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815)
2023(11189)
2022(9245)
2021(8425)
2020(6672)
2019(15411)
2018(14837)
2017(27605)
2016(14876)
2015(16685)
2014(16469)
2013(16514)
2012(15872)
2011(14796)
2010(14731)
2009(13437)
2008(13224)
2007(11570)
2006(10507)
2005(9880)
作者
(44112)
(36906)
(36788)
(34691)
(23332)
(17795)
(16733)
(14469)
(14148)
(13036)
(12906)
(12422)
(11851)
(11754)
(11684)
(11415)
(11004)
(10574)
(10562)
(10533)
(9401)
(9123)
(8895)
(8403)
(8285)
(8254)
(8094)
(8084)
(7574)
(7426)
学科
(77656)
经济(77596)
管理(37898)
(35680)
方法(27370)
中国(26354)
(25783)
企业(25783)
数学(24704)
数学方法(24510)
地方(23189)
(20130)
业经(15833)
环境(14961)
(14907)
贸易(14893)
(14433)
农业(13852)
地方经济(13510)
(13343)
(13320)
(13254)
(12653)
金融(12652)
(12569)
银行(12553)
(12308)
(12111)
技术(10800)
(10657)
机构
学院(217678)
大学(217300)
(100936)
经济(99213)
研究(86960)
管理(79349)
理学(67145)
中国(66652)
理学院(66285)
管理学(65372)
管理学院(64969)
科学(51438)
(48512)
(44411)
(42512)
研究所(40441)
中心(37973)
(37023)
财经(33510)
(32364)
经济学(32224)
北京(31694)
(31667)
(30934)
师范(30658)
(30582)
业大(30160)
经济学院(28931)
农业(28842)
科学院(27107)
基金
项目(145102)
科学(115620)
研究(107217)
基金(105567)
(92673)
国家(91968)
科学基金(77905)
社会(71292)
社会科(67853)
社会科学(67836)
(55955)
基金项目(54957)
(47692)
教育(47260)
自然(47168)
自然科(46058)
自然科学(46045)
自然科学基金(45191)
资助(43223)
编号(41109)
(38404)
重点(33856)
成果(33034)
(32746)
发展(31506)
(30986)
国家社会(30741)
课题(30194)
(30125)
中国(28791)
期刊
(115996)
经济(115996)
研究(70797)
中国(49067)
(34594)
科学(32554)
学报(32544)
管理(29776)
(29760)
大学(24649)
农业(24630)
教育(23579)
学学(23089)
(22822)
金融(22822)
经济研究(19870)
技术(18993)
业经(18516)
财经(16784)
问题(15335)
(14696)
(14240)
(13758)
世界(13056)
国际(12505)
资源(12454)
技术经济(11764)
统计(11070)
科技(10360)
(10191)
共检索到34323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杨志江  文超祥  
运用基于跨期生产前沿的SBM-DEA模型测算了中国省际1999—2012年的绿色发展效率,对中国绿色发展效率的演变特征与区域差异进行了考察,并对其收敛性进行了检验。研究发现,中国省际绿色发展效率水平不高,总体呈"先降后升"的演变趋势,且节能减排无效率是绿色发展无效率的主要来源;东部在样本初期没有显著拉大与中西部的绿色发展效率差距,而始于1999年实施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和2006年以后严格推行的节能减排政策在高新技术产业向东部集聚和高耗能高污染产业大量内迁的双重影响下,却引致东部与中西部的绿色发展效率呈现出严重的两极分化格局;中国省际绿色发展效率不存在显著σ收敛和绝对β收敛,但存在显著条件β收敛,而东中西三大区域呈现出典型的"俱乐部收敛"特征,说明由于三大区域之间的绿色发展效率差异在不断增大,导致中国省际绿色发展效率差距在逐步扩大,并没有朝完全相同的稳态水平收敛趋同,然而各个区域内的绿色发展效率差距在逐步缩小,并以不同的收敛速度向各自不同的稳态水平趋近。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杨志江  文超祥  
运用基于跨期生产前沿的SBM-DEA模型测算了中国省际1999—2012年的绿色发展效率,对中国绿色发展效率的演变特征与区域差异进行了考察,并对其收敛性进行了检验。研究发现,中国省际绿色发展效率水平不高,总体呈"先降后升"的演变趋势,且节能减排无效率是绿色发展无效率的主要来源;东部在样本初期没有显著拉大与中西部的绿色发展效率差距,而始于1999年实施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和2006年以后严格推行的节能减排政策在高新技术产业向东部集聚和高耗能高污染产业大量内迁的双重影响下,却引致东部与中西部的绿色发展效率呈现出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黄杰  
采用非径向、投入产出双角度窗口DEA模型测度出中国内地除西藏以外30个省份的绿色发展效率,通过Dagum基尼系数对中国省际绿色发展效率的区域差异进行测度和分解,并利用核密度函数对其演进趋势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样本考察期内中国省际绿色发展效率的总体区域差异呈明显的上升态势,其中西北地区、西南地区和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区域内差异显著增大;Dagum基尼系数分解显示,区域间差异和超变密度是中国绿色发展效率区域差异的主要来源,区域内差异对绿色发展效率区域差异的贡献率正逐渐降低;核密度曲线反映出中国绿色发展效率的区域差异日趋扩大,各省份绿色发展效率之间存在梯度效应,部分地区呈现出明显的极化特征。
[期刊] 求索  [作者] 金赛美  
基于DPSIR模型,构建一个中国农业绿色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权法对农业绿色发展状况进行评价,并引入Theil系数对其进行空间解构。根据所构建的农业绿色发展评价体系,利用中国30余个省市区的面板数据,对各省市区(本文中"中国各省区"数据没有包括港澳台数据)农业绿色发展水平、区域差异性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中国总体农业绿色发展能力不强,超过半数的省区农业绿色发展能力总体水平较低、发展不平衡、驱动力不足、响应不强烈。因此,中国各省区应结合自身资源条件,强化农业绿色发展理念,合理开发利用各种自然资源,改善农业生产环境,增加绿色农产品产量,促进农业绿色发展。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柯达  徐斌  刘杨倩宇  
文章采用中国30个省份2003—2019年的数据,构造区域一体化综合水平指标,测度各省份的绿色发展效率,分析了区域一体化、产业结构水平和财政支出规模以及区域一体化与后两者的交互作用对绿色发展效率的影响,并进行空间效应分解。结果表明:区域一体化能促进绿色发展效率提升,该作用受到产业结构水平的正向调节和财政支出规模的负向调节;提高产业结构水平和扩大财政支出规模能促进绿色发展效率提升,任何产业结构水平下区域一体化都能促进绿色发展效率提升,而财政支出规模过高时,区域一体化对绿色发展效率的影响效果将由促进转为抑制;区域一体化、产业结构水平、财政支出规模的溢出效应分别为不显著、负向效应、正向效应。区域一体化与产业结构水平、财政支出规模的交互作用均表现为负向溢出效应,在考虑两种交互作用时,区域一体化表现为正向溢出效应。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胡书芳  马宪法  
从浙江城市绿色发展现状出发,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同时结合浙江省绿色发展特色和区域特色选择评价指标体系,通过灰色关联分析建立评价模型,测算出2015年浙江省各地市的绿色发展指数。研究结果表明,浙江省各市绿色发展水平不高,区域差异较大,部分城市以绿色为代价来追求发展。最后提出城市绿色转型的建议。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邵长花  
文章采用PSR(Pressure-State-Response)模型构建了绿色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选取2003—2020年中国30个省份的相关数据,采用熵权TOPSIS法对该指标体系进行测算,从压力层、状态层和准则层视角对绿色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全国以及四大经济区域绿色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的区域协同性与时空演进规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考察期内中国绿色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呈现“东高西低”的分布格局,但总体呈上升趋势;不同省份在三大准则层的表现和排名具有差异性;Dagum基尼系数测算结果显示,中国绿色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总体呈下降趋势,各区域逐渐趋向协同发展;Kernel密度估计结果表明,中国绿色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逐渐提升,但各区域的演进规律呈现差异化。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田云  张俊飚  
科学把握当前中国绿色农业区域发展水平现状是合理制定推进绿色农业快速发展政策体系的重要前提。鉴于此,本文构建了基于农用物质利用强度和利用效率的绿色农业发展水平测度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我国31个省(市、区)的绿色农业发展水平进行测度,结果表明,贵州、青海、西藏、宁夏、陕西绿色农业发展水平居于全国前五位;海南、福建、浙江、山东、辽宁则位于后五位。在此基础上,构建绿色农业综合评价矩阵,对31个地区进行聚类,结果显示,陕西等3地属于"高水平-高效益"地区;贵州、西藏、青海等10地属于"高水平-低效益"地区;河南、湖北、河北等13地属于"低水平-高效益"地区;江西、云南等5地属于"低水平-低效益"...
[期刊]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鹏   史丹  
如何理解工业绿色发展的内涵,对于评价工作至关重要。已有研究忽视了绿色制造体系的重要作用,且较少探究区域工业绿色低碳发展差异的来源,有必要弥补这些不足。研究发现,中国工业绿色低碳发展指数呈现总体上升态势,反映了工业绿色低碳发展质量的不断提升向好趋势。分区域看,东、中、西三大区域呈现出明显的自东向西阶梯状过渡分布,工业绿色低碳发展质量较好的省份依然集中于东部地区;工业绿色低碳发展质量的区域差距表现为先增后降,区域工业绿色低碳发展质量的差异主要来自区域间,且区域内和区域间的差异来源有所不同。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于,第一,绿色创新发展在实现工业绿色低碳发展中的核心作用尚未充分发挥;第二,绿色体系建设水平仍有一定的提升空间;第三,地方性环保法规等制度实施效果存在较大的地区性差异。由此,政府部门在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同时,需要重点关注区域工业绿色低碳发展水平的差异。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李雪松  曾宇航  
根据研发驱动理论,通过构建包含R&D投入的超效率DEA—SBM模型,分别测算2001—2017年中国不同区域传统型、创新型绿色发展效率及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并借助广义最小二乘法(GLS)模型对区域创新型绿色发展效率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①创新要素下中国及四大经济区域创新型绿色发展效率均高于传统要素下传统型绿色发展效率,呈波动上升趋势,且逐渐收敛。东部地区创新型绿色发展效率最高,西部、东北部地区有所提升,而中部地区并未得到较大提升;②2001—2017年全国创新型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呈波动上升趋势,其变化趋势与技术进步变化趋势一致,技术进步是促进其增长的主要因素;③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与创新型绿色发展效率正相关,城镇化水平、FDI与全国创新型绿色发展效率正相关,而产业结构和环境规制起负向影响作用。R&D投入规模、R&D投入强度、R&D投入成果与区域创新型绿色发展效率的关系,在全国及四大经济区域有不同的表现。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谢秋皓  杨高升  
文章基于2007—2016年中国30个省份面板数据,利用超效率SBM模型构建新型城镇化背景下资源约束与生态破坏代价下的生产前沿,对绿色发展效率进行静态测算,进一步利用ML指数分析绿色发展效率的动态趋势,并通过指数分解分析效率波动因素,最后运用Tobit模型探究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中国绿色发展效率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中国区域绿色发展效率未达到有效水平,有30%进步空间;绿色发展效率随时间出现逐渐增长的趋势,区域化差异显著,呈现东部>西部>东部的格局,且东部地区绿色发展水平远高于中西部地区;由技术效率变化引发的绿色发展水平提升效应在逐渐减小,由技术进步变化引发的效应在逐渐增加;城镇化率与环境政策对绿色发展效率呈现显著正相关关系,产业结构、对外开放程度、能源结构对绿色发展效率呈负相关关系。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陈瑶  
基于R&D研发驱动理论,构建包括R&D投入的DEA-DDF模型,测算我国区域工业绿色发展全要素生产率及全要素增长率,并利用广义最小二乘法(GLS)模型实证分析工业绿色发展效率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相较于传统要素,我国工业绿色发展的创新要素利用效率更高,但波动程度较大。东部地区的工业绿色发展创新效率均值达到0. 91,远高于其他经济区域。东部地区的工业绿色全要素增长率相对较高,技术进步在2009-2013年期间对工业绿色全要素增长率提升作用显著,2013年以后技术效率的贡献作用更大;工业规模以及单位能耗的工业产值均对工业绿色发展效率产生显著的正向效应;全国及中东部地区的R&D投入强度对工业绿色发展效率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而R&D投入规模以及R&D成果转化因素则产生负向影响。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张长鲁  张健  
为科学评价我国各省份绿色食品认证的发展情况,从绿色食品全产业链角度选取8项指标,基于因子分析方法进行公因子提取,对比分析了各省份在3类因子上的得分差异;运用指数和法计算了各省份绿色食品认证发展指数。结果表明:(1)全国31个省份处于优、良、中和差4个水平的个数及占比分别为3(9.68%)、7(22.58%)、10(32.26%)和11(35.48%),绿色食品认证工作区域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异;(2)黑龙江、江苏和山东3省推进效果最好,贵州、海南和西藏推进效果最不显著;(3)各省份在不同因子上的得分存在明显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张长鲁  张健  
为科学评价我国各省份绿色食品认证的发展情况,从绿色食品全产业链角度选取8项指标,基于因子分析方法进行公因子提取,对比分析了各省份在3类因子上的得分差异;运用指数和法计算了各省份绿色食品认证发展指数。结果表明:(1)全国31个省份处于优、良、中和差4个水平的个数及占比分别为3(9.68%)、7(22.58%)、10(32.26%)和11(35.48%),绿色食品认证工作区域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异;(2)黑龙江、江苏和山东3省推进效果最好,贵州、海南和西藏推进效果最不显著;(3)各省份在不同因子上的得分存在明显差异,得分较低的因子是相应省份未来推进的重点。研究结果可为我国未来绿色食品认证工作的进一步推进提供理论参考。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黄孝武  宗树旺  林永康  
文章基于绿色信贷、绿色证券、绿色保险、绿色投资和碳金融5个维度构建指标体系,运用主客观赋权法测算2005—2018年绿色金融发展指数,通过Dagum基尼系数分解法、Kernel密度估计法和Markov链方法分析绿色金融发展的区域差异与动态演进趋势,研究了我国绿色金融发展的创新效应及其机制。研究发现:第一,中国绿色金融发展水平较低,且呈现下降趋势。第二,绿色金融发展相对差异的变化较为稳定,绝对差异在逐渐缩小;区域间差异是我国绿色金融发展区域差异的主要来源;且绿色金融发展呈现一定的俱乐部收敛特征。第三,绿色金融发展对绿色技术创新具有促进作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