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400)
- 2023(15039)
- 2022(12597)
- 2021(11611)
- 2020(9458)
- 2019(21635)
- 2018(21266)
- 2017(40020)
- 2016(21730)
- 2015(24508)
- 2014(24449)
- 2013(24301)
- 2012(23422)
- 2011(21581)
- 2010(22153)
- 2009(20657)
- 2008(20530)
- 2007(18458)
- 2006(16836)
- 2005(15980)
- 学科
- 济(112141)
- 经济(112014)
- 管理(63609)
- 业(58344)
- 企(46659)
- 企业(46659)
- 方法(37044)
- 中国(34301)
- 数学(31947)
- 数学方法(31676)
- 地方(28152)
- 农(27212)
- 财(25159)
- 业经(24074)
- 制(23727)
- 学(21186)
- 贸(19531)
- 贸易(19514)
- 易(18891)
- 银(18577)
- 银行(18546)
- 融(18436)
- 金融(18433)
- 农业(18133)
- 行(18001)
- 体(16956)
- 地方经济(16829)
- 环境(16624)
- 发(15699)
- 和(14348)
- 机构
- 大学(325282)
- 学院(322930)
- 济(149009)
- 经济(146227)
- 研究(124363)
- 管理(116086)
- 理学(97750)
- 理学院(96518)
- 中国(95861)
- 管理学(95111)
- 管理学院(94489)
- 京(70848)
- 科学(70558)
- 财(70417)
- 所(63493)
- 研究所(56912)
- 财经(54057)
- 中心(53788)
- 农(51361)
- 江(50595)
- 经(49011)
- 经济学(47971)
- 北京(46249)
- 院(44677)
- 范(44278)
- 师范(43841)
- 经济学院(42807)
- 业大(42017)
- 财经大学(39805)
- 农业(39564)
- 基金
- 项目(202851)
- 科学(161397)
- 研究(151638)
- 基金(148502)
- 家(129248)
- 国家(128203)
- 科学基金(108952)
- 社会(100156)
- 社会科(95151)
- 社会科学(95132)
- 省(76966)
- 基金项目(76752)
- 教育(69461)
- 自然(66023)
- 划(65424)
- 自然科(64476)
- 自然科学(64454)
- 自然科学基金(63363)
- 资助(61281)
- 编号(58872)
- 成果(50374)
- 发(49124)
- 重点(47196)
- 部(46961)
- 课题(43429)
- 国家社会(42934)
- 创(41943)
- 制(41106)
- 教育部(40699)
- 发展(40174)
- 期刊
- 济(180088)
- 经济(180088)
- 研究(110930)
- 中国(75414)
- 财(53972)
- 农(48906)
- 管理(47661)
- 学报(47598)
- 科学(46642)
- 教育(38262)
- 大学(37159)
- 融(36014)
- 金融(36014)
- 学学(34811)
- 农业(33057)
- 经济研究(30096)
- 财经(28909)
- 技术(28437)
- 业经(26326)
- 经(25124)
- 问题(23513)
- 贸(20307)
- 世界(19145)
- 国际(18719)
- 业(17713)
- 技术经济(17466)
- 统计(14884)
- 现代(14660)
- 经济问题(14586)
- 经济管理(14118)
共检索到52432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沈坤荣 赵倩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再次强调,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能否实现高质量发展,取决于高质量发展的能力基础能否壮大,即人才基础从人口红利转向人才红利,技术基础从后发优势与模仿型技术进步转向自主创新,制度基础从渐进式增量改革转向全面深化改革,需求基础从主要依靠国际市场转向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基于新的能力基础,需要对现有的能力结构进行重构和优化,即产业结构从要素投入型转向创新驱动型,空间结构从单一城市化转向城市集群发展,资本积累结构从偏向于物质资本转向偏向于人力资本,地方政府治理结构从发展型政府转向服务型政府。为了壮大高质量发展的能力基础,重构高质量发展的能力结构,需要进一步完善高质量发展的推进机制,充分发挥新发展理念的引领带动作用,以寻求活力与秩序的平衡为重点规范地方政府行为,形成高水平育才、识才、聚才、用才体系。考虑到国际环境的不确定性、不稳定性日益增强,需要完善化解高质量发展进程中国际阻击的应对机制,积极适应国际环境演变。
关键词:
高质量发展 能力基础 能力结构 推进机制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童健 张聪 闫勇
统筹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是党的二十大报告的明确要求,“新”“老”基建协同发展是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在明确“老基建”的生产外部性和“新基建”的网络外部性基础上,本文突破静态研究框架,从动态视角研究了经济增长路径上基础设施投资结构变迁效应,并发现,“老基建”的短期经济刺激效应强于“新基建”,“新基建”的长期经济刺激效应和创新激励效应明显强于“老基建”。同时,“任期约束”是政府设定基础设施投资结构转型时点的关键变量,对短期经济增长目标关注程度越高、关注期限越短的政府往往选择延迟基础设施投资结构转型时点,但这会带来经济增长的“下台阶”现象。实证结果进一步验证了,“老基建”在经济增长初期充分发挥了生产外部性作用,但现在对经济增长和创新发展的激励效应明显减弱,而“新基建”对经济增长和创新发展的激励效应显著增强。因此,政府应因地制宜结合“新”“老”基建边际产出相对变化,尽早推进“新”“老”基建转型,统筹推动经济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李子联
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应以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为主线,以继续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改革并发挥其优势为关键。通过识别关键性动力并揭示其作用机理后发现:突破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约束以重构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机制,在新发展阶段下尤其应推进高等教育制度、收入分配制度、自贸试验区开放型制度和新型城镇化配套制度这四类重要且全面的制度改革。不仅是因为它们能够紧密指向和对应推进五大"新发展理念",更是因为它们在发挥"长效作用"的同时还能带来"即时效应",因而能够使中国经济在高质量发展之路上行稳致远。
[期刊] 征信
[作者]
林昌华
运用结构方程模型考察检验了金融发展对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机制和作用路径,提出中国金融发展治理的对策建议。研究结论显示:中国金融发展对三次产业发展水平具有显著的直接影响效应,而且金融规模、金融结构、金融深度和金融环境四个维度对三次产业发展水平的影响方向和效应强度均存在差异表现。金融发展对中国经济发展质量具有较强的间接影响作用,其中金融规模、金融结构、金融深度和金融环境四个维度对整体经济质量均为正向影响效应。当前中国经济步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只有加强对金融发展的支持引导、推动金融发展创新、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才能保持金融发展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良性循环。
[期刊] 贵州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向秋兰 蔡绍洪 张再杰
从产业结构演进视角对中国经济高质量转型发展的理论逻辑和发展战略进行深入研究。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在深刻认识把握中国处于新发展阶段的基础上,探索新型集约型与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和产业发展方式,转变经济发展的动力来源,最终实现创新、高效、公平、持续的经济发展目标。构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产业结构“双协同”发展体系——产业结构合理化改造和高级化升级的有效协同、产业结构高效化提升和生态化发展的有效协同,是促进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可行之道。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孙楷文 李桂玲 杜金祥 陈钰 张向前
新时代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带来了更多机遇,也使得华侨华人参与中国经济建设的途径愈发多样。本文通过分析产业转型、能源消费结构优化以及华侨华人为祖国经济增长提供的支持现状,指出创新潜能释放不彻底、人才流动受到制度限制等问题,研究中国经济和华侨华人国际国内各方面面临的机遇和挑战。通过构建内外部两个动力机制系统联动发挥作用,就华侨华人如何助力中国经济向高质量转型,提出了引导华人经济转型升级、大力发展侨乡建设等优化建议,以吸引华侨华人高级人才回流,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建设。
关键词:
新时代 华侨华人 高质量发展 动力机制
[期刊] 贵州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钞小静 刘亚颖
新型数字基础设施是不断做强做优做大我国数字经济的重要构成,优化布局我国新型数字基础设施有助于扎实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基于新型数字基础设施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典型特征,实证检验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在技术创新、市场整合及生产率提升方面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1)基于“条件—过程—结果”框架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测算结果显示,样本期内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数整体表现出平稳上升的态势。各维度分解结果表明,过程维度在经济高质量发展中的贡献率最高。(2)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并且能够通过发挥技术创新效应与生产率提升效应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3)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创新环境较好、经济发展水平及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地区,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影响更为显著。而对于数字化发展水平较低的企业所在地,受到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的冲击后经济高质量发展更加明显。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侯为民
从高速增长阶段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转变,是实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的客观要求。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不仅要强化创新发展理念、构筑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也要发挥社会主义国家集中办大事的制度优势,重视塑造国有企业的竞争优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制度优势,根源于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在微观层面上,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和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首先需要落实在实体经济领域,通过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来实现。构建高质量发展微观基础,不能混淆所有制性质差别,否定国有企业基础论,更不能曲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坚持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与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是有机统一的整体,两者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黄梦涵 张卫国 兰秀娟
中国经济社会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统筹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助力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本文基于2008—2019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运用OLS回归、空间面板模型考察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新基建促进了经济高质量发展,且新基建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存在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异质性分析发现,信息、融合以及创新基础设施均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存在显著影响,其中融合基础设施产生的影响最大;新基建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分维度综合指数均存在正向显著影响;新基建对发达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存在显著影响;新基建对东部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显著为正。机制分析发现,新基建可以通过发挥知识溢出效应、提升创新效率等路径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
[期刊] 改革
[作者]
潘雅茹 罗良文
从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和共享发展五个维度构建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采用2008—2017年我国省级面板数据,借助GMM动态面板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实证检验基础设施投资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结果显示,基础设施投资能够显著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且不同类型的基础设施投资推动效果具有明显差异;基础设施投资既可以直接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又可以通过影响产业结构、技术进步和资源配置间接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基础设施投资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存在门槛值,只有存量达到一定门槛值时,才会产生显著的促进作用;通过异质性分析发现,新型基础设施投资在东部、中部和西部三个区域都有显著正向作用,传统型基础设施和民生型基础设施投资分别在中部、东部地区具有促进作用。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唐安宝 李康康 管方圆
基于2010-2017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运用熵权法构建了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数评价指标体系,分析了全国各省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时空演变特征,并通过构建固定效应模型,分析了FDI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以及基础设施投入对两者关系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全国各省份整体上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不断提升,且在沿海地区尤为明显;FDI对经济高质量发展起到了显著的促进作用;在沿海地区,一般性基础设施投入与科技型基础设施投入均能够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但在内陆地区作用效果不显著;在沿海地区和内陆地区,两类基础设施投入均能够正向调节FDI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但作用大小有所区别。从政策层面来看,各地区要继续加大吸引外资的力度,科学规划在相关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投入,以更好地发挥对FDI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正向调节作用。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张红霞 王悦
本文基于1978~2017年中国大陆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考察经济制度变迁、产业结构演变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产业结构演变不仅对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产生直接影响,还通过对生产要素的资源配置功能发挥作用,对经济发展产生间接影响;经济制度主要通过纠正资源错配和促进产业结构优化,间接促进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为此,应继续推进经济制度改革,释放"制度红利"以弥补"结构红利"的消解;各地区应视区情实施不同产业经济政策,东部重点发展高端制造业和现代化服务业,中西部应加快形成二三产业协同发展的双引擎,东北地区则要尽快找准契合地区经济实际的产业结构调整方向。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李宗显 杨千帆
作为技术高度密集的经济形态,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全要素生产率(TFP)产生了重要影响。首先在理论层面梳理了数字经济影响TFP的内在机理,然后采用2011-2018年中国城市面板数据对具体作用效果和作用机制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数字经济发展有效推动了TFP增长,该结论在考虑内生性和经济惯性之后依然成立。技术创新和要素配置效率是数字经济影响TFP的中介渠道。进一步研究发现,数字经济的作用效果具有正向空间溢出效应,有助于提升邻近城市TFP水平。此外,数字经济的作用效果在2015年之后得到强化;相比于中西部城市和外围城市,东部城市和中心城市所享受的数字经济发展红利更加明显。因此,政府应加大对数字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夯实数字技术基础,进一步拓展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的广度和深度。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志洋 朱启荣
文章通过构建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运用2009—2018年我国31个省份的数据,分析了全国,东、中、西部以及各省份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的时空变化特征,并实证分析影响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因素。研究结果表明,从整体情况看,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呈现显著的上升趋势;从地区情况看,不同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存在差异,呈现“东高西低,南高北低”“由沿海至内陆递减”的空间分布特征。另外,技术进步、人力资本、金融发展水平、环境规制、财政支持政策、开放程度对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积极影响,但加强环境规制不利于中西部地区的经济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
经济高质量发展 评价指标 影响因素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李慧泉 简兆权 毛世平
基于2011—2020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从区域创新创业的视角,实证检验数字经济赋能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1)数字经济的发展显著提高了各地区的高质量发展水平,经稳健性检验后该结论依然成立,数字经济对东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促进作用较大。(2)促进区域创新创业是数字经济赋能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机制,激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数字经济时代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动力。(3)数字经济对高质量发展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能促进本地区高质量发展,但会抑制邻近地区高质量发展。研究意义:加深了对数字经济赋能高质量发展的直接效应、影响机制与异质性的理解,为中国数字技术发展战略的制定以及高质量发展提供政策启示。
关键词:
数字经济 创新创业 高质量发展 空间效应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