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355)
- 2023(16659)
- 2022(14274)
- 2021(13700)
- 2020(11642)
- 2019(26538)
- 2018(26124)
- 2017(49460)
- 2016(26936)
- 2015(30769)
- 2014(30603)
- 2013(30070)
- 2012(28106)
- 2011(25407)
- 2010(25246)
- 2009(23646)
- 2008(23433)
- 2007(20595)
- 2006(17724)
- 2005(16026)
- 学科
- 济(111385)
- 经济(111260)
- 管理(77593)
- 业(73349)
- 企(59723)
- 企业(59723)
- 方法(53233)
- 数学(47533)
- 数学方法(46985)
- 中国(32224)
- 农(30972)
- 财(30520)
- 贸(23951)
- 贸易(23943)
- 易(23364)
- 制(22997)
- 业经(22737)
- 学(21314)
- 地方(20084)
- 农业(19728)
- 务(18528)
- 财务(18462)
- 财务管理(18417)
- 银(18375)
- 银行(18341)
- 融(17776)
- 金融(17768)
- 行(17555)
- 企业财务(17487)
- 理论(16739)
- 机构
- 大学(382605)
- 学院(381046)
- 济(163584)
- 经济(160382)
- 管理(149008)
- 研究(130908)
- 理学(128164)
- 理学院(126818)
- 管理学(124717)
- 管理学院(124004)
- 中国(101485)
- 京(80328)
- 科学(76672)
- 财(76352)
- 所(64784)
- 农(61592)
- 中心(61482)
- 财经(60267)
- 研究所(58685)
- 江(56437)
- 经(54956)
- 业大(53913)
- 北京(50648)
- 经济学(50460)
- 范(49391)
- 师范(48902)
- 农业(48397)
- 院(47194)
- 经济学院(45524)
- 财经大学(44714)
- 基金
- 项目(253354)
- 科学(201095)
- 基金(186553)
- 研究(186230)
- 家(161940)
- 国家(160660)
- 科学基金(138481)
- 社会(119533)
- 社会科(113339)
- 社会科学(113313)
- 基金项目(97087)
- 省(96638)
- 自然(88728)
- 教育(86951)
- 自然科(86732)
- 自然科学(86707)
- 自然科学基金(85223)
- 划(82382)
- 资助(77830)
- 编号(75337)
- 成果(62213)
- 部(57866)
- 重点(57095)
- 发(53922)
- 创(52403)
- 课题(52322)
- 国家社会(50195)
- 教育部(50067)
- 创新(49098)
- 科研(48712)
- 期刊
- 济(174717)
- 经济(174717)
- 研究(112964)
- 中国(75462)
- 财(59663)
- 学报(57555)
- 农(55262)
- 管理(53970)
- 科学(53552)
- 大学(44241)
- 学学(41406)
- 教育(41384)
- 农业(37636)
- 融(37389)
- 金融(37389)
- 技术(34171)
- 财经(29887)
- 经济研究(29478)
- 业经(27522)
- 经(25714)
- 问题(22916)
- 贸(21733)
- 业(20555)
- 统计(20002)
- 图书(19203)
- 国际(19073)
- 技术经济(18738)
- 世界(18429)
- 版(17961)
- 理论(17927)
共检索到57203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刘怡君 蒋文静 陈思佳
随着网络舆情在中国的崛起,全面理解当前中国网络舆情治理的现状,是科学改进和提高政府治理方式和能力的前提。本文以中国政府20年间(1997-2016)的255份网络舆情治理政策为主要研究对象,围绕"谁治理"——治理主体;"治理什么"——治理客体,这两个治理的核心问题进行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政策研究。研究结论可为政府提高治理能力、完善治理体系,提供科学化依据。
关键词:
网络舆情 治理 政策 主体 客体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刘怡君 蒋文静 陈思佳
随着网络舆情在中国的崛起,全面理解当前中国网络舆情治理的现状,是科学改进和提高政府治理方式和能力的前提。本文以中国政府20年间(1997-2016)的255份网络舆情治理政策为主要研究对象,围绕“谁治理”——治理主体;“治理什么”——治理客体,这两个治理的核心问题进行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政策研究。研究结论可为政府提高治理能力、完善治理体系,提供科学化依据。
关键词:
网络舆情 治理 政策 主体 客体
[期刊]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梁兴国
社会冲突治理不仅仅是单纯的纠纷解决和矛盾处理活动,更是一个追求"善治"的过程。网络舆情是当前社会冲突治理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它的双重面相既有利于社会整合,也可能引发或放大现实的社会冲突。但网络舆情并非社会冲突发生的根源,在当前法制资源相对匮乏和不完善时期,网络舆情倒是社会冲突治理可加利用的一种较好资源。从公民社会角度来看,社会冲突治理对网络舆情的宽容,恰正反映了公权机构与民众之间的良性互动,当然,从社会治理角度而言,对网络舆情适当且适度的引导是其走向法治化不可或缺的要求。
关键词:
社会冲突治理 网络舆情 群体性事件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柯宁
网络舆情问题已成为影响高等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的重要问题。高校需要主动把握网络舆情的发展规律和发展特征,积极开展网络舆情治理。适应舆情事件的多元动态演变特点,建立具有公信力的、直面事件和问题的新型媒体发言人制度。
[期刊] 情报杂志
[作者]
刘波维 曾润喜
[目的/意义]网络舆情是一个跨学科研究选题,学界从不同视角对网络舆情进行观照,并基于不同视角构建应对舆情的策略和路径。[方法/过程]运用扎根理论的分析方法,对已有的网络舆情研究视角进行比较、归类、编码和分析,总结出7个主范畴和5个核心范畴。[结果/结论]由此探究网络舆情视角研究范式,分类分析视角选择与研究对象之间的密合度及论证的优势和不足,提出未来视角研究应从共享和深度协作方面研究网络舆情,注重学科间的融合与借鉴等。
关键词:
网络舆情 舆情研究 扎根理论 舆论生态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王克 刘海燕
随着社会矛盾的凸显,由此所引发的群体性事件也呈现了高发的态势。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群体性事件的发生与网络舆论间的关系也越来越密切,能否有效进行群体性事件的网络舆情治理,已成为能否妥善处理群体性事件的关键环节。网络舆情对群体性事件的影响是辩证的,社会治理必须遵循网络舆论的特点及网络对群体性事件的影响机制,从科研、立法、政府网站的建设等方面加大对网络舆情的治理力度,才能稳妥处理群体性事件,实现社会和谐。
关键词:
网络舆情 群体性事件 治理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刘晶 吴国毅 黄艳兰
文章分析了高职院校网络舆情治理的内涵,对湖北地区600名高职院校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及访谈。结合文献和调研资料分析发现,高职院校网络舆情治理存在治理理念亟待更新、治理信息化技术匮乏、治理组织管理落后等问题。针对以上问题,从"理念—方法—模型"维度系统地提出了高职院校网络舆情治理策略:以观念建设为引领,更新网络舆情治理理念;以主体培育为起点,打造网络舆情治理队伍;以客体教育为中心,培养学生网络自律行为;以环体优化为保障,营造网络舆情治理生态;以介体开发为落脚点,掌控网络舆情治理格局。
关键词:
高职院校 网络舆情治理 治理模型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王明珠 刘怡君 郭林江
“时、度、效”是网络舆情治理的标准。为探究网络舆情治理“时”和“度”两个方面的相互影响关系,并回答“时”和“度”如何进行组合才能达到网络舆情治理最好的“效”的问题,本文构建以“时”和“度”为主体的演化博弈模型,分析各主体演化路径和最终的演化稳定策略,并进行稳定性分析,最后结合“丰县生育八孩女子”的案例,对舆情治理的“效”进行全谱系仿真。结果表明,“时”和“度”之间存在动态博弈关系,且“时”和“度”会对网络舆情治理的“效”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影响程度的大小由事件性质、博弈收益等因素决定。研究结论对于决策部门开展网络舆情“时、度、效”治理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
演化博弈 网络舆情 时、度、效 舆情治理
[期刊] 情报理论与实践
[作者]
邵长安 关欣
文章以“决策问题”为核心焦点,引入议程设置理论,拉斯韦尔5W传播要素模型,分析网络舆情对于决策行为和决策有效的影响。研究提出了智能化、参与式的决策模式,“监测—预警—决策”的过程以及网络舆情数据驱动决策的策略。
[期刊] 情报理论与实践
[作者]
赵玉瑜 柏振平
<正>书名:网络舆情与高校治理研究作者:宋香丽出版社:人民出版社ISBN:9787010217994出版时间:2019年12月定价:59元高校肩负培养时代新人的历史使命,也是意识形态传播的前沿阵地。随着社交媒体的高速发展与日益普及,高校网络舆情事件时有发生,如何顺应信息技术发展趋势,有效应对网络舆情危机,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是当前摆在高校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网络舆情与高校治理研究》一书为有效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理论支撑与实践范式。
[期刊] 运筹与管理
[作者]
潘新 邓贵仕 佟斌
本文考虑个体间的相互作用,提出了一个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舆情传播模型。模型假设网络中每个个体的初始状态只有两种情况,并且在单位时间步内只选择一个邻居进行交流,并以概率λ接受该邻居的意见。解析结果显示存在概率λc使得网络中持某种观点人数比例的期望值是一个常数,而其它状态下系统中所有个体的意见都会达成一致。本模型有助于衡量某给定社会网络中舆论传播的快慢程度。
[期刊] 现代情报
[作者]
于卫红
[目的/意义]为校园舆情信息管理员、校园舆情监管办公室、相关领导等提供舆情信息服务及决策参考。[方法/过程]在Jade平台下分析、设计了基于多Agent的高校网络舆情监测与分析系统。详细阐述了信息采集Agent、信息预处理Agent、舆情分析Agent、舆情简报生成Agent的工作机制。构建了由物理层、语法层和语义层组成的多Agent间的通信模型。为了提高Agent的舆情分析能力与分析结果的可视化展示能力,通过Rserve接口对Jade平台与R语言进行集成,使得Jade Agent可以灵活调用R语言丰富的
[期刊] 情报理论与实践
[作者]
张玉峰 何超
本文在分析、比较和综合国内外网络舆情信息分析处理技术的基础上,将Web挖掘技术引入舆情智能分析处理中,构建了基于Web挖掘的舆情信息智能分析模型,并通过系统实例介绍了Web挖掘在网络舆情智能分析中的具体应用。
关键词:
网络舆情 网络挖掘 智能分析
[期刊] 情报理论与实践
[作者]
付姝姣
书名:网络舆情监测:基础与应用作者:曹蓉出版社:时事出版社出版时间:2019年定价:98元书号:9787519502690网络的发展,使得公众思想观点表达变得更加畅通。鼓励公众发声,允许公众通过网络就不同的事件现象发表看法,体现了对公众表达意愿的充分尊重与支持,符合我国当下法治的理念与要求。但与此同时,不受约束和控制的网络表达,也会带来负面的、不理性的,甚至是错误的、有害的网络言论,形成不当的
[期刊] 情报理论与实践
[作者]
单晓红 庞世红 刘晓燕 杨娟
[目的/意义]网络舆情的监管和引导是舆情工作者面临的一项挑战。网络舆情演化路径分析可以为有关部门加强舆情监管提供决策参考。[方法/过程]以医疗领域网络舆情事件为例,微博相关评论为数据源,使用规则模板识别因果关系、提取事件对。利用Word2vec训练词向量,通过K-means聚类将相似度较高的事件泛化为一类,分别构建网络舆情事理图谱和抽象网络舆情事理图谱,从两个层次分析网络舆情的演化路径。[结果/结论]结果表明,网络舆情事件的演化路径呈现多级性,且事件的演化方向不唯一。
关键词:
网络舆情 演化路径 事理图谱 事件抽取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