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780)
- 2023(10161)
- 2022(8455)
- 2021(8046)
- 2020(6710)
- 2019(15601)
- 2018(15433)
- 2017(29354)
- 2016(15633)
- 2015(18182)
- 2014(18068)
- 2013(17903)
- 2012(16884)
- 2011(15537)
- 2010(15925)
- 2009(15125)
- 2008(14836)
- 2007(13221)
- 2006(12012)
- 2005(10950)
- 学科
- 济(92181)
- 经济(92100)
- 管理(41838)
- 业(37554)
- 方法(36774)
- 数学(33356)
- 数学方法(32779)
- 企(29116)
- 企业(29116)
- 中国(24390)
- 地方(18912)
- 农(18553)
- 学(15710)
- 贸(15561)
- 贸易(15549)
- 业经(15519)
- 易(15123)
- 财(13689)
- 地方经济(13184)
- 制(13126)
- 农业(12603)
- 融(11650)
- 金融(11650)
- 理论(11554)
- 环境(11395)
- 银(11291)
- 银行(11284)
- 行(10941)
- 和(10551)
- 发(10156)
- 机构
- 大学(239224)
- 学院(237286)
- 济(114339)
- 经济(112419)
- 管理(87658)
- 研究(86985)
- 理学(75054)
- 理学院(74189)
- 管理学(72626)
- 管理学院(72192)
- 中国(67392)
- 京(51333)
- 科学(49600)
- 财(47803)
- 所(43980)
- 研究所(39740)
- 财经(38546)
- 经济学(37983)
- 中心(37958)
- 经(35165)
- 农(34512)
- 江(33957)
- 经济学院(33879)
- 北京(33411)
- 业大(30814)
- 院(30637)
- 范(30279)
- 师范(30022)
- 财经大学(28538)
- 农业(26827)
- 基金
- 项目(151109)
- 科学(120193)
- 基金(112590)
- 研究(109487)
- 家(98191)
- 国家(97478)
- 科学基金(83423)
- 社会(73282)
- 社会科(69659)
- 社会科学(69641)
- 基金项目(57280)
- 省(55467)
- 自然(52026)
- 自然科(50963)
- 自然科学(50952)
- 教育(50940)
- 自然科学基金(50036)
- 资助(48892)
- 划(47507)
- 编号(41667)
- 部(34885)
- 成果(34391)
- 重点(34256)
- 发(33211)
- 国家社会(31934)
- 创(30549)
- 教育部(30525)
- 中国(29870)
- 课题(29857)
- 大学(28918)
- 期刊
- 济(129691)
- 经济(129691)
- 研究(75610)
- 中国(49485)
- 管理(35638)
- 财(35107)
- 学报(34315)
- 科学(33869)
- 农(32162)
- 大学(27089)
- 学学(25581)
- 教育(23567)
- 技术(22825)
- 经济研究(22656)
- 农业(22126)
- 融(22008)
- 金融(22008)
- 财经(20938)
- 经(18350)
- 问题(16815)
- 业经(16709)
- 统计(15813)
- 贸(15475)
- 世界(14663)
- 技术经济(14408)
- 国际(14225)
- 策(13580)
- 业(12699)
- 决策(12499)
- 经济问题(10355)
共检索到36753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李实
中国经济转轨中劳动力流动模型李实(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一、问题的提出中国经济体制的转轨过程是按照两个改革战略向前推进的,一是在传统的计划体制部门中逐步地引入市场机制,使其逐渐地转化为市场引导型的经济部门,这一战略的主要表现是在转变国有企业运行机...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李实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程名望 贾晓佳 俞宁
采用1978~2015年中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面板数据,运用空间计量和增长核算方法测算了农村劳动力省际转移特征及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研究发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对非农业部门产出贡献率和社会总产出贡献率分别为11.64%和10.21%;劳动力转移使自身生产率提高4.49倍,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为7.93%,其中贡献率主要来源于"胡焕庸线"以东地区(11.74%)和农村劳动力转入地(16.11%)。农村劳动力转移对中国经济增长贡献的机理,一方面是产业效率差异带来产出差额从而对经济增长做出贡献,即增长效应;另一方面是集聚效应和干中学等学习效应导致劳动力素质和技能提升,带来劳动者生产效率提升,即效率效应。本研究既论证了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劳动力转移对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贡献,也为制度改革和市场化推进导致的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性提供实证结论。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李国璋 魏梅 冯等田
本文从鲍莫尔的"成本病"说起,建立了一个多部门的经济增长模型。首先从理论上通过模型推导出劳动力产业间流动的决定因素,然后利用协整方程解释了我国各产业间劳动力流动的机理和结构偏离问题。通过对我国1978-2006年的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发现我国三次产业中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最高的是第一产业,其次是第三产业。相对于平均水平的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会引起各产业就业份额减少;人均收入增长率的提高会导致第一次产业就业份额增长率的降低和二、三次产业就业份额增长率上升。第三产业的资本劳动比的增长最快。资本劳动比的增长对就业份额影响最大的是第二产业。资本劳动比每增加1%,将会使第二产业就业份额下降约0.44个百分点。
关键词:
全要素生产率 产业 弹性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樊士德 沈坤荣
文章通过传统劳动力流动决策模型和现代劳动力流动理论模型的建构,系统探讨中国劳动力流动的微观决策动态机制与均衡形成过程,为理解中国劳动力流动的中宏观效应提供一个微观层面的分析框架与视角。文章着重从成本一收益决策模型的建构与修正展开传统劳动力流动决策模型的探究,并基于对劳动力外流成本进行新的细分,提出和建构了涵盖"主观劳动力流动模型"与"理论劳动力流动模型"在内的现代劳动力流动模型。研究发现,流动者的主观劳动力流动模型可以较好地解释劳动力流动的微观决策,即流动者主观视野中的收益、成本与最终效用在流动决策中起决定性作用,而"理论劳动力流动模型"则可以提供真实的劳动力流动净收益与净福利的深入考察。然而,在实践中外流劳动力的净收益与净福利往往因其主观上有意规避理论上应考量的"差量外流成本"而被"高估"。作者的微观调研也印证了这一结论。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伍山林
本文针对农业劳动力流动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在二元经济结构和增长源核算框架下给出新的度量和结果。研究发现:(1)采用劳动再配置效应经典公式评估这种贡献时,通常会产生漏测或过测。在马塞尔增长源分解模式中嵌入劳动的制度异质性,可以得到一个具有比较优势的近似测算公式。(2)1985—2011年中国农业劳动力流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具有递减的趋势,与经济增长具有相似的波动特征。(3)市场化改革以来,由于非农部门劳动的制度异质性被固化和农村劳动力教育增速放缓,农业劳动力流动促进经济增长的潜力受到了抑制。(4)实施相应制度创新之后,农业劳动力流动仍可为延续"中国奇迹"做出贡献。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李芝倩
中国城乡之间的劳动力流动是资源重新配置的方式之一,对中国经济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本文将中国城乡间的劳动力市场分割概括为人力资本型分割和户籍型分割,分析了在分割的市场中农村劳动力流动的过程,并构造了以劳动力流动率为因变量的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模型,全面地解释了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影响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影响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因素包括劳动力市场分割的程度、城镇部门和农村部门的人均土地占有量、前期的城乡劳动力比以及以工资率为中介的两部门相关变量。但是,本文的研究结果不支持通过提高城乡工资率差来促进农村劳动力流动;可行的措施应在劳动力市场分割的减轻、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土地城镇化和土地流转制度的改进等方面。
关键词:
劳动力流动 劳动力市场分割 工资 土地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谌新民
文章从分析国有企业就业体制形成的制度背景出发,运用内部劳动力市场理论,研究国有企业在劳动用工、工资决定上的制度性特征以及内部人与外部人待遇差异对企业效率的影响,探讨国有企业就业效率低下进而对整个绩效影响的深层原因。文章认为,要提高国有企业的绩效就应重塑企业和劳动者在劳动力市场中的主体地位,打通内外部劳动力市场,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让市场机制在国有企业内部劳动力市场中充分发挥调节作用。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袁桓
本文所论的经济数学模型是指湖南省科委下达湖南财经学院与湖南省劳动厅的科研课题《湖南省城镇劳动力就业宏观管理研究》中提出的数学模型.该模型经过一年多来的实践应用,效果良好.为进一步推广应用,本文就模型给城镇劳动力就业提供出的一些重要信息进行阐述,以便为有关领导部门进行宏观经济决策参考,也为有关研究人员,提供劳动力就业研究的一些数量依据.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潘越 杜小敏
本文利用非参数可加模型,实证研究了劳动力跨区域流动对我国东部沿海和中西部地区工业化进程与经济增长的线性和非线性影响。结果发现,劳动力流动对不同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方向与影响强度存在着显著差异:大量从中西部流入到东部的劳动力显著地促进了东部地区的工业化进程和经济增长,而中西部地区的劳动力流出对区域经济的影响表现为显著的"倒U"形非线性关系。劳动力在区域间的不均衡流动在客观上扩大了我国区域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程度。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姚先国
在现实经济生活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这种情况,一个国营企业的熟练工人在本企业工作,与利用业余时间到乡镇企业或私营企业做同样工作,所得收入不同。工程师在本企业搞研究、设计与帮其他企业解决技术难题所得报酬也很不一样。凡此种种,说明同样质量的劳动者在不同单位从事同种类型的工作,可具有不同的劳动报酬,亦即有不同的劳动力价格。此外,同一企业做同种工作的职工,由于“身份”不同,也有不同的报酬标准,最突出的现象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刘彬彬 林滨 冯博 史清华
本文基于19952013年中国农村固定跟踪观察点的村级数据研究了劳动力流动对农村社会治安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劳动力流动,特别是劳动力流入对农村民事纠纷、违反治安条例及刑事案件有着正向显著性影响;相对内陆地区,劳动力流动对沿海地区的影响更为明显。此外,贫困发生率、劳动力受教育程度、劳动力闲置及基层村干部数量对农村社会治安的作用不容忽视。因此加强对流入劳动力的监管,完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减少农村贫困群体,对维持农村秩序至关重要。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吕炜 刘晨晖
本文从资金流向角度对中国1998~2011年的游资量进行了测度与汇总,结果表明2007年是国内游资总量的一个关键转折点:游资规模在此之前一直呈现较平稳的态势,而此后,无论是总规模还是变化幅度均出现了较大的异常。尤其是近两年来,游资总量剧增,对整个宏观经济形成了极大的潜在威胁。本文结合中国经济转轨进程的进一步分析发现,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前,热钱流入与实体经济投机化是引发游资第一轮扩张的重要原因,而随着各项政府干预政策的实施,政策因素逐渐成为游资积累的推动力。
关键词:
经济转轨 游资规模 投机泡沫 基础价值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陆铭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