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824)
- 2023(11160)
- 2022(9122)
- 2021(8446)
- 2020(7053)
- 2019(15788)
- 2018(15314)
- 2017(28582)
- 2016(15406)
- 2015(17268)
- 2014(16886)
- 2013(17099)
- 2012(16221)
- 2011(15019)
- 2010(14882)
- 2009(13557)
- 2008(13207)
- 2007(11522)
- 2006(10324)
- 2005(9459)
- 学科
- 济(87182)
- 经济(87116)
- 管理(37991)
- 业(35336)
- 方法(32965)
- 数学(29765)
- 数学方法(29547)
- 企(27047)
- 企业(27047)
- 中国(21866)
- 学(18752)
- 地方(18488)
- 农(17166)
- 财(15037)
- 业经(14917)
- 贸(14646)
- 贸易(14637)
- 易(14227)
- 地方经济(12962)
- 制(12871)
- 环境(12044)
- 融(11921)
- 金融(11921)
- 农业(11560)
- 银(11517)
- 银行(11485)
- 行(11168)
- 和(10087)
- 体(9945)
- 发(9919)
- 机构
- 大学(235317)
- 学院(231504)
- 济(111897)
- 经济(110166)
- 研究(91961)
- 管理(82390)
- 理学(71231)
- 理学院(70272)
- 管理学(69151)
- 中国(69046)
- 管理学院(68718)
- 科学(55674)
- 京(49590)
- 所(47774)
- 财(47535)
- 研究所(43893)
- 农(42803)
- 中心(39514)
- 财经(38527)
- 经济学(37483)
- 经(35342)
- 业大(34949)
- 农业(33867)
- 经济学院(33603)
- 江(32722)
- 院(32451)
- 北京(31457)
- 范(29729)
- 师范(29374)
- 科学院(29130)
- 基金
- 项目(157020)
- 科学(125556)
- 基金(119750)
- 研究(108291)
- 家(107666)
- 国家(106927)
- 科学基金(90108)
- 社会(73825)
- 社会科(70336)
- 社会科学(70317)
- 基金项目(62641)
- 自然(58198)
- 省(57263)
- 自然科(56891)
- 自然科学(56876)
- 自然科学基金(55926)
- 划(50179)
- 资助(48837)
- 教育(48515)
- 编号(38436)
- 重点(36679)
- 部(36214)
- 发(34941)
- 国家社会(33154)
- 创(32314)
- 成果(31369)
- 中国(31200)
- 教育部(30862)
- 科研(30606)
- 创新(30571)
共检索到34973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唐任伍 李楚翘
经济韧性是经济体抵御冲击扰动、自我恢复和调节重组的重要机能,中国经济在2020年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并快速恢复过程中展现出强劲韧性。文章在系统梳理经济韧性的概念内涵和分析工具的基础上,运用核心变量法考察中国经济韧性在各种危机下的现实表现并追踪其动态演进路径,借助构建的经济韧性表现整合模型加以阐释,为客观呈现和把握中国经济发展及韧性培育过程提供了重要依据。同时,深入探究包括内质禀赋、制度安排、政策工具、历史文化等在内的多重因素对经济韧性的影响和决定作用,有助于进一步巩固夯实中国经济系统的韧性能力,推动经济发展高质量转型升级。
关键词:
中国经济韧性 外部冲击 抵抗力 恢复力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高粼彤 孟霏 田启波
为促进区域经济韧性协调发展,基于2011—2020年中国30个省(市)面板数据,采用Theil指数、ESDA等方法解析中国经济韧性的时空演化特征,并通过SPDM模型识别影响经济韧性的关键因素。在此基础上,结合面板门槛模型进一步讨论不同数字金融发展水平对经济韧性的影响差异。结果显示:(1)经济韧性整体呈波动上扬态势,东部地区经济韧性水平最高。(2)经济韧性呈愈发均等化发展态势,东中西三大区域内部差异较大。(3)经济韧性水平大致呈“东强西弱”的空间分布特征,强韧性省(市)多位于东部沿海地区,弱韧性省(市)多位于西部内陆地区,且空间关联模式主要表现为H-H型和L-L型。(4)数字金融对经济韧性发挥显著促进效果,且两者之间具有显著正向空间溢出效应。(5)在数字金融发展水平单一门槛效应下,数字金融对经济韧性的影响呈边际递增态势,即当数字金融发展水平较高时,数字金融才能够对区域经济韧性发挥显著促进效果。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宋玉臣 孙弘远
面对各种复杂变化带来的不确定性,增强中国经济韧性是抵御风险冲击的必要条件,也是中国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文章基于复杂系统视角,选择熵权TOPSIS法从六个维度测度了1998—2021年中国经济韧性的动态演进特征,运用空间Kernel密度估计方法得到了中国经济韧性的区域差异,使用李雅普诺夫指数分析了中国经济韧性区域差异的动态演进特征。研究发现:中国经济韧性呈动态上升态势,且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经济整体韧性及各子维度韧性显著提升;中国经济韧性的东、中、西部地区差异问题仍较为突出,且西部地区内部差异较大,经济韧性的稳定性较弱;中国经济韧性区域差异的动态演进呈现收敛趋势,这为改善中国经济基本面奠定了基础。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赵剑霆 谭晶荣 陈林
本文基于客观权重赋值法,综合区域经济的抵御冲击能力、冲击恢复能力、适应新环境能力、区域经济路径创造能力,构建区域经济韧性指标体系,实证测算了2002~2017年中国31个省(区、市)的经济韧性,采用空间计量模型分析了中国区域经济韧性的结构性影响因素和区域性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经济韧性在稳定区间内波动,经济韧性水平表现出东强西弱的东西部差异且差异正在缩小;行业平均上游度、行业中心强度、行业中心熵均表现出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以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应充分发挥上述因素对区域经济韧性的积极影响,大力发展上游产业、实体经济;发挥产业集聚效应,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建设。
关键词:
经济韧性 时空演化 影响因素 空间计量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管涛
在中美贸易争端加剧的背景下,市场各方应该坚持财务中性理念,管理好货币敞口风险,把握大趋势,根据经济基本面因素来进行资产负债的币种摆布人民币汇率大幅走低引发市场震动今年前4个月,在国内经济开局良好、中美重启贸易磋商、美元指数高位盘整的背景下,人民币汇率贬值压力消退。境内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先涨后跌,中间价累计升值2.0%,收盘价升值1.9%;境内收盘价相对当日中间价偏强的交易日占到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魏峰 殷文星
文章基于2008—2021年中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将研究时期划分为金融危机抵抗期、金融危机恢复期和新冠肺炎疫情抵抗期,利用敏感性指数法测度三个周期的经济韧性水平,采用GIS可视化、标准差椭圆与莫兰指数揭示省域经济韧性的时空特征,使用核密度估计和Dagum基尼系数揭示中国经济韧性的动态演进及区域差异。研究发现:在金融危机抵抗期,经济韧性较高的地区主要分布在中部地区;在金融危机恢复期,经济韧性较高的地区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地区;在新冠肺炎疫情抵抗期,经济韧性较高的地区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伴随着不同类型的冲击,中国省域经济韧性的空间分布特征发生相应变动。如金融危机抵抗力空间分布呈现“南(略偏西)—北(略偏东)”格局,而新冠肺炎疫情抵抗力空间分布呈现“西北—东南”格局。另外,中国省域经济韧性存在一定的空间相关性。全国整体经济韧性水平呈先升后降趋势,分界点在中美贸易摩擦时间点附近,区域内部经济韧性有较大的极化趋势。中国经济韧性的差异呈现“倒U”型,差异主要来源于超变密度,东-中部的经济韧性水平之间差异最大。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蔡咏梅 李新英 孟令伟
文章从风险指数、稳定指数、流通指数和创新指数四个维度综合测度区域经济韧性,构建可拓正态云模型对我国31个省份2008—2019年的经济韧性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1)我国区域经济韧性虽然差异明显但整体趋势增强,经济韧性强度波动变大,增速发展不平衡。(2)东部地区经济韧性绝对差距扩大,相对差距逐渐减小。东部内部相对差距减小,中部内部相对差距较均衡,而西部内部相对差距加大。(3)南北方之间的绝对差距和相对差距均在增大,2015年之前北方经济韧性强度高于南方,之后相反。(4)稳定、创新、流通和风险指数对经济韧性影响力依次减弱,稳定、流通、创新指数东部高于中部和西部,风险指数反之;稳定、创新、风险指数南方高于北方,流通指数反之。(5)经济韧性的主要影响因素为R&D人员数、铁路网密度、失业保险人数、每万人互联网端口数、科研支出占比、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私营企业和个体就业人数占比、外贸依存度等。
关键词:
经济韧性 综合评价 可拓云模型 演化差异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宋敏 刘欣雨
在构建新基建发展水平与经济韧性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标准差椭圆与重心迁移模型、空间计量模型方法,探讨2011—2021年中国31个省域新基建与经济韧性耦合协调度的时空演化特征及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中国新基建发展水平呈逐年攀升的时序演化特征;中国经济韧性水平呈“逐年增长—短期下降—延续回升”的时序演化特征。(2)观测期内中国新基建与经济韧性的耦合协调度不断攀升;在空间上,二者耦合协调度总体呈由东向西递减的空间演化特征,发展渐趋均衡化,且二者耦合协调度重心向西北方向移动。(3)虚拟集聚、投资规模、教育禀赋均正向驱动本地区二者耦合协调度的提升,政府干预、人力资本对本地区二者耦合协调度起到负向作用;投资规模、政府干预产生正向空间溢出效应,虚拟集聚、人力资本产生负向空间溢出效应,教育禀赋的空间溢出效应则不显著。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杨胜刚 杨丽暑 田冬炜
从分析与资本外逃相关的时间序列开始 ,依据现代动态计量学的理论方法 ,构建了一个关于资本外逃与其决定因素的自回归分布滞后模型 (ARDL) ,得出资本外逃与其决定因素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系数和短期变动的误差修正模型 (ECM )。结果表明 :驱动中国资本外逃的主要经济因素为财政赤字增加、政治金融风险和汇率高估 ,内外资差别待遇是产生资本外逃的重要制度因素。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钟正生 张璐
春节过后,中国经济呈现出企稳复苏迹象,3月份多数经济金融数据的表现都好于此前预期,市场对中国经济的"韧性"逐渐形成共识,影响市场定价的宏观要素开始转移到:通胀风险,政策反向微调的可能性,以及经济复苏情绪演绎后形成新的预期差。笔者认为,第一季度逆周期政策集中发力,带动经济增长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蒋正云 刘庆芳 宋金平
提高系统应对内外部冲击的能力,对区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构建经济韧性指数,采用泰尔指数、空间冷热点分析、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对中国语境下区域经济韧性的时空关联特征及动态演化机制等进行了系统观测。结果发现:(1)1997—2020年我国区域经济韧性总体呈“W”型的动态波动上升轨迹,约65%的省区处于中等韧性状态,区域层面的非均衡特征渐趋强化,省际差异是经济韧性空间差异的主要构成;(2)区域经济韧性的空间相关性存在典型的阶段演变趋势,空间上经济韧性逐渐表现出由无到有且渐趋强化的正向集聚关联,局部相关的冷、热形态则受到冲击类型和范围等的直接影响表现出显著的省际异质性特征;(3)经济韧性的时空演变受到交互复杂因素的共同驱动,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协同主导的韧性演化格局逐步建立,地理区位等先天因素的导向作用渐趋多元,金融支撑和科技创新等是区域经济系统韧性提升的有效动能,城市发展和政府管理在作为主要路径的同时对多维联动效应的发生具有重要的基础保障作用。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赵建吉 张馨歆 王艳华 苗长虹
以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为时间节点,采用Martin等的测度方法,研究了中国地市尺度上的区域经济韧性时空格局特征。基于演化经济地理学的视角,构建了区域经济韧性影响因素理论分析框架,通过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对于区域经济韧性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2008—2020年,中国区域经济韧性整体表现为中西部高于东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区域经济韧性水平不断提升,但老工业基地和资源型城市明显降低,且在2015年后最为显著。(2)中国区域经济韧性空间相关性较强,集聚类型以高—高和低—低为主,且高—高类型区逐步向黄河以南地区拓展,低—低类型区范围呈显著扩大趋势。(3)抵御期和恢复期,相关多样化和非相关多样化对中国经济韧性的影响显著为正;在调整期,专业化和相关多样化的影响显著为正。(4)对于副省级以上城市,在抵御期和恢复期相关多样化的影响显著为正;对于资源型城市和老工业基地,在恢复期和调整期专业化的影响均显著为正,非相关多样化在恢复期和调整期的影响显著为正。对于一般城市,在抵御期专业化的影响显著为正,非相关多样化在抵御期和恢复期的影响显著为正。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逄锦聚
本文对决定我国中长期经济发展的积极因素和制约因素进行了分析,做出了中国经济在中长期还会保持快速持续发展的判断,同时提出了一些促进经济健康发展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经济发展 经济结构 宏观经济政策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汪永生 李玉龙 王文涛
以海洋生态经济系统为分析对象,从抵抗性、恢复性、脆弱性和适应性四个维度构建韧性评价体系,并综合采用模糊物元法、核密度估计和障碍度模型探究了11个沿海省份2007—2016年海洋生态经济系统韧性发展的时空演化与障碍因素。结果显示:沿海地区海洋生态经济系统的韧性水平早期提升较快,后期发展渐趋平稳,且呈现更加明显的集中化趋势。空间格局上,逐渐形成从山东至广东的高韧性区域,南北两侧省份的韧性水平偏低。具体到不同维度,上海、山东和广东的抵抗性水平较强,环渤海地区的恢复性水平较弱,珠三角地区的脆弱性水平普遍较强,但适应性能力较差。障碍因素方面,海洋生态响应和海洋经济活力是影响系统韧性提升的关键制约因素。
关键词:
海洋生态经济 系统韧性 障碍度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汪永生 李玉龙 王文涛
以海洋生态经济系统为分析对象,从抵抗性、恢复性、脆弱性和适应性四个维度构建韧性评价体系,并综合采用模糊物元法、核密度估计和障碍度模型探究了11个沿海省份2007—2016年海洋生态经济系统韧性发展的时空演化与障碍因素。结果显示:沿海地区海洋生态经济系统的韧性水平早期提升较快,后期发展渐趋平稳,且呈现更加明显的集中化趋势。空间格局上,逐渐形成从山东至广东的高韧性区域,南北两侧省份的韧性水平偏低。具体到不同维度,上海、山东和广东的抵抗性水平较强,环渤海地区的恢复性水平较弱,珠三角地区的脆弱性水平普遍较强,但适应性能力较差。障碍因素方面,海洋生态响应和海洋经济活力是影响系统韧性提升的关键制约因素。
关键词:
海洋生态经济 系统韧性 障碍度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