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626)
- 2023(16881)
- 2022(14367)
- 2021(13374)
- 2020(11125)
- 2019(25542)
- 2018(24872)
- 2017(46991)
- 2016(25563)
- 2015(28702)
- 2014(28344)
- 2013(28273)
- 2012(26139)
- 2011(24004)
- 2010(23794)
- 2009(21932)
- 2008(21336)
- 2007(18512)
- 2006(16373)
- 2005(13820)
- 学科
- 济(104332)
- 经济(104214)
- 业(67026)
- 管理(66911)
- 企(51006)
- 企业(51006)
- 方法(47057)
- 数学(41378)
- 数学方法(40949)
- 农(37383)
- 中国(29872)
- 农业(24723)
- 学(24706)
- 业经(24671)
- 财(24030)
- 贸(20880)
- 贸易(20871)
- 地方(20578)
- 易(20313)
- 制(18784)
- 环境(16439)
- 银(15466)
- 和(15397)
- 银行(15392)
- 技术(15110)
- 理论(15083)
- 融(14889)
- 金融(14886)
- 行(14769)
- 发(14532)
- 机构
- 大学(375634)
- 学院(371870)
- 济(149434)
- 经济(146414)
- 管理(142658)
- 研究(132956)
- 理学(124983)
- 理学院(123457)
- 管理学(121126)
- 管理学院(120477)
- 中国(97082)
- 科学(86000)
- 京(80436)
- 农(74235)
- 所(68159)
- 财(63905)
- 研究所(63224)
- 业大(62554)
- 中心(58626)
- 农业(57896)
- 财经(52463)
- 江(52237)
- 北京(50534)
- 范(50402)
- 师范(49830)
- 经(48024)
- 院(47567)
- 经济学(45621)
- 州(41974)
- 经济学院(41313)
- 基金
- 项目(263841)
- 科学(206554)
- 基金(192989)
- 研究(185778)
- 家(172448)
- 国家(171039)
- 科学基金(144290)
- 社会(118685)
- 社会科(112306)
- 社会科学(112278)
- 基金项目(102924)
- 省(101181)
- 自然(95281)
- 自然科(93083)
- 自然科学(93050)
- 自然科学基金(91387)
- 划(86907)
- 教育(83925)
- 资助(78574)
- 编号(73164)
- 重点(59735)
- 成果(59099)
- 部(58138)
- 发(56482)
- 创(54351)
- 创新(50824)
- 科研(50817)
- 课题(50784)
- 国家社会(49745)
- 计划(49577)
- 期刊
- 济(160461)
- 经济(160461)
- 研究(106479)
- 农(71605)
- 学报(70512)
- 中国(68033)
- 科学(62674)
- 大学(52167)
- 学学(49549)
- 农业(48830)
- 管理(48277)
- 财(44580)
- 教育(36534)
- 融(29624)
- 金融(29624)
- 业经(27593)
- 技术(27512)
- 经济研究(26042)
- 财经(25046)
- 业(23616)
- 问题(21580)
- 经(21466)
- 版(20558)
- 业大(19600)
- 科技(19351)
- 图书(18285)
- 资源(17371)
- 技术经济(16940)
- 贸(16708)
- 世界(16458)
共检索到53053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吴清 冯嘉晓 朱春晓 滕文敏
运用GIS空间技术探讨中国美丽乡村的空间分布格局,分析其影响因素,总结美丽乡村建设中的问题并提出优化对策。结果表明:①从全局上看,中国美丽乡村地区分布不均衡,呈"大分散、小聚集"的分布格局。②美丽乡村类型分布差异明显,历史古村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以及京津冀地区;中部及东北部分布较多现代新村且具有交通指向性,沿主要铁路呈网罗式分布。③区域密度分布差异较大,经向地带性差异较为明显,呈现京津冀和长三角两个中心密集区,总体表现为东部密集、西部稀疏的格局。④冷热分布不均衡,表现出"大部分冷、局部热"的格局,热点区集中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及山东、河南等地,冷点区多集中在西南地区。⑤美丽乡村的分布受自然和人文因素影响,自然因素表现为地形地貌和水文状况,人文因素体现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政策扶持力度、历史和民俗文化的深厚程度等。⑥当前美丽乡村建设仍存在资源分配不平衡、特色文化资源挖掘不足以及可持续发展动力缺乏等问题,鉴于此,从发展方式、资源整合及监督机制三方面提出优化路径。
关键词:
美丽乡村 空间格局 影响因素 优化 中国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刘德林 周倩
文章采用熵值法和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法探讨2008-2017年我国31个省份美丽乡村建设水平的时空演变特征,运用空间滞后模型进一步探究美丽乡村建设水平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美丽乡村建设水平在时间上均呈上升趋势,在空间上呈"自东向西"不断提升的变化特征,区域差异明显;美丽乡村建设水平呈现出显著的空间关联和集聚效应,集聚程度随时间变化有所增强,高—高集聚区稳定在上海、江苏、浙江3地,低—低集聚区则围绕新疆、甘肃等地不断波动;空间滞后模型表明农业受灾率和农林水财政支出比重对美丽乡村建设水平的提升有显著负影响,城镇化率和农村劳动力受教育水平则对其提升产生正向效应。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何得桂
强劲的驱动机制是推进我国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保障。基于网络治理和系统论的学术资源,尝试构建了美丽乡村建设驱动机制系统模型,对其形成机理和主体驱动力特点进行分析。在宏观层面,政府、农民、资本和社会力量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进程中要充分地互动协同和有效整合,以形成强大、可持续的合力。在中微观层面,要促进驱动要素层次的协调优化;不仅要注重发挥法律与公共政策、资金与利益的驱动作用,更要重视和增强科技与人才、文化与教育对美丽乡村建设的基础性动力。
[期刊]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王朝辉 李思梦 乔浩浩 高杨
乡村旅游是乡村振兴的有效实施路径,民宿产业是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抓手。研究选取黄山市黟县为案例地,采用ArcGIS、SPSS等分析软件,并基于克里金插值法和特征价格模型,研究民宿产业定价的空间分异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民宿房价整体呈现以碧山为代表的资本主导型民宿高值区,以塔川、南屏、关麓、卢村和屏山景区为核心的传统村落型民宿次高值集聚区。2)不同等级民宿区位选择偏好不同,中低档民宿主要依托旅游景点呈现多组团集聚分布,而高档民宿较为分散,未形成明显的集聚。3)民宿房价的空间分布与旅游吸引物、区位特征、场所空间、户外景观、原生态环境等因素高度相关。4)房源特征对民宿定价的影响最大,经营投入、品牌声誉和景观特征等因素影响次之。
关键词:
乡村民宿 空间分布 房价 影响因素 黟县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王文龙
城乡差距的延续,刘易斯拐点的到来,二元户籍体制的残存,土地制度的保守,老人农业蔓延,粮食安全问题恶化使中国农业现代化转型困难重重。为化解老人农业危机,中国政府先后实施了新农村建设和美丽乡村建设,虽然取得一定成效,但由于发展观念的保守和相关制度改革的滞后,导致美丽乡村建设动力严重不足,成效有限。只有尽快改变陈旧的资本观和粮食安全观,加快农地制度改革,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耕地整理力度,消除二元户籍体制残留,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才能实现农村新旧发展动力的整合,加速农业的现代化转型,缓解老人农业危机,早日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和谐发展。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王文龙
中国美丽乡村建设有效阻止了城乡差距继续扩大,缓解了国家粮食安全与社会危机,但并没有从根本上化解城乡三元结构、夯实粮食安全基础、建立起城乡良性互动机制。随着政府支农政策接近"天花板"、经济新常态的出现,美丽乡村建设动力衰竭,乡村建设出现疲态,严重影响中国现代化大局。借鉴日韩乡村建设的成功经验,对中国美丽乡村建设政策进行合理调整,积极创造条件缩小城乡差距,夯实农村内生发展基础,改革农村经济管理体制,采取合理的农业发展政策,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目标。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陈棋 李静 何志明 金贤锋 王昌博
[目的]分析重庆市县域乡村性演变及其影响因素,对深入理解重庆市城乡关系及其互动过程,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意义。[方法]以重庆市32个县(区)为研究对象,运用ESDA空间统计方法、多元线性回归和地理探测分析方法,探讨2000年以来重庆市县域乡村性的空间分异格局及其格局形成的影响因素。[结果](1)2000年以来,重庆市县域乡村性逐渐减弱,主城都市区乡村性较弱、渝东北和渝东南乡村性较强的整体格局稳定,巫溪县、城口县、彭水县、酉阳县等渝东北和渝东南的县(区)的乡村性较强。(2)重庆市县域乡村性的空间集聚和空间极化效应明显,在多种作用力的交互影响下,呈现出重庆市域的多圈层结构和区域性的双圈层结构。(3)自然力和区位力形成了重庆市县域乡村性分异的基础地理格局,市场力和行政力对这种格局进行调整、优化,在四种力及其交互作用下,形成了重庆市县域乡村性的空间分异格局。[结论]结合重庆市实际情况探索了乡村性的空间分异格局及其影响因素,为乡村振兴潜力区域发展提供建议。
关键词:
乡村性 时空格局 地理探测 县域 重庆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杨欢 祁妤 张赫 赵庆云 张中华
文章在分析陕西省乡村民宿价格分级的空间分异特征的基础上,采用官方统计、夜间灯光和POI等多源数据,从自然环境、资源禀赋、区位交通和消费基础4个维度入手,运用地理探测器挖掘不同价格等级乡村民宿空间分布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陕西省乡村民宿呈不均衡、局部集聚空间分布特征。(2)从动态演变来看,陕西省乡村民宿规模集聚效应不断增强,沿秦岭北麓东西方向的民宿产业带雏形初显。(3)陕西省乡村民宿空间分布受自然环境、资源禀赋、消费基础和区位交通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不同价位民宿选址的主导因素存在差异。(4)随着民宿价格的上涨,各指标因素的解释力数值增大,消费基础维度排序逐步上升至第一位。(5)陕西省各级乡村民宿对景区资源禀赋具有较强依赖性,受区位交通因素影响相对较弱。乡村民宿具有盘活闲置资源,带动农民增收和传播地域文化等重要功能。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陈棋 李静 何志明 金贤锋 王昌博
[目的]分析重庆市县域乡村性演变及其影响因素,对深入理解重庆市城乡关系及其互动过程,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意义。[方法]以重庆市32个县(区)为研究对象,运用ESDA空间统计方法、多元线性回归和地理探测分析方法,探讨2000年以来重庆市县域乡村性的空间分异格局及其格局形成的影响因素。[结果](1)2000年以来,重庆市县域乡村性逐渐减弱,主城都市区乡村性较弱、渝东北和渝东南乡村性较强的整体格局稳定,巫溪县、城口县、彭水县、酉阳县等渝东北和渝东南的县(区)的乡村性较强。(2)重庆市县域乡村性的空间集聚和空间极化效应明显,在多种作用力的交互影响下,呈现出重庆市域的多圈层结构和区域性的双圈层结构。(3)自然力和区位力形成了重庆市县域乡村性分异的基础地理格局,市场力和行政力对这种格局进行调整、优化,在四种力及其交互作用下,形成了重庆市县域乡村性的空间分异格局。[结论]结合重庆市实际情况探索了乡村性的空间分异格局及其影响因素,为乡村振兴潜力区域发展提供建议。
关键词:
乡村性 时空格局 地理探测 县域 重庆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陈阳 李伟芳 马仁锋 李加林 任丽燕
借助熵值法构建乡村性指数,并测算浙江2003、2012年浙江省各县乡村性,采用空间自相关分析县域乡村性水平的空间分异,并以市场力、行政力、内源力和外动力四维探究了乡村性空间分异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浙江乡村性指数格局较为稳定,但差异较大,由东北杭嘉湖、宁绍平原地区向浙西南地区逐渐升高。2浙江全省乡村性水平存在较强的空间相关性,呈现高乡村性水平地区的集聚,且2003—2012年全局空间集聚态势增强。浙江乡村性的空间集聚态势日趋稳定,形成以环杭州湾的乡村性冷点区,区域经济发达、城镇化水平高;以云和县为核心的浙西南乡村性热点区,为全省城镇化"低地"。3产业结构的升级与特色的海洋产业发展、政府投资与行政区划的调整、农业机械化和对外贸易等是驱动浙江乡村性空间分异的主要因素。
关键词:
乡村性水平 空间分异 驱动因素 浙江省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朱文伟
<正>我国是农业大国,自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建设“美丽乡村”目标以来,就投入了大量资源开展美丽乡村建设。目前在农村生态环境、道路建设、用水安全、生态经济等方面都取得了一系列积极成效,但与此同时,我国在农村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美丽乡村规划等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近年来,我国学者就美丽乡村建设问题出版了不少优秀著作,由李锦顺主编、华龄出版社出版发行的《美丽乡村建设100例》一书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本文将在评述该书内容的基础上,分析我国在美丽乡村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并结合该书内容,提出推动我国美丽乡村建设的对策建议,以期为我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政策借鉴和参考。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朱文伟
<正>我国是农业大国,自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建设“美丽乡村”目标以来,就投入了大量资源开展美丽乡村建设。目前在农村生态环境、道路建设、用水安全、生态经济等方面都取得了一系列积极成效,但与此同时,我国在农村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美丽乡村规划等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近年来,我国学者就美丽乡村建设问题出版了不少优秀著作,由李锦顺主编、华龄出版社出版发行的《美丽乡村建设100例》一书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本文将在评述该书内容的基础上,分析我国在美丽乡村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并结合该书内容,提出推动我国美丽乡村建设的对策建议,以期为我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政策借鉴和参考。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杨槿 石元博 方志勇
特色田园乡村是江苏省推进乡村振兴的典型示范。文章综合运用空间分析和地理探测器方法,以2019—2022年江苏省级特色田园乡村为研究对象,探究其空间分异特征与演变规律,并剖析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特色田园乡村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区域异质性,苏南地区分布密度最高、苏中地区分布密度最低,在城市尺度上呈现集聚、不均衡分布特征,但其不均衡程度逐年降低。(2)空间格局具有高密度集聚区逐年增加、范围不断扩大的演变特征,当前呈现“Z”形分布,主要集聚在苏南丘陵地区、沿江地区、里下河地区和徐宿毗邻地区。(3)从单因子作用看,农民可支配收入、通车里程、农村财政支出和人口密度等因子对特色田园乡村空间分异的解释力最高;从因子交互作用看,区位交通条件是特色田园乡村空间分异最重要的驱动因素。研究有助于拓展乡村振兴增长极的理论研究,对及时优化政府政策、合理调整乡村发展格局和资源配置、持续推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吴孔森 孔冬艳 王银 杨新军
以陕西省为例,围绕人口、土地、产业等乡村社会经济发展要素构建乡村转型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借助ArcGIS平台分析陕西省乡村转型发展时空格局演化特征;利用逐步回归、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WR模型)对陕西省乡村转型发展影响因素及作用效应的空间分异进行探究,以期为陕西省乡村高质量发展路径设计与政策制订提供参考依据。研究结论如下:(1)2005—2017年间,陕西省乡村转型发展程度呈现持续上升趋势,在空间上整体呈现西安及其周边以及榆林北部能源区发展程度高,其余地区发展程度低的特点,且乡村转型发展经历了低度转型主导到较低、中度转型主导的发展过程。(2)地均固定资产投入、加权路网密度、人均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个数和人均耕地资源量是陕西省乡村转型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3)影响因素中除人均耕地资源量对乡村转型发展整体呈现负向影响外,其余因素均呈现正向影响,且对不同县域影响程度不同,影响效应的空间分异明显。研究对因地制宜地制定陕西省乡村转型发展的差异化政策措施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