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441)
2023(15010)
2022(12185)
2021(11260)
2020(9016)
2019(19892)
2018(19387)
2017(36463)
2016(19232)
2015(21368)
2014(20877)
2013(20456)
2012(18875)
2011(17182)
2010(16994)
2009(16486)
2008(15900)
2007(14063)
2006(12850)
2005(11974)
作者
(51969)
(43400)
(43378)
(41612)
(27633)
(20487)
(19481)
(16549)
(16390)
(15348)
(15247)
(14400)
(13939)
(13922)
(13673)
(13448)
(12927)
(12464)
(12427)
(12178)
(10983)
(10321)
(10319)
(9987)
(9960)
(9847)
(9507)
(9311)
(8537)
(8495)
学科
(95373)
经济(95267)
管理(57627)
(49052)
(40208)
企业(40208)
方法(30731)
中国(27301)
数学(26837)
数学方法(26645)
(24711)
(22317)
(21814)
地方(20886)
业经(20535)
税收(20359)
(20205)
(20187)
(17428)
贸易(17416)
(16976)
(15771)
环境(14817)
(14721)
银行(14715)
(14693)
(14412)
农业(14409)
金融(14408)
(14202)
机构
学院(274894)
大学(273355)
(129435)
经济(127193)
研究(99607)
管理(99262)
理学(84295)
理学院(83366)
管理学(82287)
管理学院(81747)
中国(78008)
(65063)
(56858)
科学(53207)
财经(49746)
(48568)
(45142)
中心(43533)
研究所(43093)
经济学(42762)
(41035)
经济学院(38201)
财经大学(36689)
北京(36552)
(35910)
(35445)
(34804)
师范(34552)
(31923)
业大(31788)
基金
项目(174620)
科学(139795)
研究(134545)
基金(129381)
(111088)
国家(110204)
科学基金(94842)
社会(91138)
社会科(86559)
社会科学(86540)
基金项目(66307)
(64779)
教育(60852)
自然(55229)
(54428)
自然科(53928)
自然科学(53914)
编号(53521)
自然科学基金(52967)
资助(51856)
成果(44878)
(40145)
重点(39769)
国家社会(39755)
(39318)
(38865)
课题(37612)
(36804)
(36032)
教育部(35661)
期刊
(153650)
经济(153650)
研究(95767)
中国(56353)
(50522)
管理(39899)
学报(35511)
科学(35239)
(34731)
大学(28413)
(28006)
金融(28006)
教育(27497)
经济研究(27064)
学学(26869)
财经(25609)
农业(23496)
技术(22426)
(22234)
业经(22046)
问题(19464)
(18325)
(17359)
国际(17097)
世界(16152)
(16146)
税务(14356)
技术经济(13726)
现代(12229)
(12088)
共检索到43603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苗庆红  
在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的40年间,中国经济经历了举世无双的经济体制和经济发展阶段的双重转型。独特的经济转型构成了影响中国税制变迁的重要制度环境。中共历届三中全会不仅决定了经济转型的关键时间节点,而且决定了中国税制改革变迁的路径。配合中国经济体制的改革进程,中国税制改革呈现出阶段性的特征。随着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提出和推进,中国税制改革的目标和内容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中国税制改革将从配合市场机制的形成和完善,逐渐转变到建立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相匹配的现代税收制度的建设上。本文最后从目标和内容上阐述建立现代税收制度的宏观路径和微观举措。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苗庆红  
改革开放后的中国经济同时经历了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和传统的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的双重转型。中国经济的双重转型构成中国财政制度变迁最重要的制度环境。笔者将财政制度变迁置于中国经济转型这个制度环境下进行研究,沿着资源配置方式的转变路径,分析财政制度变迁的背景和内容、绩效和问题,揭示财政制度变迁和中国经济转型之间的内在联系和互动关系,总结财政制度变迁的演进逻辑,并根据变迁逻辑对未来财政制度改革的重点和方向进行分析和展望,指出下一步财政制度改革要从具体的技术制度层面以及价值层面去构建一个由规范财政收入一翼的现代税收制度、规范财政支出一翼的现代预算制度以及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政府间财政关...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吴中超  
本文从金融结构变迁与国有企业改革的关系视角,对中国金融结构变迁的逻辑与路径进行了具体分析,认为中国国有企业从一开始承担着经济发展的重担,在现阶段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背景下,国有企业也面临新一轮改革;与此同时,作为从初始设计就承担着为国企服务的中国金融体系,也面临着金融结构的渐进调整过程。中国国有企业改革要取得成功,就必须对中国金融结构进行调整,使得二者统一协调。文章在分析二者目前存在的诸多问题的基础上给出了中国金融结构优化变迁的路径选择。
[期刊] 国际贸易  [作者] 杨欢  李香菊  
经济数字化背景下国际税收改革成为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之际的重点议题之一。近年来税基侵蚀和利润转移、跨境税源分割失衡加剧等新挑战凸显,倒逼国际税收规则变革和国际税收秩序重塑。市场国“单边征税先行”、联合国试图“双边协商”和OECD推动下的“多边合作共识”共同刻画了当前数字经济时代国际税收规则变革的现实图景。文章基于马克思主义价值创造理论和国家竞争理论,深入剖析经济数字化国际税收规则变革的内在逻辑,解析数字经济居民国与市场国、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展开的多重博弈。立足于中国基本国情,文章提出战略层面积极有为参与全球税收治理建设,制度层面科学有效制定中国应对策略,技术层面持续提升数字化税收治理能力,以期推动形成更具包容性的国际税收秩序。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于淼   李亚欣   朱方伟   姜孟彤  
转型经济背景下,大企业战略性内部创业被认为是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和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途径。本文针对京博控股集团2010~2022年的战略性内部创业实践,运用探索性的纵向案例研究方法,开展了整合内部创业理论与制度逻辑理论的共演研究。研究发现,转型经济背景下大企业开展战略性内部创业,关键在于实现创业“机会—资源—制度”动态整合框架下的适应性共演。具体而言:(1)在利用导向的内部创业阶段,由母体组织和内创单元共同推动“发现型机会开发—突破式资源行动—制度逻辑转型”的适应性共演,突破创业资源不适配的障碍;(2)在探索导向的内部创业阶段,由母体组织和内创单元共同推动“创造型机会开发—延拓式资源行动—制度逻辑发展”的适应性共演,发挥创业资源调用的优势。本文由此构建了战略性内部创业与制度逻辑变迁的两阶段共演模型,该模型一方面解释了大企业如何通过变迁主导制度逻辑,保障内部创业“机会—资源”有效互动;另一方面,也揭示了大企业通过内部创业推动主导制度逻辑变迁的组织更新过程。研究在做出交叉理论贡献的同时,也为我国推进大企业内部创业提供了重要的实践启示。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刘建军  张祥建  
迄今为止的从经济学层面和政治学层面对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体制变迁路径的阐释性文献有很多,本文则尝试着从传统的历史文化角度对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体制变迁路径进行诠释,试图将具有“渐进式”和“增量型”的“中国特色”的体制变迁路径,以传统的历史文化约束进行逻辑上的一致性阐释。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康珂  
经济新常态标志着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面临的根本任务是完成中国从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转型,最大挑战是体制机制障碍和结构性问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和引领经济新常态的重大举措,其"三位一体"的基本逻辑是供给管理、结构调整、深化改革。从实施路径来看至少要把握好四点,一是创造稳定惠民的宏观政策环境,防控经济波动风险;二是让市场决定产业结构调整方向,产业政策积极转型;三是以放权减税激发企业创新活力,改革"明规则"同时消除"潜规则";四是在制度供给和公共产品领域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期刊] 税务与经济  [作者] 丛中笑  蒋武鹏  
以制度变革方式实施的普惠性、实质性减税降费,不仅有助于最大限度地"以支定收"保护国民的利益,更会倒逼形成预算的刚性约束,有助于促进国家预算监督体系的完善,真正实现"量入为出"。减税降费背景下强化预算监督,应重塑预算监督理念,重构预算监督机制,完善预算监督路径,建立健全党委、人大、公众以及司法的协同预算监督体制,拓展多元主体参与预算监督、优化预算监督有效性、威慑性的路径,构建国家财政权与国民财产权之间的良性"取予关系"。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顾巧明  胡海鸥  
受金融危机的影响,自2007年以来,中国宏观经济失衡问题日益突出,并出现了一些新特征。本文通过建立一个中国经济失衡的逻辑分析框架,总结了危机背景下中国经济失衡的新特征,然后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剖析其产生根源和对中国经济的长期影响,最后提出了消除中国经济失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建议。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郑志来  
2017年实行金融严监管、去杠杆导致了表外利率的急速上升,产生了对代表经济高质量发展微观主体的挤出效应,经济高质量发展区别于传统工业化、城市化以抵押品、政府信用、土地财政的发展模式,内在要求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之相适应。从金融严监管背景出发,梳理金融监管、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政策脉络,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如何更好地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是金融改革关键,理顺金融监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经济高质量发展三者逻辑关系。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金融改革2.0版,体现在对金融领域全方面、深层次、系统性改革,而经济高质量发展是经济结构转型2.0版,体现经济发展新内涵、新特征、新阶段、新任务,两者具有内在统一性,并从四个维度提出严监管背景下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经济高质量发展路径。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赵磊   袁子昕   魏华  
科技作为人类改造世界的重要力量,既深刻改变着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也深刻影响着教育发展的演进机制。回顾人类文明历程,特别是自工业革命以来的科技发展与高等教育的互动关系,两者之间日益相互促进、深度融合,内蕴着教育与科技之间适应和引导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当前,以数据资源为关键要素的数字经济正成为新经济形态,成为影响未来经济发展走向的关键性力量,这不仅带来了人力资源需求的改变,而且深刻影响着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高等财经教育须主动应对数字经济带来的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学术话语等方面的重大挑战,着力从数字经济发展的时代要求和未来前景出发,探索学科建设的跨界融通、人才培养的交叉融合、科研高地的新型平台、改革发展的评价创新、教育治理的组织变革等实现路径,深度实施“新财经”战略,推进高等财经教育高质量发展。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祁大伟  
消费是人们参与社会的直接体验,是实现社会再生产的基础条件之一,其社会属性与经济属性揭示了在看似重复的生活和行为轨迹中,蕴含着个体与社会的相互作用。我们的行为方式、思考方式、处理事情的方式都会受到独立于个人意志的外在力量的影响和控制,这些外在的力量产生的影响和控制来源于社会结构。商业组织在制度环境以及技术环境的支持下首先对消费产生影响,随后逐渐融入到人们的社会生活中,也在此过程中影响着人与社会的发展。文章试图阐述商业组织如何在变迁的环境中发展继而影响消费侧;以及在此历程中,由于商业组织的发展所带来的社会影响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杨贺  
本文基于制度变迁理论,分析了影子银行产生与发展的现实原因,并采用博弈论方法,对影子银行、正规金融机构、政府三个主体之间的博弈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影子银行与正规金融机构二者有限度的合作使影子银行的制度安排在一定程度上满足非国有经济的金融制度需求;正规金融机构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的非均衡状态,也是促进影子银行发展的关键因素;政府在影子银行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它的策略行为决定了影子银行未来的发展规模、生存环境和演化方向。
[期刊] 税务与经济  [作者] 韩龙河  
数字科技和数字经济的发展突破了传统税制格局,促动了税收征管的数字化转型。在新形势下,税务人员执法能力转型不仅是有效征税的根本,而且还有利于降低税收合规风险、提升税务机关可信任度和强化国际协作。但目前我国存在缺乏完善的培训机制、缺乏数据驱动的人力资源管理、税务人员老龄化以及税务系统与企业的人才竞争等问题。未来,应当首先明确税务人员在数字环境下所需具备的能力,继而通过完善税制、完善培训机制、强化人才引进和优化培训方式等政策措施促进税务人员执法能力的转型,并且通过改善学习环境、优化待遇和晋升渠道、合理使用税务人才等方式防止税务人才外流。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肖昊宸  张克非  
经济结构调整是贯穿新中国70余年经济发展史的主线之一,呈现出鲜明的阶段演进轨迹和系统的政策逻辑。从历时性的角度看,随着经济基本面的持续向好和发展任务要求的扩充与提高,中国经济已经从新中国成立初到改革开放前的恢复性调整阶段,进入当前新常态下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中心的全方位战略性调整阶段。从共时性的角度看,通过分析以往几次大的调整和当下正在进行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可以提炼出维护稳定的安全原则、保持增长的发展原则、改善民生的普惠原则三条政策原则。同时还可以总结出四个方面的具体经验和启示,即以宏观调控保障和促进结构调整、以微观结构调整托举和深化宏观结构调整、以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作为防风险与稳增长的结合点、以制度创新与结构调整的融合作为政策的未来长期取向。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