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677)
- 2023(16859)
- 2022(14383)
- 2021(13376)
- 2020(10975)
- 2019(25331)
- 2018(25169)
- 2017(47790)
- 2016(25675)
- 2015(28884)
- 2014(28896)
- 2013(28903)
- 2012(27041)
- 2011(24844)
- 2010(24874)
- 2009(22923)
- 2008(22250)
- 2007(19390)
- 2006(17423)
- 2005(15912)
- 学科
- 济(125982)
- 经济(125865)
- 管理(71314)
- 业(67263)
- 企(53776)
- 企业(53776)
- 方法(48934)
- 数学(42546)
- 数学方法(42159)
- 中国(35317)
- 农(30157)
- 地方(29956)
- 业经(26004)
- 学(25408)
- 财(24812)
- 贸(21951)
- 贸易(21935)
- 易(21233)
- 农业(20494)
- 制(20161)
- 环境(19732)
- 融(18460)
- 金融(18459)
- 银(18395)
- 银行(18350)
- 和(17933)
- 行(17771)
- 地方经济(17311)
- 技术(17070)
- 理论(16665)
- 机构
- 大学(376796)
- 学院(373701)
- 济(163827)
- 经济(160652)
- 管理(144927)
- 研究(136908)
- 理学(124470)
- 理学院(123056)
- 管理学(121190)
- 管理学院(120534)
- 中国(102819)
- 京(81905)
- 科学(81898)
- 财(71390)
- 所(69473)
- 研究所(63208)
- 农(59979)
- 中心(59772)
- 财经(56981)
- 江(54003)
- 业大(53667)
- 北京(52991)
- 经(51889)
- 经济学(50589)
- 范(50182)
- 师范(49730)
- 院(49317)
- 农业(46715)
- 经济学院(45318)
- 州(43687)
- 基金
- 项目(250189)
- 科学(197294)
- 研究(183519)
- 基金(182569)
- 家(159210)
- 国家(157932)
- 科学基金(134865)
- 社会(118179)
- 社会科(112155)
- 社会科学(112126)
- 基金项目(96290)
- 省(95523)
- 自然(85714)
- 自然科(83714)
- 自然科学(83697)
- 教育(82865)
- 自然科学基金(82200)
- 划(80782)
- 资助(75701)
- 编号(72928)
- 成果(59520)
- 发(57229)
- 重点(56177)
- 部(55951)
- 创(51516)
- 课题(51010)
- 国家社会(49359)
- 创新(48223)
- 教育部(48097)
- 科研(47281)
- 期刊
- 济(186663)
- 经济(186663)
- 研究(118676)
- 中国(74427)
- 学报(57665)
- 管理(55129)
- 农(55070)
- 科学(54974)
- 财(51334)
- 大学(43742)
- 学学(41060)
- 教育(40013)
- 农业(38684)
- 融(35133)
- 金融(35133)
- 技术(32238)
- 经济研究(30977)
- 业经(28564)
- 财经(28532)
- 经(24613)
- 问题(24089)
- 业(20531)
- 技术经济(19813)
- 贸(19638)
- 世界(19001)
- 图书(18980)
- 科技(17627)
- 国际(17569)
- 理论(17431)
- 现代(16943)
共检索到56931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陈杨 石嘉婧 高文群 郭庆然
文章基于我国30个省份2010—2019年面板数据,首先运用超效率SBM模型进行绿色经济发展效率测算,发现我国绿色经济发展效率整体趋于上升发展态势;其次,借助核密度估计法分析我国绿色经济发展效率的动态演变特征,结果表明全国及区域间绿色经济发展效率的核密度估计曲线向右偏移明显,且呈单峰分布,我国绿色经济发展效率大体上呈现增长态势,增长速度较为明显且波动幅度较大;最后,使用Dagum基尼系数及分解法来分析区域间差异化程度,发现我国四大地区绿色经济发展效率存在明显差距,东部地区绿色经济发展较为迅速,中部地区次之,而西部地区相对缓慢。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马黄龙 屈小娥
文章构建由水平和效率两个维度组成的绿色经济发展质量评价指标体系,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测算1997—2020年中国省域绿色经济发展质量指数,综合运用Dagum基尼系数、核密度估计、莫兰指数以及时空马尔科夫转移概率矩阵剖析绿色经济发展质量的地区差异和动态演进特征。研究发现:样本期内中国绿色经济发展质量指数平缓爬升,整体表现出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形成“沿海高、内陆低”“东部高、东北和中部居中、西部低”的发展格局。绿色经济发展质量具有显著的正向空间聚集特征,存在空间极化现象和俱乐部趋同效应;其总体差异以地区间差异为主,表现出先波动后缓慢下降的态势。邻域绿色经济发展质量的高低对本地绿色经济发展质量的状态转移具有异质性影响。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汪凌 邹建辉 刘淑敏
文章基于绿色发展理念,围绕发展质量、环境治理、资源利用三个维度构建我国绿色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纵横向拉开档次法、核密度估计法、空间计量模型对2010—2020年我国30个省份绿色经济发展水平、动态演进规律、空间溢出效应及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绿色经济发展整体水平呈上升趋势,区域间呈现“东高西低”的梯度特征,空间集聚现象明显;从全国看,城镇化、创新驱动、外商投资、互联网对绿色经济的发展产生不同的推动作用;从区域看,东、中、西部地区空间溢出效应存在偏差,东部地区最为明显,西部地区次之,中部地区不存在空间溢出效应。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黄杰
采用非径向、投入产出双角度窗口DEA模型测度出中国内地除西藏以外30个省份的绿色发展效率,通过Dagum基尼系数对中国省际绿色发展效率的区域差异进行测度和分解,并利用核密度函数对其演进趋势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样本考察期内中国省际绿色发展效率的总体区域差异呈明显的上升态势,其中西北地区、西南地区和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区域内差异显著增大;Dagum基尼系数分解显示,区域间差异和超变密度是中国绿色发展效率区域差异的主要来源,区域内差异对绿色发展效率区域差异的贡献率正逐渐降低;核密度曲线反映出中国绿色发展效率的区域差异日趋扩大,各省份绿色发展效率之间存在梯度效应,部分地区呈现出明显的极化特征。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李林子 田健 赵玉婷 王凯 李小敏
绿色发展指标体系是测度绿色发展进程和支撑绿色发展决策的重要方法,然而如果对不同自然禀赋和发展阶段的地域都用相同的指标体系去衡量,不仅评价结论有失公允,也不利于反映各自的问题及需求。论文按照“概念模型—体系框架—指标体系”的思路,基于主体功能区的视角提出了“框架一致、权重不同”的差异化绿色发展指标体系构建方法,采用基于专家群决策的层次分析法确定不同主体功能区绿色发展指标的权重,识别不同分区绿色发展需要重点关注或优先解决的问题。以长江经济带为对象开展的绿色发展指标体系研究表明,绿色发展各目标各要素在长江经济带不同主体功能区的重要性或优先性存在明显差异,应当实施差异化的绿色发展评价和要求。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李林子 田健 赵玉婷 王凯 李小敏
绿色发展指标体系是测度绿色发展进程和支撑绿色发展决策的重要方法,然而如果对不同自然禀赋和发展阶段的地域都用相同的指标体系去衡量,不仅评价结论有失公允,也不利于反映各自的问题及需求。论文按照“概念模型—体系框架—指标体系”的思路,基于主体功能区的视角提出了“框架一致、权重不同”的差异化绿色发展指标体系构建方法,采用基于专家群决策的层次分析法确定不同主体功能区绿色发展指标的权重,识别不同分区绿色发展需要重点关注或优先解决的问题。以长江经济带为对象开展的绿色发展指标体系研究表明,绿色发展各目标各要素在长江经济带不同主体功能区的重要性或优先性存在明显差异,应当实施差异化的绿色发展评价和要求。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李晓龙 蔡云龙 袁帅强
“双碳”目标背景下,加快推动绿色金融发展是提升农业生态效率的重要手段。基于我国省域面板数据,实证检验农村人力资本门槛效应与农业生态效率空间自相关性,并构建面板空间门槛模型综合考察不同农村人力资本水平下绿色金融发展对农业生态效率的影响。研究表明,空间效应与门槛效应是绿色金融发展影响农业生态效率过程中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考虑空间因素后,绿色金融发展对农业生态效率的提升作用存在农村人力资本门槛效应。研究结论揭示了绿色金融发展与农业生态效率的空间门槛关系,为有效促进农业生态效率提升提供了理论支撑。
[期刊] 清华金融评论
[作者]
张智富
在发展绿色金融上,江西将挖掘秀美生态的经济价值,正视经济社会欠发达的省情,对接产业发展规划,立足新区区域特征,加大金融体制机制创新,走出了一条具有江西特色的差异化发展道路。2017年6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在浙江、江西、广东、贵州、新疆五省区选择部分地方建设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标志着绿色金融在五省区正式启动,赣江新区也由此成为江西首个国家级区域金融改革试验区。作为全国首批
关键词:
绿色金融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邵长花
文章采用PSR(Pressure-State-Response)模型构建了绿色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选取2003—2020年中国30个省份的相关数据,采用熵权TOPSIS法对该指标体系进行测算,从压力层、状态层和准则层视角对绿色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全国以及四大经济区域绿色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的区域协同性与时空演进规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考察期内中国绿色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呈现“东高西低”的分布格局,但总体呈上升趋势;不同省份在三大准则层的表现和排名具有差异性;Dagum基尼系数测算结果显示,中国绿色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总体呈下降趋势,各区域逐渐趋向协同发展;Kernel密度估计结果表明,中国绿色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逐渐提升,但各区域的演进规律呈现差异化。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向书坚 郑瑞坤
文章界定了绿色经济与绿色经济发展指数,根据生态经济系统物质流动的原理与绿色经济的关系,构建了中国绿色经济发展指数,并运用"十一五"时期的数据对指数进行验证。测算结果表明:中国绿色经济发展处于低水平发展阶段,目前的绿色经济发展不具有典型绿色经济的性质。
关键词:
绿色经济 绿色经济发展指数 综合评价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肖琳
改革开放所带来的红利,使得我国经济高速发展。虽然,从经济总量上来看,我国经济增长率是同时期世界经济增长的3倍,但是,从经济发展质量来看,我国经济发展是以资源消耗及环境污染所换来的。因此,为保证我国经济持续发展,发展绿色经济势在必行。本文在传统绿色经济发展效率测量模型的基础上,加入了环境规制限制变量,对原有模型进行了改良与升级,使模型更接近于现实发展状况。同时,根据所提出的模型,分析了我国主要资源型城市的绿色经济转型发展状况,根据测算结果将所研究的资源城市按照发展效率分为六大类,并对每一类的资源城市发展状况进行了解释说明。
关键词:
绿色经济 发展效率 非参数条件 资源城市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粟勤 肖晶
有效满足社会的金融需求和保障所有人获得基本金融服务,不仅是评判一国银行业结构改革的重要标准,也是实现包容性增长的重要途径。文章基于金融包容理论与中国银行业结构改革的实践,基于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006-2011年的面板数据,在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化的背景下,研究了银行业市场结构演变对金融包容的影响。结果显示,银行业市场结构的分散化有利于地区金融包容水平的提升,但在经济发达地区,这一促进作用有所减弱。在二元金融结构背景下,银行业"增量改革"的措施并未达到预期效果,要实现金融包容的区域均衡,必须提高中西部等落后地区的银行业竞争程度,促进中小银行的发展。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何维达 温家隆 张满银
基于2006—2018年中国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面板数据,通过因素分解法和层次分析法分别构建了中国绿色生态效率和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的指标评价体系,对中国绿色生态效率和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分析。运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实证检验了中国数字经济发展对中国绿色生态效率的影响效应。研究结果显示,数字经济发展对生态效率提升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优化和科技水平也是促进生态效率提升的重要因素,城市规模的扩大和政府调控对生态效率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而外商投资则对生态效率无明显促进作用。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王谦 董艳玲
研究目标:测度1993~2015年中国实体经济总量与经济实虚结构地区差异及分布动态演进。研究方法:使用Dagum基尼系数及分解方法探究实体经济总量及经济实虚结构的地区差异,并使用核密度估计研究其动态演进。研究发现:中国实体经济总量及经济实虚结构均存在显著空间差异;两者总体差异均呈递增趋势,且区域间差异均为总体差异主要来源;东中西实体经济总量均呈多极化趋势,东北则呈两极分化,经济实虚结构极化趋势则不显著。研究创新:揭示实体经济总量和经济实虚结构地区差异及其来源,并进行动态演进分析。研究价值:把脉中国实体经济发展和经济实虚结构现状,为解决实虚结构失衡提供现实依据,为缩小地区间实体经济发展差距,推动四大区域协同发展提供政策建议。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刘传明 尹秀 王林杉
本文利用"腾讯互联网+"数字经济大数据平台公布的城市数字经济发展指数数据,采用Dagum基尼系数测度粤港澳大湾区、京津冀、长三角、长中游以及成渝这五大城市群数字经济发展的地区差距,运用Kernel核密度和空间Markov链揭示数字经济发展的动态演进特征。研究发现: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的地区差距呈逐渐下降趋势,京津冀城市群数字经济发展的差异远远高于其他城市群,城市群间差异是数字经济发展差异的主要来源;五大城市群数字经济发展的Kernel核密度存在多峰现象,说明数字经济发展呈现明显的两极分化特征;邻近城市数字经济的发展对本城市数字经济发展具有显著的影响。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