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757)
2023(15594)
2022(12608)
2021(11552)
2020(9523)
2019(21282)
2018(20458)
2017(38329)
2016(20822)
2015(23080)
2014(22549)
2013(22547)
2012(21189)
2011(19597)
2010(19454)
2009(17794)
2008(17539)
2007(15489)
2006(13890)
2005(12520)
作者
(65715)
(55211)
(55154)
(52336)
(35328)
(26516)
(24647)
(21605)
(20926)
(19519)
(19470)
(18379)
(18161)
(17674)
(17599)
(16879)
(16362)
(16145)
(16005)
(15942)
(13879)
(13863)
(13467)
(12610)
(12544)
(12226)
(12214)
(11589)
(11142)
(11096)
学科
(105386)
经济(105287)
管理(57517)
(55310)
(43645)
企业(43645)
方法(41558)
数学(37039)
数学方法(36711)
中国(26921)
(24002)
(23123)
(20938)
地方(20465)
业经(20105)
(19144)
贸易(19136)
(18640)
技术(17815)
(16630)
农业(16014)
环境(15179)
(14879)
金融(14878)
(14871)
银行(14802)
(14298)
地方经济(13708)
(12662)
产业(12410)
机构
大学(317159)
学院(313071)
(140862)
经济(138498)
研究(121175)
管理(112551)
理学(97739)
理学院(96480)
管理学(94709)
管理学院(94132)
中国(89455)
科学(76370)
(67256)
(64062)
(63020)
(59955)
研究所(59161)
中心(52282)
业大(51300)
农业(50216)
财经(48992)
经济学(46021)
(45313)
(44915)
(43046)
北京(42324)
经济学院(41449)
(40185)
师范(39613)
科学院(38145)
基金
项目(215596)
科学(169689)
基金(160777)
(146368)
研究(146041)
国家(145279)
科学基金(121251)
社会(97532)
社会科(92739)
社会科学(92713)
基金项目(84055)
(80683)
自然(79764)
自然科(78041)
自然科学(78012)
自然科学基金(76699)
(70505)
教育(66006)
资助(65760)
编号(52555)
重点(50415)
(48609)
(47143)
(45166)
国家社会(43081)
创新(42696)
成果(42141)
科研(42091)
计划(41993)
教育部(40755)
期刊
(151180)
经济(151180)
研究(93453)
学报(62153)
中国(59900)
(55912)
科学(55091)
大学(45371)
(43970)
学学(43464)
管理(41858)
农业(38213)
经济研究(27393)
(27092)
金融(27092)
财经(25848)
教育(25384)
技术(25036)
(22431)
(21595)
业经(20611)
问题(19956)
(18321)
技术经济(17378)
世界(17117)
国际(16666)
(16313)
业大(16198)
科技(15840)
统计(15609)
共检索到46545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林勇  张宗益  
中国经济目前正处于转型时期,技术进步既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又是经济转型的重要推力。本文运用1978~2006年省区面板数据,基于DEA方法测算我国的技术进步效率,并对我国经济转型中技术进步影响因素及其阶段性特征予以分析,结果凸显出以1996年为分界点的阶段性特征。数理模型实证检验结果显示:我国技术进步的发散趋势较为显著,中国经济亟待从技术模仿向技术创新转型,结论从理论上支持转型时期技术创新支持经济增长战略的制定。文章最后提出了相关政策含义。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刘金全  毕振豫  
了解经济周期波动的根源是进行宏观调控的前提条件。本文在构建DSGE模型的基础上,通过脉冲响应分析与反事实模拟等方法考察了中国经济周期波动的驱动因素及其阶段性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经济周期的更迭,经济波动的冲击来源也会发生改变。"软扩张"时期和"次贷危机"时期经济周期主要受技术冲击驱使,而"新常态"下经济波动的主要来源是工资加成冲击与消费偏好冲击。为此,政府制定经济政策时应该做到有的放矢,清晰判断不同时期冲击来源的阶段性特征,进一步构建更加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不断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李永乐  吴群  
利用Eviews 6.0软件,基于协整分析与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方法,探讨经济增长和耕地资源数量变化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以协调耕地保护和经济发展的矛盾。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经济增长阶段,我国耕地资源数量变化与经济增长存在长期均衡关系;自1952年以来,我国经济增长和耕地资源数量变化经历了3个阶段,具体表现为:(1)互为因果(1952~1978年),这一阶段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地位,耕地的产出在经济增长中占据较大的份额;(2)前者是后者的Granger原因(1978~1992年),此阶段耕地资源投入量顺应了经济增长的要求,发挥了自己应有的作用;(3)后者是前者的Granger原因(19...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张旭华  
本文分别从要素投入和产出结构两个角度考察改革开放来我国经济增长的若干特征,并结合经济运行实际情形进行分析。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刘金全,刘志刚,于冬  
In this paper we used the Plucking model to test the asymmetric patterns in China's business cycle. We find the evidences that there is a significant plucking effect in output growth. The negative shock to output is not able to influence the growth trend in long run. The growth could return to its trend more quickly after the economy recoveries from the contracting phase in business cycle. These empirical findings suggest that the macroeconomic control has play the roles of stabilizing economy, and the abilities of keeping rapid and stable growth have been enforced.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瞿商  
中国经济转型具有显著的阶段性与阶段性目标。改革30多年来,中国经济转型经历了大约4个阶段及其目标转换,这就是1979—1984年经济转型的起步与完善计划体制的目标、1985—1992年经济转型的推进与建立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目标、1993—2003年经济转型的定向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和2003以来经济转型的定型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通过阶段性目标的转换,中国实现了经济转型与经济发展的双重目标。
[期刊] 改革  [作者] 王学庆  
1978~2014年,中国经济实现了从"内向型"到"外向型"、从"生产型"到"生产-服务型"、从"低信息化"到"高信息化"、从"虚拟经济"不发达到高度发展的转型,转型的主要推动力量是政府。未来转型趋势是:制造业将走向高端化,传统商业、物流业将被"互联网+快递"彻底改变,经济的"信息化"将被"高度智能化"取代,虚拟经济的"虚火"将降温,"外向型经济"特征将更加明显,推动转型的主导力量将是技术创新。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周国富  李时兴  
文章在Lucas(1988)的基础上,引入教育的阶段性特征,构造了包含基础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内生增长模型,并利用动态面板数据模型,探讨在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下教育支出结构对经济增长的作用。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胡继之  
我国实现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是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的必要途径,是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实践证明,这一转变所取得的成效是显著的。目前,应继续探索,从中国实际出发,寻求适合我国国情的市场经济实现方式,把市场经济的灵魂贯穿于经济活动的各方面和全过程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李平  张玉  许家云  
本文采用1992-2010年中国的省域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中国智力外流对国内经济增长的影响效果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中国智力外流的经济效应在不同发展阶段内呈现差异化特征。在1992-2000年间为负效应,但教育激励下的人力资本提升效应显著为正;在2001-2010年间智力回流主导下的生产率提高效应与教育激励效应共同促使有益智力外流的形成。此外,本文就智力外流经济增长效应的阶段性分析,为研究有益智力外流显现过程中的"发展门槛"提供了借鉴意义。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陈健  
本文试图从探讨科学技术进步的几个基本特征入手,提出我国农业科学技术进步的开发战略。科学技术进步作为一种社会实现应是全体人民的事业而不仅仅是科技工作者的业务;科技进步是一套有选择性的适用性体系而不是一组一通百通的方程;科技进步是一个不断进取求实的过程而不是天赐的离散的点。这些就是本文要提出的科技进步的三个基本特征:社会性、选择性和阶段性。农业科技的开发战略应从这些特征着手。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星  陈小虎  邹战勇  
在开放经济和市场经济条件下,国际经济周期传导成为常态。文章在区分中美两国产业内、外贸易的条件下,控制资本账户,利用MSAR-TVTP与SVAR模型,引入中美产业结构、汇率制度等因素,深入分析美国经济周期波动通过直接与间接的国际贸易渠道对中国经济的阶段性影响。结果表明,金融危机前,美国经济周期波动通过国际贸易渠道对中国经济影响显著,但是之后,其传导效应发生了明显变化。同时,产业内贸易与产业间贸易在传导过程中也发挥着不一样的效果。
[期刊] 产经评论  [作者] 罗军  
2005年以后,中国结束了长达50多年的短缺经济,进入产能过剩与资源约束为主的新短缺经济阶段,主要体现为"生产资料与生活资料生产能力双过剩"和"资源性生产要素与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供给双短缺"并存。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经济经历了一个从短缺经济——后短缺经济——新短缺经济的演化过程。第一,1978-1996年,短缺经济阶段,主要表现为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双短缺;第二,1996-2005年,后短缺阶段,主要表现为生活资料基本过剩,而生产资料存在短缺和不足;第三,2005年以后,新短缺经济阶段,主要表现为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邢红萍  卫平  
本文在全国七省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调查问卷的基础上,运用统计实证方法,从企业所处产业、经济性质和规模三个方面对企业的技术创新行为模式进行分析。文中揭示了:消化吸收再创新是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主要创新方式,研发人员流动过快是企业研发团队存在的最主要问题;国有企业的研发强度最低、在基础研究上的投资力度最大;企业的规模越大,政府的创新资金支持力度越大、创新能力越强,但是研发强度越小。最后,关于政府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的鼓励和引导,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汪岚  高薇  栾胜基  
国内外现有的农业转型理论及研究多是基于社会、经济视角,很少会涉及资源环境,而农业转型发展与资源环境息息相关,研究农业转型期的资源环境特征对协调农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关系,制定农业发展战略和环境保护方针具有重要意义。因此,结合我国农业发展实际状况和舒尔茨的农业发展理论分析得出我国在1952~1958年间开始进入农业转型期。然后将我国农业转型期分为三个阶段,并详细分析了各农业发展阶段的资源环境特征。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