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280)
- 2023(12301)
- 2022(10862)
- 2021(10553)
- 2020(8744)
- 2019(20647)
- 2018(20369)
- 2017(39709)
- 2016(21523)
- 2015(24484)
- 2014(24413)
- 2013(24424)
- 2012(22533)
- 2011(20315)
- 2010(20271)
- 2009(18471)
- 2008(17963)
- 2007(15458)
- 2006(13709)
- 2005(12386)
- 学科
- 济(90072)
- 经济(89964)
- 管理(59090)
- 业(56409)
- 企(44996)
- 企业(44996)
- 方法(41563)
- 数学(36656)
- 数学方法(36260)
- 中国(27176)
- 农(24127)
- 财(21721)
- 学(18812)
- 贸(18455)
- 贸易(18446)
- 业经(18064)
- 易(17989)
- 地方(17413)
- 制(16509)
- 农业(16165)
- 银(13970)
- 银行(13931)
- 和(13674)
- 环境(13439)
- 行(13275)
- 理论(13148)
- 务(12961)
- 融(12958)
- 金融(12957)
- 财务(12889)
- 机构
- 大学(308512)
- 学院(303560)
- 济(129388)
- 经济(126841)
- 管理(120752)
- 研究(107874)
- 理学(104189)
- 理学院(103026)
- 管理学(101393)
- 管理学院(100847)
- 中国(82264)
- 京(66986)
- 科学(64582)
- 财(57941)
- 所(54565)
- 研究所(49554)
- 中心(47781)
- 财经(46702)
- 农(46500)
- 北京(43447)
- 业大(43104)
- 经(42695)
- 江(42284)
- 范(40372)
- 师范(40072)
- 经济学(39777)
- 院(38685)
- 农业(36196)
- 经济学院(35900)
- 财经大学(34876)
- 基金
- 项目(205747)
- 科学(162072)
- 研究(151952)
- 基金(151109)
- 家(131456)
- 国家(130406)
- 科学基金(111438)
- 社会(96670)
- 社会科(91581)
- 社会科学(91557)
- 基金项目(79840)
- 省(76538)
- 自然(71524)
- 自然科(69863)
- 自然科学(69848)
- 教育(68892)
- 自然科学基金(68614)
- 划(65649)
- 资助(63316)
- 编号(60972)
- 成果(50538)
- 部(46874)
- 重点(45752)
- 发(43789)
- 创(41955)
- 课题(41906)
- 教育部(40495)
- 国家社会(40201)
- 创新(39211)
- 科研(39128)
- 期刊
- 济(139996)
- 经济(139996)
- 研究(96741)
- 中国(56619)
- 学报(46367)
- 科学(44371)
- 管理(44226)
- 农(42604)
- 财(42380)
- 大学(35177)
- 学学(32814)
- 教育(32567)
- 农业(29983)
- 融(26792)
- 金融(26792)
- 技术(24699)
- 经济研究(22980)
- 财经(22764)
- 业经(20701)
- 经(19521)
- 问题(18816)
- 图书(16467)
- 贸(16185)
- 业(15632)
- 理论(15518)
- 技术经济(14971)
- 世界(14762)
- 国际(13993)
- 科技(13856)
- 实践(13837)
共检索到45212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果臻 彭媛 梁海俐
文章使用调整后的中国和发达国家人口死亡数据,运用百分位数法、死因分析等方法,探析1980~2015年中国老年人口预期寿命增长的态势、死亡年龄分布规律和死因构成。研究结果表明,近几十年来中国老年人口死亡状况持续改善,但预期寿命增长速度偏慢,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日益扩大,中国老年男性预期寿命与21个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的差距由1980年的1.0年扩大到2015年的3.4年,女性由3.5年扩大至4.3年。低龄老人死亡状况改善迟缓是中国与发达国家老年人口预期寿命差距逐渐扩大的直接原因。其中,防治低龄老人的心脑血管疾病等慢性病是降低中国老年人口死亡率的重点。未来30年中国老年人口比重将加速上升,建立健全老年人口健康改善的长效机制将成为中国人口预期寿命长期增长的关键。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郭未 安素霞
基于2005年"小普查"及2010年"六普"汇总数据,利用生命表技术及Sullivan法,分析了男、女老年人口不健康预期寿命及其差异的变化,同时根据历年的生育率、死亡率和结婚率,利用SOCSIM微观模拟数据分析老年人口代际支持资源。分析发现,老年人口不健康预期寿命占预期寿命的比重呈缩小趋势,且男性的压缩程度低于女性;与2005年相比,2010年老年人口不健康预期寿命在低龄阶段略微增加,而年龄较高阶段则下降;老年人口不健康预期寿命的性别差异随年龄的提高而下降,这种差异在5年间呈压缩趋势。同时,我们发现,低龄阶段老年人口的存活子女数不断减少且将持续一段时间,这抵消了老年人口不健康预期寿命压缩对照料...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王梅
有生活自理能力的预期寿命(Years of lire expectancy free of personsl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problems,简称ADLFLE)是指某一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中具有生活自理能力的那部分寿命。它是通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张文娟 陈露
基于2010年以来的全国人口普查和人口抽样调查数据,对中国农村老年人口的工作预期寿命及其变动趋势和地区差异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结果表明,2010年以来,农村老年人口劳动参与水平持续下降,工作预期寿命稳步缩短,非工作预期寿命延长;这些变化存在显著的性别和地区差异,男性和农业发达、人口净流出地区的农村老年人需要面对工作预期寿命更长而晚年闲暇时长更短的双重劣势;各地区农村老年人口工作余寿在余寿中的拓展模式可以分为“安逸型”“劳逸结合型”“高负担型”“低负担型”“限制型”5种类型,所属类型与老年人的生活水平、劳动意愿、劳动能力和劳动条件紧密相关。政府和社会在为农村老年劳动者赋能的同时,应该为其提供设计合理、保障有力的经济安全网。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林宝
中国快速人口老龄化和城镇化过程中,存在老年人口城镇化滞后现象。文章利用联合国发布的1980~2015年各国或地区分城乡、年龄、性别数据分析发现,老年人口城镇化滞后于总人口城镇化是世界大部分国家或地区、不同收入阶段和不同城镇化阶段普遍存在的现象,且老年人口城镇化与总人口城镇化之间具有较明显的线性关系。中国老年人口城镇化滞后现象更为严重。大规模人口流动是中国老年人口城镇化滞后的主要原因,而户籍制度和社会保障水平低导致土地依赖则是中国老年人口城镇化滞后更为严重的两个重要制度性原因。理解中国老年人口城镇化滞后问题应该将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应对老年人口城镇化滞后问题,要从缓解滞后状况和应对滞后后果两个方面着手。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杜鹏 李强
本文应用2004年和1994年国家统计局全国人口变动抽样调查中有关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的数据,采用Sullivan法对老年人的生活自理预期寿命进行了分析,并且比较了1994年到2004年生活自理预期寿命的变化。研究发现,2004年中国男性老年人平均有1.5年生活不能自理,女性老年人平均为2.5年。随着年龄的增长,中国老年人的生活自理预期寿命占余寿的比重也在逐渐下降。女性老年人的预期寿命比男性高,生活自理预期寿命在60~80岁也高于男性,但是85岁及以上女性的生活自理预期寿命低于男性,而且女性老年人生活自理预期寿命占余寿的比重在整个老年阶段均低于男性老年人。从10年间的变化看,中国老年人的预期寿命和生活自理预期寿命都有所增长,但是生活自理预期寿命在余寿中的比重反而下降了,而且随年龄的增长,下降得也越来越快,男性和女性均呈现同样的态势。就平均水平而言,健康状况改善的程度低于寿命的延长,高龄女性老年人在这个方面尤其处于劣势。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张文娟 杜鹏
文章利用1994年和2004年人口变动抽样调查数据,分析了中国东、中、西部老年人口的生活自理能力状况,并利用Sullivan方法计算了1994年和2004年东、中、西部老年人口的健康预期寿命的变化趋势。分析结果表明,东部地区中国老年人口的生活自理能力优于中、西部地区,2004年老年人口中能够生活自理者的比重低于1994年。1994~2004年预期寿命与健康预期寿命增长的比较分析结果显示,东部的老年男性和中、西部的老年人口的预期寿命增长速度快于健康预期寿命,符合功能残障期扩张的特征;而东部的老年女性的健康预期寿命增长则相对较快,符合功能残障期压缩的模式。
关键词:
健康预期寿命 老年人 地区差异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王维志
人口寿命在人口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进行人口再生产分析、人口预测、确定人口模型等都离不开寿命表。但由于编辑寿命表所需要的年龄别死亡人口数据在我国不易搜集到,所以,长时间以来我国人口寿命一直没有准确的答案。旧中国没有计算过全国人口平均寿命。但在三四十年代南京金陵大学和陈达、袁贻瑾等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刘长生 简玉峰
预期寿命的降低会减少私人储蓄水平、私人教育投入和实物资本存量,从而影响经济增长率;而政府公共教育支出、公共健康支出有利于提高居民的预期寿命,提高私人储蓄、教育投入和实物资本投资,抑制低预期寿命对经济增长所产生的负面影响。以中国30个省市的面板数据验证了这种内在的影响机制。研究还发现,这种内在的影响机制在中国不同地理区域上存在较强的差异性,这为促进我国健康、教育等人力资本积累与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制定提供了理论基础。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陈卫 段媛媛
幸福是人类社会的普遍追求,是对生命质量的积极评价,因此测量生命质量不仅要考察客观的生活状态,也要关注主观幸福感受。客观维度的生命质量往往通过健康预期寿命得到反映,而主观维度的生命质量可以通过幸福预期寿命进行测量。国际上对健康预期寿命的研究已有几十年,但是幸福预期寿命的概念提出较晚、研究较少。在中国也有较多的健康预期寿命研究,但是还没有对幸福预期寿命的关注。文章利用中国社会综合调查(CGSS)数据对2005~2015年中国人口的幸福预期寿命进行估计,显示我国居民的幸福水平存在"幸福扩张"趋势。文章认为幸福预期寿命能够弥补只从健康预期寿命反映生命质量的局限性,它作为健康预期寿命的有效补充,共同反映人口的生命质量。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林殷
健康长寿,历来是人们的愿望,也是科学家特别是医学家孜孜以求的目标。而欲实现这个宿愿,除需搞清衰老机制,以从根本上改变遗传基因外,还应明确影响寿命的相关因素,以趋利避害。如果说,前者尚有待于医学界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后者则与民众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郑晓瑛
本文根据1998年第二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分析数据和常规卫生统计资料, 采用Sullivan方法分析了三种在人群中仍有较高发病率的病毒性肝炎、疟疾、结核等传染 性疾病及慢性病和失能对中国围老龄期和老龄期人口健康预期寿命的影响,目的是了解 不同的非健康状态对老年人口健康水平影响的程度,为中国有限的卫生资源流向提供一 些参考信息。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徐勤
在人口再生产过程中,同出生一样,死亡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下面简称人口平均寿命或人口寿命)是人口分年龄死亡率的一个综合指标。它在人口预测中是一个重要参数。探查世界各国人口平均寿命的增长过程,了解影响人口平均寿命的各种因素,正确估计未来人口平均寿命的增长趋势,对于人口总数及人口年龄构成的预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人口再生产过程中,同出生一样,死亡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下面简称人口平均寿命或人口寿命)是人口分年龄死亡率的一个综合指标。它在人口预测中是一个重要参数。探查世界各国人口平均寿命的增长过程,了解影响人口平均寿命的各种因素,正确估计未来人口平均寿命的增长趋势,对于人口总数及人口年龄构成的预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景鹏 郑伟
本文通过构建一个包含财政支出和内生生育率的世代交叠模型,考察预期寿命延长和延迟退休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并设定目标探讨预期寿命延长过程中如何调整退休年龄。研究发现,预期寿命延长使均衡状态的生育率下降、财政养老保险支出占比上升、劳均产出和总产出减少,延迟退休使均衡状态的生育率上升、财政养老保险支出占比下降、劳均产出和总产出增加,二者的影响效应相反,表明退休年龄延迟可以抵消预期寿命延长产生的负面影响。在财政养老负担不增、劳均产出不减、总产出不减三种目标下,退休年龄延迟岁数临界值均随预期寿命的延长而增加,但三种目标下的经济效应差别较大,且都会降低生育率。本文的政策启示是:预期寿命延长背景下,延迟退休是一个合理且必需的政策选项;建立与预期寿命相联动的退休年龄调整机制,同时拓宽养老保险制度筹资渠道和完善生育配套政策,有助于遏制生育率下降、减轻财政养老负担和促进经济增长。
关键词:
预期寿命 延迟退休 财政负担 经济增长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吴炳义 武继磊 于奇
文章基于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CLHLS)2008、2011和2014年数据,以65~99岁老年人口为目标人群,利用插值马尔可夫链方法,计算了分性别年龄的老年人口不同健康状态间的转移概率、健康预期寿命及其余寿占比,依据风险转移概率之间的相关程度对老年人口失能率进行预测。结果显示,随着年龄增长,健康—失能的转移概率逐渐上升,失能—健康恢复概率逐渐下降,在高龄阶段,健康—失能转移概率迅速增加,且恢复概率很低;女性老年人预期寿命和健康预期寿命较长,但健康预期寿命的余寿占比低于男性;2016~2030年中国老年人口失能率呈上升态势,支持"疾病拓展假说",在2026年前后达到"稳定"状态。上述研究结果提示,老年人口健康服务应注重预防,在政策设计、生活照料及设施安排上减少老年人失能的风险,延长健康生存期;同时从健康不平等的社会性别出发,关注女性老年人口的健康服务需要,提高其生命质量。
关键词:
老年人 健康预期寿命 失能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