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841)
- 2023(16684)
- 2022(14361)
- 2021(13412)
- 2020(11120)
- 2019(25845)
- 2018(25239)
- 2017(48278)
- 2016(25903)
- 2015(29165)
- 2014(28541)
- 2013(28134)
- 2012(25519)
- 2011(23055)
- 2010(22439)
- 2009(20358)
- 2008(19422)
- 2007(16307)
- 2006(13871)
- 2005(11905)
- 学科
- 济(105176)
- 经济(105065)
- 管理(73113)
- 业(69116)
- 企(56448)
- 企业(56448)
- 方法(51440)
- 数学(45775)
- 数学方法(45175)
- 中国(28651)
- 农(27702)
- 财(25986)
- 学(22838)
- 业经(22385)
- 贸(20076)
- 贸易(20066)
- 易(19558)
- 地方(19183)
- 农业(18533)
- 环境(18018)
- 制(17003)
- 技术(16687)
- 务(16378)
- 财务(16307)
- 财务管理(16278)
- 和(16269)
- 理论(15650)
- 企业财务(15458)
- 银(14817)
- 银行(14776)
- 机构
- 大学(363716)
- 学院(360863)
- 济(149751)
- 经济(146936)
- 管理(145455)
- 理学(127796)
- 理学院(126402)
- 管理学(124095)
- 管理学院(123474)
- 研究(122479)
- 中国(91198)
- 京(76589)
- 科学(76227)
- 财(64710)
- 所(59864)
- 农(57663)
- 研究所(55508)
- 中心(55480)
- 业大(54801)
- 财经(53629)
- 经(49296)
- 江(48289)
- 北京(48064)
- 范(47165)
- 师范(46708)
- 经济学(46114)
- 农业(45334)
- 院(45208)
- 经济学院(41778)
- 财经大学(40417)
- 基金
- 项目(260619)
- 科学(206890)
- 基金(192980)
- 研究(187519)
- 家(169424)
- 国家(168141)
- 科学基金(145221)
- 社会(120462)
- 社会科(114380)
- 社会科学(114350)
- 基金项目(102415)
- 省(98799)
- 自然(95522)
- 自然科(93392)
- 自然科学(93370)
- 自然科学基金(91679)
- 教育(85422)
- 划(84362)
- 资助(79348)
- 编号(74282)
- 重点(58553)
- 成果(58183)
- 部(58046)
- 发(55272)
- 创(54242)
- 国家社会(50827)
- 创新(50805)
- 课题(50369)
- 科研(50349)
- 教育部(49848)
- 期刊
- 济(150256)
- 经济(150256)
- 研究(103157)
- 中国(61058)
- 学报(57682)
- 科学(54318)
- 管理(51118)
- 农(50661)
- 财(47304)
- 大学(44177)
- 学学(41754)
- 农业(36024)
- 教育(35209)
- 技术(30956)
- 融(25942)
- 金融(25942)
- 经济研究(25600)
- 财经(25149)
- 业经(23702)
- 经(21544)
- 问题(19683)
- 业(19664)
- 科技(17507)
- 资源(17439)
- 技术经济(17368)
- 图书(17071)
- 统计(16659)
- 版(16453)
- 理论(16383)
- 贸(15814)
共检索到50340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数理统计与管理
[作者]
赫永达 王俏茹 刘达禹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能否实现双赢是高质量发展阶段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从效率评价的角度对我国多维目标的实现效果进行综合评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创新性地将污染的空间溢出效应引入至效率评价模型中,构建了一个改进的SBM(Improved Slack Based Model,ISBM),对中国省级绿色生产效率和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进行了全新测度,随后利用Tobit模型对绿色生产效率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主要得出以下几点结论:首先,中国的绿色生产效率在样本期内呈波动上升趋势,但均未达到有效水平,其中东部地区最高,西部次之,中部最低;其次,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在考察期内呈微弱下降趋势,其中技术进步减缓是阻碍其提高的核心因素;再次,绿色生产效率的影响因素存在明显的区域异质性,综合而言,加强环保规制力度和提高城镇化率是提升全国绿色生产效率的有效手段,而东部地区需警惕二产回流,西部地区则应摒弃“唯GDP论的逐底竞赛”;最后,绿色生产效率最低的省份是处于新城市集群地理中枢位置的人口大省,而非是经验认知中的高度工业化省份,产生这一结果的根源在于这些省份承载了大量来自其他省份的污染转移,这一结果再一次证明非期望投入是效率评价体系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部分。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龙海雯
基于绿色产业现代化、绿色生活现代化、绿色生态现代化、绿色经济现代化四个维度构建中国绿色现代化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值法测度各省份2000—2021年的绿色现代化水平,并运用泰尔指数、局部莫兰指数等方法探析时空演变特征以及区域差异。研究发现:中国绿色现代化水平总体呈稳步上升态势;全国和各区域绿色现代化的总体差异随着时间推移均逐步减小,并且呈现正向集聚的空间特征;全国及各区域的绿色现代化水平都不存在σ收敛,但均支持β收敛机制。据此,提出打造一体化绿色治理示范区、实施绿色现代化协同发展方案、探索区域绿色合作新模式的政策建议,为提升绿色现代化水平提供有益借鉴。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温科 李常洪
产业集聚与空间关联对绿色生产效率的影响机制是实践城市绿色发展理念的关键问题。在构建改进后的“非径向松弛SBM”的基础上,运用2010—2020年的中国285个城市面板数据构建空间杜宾模型,实证探讨了空间关联在产业集聚对绿色生产效率影响过程中的作用。研究发现:产业集聚与空间关联分别对绿色生产效率具有显著的“倒U型”与“U型”影响;空间关联增强了产业集聚对绿色生产效率的边际效应;产业集聚与空间关联分别对绿色生产效率具有负向与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产业集聚、空间关联对于绿色生产效率的影响具有空间区位、教育水平、环境规制以及发展规模等方面的异质性。因此,应该引导当地企业基于产业链分工形成高质量的空间集聚;以产业链与价值链的升级带动自身资源利用效率的提升;促进不同类型城市绿色生产的协同发展。
[期刊] 运筹与管理
[作者]
李昊 范德成 张书华 马丽宏
本文首先运用考虑非期望产出的SBM-SupSBM模型估计我国各省市绿色技术创新效率并进行分类:稳定上升类、平稳类、大幅度波动类以及下降类。之后从企业内部和外部两方面对绿色技术创新效率提升的影响因素提出假设,着重考虑大幅度波动类别省份的效率提升。运用面板数据模型各影响因素进行验证,结论显示:企业规模对绿色技术创新效率波动较大的省份起到显著的抑制作用,环境规制和技术进步对绿色技术创新效率波动较大的省份作用不明显。针对分析结果,提出结论:在提升绿色技术创新效率的过程中,应注重企业规模和技术进步的协同作用,以及技术的开放程度。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李俊杰 景一佳
绿色发展效率是衡量区域绿色可持续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文章以中原城市群30个城市为研究对象,探究其绿色发展效率水平及时空分异特征。首先,从时间维度出发,分别从静态和动态角度运用超效率SBM模型和Malmquist指数对2007—2016年中原城市群的绿色发展效率进行评价,结果表明,中原城市群整体绿色发展水平不高,2016年绿色发展效率的均值仅为0.809,10年间技术进步对绿色发展效率的影响较大。其次,从空间的角度出发,利用空间分析技术探究中原城市群绿色发展的时空分异特征,结果表明,中原城市群各城市之间存在较为明显的地区差异,在空间上呈现"西北外围高,南部较低"的特征,各城市间的相互作用偏弱,绿色发展效率较高的城市对周围区域的辐射带动作用不强。最后,提出了提高中原城市群绿色发展效率的对策建议。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王景波 袁清文 姚苗苗
文章将包含非期望产出SBM模型进行优化改进,结合K-Means聚类分析与效率空间分布图对山东省下属17地市2006—2015年水资源效率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山东省水资源效率整体水平不高且不断降低,2008年之后水资源效率下降更为显著,这主要与我国经济增速放缓、CPI居高不下有关;各地市间水资源效率差距较大,与各地市水资源人均占有量及经济发展水平存在一定关系,而与地域位置相关性不大。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胡莉娜 刘军 张江峰
本文在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采用超效率SBM模型对2000-2022年西藏旅游经济绿色发展效率进行评价,并系统分析其动态演进及区域差异特征。结论表明:西藏旅游经济绿色发展效率逐步提高,整体保持向上增长态势;从具体空间分布来看,旅游经济绿色发展效率呈现以拉萨为核心向外围六个区域扩散的分布特征;从泰尔指数变化趋势来看,空间差异相对较小且呈现缩小态势;Global Moran’s I指数统计结果表明,西藏旅游经济绿色发展效率在统计上具有显著的空间自相关,形成了相邻区域的空间聚集现象。
关键词:
西藏 旅游经济 绿色发展效率 时空演变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袁菊红 陈拉 胡绵好
利用非期望产出SBM-DEA模型测度了2010—2019年“中四角”绿色水资源利用效率(GWUE),采用空间自相关及冷热点分析方法探索GWUE的时空分异特征,并运用地理探测器模型深入探寻GWUE空间分异的关键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中四角”GWUE高效区主要来源武汉城市群,低效区主要来源于环鄱阳湖城市群;各城市的GWUE具有明显的时空差异性,空间自相关性不显著,但空间分布格局由随机分布逐渐向集聚分布演变。(2)2010年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口密度是影响“中四角”GWUE空间分异的主要因素,2015年经济发展水平和医疗资源占用情况成为GWUE空间分异的主要推动因子,2019年医疗资源占用情况和政府重视程度对GWUE空间分异起决定作用。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袁菊红 陈拉 胡绵好
利用非期望产出SBM-DEA模型测度了2010—2019年“中四角”绿色水资源利用效率(GWUE),采用空间自相关及冷热点分析方法探索GWUE的时空分异特征,并运用地理探测器模型深入探寻GWUE空间分异的关键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中四角”GWUE高效区主要来源武汉城市群,低效区主要来源于环鄱阳湖城市群;各城市的GWUE具有明显的时空差异性,空间自相关性不显著,但空间分布格局由随机分布逐渐向集聚分布演变。(2)2010年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口密度是影响“中四角”GWUE空间分异的主要因素,2015年经济发展水平和医疗资源占用情况成为GWUE空间分异的主要推动因子,2019年医疗资源占用情况和政府重视程度对GWUE空间分异起决定作用。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黄凌云 邹博宇 张宽
研究目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测度中国金融发展质量,考察其时空演变特征。研究方法:基于规模、结构和效率三个维度,采用相对化处理法和变异系数法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测度,综合运用核密度函数、Dagum基尼系数及其分解、收敛模型和局域Moran's I指数解析中国金融发展质量的时空演变特征。研究发现:中国金融发展质量总体持续改善,区域层面呈现梯度效应;全国整体差异呈现明显改善的趋势,其主要来源依次为区域间差异、区域内差异和超变密度;全国整体及三大区域金融发展质量均存在σ收敛特征,且支持β收敛机制;金融发展质量还表现出比较稳定的"低-高"或"低-低"地理空间集聚特征。研究创新:界定金融发展质量内涵,首次对其基本特征、动态分布、区域差异及来源、收敛特征和空间分布特征进行较为全面、系统的量化分析。研究价值:试图从发展质量的视角把脉中国金融发展的演变规律和产生区域差异的原因,为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中国金融业的质量提升型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经验参考,也为推动中国区域经济高质量协调发展提供新的思路。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霍松涛
从生态韧性、生产韧性和生活韧性维度构建中国乡村经济韧性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2007—2020年31个省份面板数据,结合相对化处理法和变异系数法测度乡村经济韧性。同时运用核密度函数、Dagum基尼系数、收敛模型与局域莫兰指数解析乡村经济韧性的时空演变特征。研究发现,中国乡村经济韧性整体不断增强,地区方面呈梯度效应;全国总体差距呈显著增强态势,差异来源依次为地区间差距、地区内差距与超变密度;全国总体及三大地区乡村经济韧性都存在σ收敛特点,支持β收敛机制;乡村经济韧性呈现相对稳定的“L-H”抑或“L-L”地理空间聚集特点。据此,应创建乡村经济高质量发展系统、提高乡村公共服务能力、构建乡村绿色发展经济体系,以此增强乡村经济韧性。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沈鋆星 李成恩
基于放权、管理、服务维度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测度中国科技“放管服”改革效果,并利用核密度函数、Dagum基尼系数及其分解、收敛模型、区域Moran's I指数,分析中国科技放管服改革的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中国科技放管服改革总体效果持续提升,在区域层面呈现梯度效应;科技放管服改革效果总体差异显著缩小,且差异主要来源于区域间;全国与三大区域科技放管服改革效果均具有σ收敛特征,支持β收敛机制;科技放管服改革效果还表现出高—低或者低—高空间集聚特征。最后,提出应从完善顶层设计、健全多层次市场调节体系、推行智慧化科技服务模式等方面入手,赋能科技放管服改革。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蔡绍洪 谷城 张再杰
文章构建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指数评价体系,借助全局主成分分析法、空间自相关模型、地理探测器等计量模型,测算2008—2018年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指数的时空分异特征及驱动因素。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水平不断提升,变化趋势呈现出稳定上升—平稳过渡—稳定上升三个阶段,具体表现为下游>中游>上游的空间格局;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之间存在显著的产业梯度和要素禀赋差异,产业能级沿长江流向呈递增趋势,要素丰裕度则沿长江流向递减;地区间绿色发展水平存在着正向的空间相关性,具有空间溢出效应,在各地区呈现出"大连片、小散落"的集聚类型,但是这种空间相关性正在逐渐减弱;经济发展状况、产业结构高级化、环境规制是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的高作用力影响因子,驱动要素实现了双因子增强。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李波 张吉献
在绿色化内涵界定的基础上,构建绿色化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分析河南省绿色化发展水平时间演化特征,采用Arc GIS的自然断裂点法研究河南省绿色化发展水平空间特征演变。结果表明:(1) 2006—2017年河南省绿色化发展水平呈上升趋势,而农业绿色化发展出现较大幅度波动。(2)经济绿色化高、中等水平区主要分布在中南部城市;生态绿色化高水平区主要分布在西南沿线带城市;城市绿色化高、中等水平区主要分布在中北部城市。(3)各市绿色化发展水平的空间分布特征较为复杂,大多数高、中等水平区城市的生态绿色化与城市绿色化水平较低。
关键词:
绿色化 时空特征 自然断裂法 河南省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刘雨婧 唐健雄
绿色发展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旅游业奉行以人为本、生态至上和全面发展的新价值观。在梳理旅游业绿色发展概念及内涵基础上,构建旅游业绿色发展效率评价体系,运用SBM-Undersirable模型、核密度估计、空间马尔科夫链等方法,探讨2008—2018年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旅游业绿色发展效率(TGDE)时空演化特征及影响机理。研究发现:(1)时间和空间变化方面,TGDE总体处于中等偏下水平,时间上呈"W"型变化形态,"下降—上升—调整"阶段特征显著;空间呈"东—中—西"递减分布,内部差异为西部地区>东部地区>中部地区,低、中、高效率由"金字塔"向"菱形"结构转变,高效率地区集中于东部沿海,中等效率多分布于中西部地区,低效率位于胡焕庸线两侧。(2)动态演进方面,TGDE始终存在两极分化现象,但区域协调性逐步增强,具有较强平稳性,难以实现跨越式发展,空间向上转移省份比较集中,以中西部为主,向下调整省份较少,且存在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溢出影响具有不对称性。(3)影响机理方面,总体上,经济水平、产业结构、政府规制、教育水平和旅游资源影响因子与TGDE间存在显著的正向关系,对外开放程度的作用不显著,但各因子的影响程度、作用机理及条件具有较强地域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