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464)
2023(8286)
2022(6935)
2021(6920)
2020(5731)
2019(13218)
2018(12919)
2017(24599)
2016(13614)
2015(15494)
2014(15479)
2013(15497)
2012(14853)
2011(13510)
2010(13619)
2009(12810)
2008(13063)
2007(11687)
2006(10424)
2005(9946)
作者
(40918)
(34202)
(34141)
(32914)
(21855)
(16705)
(15410)
(13289)
(12983)
(12341)
(11929)
(11531)
(11124)
(11031)
(11019)
(10546)
(10273)
(9988)
(9853)
(9691)
(8832)
(8421)
(8417)
(7751)
(7744)
(7610)
(7609)
(7301)
(7069)
(6893)
学科
(59929)
经济(59864)
管理(37395)
(36104)
(29016)
企业(29016)
方法(26788)
数学(23730)
数学方法(23387)
中国(19939)
(16666)
(15063)
(14091)
(13910)
贸易(13903)
(13647)
(13646)
(11502)
银行(11479)
(11022)
业经(10975)
(10637)
金融(10637)
(10058)
财务(10027)
财务管理(9996)
(9861)
企业财务(9580)
农业(9432)
地方(8806)
机构
大学(205819)
学院(200965)
(90591)
经济(88935)
研究(77824)
管理(70535)
中国(61834)
理学(59886)
理学院(59121)
管理学(57987)
管理学院(57612)
科学(46493)
(45083)
(42804)
(41028)
研究所(37096)
(35331)
中心(34292)
财经(33931)
(31064)
经济学(30198)
北京(29552)
(29373)
业大(28351)
农业(27851)
(27513)
经济学院(27099)
(26483)
师范(26176)
财经大学(25410)
基金
项目(127685)
科学(100771)
基金(96142)
研究(89951)
(85818)
国家(85205)
科学基金(71325)
社会(59347)
社会科(56376)
社会科学(56362)
基金项目(49017)
自然(45744)
(45281)
自然科(44777)
自然科学(44764)
自然科学基金(44029)
资助(41692)
教育(41383)
(40124)
编号(32898)
(30353)
重点(29528)
成果(28868)
(26974)
中国(26244)
国家社会(26208)
教育部(25916)
(25395)
(25186)
科研(24688)
期刊
(100511)
经济(100511)
研究(66344)
中国(41737)
学报(35982)
(33526)
(32797)
科学(32447)
管理(27871)
大学(27066)
学学(25494)
(22360)
金融(22360)
农业(22113)
教育(20071)
财经(18573)
经济研究(17550)
(16241)
技术(15192)
(14204)
问题(14079)
业经(13163)
国际(12704)
(12368)
世界(12252)
统计(10225)
技术经济(10044)
(9960)
理论(8668)
(8574)
共检索到31637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莫万贵  袁佳  魏磊  高海燕  
2012-2016年间,我国CPI和PPI走势呈现长期背离分化走势,整体表现出明显的结构性通缩特征。本文将外部冲击、产能过剩及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相结合,构建符合中国国情的结构性通缩分析框架。通过深入分析和实证检验发现,在此期间中国的结构性通缩是由于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国内外经济形势等周期性因素,以及产能过剩、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等结构性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周期性因素是诱因,结构性因素是主因。未来需在保持稳健货币政策的同时,更加注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优化结构方面进行政策布局,改善供给侧环境与机制,激发微观主体活力,全面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实现产能过剩部门的市场出清和经济结构的优化调整。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曾铮  
协同好周期性政策与结构性政策关系到完整准确全面贯彻“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的总基调,保持我国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推动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在“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的2021年,我国政府充分利用经济运行压力较小的宝贵时间窗口,以推动中长期结构性政策为重点,集中精力推进了一系列改革创新,同时注重宏观经济政策实施的“时、度、效”,既促进了经济高质量发展,又实现了较高经济增长速度。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郭庆旺  贾俊雪  
本文在分析比较了消除趋势法和潜在产出法的基础上,估算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周期性赤字和结构性赤字,并依据估算结果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财政政策自动稳定功能和财政态势作简要分析。分析表明:(1)我国财政政策的自动稳定功能较弱,现实财政赤字变化主要取决于结构性赤字变化;(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财政态势经历了三个阶段,即1979—1981年的强紧缩阶段、1982—1997年的弱扩张阶段和1998年以来的强扩张阶段,但最近三年的积极财政政策的扩张力度已有所减弱。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刘瑶  张明  
本文采用EBA经常账户法,针对全球49个国家1986—2015年度数据,考察了全球经常账户失衡及调整的驱动因素。实证结果表明,2008年金融危机后,结构性因素是影响发达国家经常账户变动的显著因素,但却加剧而非缩小了发达国家的经常账户失衡,周期性因素则是发展中国家经常账户失衡改善的显著因素。这说明,危机后各国均未做出有利于经常账户再平衡的积极结构性调整。随着全球经济的周期性反弹,全球经常账户失衡可能再度加剧。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晏艳阳  宋美喆  
本文基于中国1978~2009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将失业率分解为结构性失业和周期性失业两部分,分别考察其与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关系。结果表明:结构性失业率上升使得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差距拉大,而周期性失业率对其影响微弱。进一步的稳健性分析表明,结构性失业的直接受损群体为低收入阶层。对于城镇高收入阶层,无论是周期性失业率还是结构性失业率,都不对其收入水平构成显著性影响。
[期刊] 国际经济评论  [作者] 杰瑞米·科恩-塞顿  刘天培  
2010年开始,欧洲国家在市场管制和社保系统两个领域进行了不受欢迎的改革,这是一个危险的信号。本文总结了不同的研究成果,探讨了危机与改革之间的关系。危机引导改革假设在结构性改革中,既得利益集团不能继续获取利益。这种结构性改革倾向于发生在经济衰退的时候而非经济扩张的时候。尽管推动市场开放,增强市场竞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李斌  
本文试图对近年来宏观经济领域流动性与通胀之间的交替变化给出一个基本的分析框架。研究发现,所谓流动性过剩(不足)实质是货币市场与非货币市场"双失衡"并存、市场处于非均衡状态的外化反映,流动性陷阱则是流动性不足的极端表现。而储蓄、消费失衡的经济结构矛盾容易内生货币条件宽松和流动性过剩的风险。随着流动性过剩向流动性不足逆转,物价也将表现为主要由初级产品和资产泡沫膨胀引发的结构性通胀向由于泡沫破裂导致的通货紧缩转化。因此,由流动性过剩导致的结构性通胀,由流动性不足引发的通货紧缩,以及相互之间的交替反复,很可能成为未来宏观调控长期面临的问题。这就要求进一步完善货币政策框架,更加关注更广泛意义上的整体物价...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肖忠意  陈海涛  梁洪  
党中央明确提出要健全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因此理解“双支柱”调控对企业商业风险的影响机理不仅有利于拓展“双支柱”的微观视角,而且有利于明确“双支柱”调控的金融稳定效应。文章尝试从商业风险视角,基于“宏观政策工具-金融体系特征-微观企业风险”框架,并借助中国沪深两市主板上市公司2010-2018年的数据,实证检验宏观审慎政策与货币政策对上市公司商业风险的“逆周期”调控作用。研究表明:(1)货币政策的宽松或宏观审慎政策的收紧会提高企业的商业风险,而“双支柱”调控则能够抑制企业商业风险的增加,发挥微观金融稳定效应。(2)对于处于不同经济周期和企业生命周期的企业,“双支柱”对商业风险能够发挥“周期性”调控效应;对于不同金融市场结构和企业投融资结构的企业,“双支柱”对商业风险能够发挥“结构性”调控效应。总体而言,文章进一步将“双支柱”拓展到了微观稳定效应的研究视角,对于我国优化“双支柱”框架的顶层设计和丰富调控政策工具提供了经验证据和决策参考。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丁守海  
关于就业周期与经济周期的波动关系,国外最新研究成果表明:(1)一致性波动的传统观点并不能反映问题的全貌,需要从几个维度对其进行补充和修正。(2)相对于非生产型工人、大企业、公共部门,生产型工人、中小企业、私人部门的就业周期与经济周期更加吻合。(3)经济周期的不同冲击源会对就业产生不同后果,即便同一冲击源,在不同的政策环境下也会产生迥异的结果。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李帮喜  赵奕菡  冯志轩  
本文从马克思经济学原理出发,利用剩余产品生产和再生产结构两个范畴构建了一个关于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理解经济增长的一般理论框架,并从经验层面讨论了新中国成立70年来经济增长的总量和结构性特征。本文分别测算了这一时期中国经济增长的两种潜在增长率和大道路径,刻画了中国经济剩余的生产分配以及最优增长结构。通过经验分析得出如下结论:第一,由于持续的资本使用—劳动节约型的技术进步,中国存在着一般利润率和潜在增长率的长期下降趋势;第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显著降低了中国宏观经济的波动性;第三,20世纪70年代初以前,中国面临着低生产资料投资—低消费的困境,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主要结构性问题,这一问题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得到了解决,并代之以高生产资料投资—低消费的模式。结合马克思经济学的分析工具我们能够很好地解释中国经济增长的长期趋势、阶段性及周期性特征。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李木祥  
中国结构性通货膨胀形成的实证研究李木祥中国通货膨胀的形成,既有总量方面的原因,也有结构方面的原因,由经济增长中的结构性因素导致的通货膨胀就是结构性通货膨胀。这里,我们将着重考察需求结构、供给结构和国民经济组织结构对我国通货膨胀形成的影响,并寻求治理我...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龙少波  陈璋  
中国的通货膨胀呈现出价格上涨的"二元分化"结构性特征:农产品价格涨幅明显高于工业品,进而推动整体价格上涨。本文在考虑城乡物价差异和劳动力流动成本的情况下,通过构建部门间工资不完全追赶模型来解释中国的结构性通货膨胀。研究发现,随着劳动力流动成本减小,城乡物价水平差异缩小,这都将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中国的结构性通货膨胀程度。因此,建议加大对农业的投入,缩小农业部门与工业劳动生产率的差异,有计划地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以减小长期的结构性通胀压力的影响。
[期刊] 涉外税务  [作者] 任寿根  
本文首先描述了传统供给主义理论及其减税的政策主张以及新供给主义理论及其税收结构性调整的政策主张。在此基础上,根据新供给主义理论及其政策主张,提出了对中国结构性减税的政策建议。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刘宛晨  苏林  陈艺丹  
实施结构性减税,既是我国在当前经济低迷时期促进经济稳定增长的有效手段,也是我国优化税制结构、降低宏观税收负担的主要途径。在我国存在税收征管目标与结构性减税政策矛盾的情况下,我国应进一步完善征管理念,加强征管法制建设,将结构性减税政策落到实处。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季铸  
未来 2 0年 ,中国经济总量要翻两翻 ,全面实现小康社会 ,必须保持 7%的持续、快速、稳定增长。在制度效率减弱、要素供给增长有限、技术创新困难的情况下 ,结构性增长是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新源泉、新理论、新思路、新实践。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