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5036)
2023(21266)
2022(18181)
2021(16950)
2020(14087)
2019(32238)
2018(31836)
2017(60583)
2016(33035)
2015(37021)
2014(36898)
2013(36344)
2012(34300)
2011(31314)
2010(31813)
2009(29674)
2008(29204)
2007(26226)
2006(23675)
2005(21828)
作者
(96872)
(80620)
(80124)
(76355)
(51799)
(38634)
(36367)
(31313)
(30751)
(29194)
(27773)
(27330)
(26198)
(25958)
(25504)
(24924)
(24119)
(23414)
(23288)
(23277)
(20460)
(20026)
(19535)
(18590)
(18106)
(18067)
(18048)
(17896)
(16402)
(16104)
学科
(144053)
经济(143887)
管理(98994)
(92667)
(76676)
企业(76676)
方法(54659)
数学(46578)
数学方法(46031)
中国(42904)
(37632)
(35609)
地方(32619)
业经(32325)
(30695)
(30589)
(26341)
贸易(26319)
(25525)
(25013)
农业(24975)
银行(24946)
技术(24227)
(24048)
(23825)
金融(23822)
环境(22260)
理论(22159)
(21497)
(20766)
机构
大学(476455)
学院(473363)
(200047)
经济(195778)
管理(179898)
研究(172383)
理学(152932)
理学院(151161)
管理学(148700)
管理学院(147834)
中国(131941)
(103970)
科学(102941)
(94565)
(88217)
研究所(79470)
(78381)
中心(76339)
(73295)
财经(73003)
业大(67775)
北京(67100)
(66259)
(63370)
师范(62735)
(62260)
农业(61015)
经济学(60953)
(58142)
经济学院(54423)
基金
项目(308321)
科学(242597)
研究(227178)
基金(223060)
(194803)
国家(193155)
科学基金(164661)
社会(144263)
社会科(136701)
社会科学(136668)
(119498)
基金项目(116321)
自然(105071)
教育(104188)
自然科(102583)
自然科学(102556)
(100791)
自然科学基金(100748)
资助(92568)
编号(91198)
成果(76584)
重点(69735)
(68691)
(68602)
(65946)
课题(64961)
创新(61206)
国家社会(59671)
教育部(58873)
科研(58036)
期刊
(235160)
经济(235160)
研究(152553)
中国(104663)
学报(74436)
(72634)
(72119)
管理(71962)
科学(69319)
教育(57567)
大学(56761)
学学(53098)
(49737)
金融(49737)
农业(49535)
技术(41783)
经济研究(37772)
财经(37206)
业经(36185)
(32077)
问题(29760)
(26746)
(25128)
技术经济(24323)
图书(23839)
世界(23089)
科技(22879)
国际(22763)
理论(21937)
现代(21558)
共检索到74534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曹东  赵学涛  杨威杉  
通过绿色转型创造新的发展和就业机会对于摆脱经济危机、提升国家竞争力并占据全球制高点和领先地位已经成为全球共识。中国的绿色经济发展将对其未来经济繁荣乃至全球经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绿色发展,这不仅是中华民族长远发展的战略性选择和必然需要,也是对全球可持续发展的积极贡献,将对人类发展产生的重要影响。中国正逐步走向绿色发展之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已经为中国的绿色发展奠定了较为坚实的基础。但是在全球化大背景下,中国正面临各种规模庞大、情况复杂的经济发展、社会转变与环境保护的挑战与机遇,尤其是在宏观层面,绿色发展的体制机制保障尚不健全,制约了中...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李颖文   于焱  
随着数字经济与绿色经济的持续发展,很多相关的研究着眼于此,尤其是在数字经济与企业技术创新之间有很多的研究,但是整体缺乏系统展示两者之间关系。文章系统地梳理了数字经济与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定义与测度方式,并总结各研究在数字经济发展与企业绿色技术发展的中介影响,主要提出数字金融环境、企业数字化转型、人才聚集效应三方面的影响。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李国敏  卢珂  
中国碳排放总量于2007年升至世界第一位,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的压力越来越大,而走绿色经济发展道路,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国家竞争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论文采用文献分析法和综合归纳法,首先从产业结构、经济发展方式、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三个方面,分析目前县级绿色经济发展的基本要求,然后从管理机制层面剖析了绿色经济发展中县级政府所存在的管理理念不科学、职能定位不合理以及财政制度中环保意识缺乏等问题,最后从健全科学决策机制、完善行政执行机制、健全民主监督机制等方面,探寻县级绿色经济发展中政府管理机制完善的有效途径。结论与建议:作为国民经济基础单元的县域经济,必须走绿色经济发展之路。...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黄幸婷  杨煜  
驱动经济发展方式的绿色转型将成为创新在当今时代的重要价值,有关创新的政策研究需要随之跟进。基于多层级视角模型(MLP)提炼创新驱动经济绿色转型的四个阶段,明确绿色技术的演化失灵是政策干预转型过程的主要动因。在此基础上,从支持绿色技术和施压传统技术两个基本维度入手,构建有关创新的政策工具组合的分析框架,进一步丰富和拓展了创新政策工具的类型研究。最后,将上述分析框架运用于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创新政策研究,发现相关政策工具过于集中在支持绿色技术维度,未来还应综合成本效益、社会认知、体制机制等多个政策作用面的工具实施,加大对传统能源汽车的施压力度,为汽车产业的绿色转型发展打开"机会之窗"。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黄幸婷  杨煜  
驱动经济发展方式的绿色转型将成为创新在当今时代的重要价值,有关创新的政策研究需要随之跟进。基于多层级视角模型(MLP)提炼创新驱动经济绿色转型的四个阶段,明确绿色技术的演化失灵是政策干预转型过程的主要动因。在此基础上,从支持绿色技术和施压传统技术两个基本维度入手,构建有关创新的政策工具组合的分析框架,进一步丰富和拓展了创新政策工具的类型研究。最后,将上述分析框架运用于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创新政策研究,发现相关政策工具过于集中在支持绿色技术维度,未来还应综合成本效益、社会认知、体制机制等多个政策作用面的工具实施,加大对传统能源汽车的施压力度,为汽车产业的绿色转型发展打开"机会之窗"。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曾婧婧  童文思  
从过程和结果来看,能源政策创新包括开发新能源类政策的制定和由该政策所导致的新能源对传统能源的消耗替代两个意涵。本研究选取31个省份2007年至2011年的面板数据,实证研究了开发新能源类政策对中国新能源产业和传统能源产业绿色经济发展的驱动效果,结果发现,能源政策创新通过以下两种途径驱动中国绿色经济发展:开发新能源类政策分别促进了新能源产业和传统能源产业的绿色经济发展;在开发新能源类政策的驱动下,能源产业内部实现了新能源对传统能源的消耗替代,进而促进中国绿色经济发展。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曾婧婧  童文思  
从过程和结果来看,能源政策创新包括开发新能源类政策的制定和由该政策所导致的新能源对传统能源的消耗替代两个意涵。本研究选取31个省份2007年至2011年的面板数据,实证研究了开发新能源类政策对中国新能源产业和传统能源产业绿色经济发展的驱动效果,结果发现,能源政策创新通过以下两种途径驱动中国绿色经济发展:开发新能源类政策分别促进了新能源产业和传统能源产业的绿色经济发展;在开发新能源类政策的驱动下,能源产业内部实现了新能源对传统能源的消耗替代,进而促进中国绿色经济发展。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薛慧芳  王国霞  
本文首先介绍了FDI在中国的总体行业分布情况,以及对中国绿色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其次,文章分析了外资驱动绿色经济发展的机制。再次,进一步分析当前外商直接投资在驱动中国绿色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最后,结合当前中国实际情况提出了解决相关问题的对策建议。本文的研究将对如何高效发挥FDI对中国绿色经济增长的积极作用具有重要的理论参考和实践意义。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王俊  
我国现行经济管理体制主要是在追赶型经济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原有的主要依靠投资驱动的规模速度型增长已难以为继,只有通过创新驱动激发全社会的创新活力。传统增长模式的弊端已充分暴露,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约束日趋紧张,走绿色可持续发展道路刻不容缓。实现创新驱动和绿色发展的关键是体制机制改革。本文分析了我国创新驱动和绿色发展的机制体制矛盾及困境,并借鉴发达国家和经济体的实践经验,提出了相应的体制机制改革建议。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刘梅  李曦  刘明培  
我国绿色食品供给动力不足和需求增长乏力已成为制约绿色食品经济发展的两大瓶颈 ,限制了绿色食品经济特有功效的发挥。本文从利益、科技和需求三个方面着力构建了促进绿色食品经济发展的动力机制。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王海  沈盈盈  李言  
数字经济是以数据资源为关键要素的新型经济形态,已经成为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也可能对地区绿色创新发展产生显著影响。本文在采用全国工商企业注册数据量化分析地区数字经济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实证检验了数字经济发展对地区绿色创新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发展对地区绿色创新先抑制后促进,整体呈现U型影响特征。在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时,会给地区绿色创新造成一定负担;当数字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时,“赋能效应”才有所显现,开始有利于地区绿色创新发展。考虑变量衡量误差、排除其他政策干扰等问题后,研究结论依旧稳健。机制分析结果显示,数字经济发展主要经由地区融资约束和政府环保重视度这两个渠道对绿色创新产生U型影响。研究结论可为中国更好地利用数字经济发展契机推动地区经济绿色发展提供有益的政策启示,进而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期刊]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熊广勤   方扶星  
发展数字经济是推动城市绿色创新的重要保障。基于2011—2021年中国27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探究了数字经济发展对城市绿色创新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发展显著推动了城市绿色创新。机制分析显示,产业多样化是数字经济发展释放城市绿色创新活力的重要途径。异质性分析表明,数字经济发展对一线城市和非资源型城市的促进作用更为明显;相较于绿色创新质量,数字经济发展对绿色创新数量的提升作用更为显著。空间溢出效应和门槛效应分析表明,数字经济发展不仅能够直接推动本地区的绿色创新,还间接推动其他地区的绿色创新;当数字经济发展处于2.429~7.326时,数字经济发展对城市绿色创新的影响显著为正;高于7.326时,数字经济发展能显著促进城市绿色创新,并且呈现出边际效应递增的非线性特征。因此,建议地方政府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产业多样化发展,助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提升城市绿色创新水平。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潘庆婕  赵守国  
基于城市和城市群的视角,以2013—2020年我国284个城市为研究样本,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研究绿色创新与经济发展协调性的空间特征。研究发现,首先绿色创新与经济发展的耦合协调性在持续提升,绿色创新是改善绿色创新与经济发展协调水平的关键;其次在城市和城市群视角下,绿色创新与经济发展的耦合协调性呈现空间差异的特征。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刘凯妍  
绿色创新在我国经济发展问题研究中已然成为一个热点话题,推动我国绿色创新水平的提升有利于推动生产方式在经济新常态下进行转变,从而实现经济稳定发展和提高环境质量的双赢局面。本文将根据2001—2018年我国31个省市的面板数据进行空间计量分析,构建SAR模型来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对于绿色创新水平的影响。结果显示:区域经济增长对于绿色创新水平具有反向作用,绿色创新水平在31个省市间具有显著的空间相关性,人力资本水平和政府干预程度对于绿色创新水平都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文章最后,将根据以上结论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叶阿忠   张碧兰  
如何提高绿色创新水平是我国密切关注的问题,在实现绿色技术研发的过程中,数字经济发挥了作用。基于此,本文选取2011~2022年我国270个城市数据,探究了数字经济对绿色创新的影响及其异质性,进一步利用门限空间杜宾模型检验了绿色创新的非对称空间溢出。结果发现:(1)数字经济发展显著促进了本地和邻近城市的绿色创新。数字经济对本地绿色创新的促进作用在较低的环境规制强度、较高的知识产权保护程度以及我国中部地区更为明显。数字经济的正向溢出效应在较高的知识产权保护水平和我国东部地区得到更好体现。同时数字经济发展能够促进本地和邻近城市的绿色创新质量和数量提升;(2)城市绿色创新表现出显著的非对称空间溢出效应,数字经济发展处于高水平的城市获得更大的正向空间溢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