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284)
2023(6381)
2022(5176)
2021(4776)
2020(3830)
2019(8786)
2018(8518)
2017(15885)
2016(8024)
2015(9346)
2014(9184)
2013(9477)
2012(9282)
2011(8913)
2010(8742)
2009(8350)
2008(7962)
2007(6869)
2006(6465)
2005(6112)
作者
(23861)
(20077)
(20013)
(19301)
(13014)
(9379)
(8932)
(7781)
(7698)
(7297)
(6886)
(6591)
(6524)
(6466)
(6394)
(6218)
(5988)
(5751)
(5690)
(5247)
(5089)
(4732)
(4722)
(4658)
(4624)
(4539)
(4247)
(3965)
(3916)
(3901)
学科
(65525)
经济(65483)
方法(20763)
管理(20541)
数学(19104)
数学方法(19062)
中国(16546)
(16304)
地方(15202)
地方经济(11934)
(11630)
企业(11630)
(10993)
贸易(10986)
(10693)
(10180)
业经(9906)
(9581)
环境(8559)
(8163)
(8065)
金融(8065)
(7740)
关系(7704)
(7640)
(7397)
银行(7397)
(7303)
经济学(7088)
(6848)
机构
大学(133949)
学院(130739)
(78177)
经济(77258)
研究(55362)
管理(46906)
中国(43448)
理学(39886)
理学院(39407)
管理学(39090)
管理学院(38831)
(31327)
(28452)
科学(27660)
经济学(27592)
(27418)
财经(25403)
研究所(24770)
经济学院(24633)
(23363)
中心(22771)
(19259)
北京(19082)
财经大学(18925)
科学院(17666)
(17151)
社会(16610)
研究中心(16017)
(15990)
(15963)
基金
项目(81124)
科学(65800)
基金(63518)
研究(60651)
(55039)
国家(54697)
科学基金(46513)
社会(44631)
社会科(42606)
社会科学(42599)
基金项目(32127)
资助(26620)
(26261)
自然(26162)
教育(26093)
自然科(25571)
自然科学(25564)
自然科学基金(25170)
(23084)
国家社会(20934)
编号(20861)
中国(20803)
(20390)
(19380)
重点(18492)
(18244)
教育部(18178)
经济(18103)
成果(17211)
人文(17058)
期刊
(90870)
经济(90870)
研究(48313)
中国(24766)
(21889)
管理(19911)
科学(17329)
经济研究(16966)
学报(15709)
(14766)
财经(14419)
(13704)
金融(13704)
(12756)
大学(12749)
(12215)
问题(12136)
学学(12132)
世界(11814)
国际(11368)
技术(10479)
农业(10395)
业经(9891)
技术经济(8895)
统计(7923)
经济问题(7486)
教育(6866)
(6448)
经济管理(6406)
(6284)
共检索到21046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潜水法  
一、中国当前的工业化水平 中国正在进行工业化,中国现在究竟处在工业化过程的什么阶段?中国工业化战略选择和政策制定都将借鉴世界各国的历史经验。所以,清楚地回答这个问题是十分必要的。划分工业化过程的时期有二类指标,即总量指标和结构指标。总量指标一般用人均
[期刊] 国际经贸探索  [作者] 周瑞琪  
随着中国经济的日益雄厚,国人的经济意识的不断加强,其经济增长的步伐更为加快。中国经济的崛起极大地影响了亚太地区,乃至整个世界经济的格局。本文对海外华人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以及日本经济对中国的影响作了简要的分析,并指出了中国在经济改革的进程中面临的一些问题。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马骏  
一、中国经济走势预测(一)中国经济增长走势呈"V+U"形首先,谈谈我对中国经济走势的看法。年初的时候我曾经提出过,中国经济走势很可能是沿着一个W形轨迹复苏。理论上是这样的,因为一般来讲,政府会在危机当中用很大的甚
[期刊] 国际经济评论  [作者] 哈继铭  
我的讲话内容主要是对中国经济中长期的看法,短期由于各种调控,股价上下波动很正常,但是从中长期趋势看是向上走的,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述:一是将中国现在的情况和日本七十年代进行对比,发现有很多相似之处,其中包括最重要的方面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寻晶晶  徐运保  
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着双重压力,一方面,世界经济尚处于金融危机的深度调整期,国际金融、政治、贸易等方面存在剧烈震荡,另一方面,国内经济环境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长期以来支撑国内经济高速发展的市场条件、资源条件、技术条件等发生了嬗变,经济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郑京平  刘爱华  郑泽香  
中国经济已经步入"十三五"这个崭新的发展阶段,研究未来5年中国经济的前景意义重大。本文结合"十三五规划纲要"为我们描绘的发展蓝图,全面分析了"十三五"期间中国经济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对如何用五大发展理念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如何贯彻落实好"十三五"规划建议,打好"十三五"期间中国经济发展的攻坚战,提出了一些思考。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范剑平  
简单地介绍一下我们对2014年中国经济形势的一点看法。从明年的走势来看,国际环境会好于今年,因为IMF最近发布的关于明年世界经济增长速度的预测,要比今年高出0.6个百分点,这是金融危机以来,IMF对下半年经济增长,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田大瑜  
中国的长期发展使其经济实力和国际影响力显著增强,并使得人民币开始成为国际货币市场中的另一种财富标志。虽然对中国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政府作用仍存在种种质疑,但通过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化,中国应能保持其发展趋势并在未来的多极世界中获得更大的话语权。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曾晓东  
2005年底,世界银行发布了《2006全球经济展望》报告。报告预测目前世界经济已进入周期性增长的缓慢阶段。高油价、持续存在的全球不平衡和高收入国家公共债务的增加是影响未来经济增长的不确定的因素。报告预计发达国家今明两年的增长将从去年的3.1%减缓至2.5%左右,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率也将有所减缓。但由于中国在未来10年内经济会继续保持稳步增长,对世界经济的发展会产生相当大的影响, 因此,世界经济的增长不会出现持续减速的趋势。报告再次肯定了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火车头”地位。然而,尽管未来10年中国在经济发展中仍将扮演一枝独秀的重要角色,但一些不利因素不容忽视。报告认为,中国未来经济发展将面...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杨启先  
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从1979年算起,到现在已经走过了15年。在此期间,大体已经历了三个重要阶段:一是从1979年到1983年,可以说是改革的起步阶段,重点是在农村进行,并取得了很大的突破,使全国农业生产摆脱了长期徘徊的局面,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高速增长。二是从1984年到1988年,可以说是改革的扩大和发展阶段,重点逐步转到以城市为中心,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的全面发展,年均国民生产总值增长速度超过了10%,使国民经济迈上了一个新台阶。三是从1989年到1991年,可以说是改革曲折前进的阶段,重点是进行经济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保罗·萨缪尔逊  高新军  
保罗·萨缪尔逊教授是世界著名经济学家,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征得他的同意,在本刊发表“中国经济改革展望”一文。7月29日,我们向萨缪尔逊教授发了传真,请他就有关不急于建立股票和债券交易所等问题加以更具体的阐述。当天,他用传真作了回答:“你们可以把我的补充意见放进文章中。”现在,我们特把回函附于本文之后,供读者参考。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杨启先  
中国经济改革的成就、经验与展望杨启先(一)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从.1979年算起,到现在已经走过了15年。在此期间,大体已经历了三个重要阶段:一是,从1979年到1983年,可以说是改革的起步阶段,重点是在农村进行,并取得了很大的突破,使全国农业生产...
[期刊] 新金融  [作者] 李迅雷  
中国经济增速放缓已是不争的事实,目前国内对未来经济走势争议较多的,集中在究竟是V型、U型或L型,或者再下台阶,即从目前的中高速增长变为中速增长(5%-6%)的判断上。放眼全球,过去十年主要经济体的名义GDP都出现过负增长,增速放缓也就不足为奇了。现阶段应考虑或担忧的是,中国经济会不会也出现负增长?在经济增长严重依赖投资的模式下,中国社会总债务水平不断攀升,高杠杆问题越来越严峻。在此情形下,要么力推改革以提高经济潜在增速,要么放弃GDP增长目标。如果能够换来改革的成功和企业全球竞争力的上升,经济负增长未必是坏事。放低经济增长目标,或许会退一步海阔天空。
[期刊] 新金融  [作者] 郑京平  
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当前及中期我们对外将面临国际经济环境趋紧、市场需求不足、供给竞争加剧等挑战,对内将面对增速放缓、红利减弱、要素成本上升等现实约束的不断强化。在此种情形下,如何应对?宏观、微观层面应正确认识新常态的机遇与挑战,思想上做好过"紧日子"的准备,同时,建立足够的信心,要积极审慎地制定发展目标、推动改革、创造新的改革红利,强调市场主导型调控和依法治理。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