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2083)
- 2023(16936)
- 2022(14362)
- 2021(13462)
- 2020(11189)
- 2019(25434)
- 2018(25016)
- 2017(47376)
- 2016(25721)
- 2015(28607)
- 2014(27679)
- 2013(27472)
- 2012(25272)
- 2011(23004)
- 2010(22507)
- 2009(20405)
- 2008(19628)
- 2007(16897)
- 2006(14580)
- 2005(12644)
- 学科
- 济(100448)
- 经济(100346)
- 管理(75498)
- 业(71419)
- 企(58745)
- 企业(58745)
- 方法(45824)
- 数学(39960)
- 数学方法(39575)
- 中国(29977)
- 农(27129)
- 财(23986)
- 学(23202)
- 业经(22436)
- 技术(21598)
- 贸(20897)
- 贸易(20884)
- 易(20370)
- 环境(19926)
- 地方(18809)
- 农业(18415)
- 制(17555)
- 和(16715)
- 银(16055)
- 银行(15985)
- 划(15657)
- 理论(15429)
- 行(15331)
- 融(15148)
- 金融(15147)
- 机构
- 大学(360594)
- 学院(357324)
- 济(146834)
- 经济(144059)
- 管理(142027)
- 研究(125659)
- 理学(124115)
- 理学院(122736)
- 管理学(120699)
- 管理学院(120080)
- 中国(92925)
- 科学(79625)
- 京(77230)
- 农(63957)
- 所(63205)
- 财(62518)
- 研究所(58473)
- 业大(58144)
- 中心(55716)
- 财经(51156)
- 农业(50582)
- 江(49390)
- 北京(48915)
- 经(46892)
- 院(45551)
- 范(45319)
- 师范(44779)
- 经济学(44477)
- 经济学院(40229)
- 州(39830)
- 基金
- 项目(254666)
- 科学(199950)
- 基金(185819)
- 研究(181188)
- 家(165139)
- 国家(163819)
- 科学基金(139389)
- 社会(115418)
- 社会科(109514)
- 社会科学(109487)
- 基金项目(98983)
- 省(98495)
- 自然(91867)
- 自然科(89772)
- 自然科学(89743)
- 自然科学基金(88157)
- 划(83829)
- 教育(81427)
- 资助(75583)
- 编号(70764)
- 重点(57312)
- 创(56840)
- 成果(55883)
- 部(55747)
- 发(54713)
- 创新(52558)
- 科研(48994)
- 课题(48973)
- 国家社会(48306)
- 计划(47486)
- 期刊
- 济(151916)
- 经济(151916)
- 研究(102746)
- 中国(68414)
- 学报(63415)
- 科学(57211)
- 农(57038)
- 管理(51739)
- 大学(47086)
- 财(44930)
- 学学(44570)
- 农业(39863)
- 教育(36718)
- 技术(28846)
- 融(28266)
- 金融(28266)
- 经济研究(25902)
- 业经(24580)
- 财经(24366)
- 业(22283)
- 科技(21566)
- 经(20932)
- 问题(19759)
- 技术经济(17643)
- 图书(17458)
- 版(17227)
- 贸(16581)
- 业大(16503)
- 理论(16044)
- 资源(15667)
共检索到51199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沈世铭 许睿 陈非儿
“双碳”战略背景下,发展以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并重的双赢绿色低碳经济是大势所趋。绿色科技创新作为降低碳排放强度的核心动力,在推动经济绿色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基于2010—2020年中国30个省区市碳排放强度得分,构建静态与动态面板模型以考察绿色科技创新对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及作用路径。研究结果表明,绿色科技创新是抑制碳排放强度的重要影响因素,能够通过能源结构和技术进步两条中介路径间接降低碳排放强度。此外,利用门槛效应检验可知,绿色科技创新水平的不断深化对于碳排放强度的抑制效应表现出增强趋势。为此,提出建设新能源绿色供给消纳体系、打造“绿色+技术+低碳”发展模式、制定差异化绿色低碳标准相关建议,以提高绿色科技创新能力,有效抑制碳排放强度。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沈世铭 许睿 陈非儿
“双碳”战略背景下,发展以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并重的双赢绿色低碳经济是大势所趋。绿色科技创新作为降低碳排放强度的核心动力,在推动经济绿色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基于2010—2020年中国30个省区市碳排放强度得分,构建静态与动态面板模型以考察绿色科技创新对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及作用路径。研究结果表明,绿色科技创新是抑制碳排放强度的重要影响因素,能够通过能源结构和技术进步两条中介路径间接降低碳排放强度。此外,利用门槛效应检验可知,绿色科技创新水平的不断深化对于碳排放强度的抑制效应表现出增强趋势。为此,提出建设新能源绿色供给消纳体系、打造“绿色+技术+低碳”发展模式、制定差异化绿色低碳标准相关建议,以提高绿色科技创新能力,有效抑制碳排放强度。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康凯 张世阳
作为减少碳排放的重要手段,环境规制与绿色技术创新成为近年来学界与业界关注的热点话题。现有研究已经探讨了绿色技术创新对碳排放的因果效应,但鲜有文献从空间角度探究碳排放与环境规制的联合机制对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本研究基于空间计量模型从空间交互的角度测度了环境规制和碳排放对流通产业绿色科技创新的影响。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李朋林 张肖东
基于我国30个省份2010—2019年的面板数据,运用基于加速遗传算法的投影寻踪模型测度绿色金融发展水平,通过空间杜宾模型实证研究了绿色金融对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及空间溢出效应,并利用核密度估计图刻画出我国东部、中部、西部三大区域碳排放强度的空间分布动态特征。研究发现:第一,绿色金融对碳排放强度有着显著的负向影响以及负的空间溢出效应;第二,低碳技术水平的创新与发展以及能源消费结构的优化有利于降低碳排放强度;第三,我国东部地区碳排放强度水平较低,中西部地区相对较高,整体水平在考察期内逐年降低。基于以上结论,论文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以期为绿色金融助推我国“双碳”目标如期实现提供有力的支持。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李朋林 张肖东
基于我国30个省份2010—2019年的面板数据,运用基于加速遗传算法的投影寻踪模型测度绿色金融发展水平,通过空间杜宾模型实证研究了绿色金融对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及空间溢出效应,并利用核密度估计图刻画出我国东部、中部、西部三大区域碳排放强度的空间分布动态特征。研究发现:第一,绿色金融对碳排放强度有着显著的负向影响以及负的空间溢出效应;第二,低碳技术水平的创新与发展以及能源消费结构的优化有利于降低碳排放强度;第三,我国东部地区碳排放强度水平较低,中西部地区相对较高,整体水平在考察期内逐年降低。基于以上结论,论文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以期为绿色金融助推我国“双碳”目标如期实现提供有力的支持。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吴康 耿一睿 郭涛
“双碳”目标下,绿色技术创新在权衡经济高质量发展与降碳目标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基于2006—2021年中国19个城市群地区的209个地级市面板数据,在刻画绿色技术创新与碳排放时空演变格局基础上,实证探究了绿色技术创新对碳排放的非线性影响,并讨论了人力资本对该影响的调节效应。研究发现:(1)2006—2021年中国城市群绿色技术创新水平整体呈上升趋势,碳排放增速先增后降,且绿色技术创新水平较高的城市群碳排放增速明显低于创新水平较低的城市群;(2)绿色技术创新影响碳排放呈先促进后抑制的倒“U”型关系,且受城市群等级、地理区位、低碳政策、城市产业结构以及城市规模的影响;(3)人力资本对绿色技术创新影响碳排放存在显著调节作用,人力资本的增加一方面强化了倒“U”型曲线拐点前的正向作用和拐点后的负向作用,另一方面使绿色技术创新水平的降碳阈值右移。研究结论为“双碳”目标下以提升人力资本为抓手,充分发挥绿色技术创新的降碳效应,贯彻绿色低碳发展理念提供了理论支撑和经验证据。
关键词:
绿色技术创新 人力资本 碳排放 城市群
[期刊] 林业经济问题
[作者]
张奕民
从绿色科技的创新和绿色的科技创新的辨证关系出发,论述了影响绿色科技创新的宏观因素和微观因素,阐述了以“绿色科技的创新”为标志的绿色科技创新的“发展向”模式、绿色科技创新的协调度和持续度,以及绿色科技创新的运作调控机制。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吕洁华 孙喆 王明晖 蔡秀亭
基于2010—2021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借助PVAR模型,探究了绿色技术创新、碳排放效率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的互动影响关系,以及不同的绿色技术创新类型在此互动关系中的异质性表现。结果表明:绿色技术创新、碳排放效率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存在较为密切的因果联系与互为影响关系,三者在发展过程中均呈现出一定的自我增强效应,但在研究期内绿色技术创新对碳排放效率的促进作用相对微弱,碳排放效率对绿色技术创新的反向影响尚不显著;绿色技术创新与碳排放效率都是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因素,但在一定时期内区域经济增长对碳排放效率作用效果则表现为负向抑制影响;区域经济增长与绿色技术创新已形成双向促进的互动模式,但不同的绿色技术创新类型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的互动表现仍有所差异。研究结论对中国进一步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全面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充分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周灿 刘文丽 林声甜 颜佳娜 王雅棋
推进经济绿色低碳转型是贯彻新时代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必然要求,绿色技术创新作为实现“双碳”目标的核心支撑,但学界尚缺乏对发展中国家绿色技术创新对碳排放的影响及其空间效应的深入探讨。基于2006~2020年长江经济带110个城市的面板数据,综合运用GIS空间分析和空间计量模型,展开绿色技术创新对碳排放影响的空间效应研究。结果表明:(1)2006~2020年长江经济带城市绿色技术创新与碳排放空间分布呈现非均衡性,绿色技术创新空间极化现象显著,由长三角地区核心城市主导,中西部省会城市协同推进的创新格局日益突出,高碳区域在下游地区连片分布,中上游地区零星分布;绿色技术创新与碳排放具有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空间集聚演化呈现空间锁定和路径依赖。(2)绿色技术创新对碳排放的影响呈现显著的“U”型关系,空间溢出效应呈现倒“U”型相反的关系,反映出技术创新的“回弹效应”与“极化-涓滴”效应。(3)异质性分析显示,相比于资源型城市,非资源型城市绿色技术创新的碳减排效应更强,碳增排效应偏弱;上游城市绿色技术创新对碳排放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短期,直接效应为“U”型,间接效应为倒“U”型,中游城市主要体现在长期,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均呈现倒“U”型,下游城市无论是短期还是长期影响都不显著。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吕洁华 孙喆 王明晖 蔡秀亭
基于2010—2021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借助PVAR模型,探究了绿色技术创新、碳排放效率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的互动影响关系,以及不同的绿色技术创新类型在此互动关系中的异质性表现。结果表明:绿色技术创新、碳排放效率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存在较为密切的因果联系与互为影响关系,三者在发展过程中均呈现出一定的自我增强效应,但在研究期内绿色技术创新对碳排放效率的促进作用相对微弱,碳排放效率对绿色技术创新的反向影响尚不显著;绿色技术创新与碳排放效率都是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因素,但在一定时期内区域经济增长对碳排放效率作用效果则表现为负向抑制影响;区域经济增长与绿色技术创新已形成双向促进的互动模式,但不同的绿色技术创新类型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的互动表现仍有所差异。研究结论对中国进一步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全面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充分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张彩江 李章雯 周雨
伴随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低碳发展的持续推进,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政策对区域绿色创新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基于2005-2020年我国30个省级行政区面板数据,采用空间计量模型实证检验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政策对区域绿色创新水平的影响。研究发现:我国绿色技术创新和绿色工艺创新均具有显著的正自相关性及空间溢出效应;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政策对试点省市绿色创新水平具有显著促进作用;进一步分析发现:碳交易试点政策对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区域绿色创新具有异质性影响;区域绿色创新产业结构调整及优化升级、研发投入增加以及劳动力素质提高,有助于提升我国绿色技术创新和绿色工艺创新水平。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肖黎明 贾均焱
能源技术创新是实现全球长期可持续发展以及“双碳”目标的重要途径。基于2010—2019年全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构建固定效应模型与调节效应模型实证分析绿色金融对能源技术创新的影响与作用机制,结果表明:(1)绿色金融能够显著促进能源领域的技术创新,并且绿色金融与碳排放约束之间的协同互补效应也对能源技术创新具有正向影响,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依然成立;(2)机制分析表明,资本深化在绿色金融影响能源技术创新的过程中发挥负向调节作用,即资本深化削弱了绿色金融对于能源技术创新的积极作用;(3)异质性分析结果显示,绿色金融对能源技术创新的作用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其中绿色金融在中西部地区的促进效果明显优于东部地区。本研究为完善绿色金融对能源技术创新的影响提供了理论依据与经验证据,从而为绿色金融更好服务于能源领域的转型发展提供有益启示。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肖黎明 贾均焱
能源技术创新是实现全球长期可持续发展以及“双碳”目标的重要途径。基于2010—2019年全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构建固定效应模型与调节效应模型实证分析绿色金融对能源技术创新的影响与作用机制,结果表明:(1)绿色金融能够显著促进能源领域的技术创新,并且绿色金融与碳排放约束之间的协同互补效应也对能源技术创新具有正向影响,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依然成立;(2)机制分析表明,资本深化在绿色金融影响能源技术创新的过程中发挥负向调节作用,即资本深化削弱了绿色金融对于能源技术创新的积极作用;(3)异质性分析结果显示,绿色金融对能源技术创新的作用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其中绿色金融在中西部地区的促进效果明显优于东部地区。本研究为完善绿色金融对能源技术创新的影响提供了理论依据与经验证据,从而为绿色金融更好服务于能源领域的转型发展提供有益启示。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孙成昊
文章通过构建理论模型,基于我国2000—2020年的省级面板数据,使用面板固定效应模型等方法考察了金融结构对碳排放的影响和绿色技术创新的中介作用。结果表明,偏市场主导的金融结构能够通过绿色技术创新渠道显著降低碳排放,并且这种影响存在区域异质性,金融危机强化了中国金融体制改革对碳减排的作用。因此,应进一步推动直接融资市场建设、加强金融市场功能设计和加大政策引导力度,这对促进我国经济绿色低碳转型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金融结构 绿色技术创新 碳排放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陈艳春
中国政府建设的低碳城市是中国的绿色先行者,希望其在城市绿色发展中发挥示范效应。通过构建一个包含技术领先国——低碳城市——其他城市的三层模型,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研究低碳城市在绿色技术创新方面的示范效应。找出低碳城市发展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平衡其研发驱动的技术流入和对其他城市投资驱动的技术流出的关系。实证结果证实,低碳城市在其他城市绿色技术创新中发挥着技术中介作用,低碳城市的示范效应受到地区的异质性的调节作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