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336)
2023(11718)
2022(9851)
2021(9015)
2020(7743)
2019(18173)
2018(17684)
2017(33749)
2016(18601)
2015(21139)
2014(21030)
2013(21281)
2012(20202)
2011(18491)
2010(18533)
2009(17355)
2008(17461)
2007(15628)
2006(13682)
2005(12323)
作者
(56679)
(47875)
(47824)
(45745)
(30492)
(22888)
(21783)
(18546)
(18090)
(16888)
(16686)
(16016)
(15333)
(15309)
(15246)
(14973)
(14336)
(14115)
(13756)
(13726)
(11984)
(11964)
(11659)
(10887)
(10838)
(10821)
(10590)
(10382)
(9771)
(9738)
学科
(86081)
经济(86005)
管理(47105)
(46387)
方法(40504)
数学(36653)
数学方法(36326)
(34279)
企业(34279)
中国(24239)
(23220)
(19195)
(19165)
(17937)
贸易(17931)
(17458)
地方(15847)
农业(15644)
业经(15608)
环境(14286)
(14032)
(12860)
银行(12809)
(12772)
金融(12769)
(12311)
(11997)
(10762)
(10739)
理论(10530)
机构
大学(284168)
学院(279058)
(123991)
经济(121774)
研究(104857)
管理(101339)
理学(87533)
理学院(86393)
管理学(84816)
管理学院(84303)
中国(78168)
科学(64799)
(61397)
(54741)
(53886)
(53746)
研究所(50321)
中心(46213)
业大(44082)
财经(43759)
农业(42822)
经济学(40828)
(40810)
(39967)
北京(38940)
(37451)
经济学院(37144)
(37068)
师范(37057)
财经大学(32567)
基金
项目(187085)
科学(147325)
基金(139134)
研究(131253)
(123916)
国家(123020)
科学基金(103227)
社会(85910)
社会科(81634)
社会科学(81608)
基金项目(72955)
(69682)
自然(66585)
自然科(65102)
自然科学(65075)
自然科学基金(63988)
(60753)
教育(59903)
资助(57814)
编号(49871)
重点(43179)
(42978)
成果(41374)
(40976)
(37989)
国家社会(37373)
教育部(36268)
科研(36189)
创新(35850)
中国(35537)
期刊
(130975)
经济(130975)
研究(83825)
中国(51688)
学报(49775)
(47930)
科学(44998)
(40578)
大学(36618)
学学(34647)
管理(34539)
农业(32920)
教育(24825)
(23931)
金融(23931)
经济研究(22625)
财经(22158)
技术(21775)
(19220)
(18963)
业经(18410)
问题(18327)
(16977)
世界(15314)
技术经济(14766)
统计(14736)
国际(14729)
(14409)
资源(13295)
(12640)
共检索到41131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刘华军  李超  彭莹  贾文星  
基于非期望产出SBM模型测度Malmguist生产率指数,揭示中国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空间不平衡特征,进一步探究其成因,结果表明:东部地区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较快,中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相对较慢。从结构组成因素看,"十五"时期和"十二五"时期技术进步的差距是导致不同地区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差异的主要原因,而"十一五"时期则以技术效率为主。从外部影响因素看,缩小城市化、产业结构合理化和市场化在地区间的不平衡可以有效促使不同地区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实现均衡发展。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钟优慧   杨志江   叶慧铮  
基于环境规制实际强度与拐点强度距离视角解读了中国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区域不平衡的形成机理,并依据2001—2019年中国省(区、市)工业部门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显示:环境规制实际强度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之间呈“U”形关系,中国环境规制因实际强度整体较弱而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是负向的,但样本期末环境规制的实际强度已迈过拐点强度,继续严格实施环境规制有助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由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较强和行业结构绿色化程度较高,东部地区的环境规制拐点强度较低,其与中西部地区的差距在逐步拉大;在中国区域间环境规制政策非均衡实施的背景下,东部地区环境规制实际强度相对于中西部地区明显较高,而环境规制拐点强度又较低,即环境规制实际强度与拐点强度的距离较大,导致东部地区原本领先于中西部地区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优势进一步彰显,中国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区域不平衡问题不断加剧。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钟优慧   杨志江   叶慧铮  
基于环境规制实际强度与拐点强度距离视角解读了中国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区域不平衡的形成机理,并依据2001—2019年中国省(区、市)工业部门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显示:环境规制实际强度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之间呈“U”形关系,中国环境规制因实际强度整体较弱而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是负向的,但样本期末环境规制的实际强度已迈过拐点强度,继续严格实施环境规制有助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由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较强和行业结构绿色化程度较高,东部地区的环境规制拐点强度较低,其与中西部地区的差距在逐步拉大;在中国区域间环境规制政策非均衡实施的背景下,东部地区环境规制实际强度相对于中西部地区明显较高,而环境规制拐点强度又较低,即环境规制实际强度与拐点强度的距离较大,导致东部地区原本领先于中西部地区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优势进一步彰显,中国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区域不平衡问题不断加剧。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孙红军  陈鸣  王胜光  程郁  
采用超越对数随机前沿生产函数和二次指派程序方法探究了国家高新区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空间不平衡及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国家高新区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较低且呈持续下降趋势,表现出了明显的空间不平衡特征,西部国家高新区增长较快,东部与中部国家高新区次之,东北部国家高新区相对较慢;从结构组成因素分析可知,技术进步差距是国家高新区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空间不平衡的主要原因,技术效率差距是次要原因;从外部影响因素分析可知,国家高新区之间的资本积累、双创平台、研发投入、产业结构等方面差距加剧了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空间不平衡。基于此,提出了推动国家高新区全要素生产率协同提升的对策建议。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胡晓珍  杨龙  
文章利用熵值法拟合环境污染综合指数,将其作为经济的非理想产出纳入非参数DEA-Malmquist指数模型,测度了1995-2008年中国29个省份的绿色Malmquist指数,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我国的绿色Malmquist指数、绿色技术效率和绿色技术进步率对区域经济增长差距的影响及其时间演化趋势。研究表明:样本期内,我国的环境污染日益严重;考虑环境污染因素后,中国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显著下调,技术进步率的差异是地区经济增长差距的主要原因;我国的绿色Malmquist指数整体上不存在绝对收敛趋势,只有东部地区呈现较典型的俱乐部收敛特征;在控制投资率、从业人员增长率与环境治理力度后,各地区均表现出...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梁俊  龙少波  
通过拓展的非径向非角度的DEA模型和Luenberger生产率指标,在估算了农业污染的前提下,计算了中国农业绿色TFP的增长,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农业绿色TFP目前增长较慢,且区域差异明显;农业技术效率改善缓慢,技术进步是农业绿色TFP增长的主要源泉;如果忽视环境约束,将导致农业TFP增速的明显高估;农业税的减免促进了农业绿色TFP增速的提高,而农业财政支出的影响并不明显;工业化、城市化的推进和农业贸易条件阻碍了农业绿色TFP增速的提高。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汪锋  解晋  
文章使用1997~2012年省级面板数据,以超越对数生产函数为基础核算中国各省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1)中国CO_2排放总量持续增加,环境承载压力逐渐增大,但CO_2排放强度和能源强度正在逐渐下降,表明能源使用效率有所提升。(2)环境要素对产出增长表现出阻碍作用,且东部比中西部更为明显。(3)各地区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稳步上升,中国经济增长正逐渐由资本、劳动、能源和以CO_2排放量为代表的环境容量等要素投入转变为可持续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驱动。(4)教育投入、自主研发投入、产业结构优化和市场化改革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具有正向的推动作用,而外商投资的存在使中国成为实质上的"污染避难所"。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程文先  钱学锋  
在构建"双循环"发展新格局背景下,数字经济的绿色价值日益突显,应重点关注数字经济对中国工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机制。采用以DDF模型为基础,构建Malmquist-Luenberger生产率指数来测度中国工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并以地区行业规模、制度环境为门槛变量构建门槛模型,以此分析数字经济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非线性化特征。数字经济可以从整体上显著提升中国工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还存在以地区行业规模、制度环境为门槛变量的单一门槛效应,分别呈现出边际递增的非线性特点和U型关系及区域化差异特征。进一步稳健性检验发现,数字经济对中国工业GTFP具有不同分位数影响。在生态文明建设约束下,本文利用DEA-SBM模型将传统全要素生产率包含了相关的非期望产出,并利用GML生产率指数将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按区域进行分类测算。数字经济不仅可以赋能予传统工业企业,而且具有绿色价值,可以为中国后疫情时代实现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快完成国家"六稳六保"目标总任务,成为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新格局的重要推动力。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金芳  金荣学  
本文利用1997—2016年中国大陆31省区面板数据,在较为全面地测度农业绿色生产率的基础上,借助空间杜宾模型,从农业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两个维度考察农业产业结构对农业绿色生产率的直接影响与间接溢出效应。结果发现,1998—2016年中国农业绿色生产率不断提高,其增长主要由技术进步驱动;东、中部省区农业绿色生产率整体水平较高,东北三省次之,而西部省区最低。省份间农业绿色生产率具有较强的空间依赖性,农业产业结构是影响农业绿色生产率增长的重要因素,一地区农业绿色生产率不仅受到本地农业产业结构合理化与高级化的直接影响,还受到邻近地区农业产业结构高级化的间接溢出。因此,新时期更应重视农业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与优化升级在农业绿色生产率增长中的重要作用,进而提升农业整体发展质量。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张鹏  于伟  
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使得我国绿色发展日益呈现出复杂空间网络形态,厘清这种网络特征和驱动机制对优化我国绿色发展整体格局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05-2014年数据显示,我国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空间关联网络密度逐年提升,但网络的均衡性和稳定性仍有待强化;各省域在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空间关联网络中的位势存在显著差异;网络内部小结构呈横向延伸的地理特征;区域间较短距离、相似城镇化水平以及较小科技创新落差有利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空间溢出。推动全域绿色发展需要疏通更多的省际和子群外溢通道,发挥高中心度省域的战略支点作用,统筹推进全域绿色发展的社会生态系统建设,制定符合地区发展实际的绿色发展推进策略。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张鹏  于伟  
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使得我国绿色发展日益呈现出复杂空间网络形态,厘清这种网络特征和驱动机制对优化我国绿色发展整体格局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05-2014年数据显示,我国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空间关联网络密度逐年提升,但网络的均衡性和稳定性仍有待强化;各省域在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空间关联网络中的位势存在显著差异;网络内部小结构呈横向延伸的地理特征;区域间较短距离、相似城镇化水平以及较小科技创新落差有利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空间溢出。推动全域绿色发展需要疏通更多的省际和子群外溢通道,发挥高中心度省域的战略支点作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汪克亮  杨力  程云鹤  
本文以非径向、投入松弛导向的方向性距离函数为基础,在序列数据包络分析(DEA)框架下,应用具有差分结构的改进型卢恩伯格生产率指标(MLPI),将能源与环境因素引入到中国地区全要生产率测度之中,对2000~2009年中国各地区、三大区域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现状、来源、区域差异进行了实证分析,并揭示要素利用、节能减排对地区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影响机制。研究表明,2000~2009年,全国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实现了年均0.68%、累计6.27%的增长,主要由技术进步驱动,技术效率起到阻碍作用;资本利用、劳动利用、能源利用、环境保护分别在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中贡献了9.82%、66.43%、2.42%...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李玲  陶锋  杨亚平  
经济增长质量反映增长的优劣程度。笔者运用SBM方向性距离函数和Luenberger生产率指标测度了过去10年30个省市工业部门包含了能源消费和污染排放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并将此作为各地区工业增长质量的度量指标,研究区域工业增长质量的差异。研究结果发现,我国东中西三大区域的工业增长质量呈梯度分布趋势,但界限已不再明显;三大区域中,东部地区工业增长质量呈现明显的俱乐部收敛特征,东部各省份工业增长质量差异随时间推移逐步缩小,而全国总体及中西部地区工业增长质量差距呈扩大趋势;全国总体及东中西三大区域工业增长质量存在条件收敛,对外开放水平和环境规制程度对区域工业增长质量差异的缩小起促进作用。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杨文举  龙睿赟  
结合方向性距离函数和跨期数据包络分析法,测度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时尽可能地避免了出现技术倒退结论。中国省份工业的经验分析表明:忽略非期望产出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被高估,并混淆了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变化的相对贡献;技术无效率普遍存在且省际差异和年际波动性大,但这与经济发展水平无关;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变化也存在省际差异和年际波动特点,其中技术进步是其增长的主要源泉,而技术效率恶化是其倒退的根本原因;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存在明显的倒U型趋势和趋同性,而且外资利用印证了"污染天堂"假说。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戴宇践  罗雨森  
基于2003—2019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采用超效率EBM(Epsilon-based measure)模型和global Malmquist-Luenberger(GML)指数对中国物流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指数进行测算,同时系统地通过σ收敛、绝对β收敛、条件β收敛、俱乐部收敛和随机收敛对其收敛特征进行探究。研究发现,中国物流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变化指数总体呈上升趋势,绿色技术进步指数是引起其变化的主要来源。中部地区物流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指数的均值最高,其次为东部地区。收敛结果表明:中国物流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都存在显著的绝对β收敛、条件β收敛、俱乐部收敛和随机收敛的演化特征,但不存在明显的σ收敛特征。此外,东部地区的收敛速度最快。基础设施建设是中国物流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重要驱动因素。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