(36265)
- 基金
- 项目(216988)
- 科学(170176)
- 基金(159597)
- 研究(154022)
- 家(141731)
- 国家(140613)
- 科学基金(118899)
- 社会(97951)
- 社会科(92899)
- 社会科学(92873)
- 基金项目(83356)
- 省(81980)
- 自然(78173)
- 自然科(76417)
- 自然科学(76387)
- 自然科学基金(75034)
- 划(71285)
- 教育(71126)
- 资助(67121)
- 编号(60814)
- 重点(49720)
- 成果(49648)
- 部(49328)
- 发(46566)
- 创(44753)
- 科研(42769)
- 创新(42004)
- 课题(41894)
- 教育部(41862)
- 国家社会(41776)
- 期刊
- 济(140367)
- 经济(140367)
- 研究(90866)
- 中国(61273)
- 学报(54871)
- 农(50891)
- 科学(49057)
- 财(46668)
- 管理(43519)
- 大学(40946)
- 学学(38462)
- 农业(34984)
- 教育(31079)
- 融(27562)
- 金融(27562)
- 技术(27444)
- 经济研究(24047)
- 财经(23953)
- 业经(20945)
- 经(20653)
- 业(20390)
- 问题(18856)
- 贸(17740)
- 统计(16628)
- 图书(16093)
- 世界(16069)
- 版(15797)
- 技术经济(15681)
- 国际(15627)
- 理论(14497)
共检索到46757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孙鹃娟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为了解我国老年人的居住方式提供了最新数据来源。文章在"六普"数据基础上分析我国老年人的居住方式现状和特点,结合"五普"数据对其变动情况进行比较,并分析同一队列老年人居住方式的纵向变化。结果显示,我国老年人家庭的空巢化趋势明显,但空巢家庭中的独居户和夫妻户老人呈现两极化倾向;受老年人口生育水平等因素的影响,三代同堂的扩展家庭依然是老年人的主要居住方式,但地区差异很大;随着"50后"、"60后"出生队列进入老年期,会率先使得以核心家庭为主的二代户比例降低,空巢化和独居化趋势将更加显著。尽快发展社会化养老机构、完善老年照料服务已成为老年人居住方式变化提出的迫切要求。
关键词:
居住方式 老年人 家庭 六普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王跃生
利用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中的短表汇总数据、长表汇总数据和长表1%抽样数据,从3个视角分析中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的居住方式及其变动。短表汇总数据显示,有2个老年人的家庭户中,老年夫妇独居比例超过55%,并且城乡有很强的趋同性;有1个老年人的家庭户中,老年单人独居比例超过36%。长表汇总数据显示,绝大多数老年人选择居家养老,入住机构养老的比例不足1%;老年人居住方式有较明显的性别差异,高龄阶段尤其显著,男性多在有配偶的家庭户中生活,女性与子女同住超过半数。长表1%抽样数据显示,老年人中夫妇家庭户和单人户的比例合计超过50%,城乡趋同性突出。就整体而言,中国老年人已进入独居为主导的时代。政府、社会和家庭应努力为居家老年人创造舒适且风险较小的生活和生存环境。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汪斌
文章使用全国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分析2020年中国60岁及上老年人口的健康现状,运用队列分析法分年龄、性别及城乡揭示过去十年老年人口健康变动特征,并基于队列要素法预测未来四十年不同健康状况老年人口规模及变动趋势并估计由此产生的社会经济影响。研究结果首先表明,中国老年人口总体健康状况良好,但分性别、城乡、婚姻状况、生活来源、居住方式及省际的老年人口健康状况存在差异。其次,随年龄增长中国老年人健康水平在逐渐下降,进入高龄期后生活不能自理老年人比例明显提高,并分性别和城乡呈现不同的变动特征。再次,高龄老年人口在本世纪中叶前突破1亿规模,不健康老年人口赡养比快速上升,由疾病扩张与老龄化叠加产生的社会经济负担逐渐增加。最后,老年人口健康变动对社会经济发展机遇主要表现在中国政府不断推进健康老龄化和积极老龄化所产生的健康红利与长寿红利效应,而其挑战重点体现在如何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王跃生
2010年中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在直系家庭生活的比例第一次降至50%以下,表明老年人与已婚子女同居共爨已不占多数,但城乡老年人居住家庭类型存在差异。老年人独居、与已婚子女共同生活是目前两种并存的方式,表现出"传统"和"现代"居制交织的特征。但无论城乡,老年人独居均表现出较强的增长势头。老年人口中,高龄、丧偶和无生活自理能力者与已婚子女同住所占比例相对较高,不过独居也较2000年之前明显提升。老年人居住家庭类型选择与养老保障方式有很大关系,并成为城乡老年人居住家庭类型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随着人口老龄化水平的提高,城乡老年人在三代及以上直系家庭生活的比例呈下降趋势,其中农村老年群体对小家庭的提升作用明显。文章认为,老年人独居增多对社会养老服务建设和保障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老年人与子孙的亲情沟通不能忽视。
关键词:
老年人 家庭类型 人口普查 居住安排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林琳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纪韶 朱志胜
文章利用历次人口普查数据分析了1990~2010年中国城镇化格局变化及趋势演变,并就城镇化格局的合理性及变动成因展开探讨。研究结果表明:当前中国的城镇化正处于大城市主导的快速推进阶段,并在未来一段时期内仍会持续;但城镇化的速度会由于中国农村可流动人口减少而有所减缓。1990~2010年中国城镇化格局由分散趋向集中。城镇人口集中趋向东部沿海省区、典型城市群以及100万人以上的大城市。齐普夫指数测算结果证实了以2000年为时间节点的中国城镇化格局由分散化向集中化的转变,目前中国城镇化格局正朝着合理化方向发展,但七大区域之间存在显著差异。人口流动尤其是跨省跨地区的人口流动是引致中国城镇化格局变动的主...
关键词:
城镇化格局 人口流动 齐普夫指数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杜鹏
本文利用1982年和1990年人口普查原始数据对中国老年人的居住方式,特别是从1982年存活到1990年的老年人居住方式的变化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虽然中国家庭总体上正趋于核心化,但就老年人家庭而言,三代户家庭仍然是最主要的居住方式,而且随着老年人年龄的增大,其比例趋向于不断提高。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朱玉福 伍淑花
基于"六普"和"五普"人口普查资料,对我国22个人口较少民族受教育状况转变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扶持人口较少民族政策的助推下,与"五普"相比,"六普"人口较少民族的受教育水平有较大提高,文盲人口普遍减少,义务教育普及率得到了较快提升,大专及以上学历人口数量显著增加。但是,人口较少民族受教育状况与全国平均水平仍有明显差距,各民族间受教育状况不平衡性比较明显,男女受教育程度差异较大,女性受教育人数远低于男性。加快教育发展,改善受教育状况,提高人口素质,是人口较少民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石人炳
通过"五普"和"六普"数据对比分析发现,2010年与2000年相比,我国出生性别比的变化呈现"五升高"、"四缩小"和"一增多"的特点:全国出生性别比继续升高、一孩出生性别比升高、城市出生性别比升高、少数民族出生性别比升高、各类受教育程度女性生育孩子性别比全面升高;出生性别比的地区间差距缩小、城乡间差距缩小、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差距缩小、孩次之间差距缩小;出生性别比严重偏高和极端严重偏高的省市区增多。上述特点表明,过去10年,我国高出生性别比出现了四个方面的"扩散"迹象:从汉族向少数民族扩散、从乡村向城市扩散、从高孩次向低孩次扩散、从受教育程度低的妇女向受教育程度高的妇女扩散。鉴于此,建议我国降低出生性别比的工作应该"控高"与"防扩"并重。
关键词:
“五普” “六普” 出生性别比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高元 邓夕也 刘潇潇 张杰
北京旧城是中国古都风貌和传统文化的承载地,也是人口矛盾的集中区。北京旧城人口结构在19902010年间发生了重大转变,本地人口不断过滤、向外疏解,外来人口不断增多,分析北京旧城人口过滤对于旧城保护与更新发展有重要意义。以第四次、第五次和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为基础,通过计算人口比例结构、人口集聚度、人口密度等,在北京旧城、分区、分街道层面探讨了总人口、外来人口和本地人口的空间格局的变化,总结出19902000年和20002010年人口过滤规律。在此基础上,通过旧城就业结构变化、外来人口受教育程度、重点学校与学
关键词:
北京旧城 人口过滤 人口普查 城市社会学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张凌华 王卓
构建多民族和谐共存的良好格局需要从宏观上把握中国族际居住隔离的空间特征和影响因素。文章基于第五次、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民族人口资料,以334个地级市和4个直辖市的聚居隔离指数为研究对象,使用探索性空间分析方法研究中国20002010年族际居住隔离的空间特征和影响因素。结果显示,中国族际居住隔离空间分布格局基本稳定,中西部交界高冷偏僻地区的族际居住隔离度较高,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族际居住隔离度较低;局部地区的族际居住空间格局发生变化,新疆北部、黑龙江北部、福建南部与广东北部沿海地区的族际居住隔离增强,长江三角洲和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张文娟 刘瑞平
本文运用2014年"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数据,比较分析了城市迁移老年人和非迁移老年人的群体特征差异,并对迁移老年人的社会隔离状况进行了描述性分析。在此基础上,采用Logistic模型对两类人群家庭隔离、朋友隔离的影响因素进行比较。结果发现,影响迁移老年人和非迁移老年人家庭隔离的最主要因素分别是居住安排和健在女儿数量,而影响这两个群体朋友隔离的最主要因素分别是生活自理能力和受教育水平。此外,宗教信仰对城市迁移老年人的家庭隔离具有抑制作用,而社区类型对城市非迁移老年人的家庭隔离的影响更大。
[期刊] 建筑经济
[作者]
周俊山
利用2006年中国城乡老年人口状况追踪调查城市数据,通过住房对老年人迁移愿望的研究发现:中国城市老年人,尽管住房面积小、室内设施较差,但大部分不愿意迁移,居住在子女住房,街道年数越长的老人尤甚。面对部分愿意迁移的老年人,应建造专门的住房类型并精心评估其住房选择。
关键词:
住房 老年人 迁移愿望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易成栋 丁志宏 黄友琴
老年人宜居环境建设成为中国的快速人口老龄化进程中广为关注的热点问题。城市社区物理环境和养老服务的可得性是老年人居住环境的核心部分。基于居住环境的内涵和数据的可得性,利用我国2000年、2006年和2010年中国城乡老年人口追踪调查数据,从住房状况、居住安排、邻里关系、社区设施和养老服务方面分析了老年人的居住环境的动态变化及空间差异,发现我国城市老年人的居住环境明显改善,地区间和城市间差异明显。中国城市老年人住房消费数量、住房设施齐全度、住房自有率、老人独居比例呈增加趋势;社区设施可得性提高,养老服务不断完善。并采用聚类方法发现城市老年人宜居环境的梯度差异的空间模式出现了明显的变化,与收入和地方...
关键词:
居住环境 老年人 中国城市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李明锋 张立龙 熊文靓
文章从宏观(社会变迁)和微观(父母—子女)层次探讨了丧偶老年人与子女同住或分居的形成机制。从传统孝道约束力已经衰弱的前提出发,提出当代丧偶老年人的居住安排主要受亲子需求、家庭资源和个人偏好影响的假设,并基于2015年第四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为研究假设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分析结果表明,亲子间需求越小、家庭资源越充足、丧偶老年人自主权力越大,独居的可能性越大。随着住房拥有率的提高和自理期的延长,丧偶老年人独居比例将继续增长。从年龄维度看,丧偶老年人的居住安排呈现倒U形轨迹,独居的可能性随年龄而增加,在85岁左右达到顶峰,随后趋于下降,重返子女家庭或入住养老机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
中国老年人的养老需求及家庭和社会养老资源现状——基于2014年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的分析
居住及日常照料方式对老年人躯体机能转归的统计分析
中国老年人的婚姻状况与教育的影响——基于CLASS三期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
老年人眼中的养老院:现状和出路——基于老年人需求层次和社会分层理论
居住条件对中国老年人抑郁状况的影响
个体老化过程中的中国城市老年人居住环境变化——基于中国城乡老年人口追踪调查数据的分析
中国老年人的失能水平和时间估计——基于合并数据的分析
居住常态理论和美国老年人就地养老行为分析
农村隔代居住老年人现状与养老规划的调查研究
老年人“养儿防老”观念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