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376)
2023(12075)
2022(9782)
2021(8597)
2020(6943)
2019(15617)
2018(14944)
2017(28176)
2016(14397)
2015(16315)
2014(15826)
2013(15983)
2012(15071)
2011(13940)
2010(13869)
2009(13102)
2008(11917)
2007(10324)
2006(9628)
2005(9103)
作者
(42291)
(35222)
(35151)
(33553)
(22430)
(16801)
(15826)
(13638)
(13612)
(12481)
(12323)
(11792)
(11457)
(11372)
(11293)
(11082)
(10473)
(10169)
(10101)
(9558)
(9070)
(8537)
(8414)
(8115)
(8051)
(8047)
(7584)
(7250)
(7069)
(7049)
学科
(86566)
经济(86509)
管理(40134)
(35062)
方法(28447)
中国(28114)
(27564)
企业(27564)
(26758)
金融(26758)
数学(26126)
数学方法(25953)
(24108)
银行(24096)
(23492)
地方(22511)
环境(17303)
(16776)
(16322)
(15983)
业经(15845)
(15736)
(15148)
贸易(15134)
(14756)
地方经济(13847)
农业(11633)
中国金融(11417)
(11272)
(11093)
机构
大学(214213)
学院(213320)
(110044)
经济(108289)
研究(83810)
管理(76604)
中国(71206)
理学(65084)
理学院(64338)
管理学(63450)
管理学院(63068)
(47363)
科学(46462)
(44976)
(41712)
中心(38476)
财经(37963)
研究所(37922)
经济学(37647)
(34664)
经济学院(33808)
(31876)
(30243)
(29961)
北京(29281)
财经大学(28333)
业大(26933)
科学院(25831)
(25747)
师范(25497)
基金
项目(140896)
科学(112689)
基金(106728)
研究(102120)
(93698)
国家(93074)
科学基金(79492)
社会(70720)
社会科(67565)
社会科学(67548)
基金项目(55190)
(51931)
自然(48320)
自然科(47219)
自然科学(47209)
自然科学基金(46363)
(44248)
教育(43728)
资助(43710)
编号(36517)
(33663)
重点(32962)
(31902)
国家社会(31749)
(29535)
中国(29492)
成果(29081)
创新(28104)
发展(27909)
教育部(27693)
期刊
(122387)
经济(122387)
研究(71799)
中国(41997)
(35531)
金融(35531)
(34110)
科学(30452)
学报(30405)
管理(29867)
(28792)
大学(23633)
学学(22792)
经济研究(22037)
财经(20140)
农业(19179)
(17577)
技术(16998)
问题(15842)
业经(15388)
(15031)
国际(14455)
世界(13933)
教育(12645)
技术经济(12127)
统计(11847)
(11256)
(10372)
资源(10179)
经济问题(9727)
共检索到33825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刘潭   徐璋勇  
文章以2010—2021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为样本,测算分析了绿色金融与低碳经济的耦合协调度及其时空特征,并采用Dagum基尼系数和障碍度模型对其差异性表现与影响因素进行探讨。结果表明:在样本期内,绿色金融与低碳经济的耦合协调度呈波动上升趋势,但尚未实现优质耦合协调,目前绿色金融系统相对滞后;空间分析结果表明,中西部地区的耦合协调度在2019年实现了对东部地区的赶超,率先达到了良好协调水平;差异性分析发现,耦合协调度的区域间差异高于区域内差异,是空间差异的主要来源;制约耦合协调度提升的主要障碍因素有环保企业A股市值占比、人均森林面积等,且不同地区各因素的障碍度值存在差异。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周兵   李艺  
绿色金融与技术创新耦合协调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着力点,是实现低碳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本文选取2000—2021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利用熵值法测算低碳经济发展综合指数,在此基础上使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检验绿色金融与技术创新耦合协调对低碳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低碳经济发展整体表现为稳定上升的趋势,且呈现“东高、中平、西低”的分布格局;省域绿色金融与技术创新耦合协调主要呈现高耦合协调度,且由沿海地区向内陆地区递减;绿色金融与技术创新耦合协调对低碳经济发展具有正向影响,同时绿色金融与技术创新耦合协调对低碳经济发展产生空间溢出效应。基于上述结果,为进一步优化绿色金融与技术创新协调发展和助力低碳经济发展,应注重“绿色”和“蓝色”资源优势,实施差异化低碳经济发展战略;以“空间治理”为抓手,促进区域绿色金融和技术创新协调发展;完善协同政策,有效提升新质生产力;加强区域空间重塑,充分发挥耦合协调的空间溢出效应。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邓淇中   李纯英  
绿色金融兼具金融资源配置与环境规制双重属性,探究生态环境与绿色金融耦合协调度的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对推动经济绿色转型,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以长江经济带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耦合协调评价指标体系,借助核密度估计、标准差椭圆等方法揭示二者耦合协调度的时空特征,并利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解析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与绿色金融耦合协调度整体呈上升态势,并伴随着多极分化现象,下游地区耦合协调度提升速度快于上游和中游地区。(2)流域内两系统耦合协调度空间差异特征明显,呈现出以上海为核心,以南京、杭州、成都、重庆为次核心的多元发展格局。(3)绿色创新、政府支持、开放程度、经济基础、人力资本、产业结构、能耗强度对二者耦合协调度的作用效果依次减弱,且各因素的影响效应在不同时期、不同区域具有时空异质性。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韩叙   柳潇明   刘文婷   余万林  
基于2010—2020年黄河流域沿线36个地级及以上城市样本数据,利用博弈论组合赋权法、耦合协调度模型、核密度估计、空间相关性分析、地理加权回归等方法,探讨黄河流域绿色金融发展水平与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的耦合协调时空格局、演变趋势及其驱动因素。研究发现:(1)2010—2020年,黄河流域绿色金融发展水平与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耦合协调由濒临失调阶段上升为勉强协调阶段,空间分布从高到低依次是下游地区、上游地区、中游地区,各城市耦合协调度空间差异呈现扩大态势。(2)空间相关性分析表明,两者耦合协调度在空间上关联特征不强,空间外溢效应较弱。耦合协调度“高—高”集聚区主要集中于黄河流域下游地区,“高—低”集聚区主要位于黄河流域中游地区,“低—低”集聚区主要位于黄河流域上游地区。(3)绿色技术创新对下游地区耦合协调度驱动作用较大,政府环境治理能力对黄河流域上游地区耦合协调度驱动作用较大,人力资本水平对黄河流域中游地区耦合协调度驱动作用较大。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徐维祥  王敏吉  郑金辉  刘程军  
基于城镇化以及绿色化内涵,构建城镇化与绿色化评价指标体系,使用耦合协调模型、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法刻画了2005~2019年长江经济带108个城市城镇化与绿色化耦合协调度的时空演化特征,并运用空间杜宾模型探究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长江经济带城镇化与绿色化耦合协调水平逐年增强,但绿色化滞后于城镇化,两者的协调发展水平较低,空间上呈现“东高西低”的空间分布特征;(2)长江经济带城镇化与绿色化耦合协调度呈现空间集聚态势,长江下游城市为热点区域,具有空间锁定特征,而冷点区域则发生空间迁移,最终形成“热点大、冷点小”的空间格局;(3)长江经济带城镇化与绿色化耦合协调度的各影响因素按驱动力由大到小依次为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教育投入、固定资产投资、政府管理、信息化程度,且各因素驱动性呈现空间异质特征。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李艳  赵田田  舒泰一  
使用中国2010—2020年省际面板数据,用熵权法构建绿色金融与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数,运用修正后的耦合协调模型和莫兰指数分析二者的协调发展水平及空间相关关系,进而用PVAR模型分析二者的交互响应。得出以下结论:(1)2010—2020年我国绿色金融与经济高质量发展之间协调发展程度总体呈上升趋势。省域间耦合协调程度存在显著空间差异,呈现东高西低的阶梯式分布。(2)从莫兰指数来看,绿色金融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呈现显著空间正相关关系。2020年,东、中、西部的差距明显缩小,各地区更为协调发展。(3)短期内绿色金融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相互促进。但绿色金融对经济高质量发展仅短期作用明显,长期的正向影响不明显。经济高质量发展对绿色金融具有促进作用,但具有时滞性。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李艳  赵田田  舒泰一  
使用中国2010—2020年省际面板数据,用熵权法构建绿色金融与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数,运用修正后的耦合协调模型和莫兰指数分析二者的协调发展水平及空间相关关系,进而用PVAR模型分析二者的交互响应。得出以下结论:(1)2010—2020年我国绿色金融与经济高质量发展之间协调发展程度总体呈上升趋势。省域间耦合协调程度存在显著空间差异,呈现东高西低的阶梯式分布。(2)从莫兰指数来看,绿色金融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呈现显著空间正相关关系。2020年,东、中、西部的差距明显缩小,各地区更为协调发展。(3)短期内绿色金融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相互促进。但绿色金融对经济高质量发展仅短期作用明显,长期的正向影响不明显。经济高质量发展对绿色金融具有促进作用,但具有时滞性。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崔和瑞  段春林  赵巧芝  
绿色金融与绿色科技深度耦合、协调发展是“双碳”背景下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必然要求。本文在梳理二者交互耦合理论机制基础上,利用Dagum基尼系数、莫兰指数和空间马尔可夫链测度2010~2020年中国30省(区、市)绿色金融与绿色科技耦合协调度的时空演化特征。研究发现:(1)耦合协调度呈东高西低、东快西慢的分布格局,结构由“金字塔”型转变为“橄榄”型,中间水平省(区、市)占主导;基尼系数呈加速增长的“J”型趋势,总体差异主要来源是:区域间>区域内>超变密度;(2)耦合协调度呈空间正相关且集聚程度不断增强。高-高集聚出现在长三角地区,低-低集聚的省(区、市)位于西部和东北地区;(3)空间马尔科夫链分析更新了基于传统马尔科夫链的研究结论:状态演进不仅存在“锁定”效应,还会受到邻近地区的“空间拖拽”,表现出“俱乐部趋同”现象。应强化空间治理,完善耦合协调发展的溢出通道建设,更好地实现绿色金融与绿色科技有效结合。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刘丽   任保平   汪浩  
数字经济与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是推动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文章基于2008—2020年中国31个省份相关数据,利用熵权法、耦合协调度模型、Dagum基尼系数及其分解、随机效应面板Tobit模型对数字经济和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协调度的时空趋势、区域差异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中国数字经济与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协调度整体呈稳定上升态势;四大地区异质性特征明显;两大系统总体空间差异呈缓慢下降态势,东部地区区域内空间差异最大,东-西、东-东北、东-中区域间差异较大,超变密度是造成区域空间差异的主要来源;经济发展水平、技术创新、环境规制、金融水平、对外开放度和地方政府财政支出对区域耦合协调发展的影响具有差异。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梁坤丽   刘维奇  
文章基于2008—2020年我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运用超效率EBM、核密度估计、Markov链、分位数回归等方法探究中国农业绿色生产效率与经济韧性耦合协调度的时空演化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农业绿色生产效率停滞不前,农业经济韧性波动上升,二者耦合协调度整体不高但呈逐步上升态势;耦合协调度呈现空间非均衡特征,西部与东部地区呈高水平“凸起”,东北与中部地区呈中低水平“塌陷”;耦合协调度内部流动性较强,具有显著的空间效应和异质性;产业结构对耦合协调度呈现“U”型影响,财政支农和环境规制表现为负向影响,市场规模具有正向影响。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辛红  
“双碳”愿景的实现需要绿色金融的有力支撑,同时也倒逼绿色金融体系进行深刻变革。通过构建碳交易与绿色金融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各试点碳交易与绿色金融的耦合协调关系,研究发现:各试点省市的绿色金融发展水平均呈现逐年提升的状态,碳交易发展水平存在一定程度的波动性;在耦合度方面,重庆处于低耦合协调阶段,广东和湖北处于高耦合协调阶段,其他试点处于中等耦合协调阶段。因此,应缩小地区间绿色金融发展水平差距,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碳交易体系,为我国碳交易和绿色金融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助力。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肖黎明  张仙鹏  
从强可持续理念出发,基于改进的SFA模型对中国2004-2015年30个省份的绿色创新效率及生态福利绩效值进行测度,结合耦合协调度模型对两系统的耦合协调度进行分析,同时考虑其空间特征及演变规律。结果表明:(1)中国生态福利绩效值在空间上已形成由北京—浙江—广东—陕西构成的四角极点支撑,并不断向沿线地区辐射。(2)2004-2015年两系统的耦合度均值C∈[0.666, 0.680],整体处于较高强度耦合阶段,而协调度均值则整体处于初级协调阶段(D∈[0.512, 0.565]),未来仍有较大的优化空间。(3)从空间格局上看,地区间的耦合协调度差距显著,高值区(中高级协调)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且已形成由广东—浙江两个高级协调发展极核辐射的"U"型发展轴带;初级协调阶段的地区连片扩张趋势明显。相比较而言,西北地区仍处于中国绿色创新效率与生态福利绩效耦合协调的最后梯队,受周边地区辐射影响较小,增速缓慢。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朱建华  王虹吉  郑鹏  
循环经济与绿色金融相互促进、相互支持,二者耦合协调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与基础。文章基于熵值法和耦合协调发展模型,以2011—2015年贵州省9个市(州)的面板数据为例,研究循环经济与绿色金融的耦合协调发展程度,其结果表明:①贵州省循环经济与绿色金融整体评价指数得分较低,绿色金融发展滞后;②贵州省循环经济与绿色金融的耦合度与耦合协调度整体表现一般,循环经济发展与绿色金融支持基本保持初步耦合与协调状态;③从时间上来看,贵州省循环经济与绿色金融耦合度与协调度在2011—2015年以保持稳定为主,但个别市(州)出现了下滑。因此,贵州省经济可持续发展,务必协调好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避免陷入"低发展陷阱"。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李敏  王雷  
本文针对京津冀循环经济和绿色金融的耦合协调发展问题,构建了循环经济与绿色金融的综合评价体系,基于2013~2020年面板数据利用熵权法对两个系统开展综合评价,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了京津冀区域循环经济与绿色金融的耦合协调关系。结果表明:北京在循环经济和绿色金融发展水平上领先于天津和河北,京津冀三地循环经济和绿色金融发展水平均呈现出逐渐提升的状态。在耦合度方面,北京和天津处于高耦合阶段,循环经济和绿色金融进入了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双赢阶段,河北一直处于良性耦合阶段。在耦合协调度方面,北京进入了中度协调阶段,天津和河北处于基本协调阶段。基于以上结果,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踪锋  程林  包耀东  
文章选取2011—2020年30个省级面板数据,对数字经济与产业结构升级耦合协调发展水平、时空分异格局及空间动态演进状况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中国数字经济与产业结构升级耦合协调水平呈缓慢上升态势,并表现为“东高、中平、西低”的空间发展格局;就时序视角而言,数字经济与产业结构升级耦合协调水平表现稳定,短期内难以实现跨阶级转移;就空间视角而言,二者耦合协调水平存在空间溢出效应。据此,提出实施数字经济驱动产业结构升级战略、推动产业数字化转型进程、统筹区域间数字经济合作与产业布局,以期推动数字经济与产业结构升级协同发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