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118)
- 2023(10387)
- 2022(8556)
- 2021(7876)
- 2020(6373)
- 2019(14249)
- 2018(13640)
- 2017(25712)
- 2016(13467)
- 2015(14984)
- 2014(14798)
- 2013(14917)
- 2012(14315)
- 2011(13448)
- 2010(13187)
- 2009(12182)
- 2008(11841)
- 2007(10255)
- 2006(9183)
- 2005(8540)
- 学科
- 济(84767)
- 经济(84702)
- 管理(34725)
- 业(30308)
- 方法(29913)
- 数学(27212)
- 数学方法(27059)
- 企(22596)
- 企业(22596)
- 中国(21744)
- 地方(20445)
- 学(15701)
- 农(15545)
- 地方经济(14236)
- 业经(13939)
- 贸(13717)
- 贸易(13708)
- 易(13316)
- 财(13269)
- 环境(12011)
- 制(11869)
- 融(11546)
- 金融(11545)
- 农业(10750)
- 银(10693)
- 银行(10685)
- 行(10447)
- 发(9968)
- 和(9513)
- 体(9269)
- 机构
- 大学(209564)
- 学院(206458)
- 济(105586)
- 经济(104027)
- 研究(83031)
- 管理(74443)
- 理学(64335)
- 理学院(63460)
- 中国(62665)
- 管理学(62604)
- 管理学院(62191)
- 科学(47831)
- 京(44387)
- 财(43844)
- 所(42172)
- 研究所(38617)
- 经济学(35989)
- 财经(35792)
- 中心(35342)
- 经(32841)
- 经济学院(32222)
- 农(32177)
- 院(29580)
- 江(28581)
- 北京(28308)
- 业大(26980)
- 范(26924)
- 财经大学(26880)
- 师范(26703)
- 科学院(26390)
- 基金
- 项目(139221)
- 科学(112386)
- 基金(106729)
- 研究(99065)
- 家(94606)
- 国家(93988)
- 科学基金(80012)
- 社会(69635)
- 社会科(66436)
- 社会科学(66423)
- 基金项目(55418)
- 省(49938)
- 自然(49506)
- 自然科(48403)
- 自然科学(48390)
- 自然科学基金(47585)
- 划(43545)
- 教育(43524)
- 资助(43518)
- 编号(34924)
- 部(32640)
- 重点(32375)
- 发(32154)
- 国家社会(31635)
- 中国(29044)
- 创(28494)
- 教育部(28172)
- 成果(28159)
- 创新(27086)
- 人文(26876)
- 期刊
- 济(116592)
- 经济(116592)
- 研究(67433)
- 中国(38767)
- 学报(32257)
- 科学(31678)
- 财(31358)
- 农(28722)
- 管理(28419)
- 大学(24282)
- 学学(23289)
- 经济研究(21437)
- 农业(20073)
- 融(19774)
- 金融(19774)
- 财经(19452)
- 经(17091)
- 技术(15569)
- 问题(15496)
- 贸(14440)
- 业经(14337)
- 教育(14280)
- 世界(13587)
- 国际(12988)
- 技术经济(11852)
- 统计(11730)
- 业(11560)
- 资源(10623)
- 策(10264)
- 经济问题(9481)
共检索到31333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魏峰 殷文星
文章基于2008—2021年中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将研究时期划分为金融危机抵抗期、金融危机恢复期和新冠肺炎疫情抵抗期,利用敏感性指数法测度三个周期的经济韧性水平,采用GIS可视化、标准差椭圆与莫兰指数揭示省域经济韧性的时空特征,使用核密度估计和Dagum基尼系数揭示中国经济韧性的动态演进及区域差异。研究发现:在金融危机抵抗期,经济韧性较高的地区主要分布在中部地区;在金融危机恢复期,经济韧性较高的地区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地区;在新冠肺炎疫情抵抗期,经济韧性较高的地区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伴随着不同类型的冲击,中国省域经济韧性的空间分布特征发生相应变动。如金融危机抵抗力空间分布呈现“南(略偏西)—北(略偏东)”格局,而新冠肺炎疫情抵抗力空间分布呈现“西北—东南”格局。另外,中国省域经济韧性存在一定的空间相关性。全国整体经济韧性水平呈先升后降趋势,分界点在中美贸易摩擦时间点附近,区域内部经济韧性有较大的极化趋势。中国经济韧性的差异呈现“倒U”型,差异主要来源于超变密度,东-中部的经济韧性水平之间差异最大。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常歆 韩平
文章立足数字产业链基础能力、抵抗能力、恢复能力、可持续能力四个维度,建立中国数字产业链韧性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使用熵值法测算2015—2021年数字产业链韧性水平,并使用泰尔指数、局部莫兰指数,探析中国数字产业链韧性水平的时空演化特征和区域间差距。结果表明:全国数字产业链韧性水平整体表现出稳步攀升趋势,三大地区呈东部>西部>中部的分布格局;全国及不同地区数字产业链韧性水平差距随时间推移均不断缩小,且主要来源于区域内差距;数字产业链韧性水平具有显著的空间相关性,且以“高-高”集聚和“低-低”集聚为主。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宋玉茹 董小君 许诗源 秦梦
文章构建了区域经济韧性水平测度指标体系,并利用主成分分析法评估2004—2020年我国省域的经济韧性水平。采用马尔可夫转移概率矩阵、泰尔指数、全局莫兰指数、核密度估计法和变异系数法对省域经济韧性水平的时空演进规律进行分析,包括动态演进规律、区域发展差异性、空间自相关特征、时间演进格局、发展收敛性等。研究结果表明:省域经济韧性在不同发展水平上具有相对稳定性,并且存在向上发展的潜力;研究期内我国省域经济韧性水平存在明显的不平衡特征,且这种不平衡正在逐步扩大;省域经济韧性发展表现出正向的空间自相关性特征;东、中、西三大地区与全国的经济韧性发展呈现趋同性特征,这种趋势在未来可能会更加明显。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蔡清龙
农业经济韧性水平提高是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赋能农业强国建设的重要动能。选取2013—2022年我国30个省份面板数据,从抵抗能力、调节能力、创新能力三个角度构建指标体系,对中国农业经济韧性水平、空间布局及收敛性特征展开研究。研究结果显示,中国农业经济韧性水平呈现逐渐上升态势。中国农业经济韧性水平存在空间相关性,东部及中部地区多为H-H型和L-H型集聚。中国农业经济韧性水平在全国及四大区域均存在条件b收敛,但不存在显著s收敛,且东北地区具有绝对b收敛。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蔡清龙
农业经济韧性水平提高是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赋能农业强国建设的重要动能。选取2013—2022年我国30个省份面板数据,从抵抗能力、调节能力、创新能力三个角度构建指标体系,对中国农业经济韧性水平、空间布局及收敛性特征展开研究。研究结果显示,中国农业经济韧性水平呈现逐渐上升态势。中国农业经济韧性水平存在空间相关性,东部及中部地区多为H-H型和L-H型集聚。中国农业经济韧性水平在全国及四大区域均存在条件b收敛,但不存在显著s收敛,且东北地区具有绝对b收敛。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蔡咏梅 李新英 孟令伟
文章从风险指数、稳定指数、流通指数和创新指数四个维度综合测度区域经济韧性,构建可拓正态云模型对我国31个省份2008—2019年的经济韧性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1)我国区域经济韧性虽然差异明显但整体趋势增强,经济韧性强度波动变大,增速发展不平衡。(2)东部地区经济韧性绝对差距扩大,相对差距逐渐减小。东部内部相对差距减小,中部内部相对差距较均衡,而西部内部相对差距加大。(3)南北方之间的绝对差距和相对差距均在增大,2015年之前北方经济韧性强度高于南方,之后相反。(4)稳定、创新、流通和风险指数对经济韧性影响力依次减弱,稳定、流通、创新指数东部高于中部和西部,风险指数反之;稳定、创新、风险指数南方高于北方,流通指数反之。(5)经济韧性的主要影响因素为R&D人员数、铁路网密度、失业保险人数、每万人互联网端口数、科研支出占比、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私营企业和个体就业人数占比、外贸依存度等。
关键词:
经济韧性 综合评价 可拓云模型 演化差异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宋玉臣 孙弘远
面对各种复杂变化带来的不确定性,增强中国经济韧性是抵御风险冲击的必要条件,也是中国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文章基于复杂系统视角,选择熵权TOPSIS法从六个维度测度了1998—2021年中国经济韧性的动态演进特征,运用空间Kernel密度估计方法得到了中国经济韧性的区域差异,使用李雅普诺夫指数分析了中国经济韧性区域差异的动态演进特征。研究发现:中国经济韧性呈动态上升态势,且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经济整体韧性及各子维度韧性显著提升;中国经济韧性的东、中、西部地区差异问题仍较为突出,且西部地区内部差异较大,经济韧性的稳定性较弱;中国经济韧性区域差异的动态演进呈现收敛趋势,这为改善中国经济基本面奠定了基础。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田相辉 黄子勇
文章基于2011—2022年中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采用熵值法、Dagum基尼系数分解法、Kernel密度估计、莫兰指数分析了中国农业产业韧性水平的区域差异及时空演变规律。结果表明:研究期内中国农业产业韧性水平逐渐提高,但不均衡现象显著,且总体差异具有扩大趋势。粮食主产区韧性水平最高,产销平衡区韧性水平最低;粮食主销区韧性水平非均衡性最显著;区域间差异是构成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粮食主销区、产销平衡区内极化现象逐渐增强,粮食主产区极化现象逐渐减弱。中国农业产业韧性水平存在正向空间相关性,区域之间的联系强度逐渐减弱。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谷城 张树山
提升产业链韧性水平对于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维护国家产业安全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在科学界定产业链韧性内涵和特征基础上,构建包含产业链基础、产业链抵抗力、产业链恢复力、产业链可持续和产业链引领力5个维度的产业链韧性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进一步利用熵权与变异系数综合赋权法、Dagum基尼系数、空间收敛模型对2010—2020年中国30个省份(区、市)产业链韧性水平展开统计监测。结果显示:全国产业链韧性水平呈递增趋势但整体水平偏低,产业链抵抗力和产业链引领力亟需进一步提升;三大区域产业链韧性水平存在显著梯度差异,表现出“东高西低”空间格局;区域差异分析表明,样本期内,全国产业链韧性水平总体差异呈先降后升“U”型特征,差异主要来源于区域间差异;收敛性分析表明,全国及三大区域产业链韧性水平具有绝对β收敛及条件β收敛特征,即充分考虑经济社会等系列影响因素后,产业链韧性水平将随着时间推移收敛至同一稳态水平。本文科学测度了我国产业链韧性水平,为增强我国产业链韧性和安全稳定提供参考。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高粼彤 孟霏 田启波
为促进区域经济韧性协调发展,基于2011—2020年中国30个省(市)面板数据,采用Theil指数、ESDA等方法解析中国经济韧性的时空演化特征,并通过SPDM模型识别影响经济韧性的关键因素。在此基础上,结合面板门槛模型进一步讨论不同数字金融发展水平对经济韧性的影响差异。结果显示:(1)经济韧性整体呈波动上扬态势,东部地区经济韧性水平最高。(2)经济韧性呈愈发均等化发展态势,东中西三大区域内部差异较大。(3)经济韧性水平大致呈“东强西弱”的空间分布特征,强韧性省(市)多位于东部沿海地区,弱韧性省(市)多位于西部内陆地区,且空间关联模式主要表现为H-H型和L-L型。(4)数字金融对经济韧性发挥显著促进效果,且两者之间具有显著正向空间溢出效应。(5)在数字金融发展水平单一门槛效应下,数字金融对经济韧性的影响呈边际递增态势,即当数字金融发展水平较高时,数字金融才能够对区域经济韧性发挥显著促进效果。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蒋正云 刘庆芳 宋金平
提高系统应对内外部冲击的能力,对区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构建经济韧性指数,采用泰尔指数、空间冷热点分析、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对中国语境下区域经济韧性的时空关联特征及动态演化机制等进行了系统观测。结果发现:(1)1997—2020年我国区域经济韧性总体呈“W”型的动态波动上升轨迹,约65%的省区处于中等韧性状态,区域层面的非均衡特征渐趋强化,省际差异是经济韧性空间差异的主要构成;(2)区域经济韧性的空间相关性存在典型的阶段演变趋势,空间上经济韧性逐渐表现出由无到有且渐趋强化的正向集聚关联,局部相关的冷、热形态则受到冲击类型和范围等的直接影响表现出显著的省际异质性特征;(3)经济韧性的时空演变受到交互复杂因素的共同驱动,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协同主导的韧性演化格局逐步建立,地理区位等先天因素的导向作用渐趋多元,金融支撑和科技创新等是区域经济系统韧性提升的有效动能,城市发展和政府管理在作为主要路径的同时对多维联动效应的发生具有重要的基础保障作用。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林春 张鑫 孙英杰
增强金融韧性是筑牢新时代金融安全的重要抓手。基于此,本文以城市金融韧性为切入点,尝试探讨我国城市金融韧性总体水平、区域差异及动态演进。研究发现:样本期内我国金融体系经历了两次外部冲击,按冲击发生时间可将样本期分为三个阶段,各阶段特征明显;我国城市金融韧性存在较为明显的区域差异,并且在稳定调整阶段差异逐渐缩小,但随着第二次冲击的发生差异开始拉大,区域内差异及超变密度是主要差异来源;随着我国金融体系持续深化改革,样本期内我国城市金融韧性整体呈现稳步上升的态势,但存在一定的极化现象。因此,在推动金融韧性提升的过程中,应加强区域间金融要素流动,提升区域金融协调能力,以期为加速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助力金融高质量发展提供政策参考。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赵剑霆 谭晶荣 陈林
本文基于客观权重赋值法,综合区域经济的抵御冲击能力、冲击恢复能力、适应新环境能力、区域经济路径创造能力,构建区域经济韧性指标体系,实证测算了2002~2017年中国31个省(区、市)的经济韧性,采用空间计量模型分析了中国区域经济韧性的结构性影响因素和区域性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经济韧性在稳定区间内波动,经济韧性水平表现出东强西弱的东西部差异且差异正在缩小;行业平均上游度、行业中心强度、行业中心熵均表现出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以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应充分发挥上述因素对区域经济韧性的积极影响,大力发展上游产业、实体经济;发挥产业集聚效应,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建设。
关键词:
经济韧性 时空演化 影响因素 空间计量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刘淑淑 姜霞 张龙 张志超 蔡一通
城市经济韧性对推动城市群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研究意义。本文以长江经济带15座城市为研究对象,提出城市经济韧性评价指标,运用层次分析法和重心法对城市经济韧性进行测度。结果表明:2008—2017年长江经济带城市经济韧性整体呈阶段化上升,各城市演变趋势不同、差异较大,但呈均衡化发展趋势;分布上具有地域差异性、圈层性和轴带性的特点。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高志刚 胡时豪
加快数字经济发展、增强区域经济韧性,是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基于抵抗与恢复能力、调整与适应能力、创新与升级能力三个维度,构建区域经济韧性综合指标体系,阐述数字经济对区域经济韧性的影响机制,并采用我国省级面板数据,实证分析数字经济对区域经济韧性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对区域经济韧性有明显的正向作用,其通过增强区域的抵抗与恢复能力、调整与适应能力、创新与升级能力三方面实现促进效果。数字经济对区域经济韧性的影响具有区域异质性,东部地区影响最大,中部地区其次,西部地区最小。基于此,应要加强中西部数字经济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中西部经济韧性,同时提升东部地区辐射带动作用,缩小区域经济韧性差距,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
数字经济 区域经济韧性 创新能力 熵值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