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2000)
2023(17245)
2022(14651)
2021(13631)
2020(11304)
2019(25930)
2018(25499)
2017(47871)
2016(26446)
2015(29691)
2014(29471)
2013(29044)
2012(26673)
2011(24270)
2010(23822)
2009(21506)
2008(20790)
2007(17871)
2006(15539)
2005(13542)
作者
(79011)
(65695)
(65267)
(61983)
(41580)
(31416)
(29593)
(26048)
(25166)
(23193)
(22389)
(22298)
(20950)
(20765)
(20415)
(20195)
(19825)
(19619)
(18730)
(18709)
(16604)
(16048)
(15887)
(14889)
(14807)
(14450)
(14449)
(14314)
(13289)
(13133)
学科
(102832)
经济(102714)
管理(72599)
(66037)
(53379)
企业(53379)
方法(46858)
数学(41081)
数学方法(40636)
中国(30268)
(27912)
(25359)
(24514)
业经(22324)
(21007)
贸易(20998)
(20466)
(19434)
地方(19427)
环境(19239)
农业(18503)
理论(16750)
(16658)
(16074)
银行(15991)
技术(15665)
(15330)
(15313)
金融(15305)
(15004)
机构
大学(375031)
学院(371628)
(148692)
经济(145689)
管理(142510)
研究(133528)
理学(124226)
理学院(122763)
管理学(120506)
管理学院(119864)
中国(97792)
科学(86153)
(81056)
(71272)
(68759)
(64409)
研究所(63643)
业大(62334)
中心(58785)
农业(56590)
财经(52413)
(52097)
北京(51223)
(48643)
(48421)
师范(48011)
(47985)
经济学(44813)
(41824)
经济学院(40533)
基金
项目(263864)
科学(205406)
基金(191202)
研究(185927)
(171310)
国家(169943)
科学基金(143044)
社会(116518)
社会科(110408)
社会科学(110379)
(102234)
基金项目(101438)
自然(95168)
自然科(92962)
自然科学(92928)
自然科学基金(91240)
(87806)
教育(84968)
资助(78704)
编号(73376)
重点(60034)
成果(58856)
(57674)
(56343)
(54857)
课题(51736)
创新(51348)
科研(51309)
计划(50400)
国家社会(48494)
期刊
(155674)
经济(155674)
研究(106937)
中国(71173)
学报(70633)
(64007)
科学(61227)
大学(51888)
管理(50724)
学学(49083)
(46486)
农业(44398)
教育(40919)
技术(30519)
(28363)
金融(28363)
经济研究(26505)
业经(24922)
财经(24866)
(23861)
(21394)
问题(20428)
科技(19596)
(19145)
业大(18926)
图书(18568)
(17259)
技术经济(16962)
资源(16546)
理论(16330)
共检索到53530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物流技术  [作者] 王海燕  王楠  
建立了基于中国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碳排放影响因素分解模型的LMDI I(Log-Mean Divisia Index Method I)算法,将我国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划分为公路、铁路、国内水运、国内民航四种方式,利用我国2003-2015年相关数据,对我国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碳排放变化影响因素进行分解分析。研究结果表明:2003-2015年间,运输强度Y和交通运输结构S为主要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碳排放促进因素,交通运输能耗强度R为主要的抑制因素;R自2006年以来对我国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碳排放有由抑制转为促进的趋势,而Y和S自2006年以来的情况则相反。对我国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碳排放变化影响因素的分解分析为我国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碳减排政策和措施的制定提供了依据。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吴雯  李玮  
通过建立LMDI模型对碳排放的影响因素进行分解,分析各个因素的影响效应并且进行省级比较。研究表明:经济增长是碳排放量增加的最主要原因,降低能源强度有利于减少中部交通能耗,而能源结构变化影响很有限。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袁长伟  张帅  焦萍  武大勇  
正确、客观地测算交通运输全要素碳排放效率有利于推动技术进步与制定差异化碳减排政策。基于2004-2013年交通运输碳排放数据,采用考虑非期望产出超效率SBM模型测度中国省域交通运输全要素碳排放效率,探讨中国省域及东、中、西部交通运输碳排放效率空间分布及趋势变动,分析中国交通运输全要素碳排放效率的空间聚集特性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研究结果显示:①中国交通运输全要素碳排放效率变动趋势随发展阶段符合典型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呈现2005-2009年下降,2009-2013年效率缓慢上升的趋势;②交通运输全要素碳排放效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袁长伟  张帅  焦萍  武大勇  
正确、客观地测算交通运输全要素碳排放效率有利于推动技术进步与制定差异化碳减排政策。基于2004-2013年交通运输碳排放数据,采用考虑非期望产出超效率SBM模型测度中国省域交通运输全要素碳排放效率,探讨中国省域及东、中、西部交通运输碳排放效率空间分布及趋势变动,分析中国交通运输全要素碳排放效率的空间聚集特性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研究结果显示:①中国交通运输全要素碳排放效率变动趋势随发展阶段符合典型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呈现2005-2009年下降,2009-2013年效率缓慢上升的趋势;②交通运输全要素碳排放效率呈现东部、中部和西部依次递减的空间规律,且相邻省份之间存在明显的空间正相关关系;③中国交通运输全要素碳排放效率在空间上存在明显的聚集状态,其中河北、山东、江苏、天津等东部沿海省份形成"H-H"聚集区;广东、江西、湖南、湖北等中南华南地区和东北地区普遍形成"L-L"聚集区;④通过空间计量模型,发现影响交通运输碳排放效率的主要因素为人口规模、收入水平、交通运输强度、要素禀赋、交通运输结构和节能技术水平,其中节能技术水平与碳排放效率呈现正相关关系,其它与碳排放效率呈现负相关关系。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周正祥  毕继芳  
《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2015)提出,要将长江中游城市群打造成为全国经济增长第四极。"经济发展,交通先行",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优化是带动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的关键因素和重要保障。文章在深入研究长江中游城市群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布局现状和问题的基础上,借鉴英国伦敦城市群、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群以及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等世界级城市群在交通运输规划、管制、枢纽衔接和政府合作等方面的经验,提出了加快制定长江中游城市群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规划、提高城市群综合交通运输网络运行效率与衔接度、推动"互联网+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提高综合交通运输供需平衡度"模式的创新发展等对策建议,为长江中游城市群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优化乃至全国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优化提供了理论依据和经验借鉴。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吕雁琴  范天正  张晋宁  
基于2010—2019年中国30个省域的面板数据,运用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SBM模型测算出各省域交通运输碳排放效率,并通过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TWR)考察各驱动因素对交通运输碳排放效率的影响及时空异质性。结果表明:(1)中国各省域交通运输碳排放效率的时空差异明显,河北省位于生产前沿面,云南省年均增长率最高。(2)政府干预对交通运输碳排放效率的影响最大,其次是能源结构、人均GDP和能源利用效率,相比而言,人口规模和科技水平的影响程度相对较小。(3)各影响因素呈现较强的时空异质性,不同时间、地区各驱动因素的波动方向和强度并不相同。故需要综合考虑不同指标对交通运输碳排放效率影响程度的时空差异性,以促进中国交通运输业高质量发展,也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相关借鉴。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吕雁琴  范天正  张晋宁  
基于2010—2019年中国30个省域的面板数据,运用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SBM模型测算出各省域交通运输碳排放效率,并通过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TWR)考察各驱动因素对交通运输碳排放效率的影响及时空异质性。结果表明:(1)中国各省域交通运输碳排放效率的时空差异明显,河北省位于生产前沿面,云南省年均增长率最高。(2)政府干预对交通运输碳排放效率的影响最大,其次是能源结构、人均GDP和能源利用效率,相比而言,人口规模和科技水平的影响程度相对较小。(3)各影响因素呈现较强的时空异质性,不同时间、地区各驱动因素的波动方向和强度并不相同。故需要综合考虑不同指标对交通运输碳排放效率影响程度的时空差异性,以促进中国交通运输业高质量发展,也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相关借鉴。
[期刊]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  [作者] 钟明春  阙林志  练国富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及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交通运输业已成为碳排放的重要来源部门,识别碳排放的关键因素对于交通运输业节能减排与绿色发展至关重要。采用方差分析法对福建省交通运输业碳排放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交通效能对碳排放的影响最为显著,交通碳排放强度的影响次之,运输结构对碳排放的影响不显著,同时存在交通效能和运输结构的显著交互作用。基于此,为了促进交通运输业绿色低碳发展,建议重点围绕着交通效能创新节能减排技术,对于交通运输业的绿色低碳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顾昭洲  梅磊落  
本文运用LMDI模型和C-D生产函数对长三角地区交通运输业碳排放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资本投入是碳排放量增长的关键因素,单耗水平、交通运输强度、技术水平、劳动力投入均抑制碳排放量增长,其中技术水平是有效抑制碳排放增长的关键因素。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夏杰长  熊琪颜  
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正在成为当前世界主流的运输模式。以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来扩大内需市场和促进经济增长、以建立全国统一大市场形成双循环发展新格局,是我们的重要战略选择。发达的交通基础设施是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根本支撑,而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又是建立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基础条件。在这个背景下,加快发展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是破解扩大内需和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有效抓手。高质量建设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要从推动基础设施联网优化、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探索多元化投融资机制、促进科技协同创新、完善交通新业态监管体系和加强智库研究支撑等方面着手,形成交通运输政策合力,助力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期刊] 物流技术  [作者] 陈志卷  张少卿  
在分析天津市面临的国际、国内及区域新形势对交通运输要求的基础上,总结了天津市交通运输业发展现状和突出问题,并以创新升级、协调发展为核心,提出了完善以京津冀一体化为依托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对策和建议。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吴振明  
推进长江经济带建设已经成为我国区域发展战略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构建综合立体交通走廊建设是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充分发挥长江经济带支撑作用的关键。成渝经济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是长江综合立体交通走廊的重要环节,转变发展思路,加快完善成渝经济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对于长江经济带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长期以来,在供给约束的战略背景下,成渝经济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以规模扩张为主题、以要素投入为驱动力,存在发展绩效与发展目标相偏离、制约区域经济发展等问题,发展思路应由"优先发展"向"平衡发展"转变,在时序、结构、资源环境和制度环境等多个方面实现更高水平的综合协调。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徐阳  苏兵  张荔  张多加  
以陕西省的区域经济和交通运输体系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利用主成分分析法作为综合评价模型,对陕西省区域经济和交通运输体系的综合发展水平进行评测,并在此基础上,利用弹性分析,对两者间的适应度进行测度。较好地解决了区域经济和交通运输体系两大多指标复合系统的评价问题,从而为实现区域经济和交通运输体系的协调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谢柳  
《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指出:“建设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推进各种运输方式一体化融合发展,提高网络效应和运营效率”。党的二十大报告也提出要“加快建设交通强国”。建设交通强国兴国之要、强国之基。在经济发展中交通运输由于其强大的带动作用、联通作用,不仅能拉动投资、促进生产要素与产品流通,还满足了居民出行需求,促进消费升级,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活力。而构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不仅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也是与世界相交、与时代相通的重要工具。“十四五”时期,构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在服务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刘妍慧  栗洋  
在中国提出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的背景下,交通运输业产生的碳排放成为关注的焦点。文章通过IPCC提供的“自上而下”的方法计算出2000—2019年湖北省交通运输业产生的碳排放总量,然后在Kaya等式的基础上,结合湖北省自身情况加入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使用LMDI分解法对其进行分解。结果表明:湖北省交通运输业2000—2019年碳排放总量和人均碳排放量均持续上升,碳排放总量由184.35万吨增长至1232.76万吨,经济的不断发展是造成碳排放持续增加的主要原因;交通能源强度的改善会在很大程度上减少湖北省交通运输业碳排放,对碳排放总量有明显的负向影响,同时交通能源结构的变化也会对交通运输业碳排放产生影响。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