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782)
- 2023(13567)
- 2022(11683)
- 2021(10893)
- 2020(8978)
- 2019(21170)
- 2018(20579)
- 2017(39930)
- 2016(21407)
- 2015(24125)
- 2014(23575)
- 2013(23695)
- 2012(21753)
- 2011(19826)
- 2010(19293)
- 2009(17704)
- 2008(17054)
- 2007(14380)
- 2006(12481)
- 2005(10971)
- 学科
- 济(92826)
- 经济(92728)
- 管理(61600)
- 业(58380)
- 企(47018)
- 企业(47018)
- 方法(46244)
- 数学(41342)
- 数学方法(41015)
- 中国(25426)
- 农(23724)
- 财(21699)
- 业经(19026)
- 贸(18600)
- 贸易(18592)
- 易(18105)
- 学(17904)
- 地方(16562)
- 环境(15986)
- 农业(15888)
- 制(14769)
- 技术(13968)
- 和(13848)
- 务(13468)
- 财务(13408)
- 财务管理(13386)
- 融(13242)
- 金融(13241)
- 银(13140)
- 银行(13104)
- 机构
- 大学(309134)
- 学院(304804)
- 济(132190)
- 经济(129846)
- 管理(124402)
- 理学(109105)
- 理学院(107984)
- 管理学(106421)
- 管理学院(105896)
- 研究(104314)
- 中国(77866)
- 京(65392)
- 科学(62523)
- 财(56785)
- 所(51057)
- 农(47440)
- 财经(47250)
- 研究所(47063)
- 中心(46205)
- 业大(45222)
- 经(43411)
- 北京(41621)
- 经济学(41376)
- 江(40295)
- 范(38567)
- 师范(38258)
- 院(37795)
- 经济学院(37569)
- 农业(37356)
- 财经大学(35595)
- 基金
- 项目(215815)
- 科学(171077)
- 基金(160105)
- 研究(157539)
- 家(139579)
- 国家(138516)
- 科学基金(119463)
- 社会(102465)
- 社会科(97407)
- 社会科学(97383)
- 基金项目(84808)
- 省(80819)
- 自然(76812)
- 自然科(75070)
- 自然科学(75052)
- 自然科学基金(73746)
- 教育(70903)
- 划(68658)
- 资助(66468)
- 编号(61939)
- 成果(49305)
- 部(49025)
- 重点(47852)
- 发(45830)
- 创(44889)
- 国家社会(43407)
- 教育部(42427)
- 创新(41987)
- 课题(41922)
- 人文(41210)
- 期刊
- 济(133860)
- 经济(133860)
- 研究(90697)
- 中国(51697)
- 学报(47345)
- 科学(44467)
- 管理(43778)
- 农(42139)
- 财(40026)
- 大学(36246)
- 学学(34152)
- 农业(30222)
- 教育(29007)
- 技术(24863)
- 融(24392)
- 金融(24392)
- 经济研究(22992)
- 财经(22886)
- 业经(20238)
- 经(19521)
- 问题(17783)
- 业(16531)
- 技术经济(15434)
- 贸(15257)
- 图书(14976)
- 理论(14959)
- 科技(14533)
- 世界(14183)
- 实践(13428)
- 践(13428)
共检索到43027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管曦
本文基于1999—2006年中国6个绿茶主产省投入产出的面板数据,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法,对中国绿茶生产效率的变化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1999—2006年中国绿茶生产的全要素生产率整体呈上升趋势,年均增长11.2%,其主要推动力是技术进步,技术效率低下阻碍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目前我国绿茶生产还存在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投入过多的问题,且一些茶区还处于规模报酬递增阶段,需要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在此研究基础上,本文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DEA 生产效率 绿茶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李晓钟 李清光
本文利用剩余需求弹性模型,选取SITC(Rev.3)07411的绿茶产品,对其在摩洛哥、日本、美国和俄罗斯四国市场上的国际市场势力进行了检验。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绿茶在国际市场上具有一定的国际市场势力,但同时存在出口价格低、同质竞争和可替代性强等问题。研究发现,国际市场占有率较高和茶叶成本较低有利于我国茶叶国际市场势力的构建,而国内茶叶市场集中度低则是导致国际市场单价较低同时出现的原因。本文探讨了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对中国茶叶获得更多的贸易利益提供有益的思路。
关键词:
绿茶 国际市场势力 市场集中度 比较利益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刘晓军 唐晓波 李春华
选择3年生树龄的树冠面枝梢第3~5片叶片,测定分析了在秋季同等条件下不同品种与不同叶位的叶绿素含量与光合效率变化及相关性。结果表明:不同品种和叶位的叶绿素含量极显著相关,以南江大叶茶和第5片叶片叶绿素含量最高。光化学效率(Fv/Fm、Fv/Fo)以福鼎大白茶和第3片叶片最大,光化学效率与叶绿素含量并不完全一致,在第4、5叶位极显著负相关,可将第4、5片叶的叶绿素b含量作为高光效的选择指标之一。
关键词:
茶树 秋季 叶绿素 光合效能 相关性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肖文军 刘仲华 胡祥文 黄建安 龚雨顺 龚志华
为筛选出名优绿茶高效复合保鲜剂 ,以湖南郴州茶树良种示范场春季 1芽 1叶加工而成的名优绿茶为原料 ,选择去湿除氧的保鲜剂对其进行破坏性贮藏 3个月 ,从感官品质 ,生化成分 ,物理性状 ,儿茶素组分四方面比较分析了各保鲜剂的保鲜效果 .结果表明 ,名优绿茶破坏性贮藏 3个月后 ,香气、汤色、滋味、亮度、透光率以及各内含成分不同程度地劣变或下降 ;各复合保鲜剂对名优绿茶均有一定的保鲜效果 ,其中以变色硅胶 +维生素 C,变色硅胶 +铁粉 ,焦亚硫酸钠 +维生素 C的保鲜效果为好
关键词:
名优绿茶 贮藏保鲜 复合保鲜剂 筛选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黄友谊 刘波 罗新飞 阳永学 李洪发 戴凯凡
对杜仲绿茶干燥工艺的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全炒的干燥方式以叶量150 g、干燥温度80℃的条件干燥和高温提香有利于杜仲绿茶品质的形成。
关键词:
杜仲绿茶 干燥工艺 感官品质 理化成分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龚志华 李丽 陈大海 童奇 邓克尼 肖文军
以绿茶为原料,以传统工业化应用的茶叶浸提方法作对照,在获取绿茶无热浸提对茶叶品质成分的浸出得率可以达到传统水提浸出得率的基础上,通过茶水比与浸提时间的正交试验,从茶叶品质成分浸出得率、产品冷溶性方面,优化筛选了绿茶无热浸提的技术参数.结果表明,增大茶水比、延长浸提时间,绿茶无热浸提的品质成分得率完全可以达到传统浸提的效果.采用茶水比1∶90、1次浸提2.0h是绿茶无热浸提的最优技术参数,水浸出物、氨酸酸、茶多酚、儿茶素、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及咖啡碱的浸出量分别为传统浸提的1.03倍、1.26倍、1.05倍、1.06倍、1.09倍、1.04倍,同时,茶无热浸提液的感官品质及其加工品冷溶性较好.
关键词:
茶叶深加工 绿茶 浸提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贾尚智 闵彩云 金孝芳 陈勋 石亚亚
本文对16个无性系绿茶品种的成活率、新梢物候期、发芽密度、鲜叶产量、制茶品质、抗性等性状进行分析,为国家级良种鉴定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苏茶早、元宵绿、中茶108、武义早等4个品种为特早生种;中茶108、81-8-30、中茶302等3个品种的产量极显著高于CK种,武义早的产量显著高于CK种;桂香18、六杯香、鸠20、中茶302、春波绿、81-8-30、南江1号等7个品种的品质优于CK;中茶108、81-8-30等2个品种的耐寒性表现为强,浙农139、中茶302、桂香18等3个品种的耐旱性表现为强。
关键词:
绿茶品种 区域试验 湖北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倪德江 陈玉琼 袁芳亭 周继荣
对 30型滚筒连续杀青机的杀青温度和时间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杀青温度和时间对杀青叶品质有较大影响 ;在温度低于 16 0℃时杀青 ,随温度的升高 ,茶叶茶多酚和氨基酸含量增加 ,可溶性糖和叶绿素含量下降 ;随杀青时间的延长 ,氨基酸和可溶性糖含量呈上升趋势 ,而叶绿素和茶多酚则呈下降之势 ;当杀青温度超过16 0℃时 ,在任一时间内茶叶都会焦变。 30型滚筒连续杀青机杀青的适宜温度是 140℃ ,时间为 35~ 5 5s。
关键词:
名优茶 杀青机 杀青 品质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常硕其 张亚莲 曾跃辉 傅海平 刘红艳 黄仲先
在夏秋季节,通过采用对茶树遮荫处理、改进加工工艺、运用轻修剪调控夏、秋季茶叶产量比例等技术措施提高秋茶产量,实现夏秋茶增值增效.结果表明,遮荫可降低夏秋茶多酚含量,较对照最大降幅为20.56%,增加叶绿素含量,较对照最大增幅为50.93%,酚氨比值降低;长时间鲜叶摊放可提高夏茶水浸出物、茶多酚、氨基酸含量,氨基酸增幅可达11.80%;新工艺加工的秋茶水浸出物、茶多酚、氨基酸、叶绿素含量增幅分别为9.15%、9.89%、8.84%和0.83%,夏秋茶感官品质得到提升.修剪调控可提高夏秋绿茶中的秋茶比例,使秋茶增加19.10%.
关键词:
夏秋绿茶 遮荫 茶叶品质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李平 林强 高冬梅 郭萧
通过田间系统调查,对重庆永川、南川和荣昌3个区县优质绿茶产区茶园蚁科昆虫群落进行了研究,鉴定出蚁科昆虫30种,其中重庆新纪录种29种,主要优势种有9种;不同海拔高度茶园物种丰富度指数为3~12,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最高为1.64,最低为0.15,Pielou均匀度指数最高为0.74,最低为0.09,Simpsom优势度指数最高为0.77,最低为0.09。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周跃斌 蔡利娅 罗理勇 王伟 邓克尼
对龙井、乌牛早、迎霜、萍云11号、福鼎大毫、湘妃翠、茗丰、碧香早等8个茶树品种名优绿茶,采用感官审评、生化成分分析和高效液相色谱分析等方法对其品质特点进行了比较研究.感官审评结果表明,春季以茗丰、萍云11号、迎霜、福鼎大毫名优绿茶品质最好,夏季以湘妃翠、萍云11号、茗丰名优绿茶品质较好.生化成分测定结果表明,春季以福鼎大毫、萍云11号、迎霜、茗丰氨基酸含量较高,分别为2.83%,2.84%,2.67%,2.66%;儿茶素比值以湘妃翠最低1.477.夏季以湘妃翠、萍云11号氨基酸含量较高,分别为1.82%,1.81%;儿茶素比值以湘妃翠最低2.199;脂溶性色素测定结果还表明,春茶色泽物质组成差...
关键词:
品种 品质特点 名优绿茶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胡祥文 甘霖
从名优绿茶在贮藏期间的品质劣变机理、名优绿茶贮藏保鲜技术应用现状等方面综述了近 2 0年来名优绿茶贮藏保鲜技术的研究成果与进展 ,指出了名优绿茶贮藏保鲜技术研究及其应用存在的问题与今后的发展趋势 .
关键词:
名优绿茶 品质劣变 贮藏保鲜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陈玉琼 倪德江
用气相色谱(GC)、GC/质谱(MS)法分析了主要类型名优绿茶香气组成及其含量的差异。结果表明,用相同的鲜叶加工成8种名茶,香气差异较大。揉捻对茶叶香气形成有较大影响,未揉捻型名茶加工过程较揉捻型名茶有利于香气的形成。茶叶香气香型相似率的计算表明,揉捻改变了茶叶的香型,揉捻型与未揉捻型名茶香型不相同,揉捻型名茶之间香型比较接近,而未揉捻型名茶之间香型差异较大,这与其加工工艺有关。结合有关研究,提出了在保证外形品质的前提下,揉捻工序以轻压、短时为主,适当缩短做形时间的技术措施,以改善名优茶香气品质
关键词:
名优绿茶 加工 香气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萧力争 胡祥文 龚志华 肖文军
以优质绿茶为材料,在-15,0,4℃及室温下贮藏10个月后,进行2个月的货架期贮藏试验.在贮藏前、贮藏10个月、货架期第1个月、货架期第2个月后分别对样品的物理性状、品质成分进行检测,同时进行感官审评.结果表明,优质绿茶在货架期内,物理性状、品质成分、感官品质都逐渐下降或劣变.茶汤亮度L,透光率T640逐渐下降,色泽a,b值逐渐上升;水浸出物、茶多酚、咖啡碱等含量均下降;氨基酸含量在货架期第1个月有所减少,而在货架期第2个月稍有回升;低温贮藏后的优质绿茶在货架期内的感官品质下降幅度较大.
关键词:
优质绿茶 贮藏 货架期 品质劣变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